从亚里士多德到特朗普,从公民大会到推特、微博,文明在已肉眼可见的方式更迭着。如今这个24小时全天候新闻的时代,人们每天接受海量的信息,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对任何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之前,我们从未得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和机会,能够积极参与并推动重大社会议程。然而数字革命并不像被预言的一样完美和光鲜,作者认为当下的媒体环境充满了无知、偏见、异化、冷漠,在研究这一现象时,作者将“公共言论”作为解读的核心。
公众言论是个熟悉却遥远的名词,无论你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民众,无论是在虚拟网络中还是面对万人观众,每个人都能够发表言论,这时候人们就需要找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自己。当修辞变得毫无新意,当真相与谎言模糊不清,人们对媒体的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信任,作者结合数十年的媒体经验,进行了极其重要而又技艺高超的“语言”诊断,指出我们应该停止哪些做法,开始哪些行动,才能继续向前。
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
《纽约时报》社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英国广播公司(BBC)总裁。在《福布斯》评选出的“世界有权势的人”榜单中,汤普森曾位列第65位。
汤普森于195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1979年他加入BBC,2004年出任BBC总裁,是BBC自1970年以来任职长久的一届总裁。2012年,出任《纽约时报》社长兼首席执行官。
纵观他的职业生涯,可以发现他是一个能力出众、手段强硬,与新媒体接轨比较快的媒体从业者。在担任总裁期间,他带领BBC攻克了很多难关,其中包括默多克传媒帝国对它的攻击,以及英国政府冻结其资金来源的威胁。他还推出了iplayer服务,使公众能够免费观看错过的电视节目。《纽约时报》选择汤普森出任CEO的原因正是希望依靠汤普森来恢复销售额的增长,并加速《纽约时报》向新媒体领域的转变。
2012年秋天,汤普森在剑桥大学针对公共言论、政治以及修辞学开办了一系列讲座,这成为了本书的灵感来源。
第一章 无以言表
民怨载道
忘记了事物的本原
第二章 油腔滑调
亚里士多德与公共言论
两种困境
第三章 又来这一套
共识时代
不和谐之处
又来这一套
第四章 公关与反公关
好日子里的坏消息
小丑与秘密警察
第五章 这个谎言精怎么老对我撒谎?
难以理解的偏见
啸叫
第六章 狡辩
推特与推手
被排挤的中间派
第七章 失语后如何弥补?
语言的特定情况
鲜血与祖国
失去的平衡
第八章 销售金句
你所说的前十个字
一些重要结论
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他们听到了什么
一个关于判断的问题
第九章 付之一炬
严肃,理性,公平
意义的污染
第十章 论战
关于借口和语境
古老的谎言
不要以我的名义
第十一章 废除公共语言
痛点
良知修辞
言论自由的敌人
第十二章 保持冷静但就此打住
语言和信任
语言和机构
圆滑之道的学习
特朗普测试
后记与致谢
备注
“宜将剩勇追穷寇!”
——引用自2010年3月23日莎拉·L·佩林(Sarah L.Palin)在推特上发表的推文1。
公共言论事关紧要。任何人都有言论自由,而无论政治家、记者还是普通市民,都可以无限度地发表公共言论,但有时候,我们必须要找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左右下一步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同理心和口才的领导人、电视台评论员和社会活动家不仅能用言论来影响公众情绪,而且还可以塑造公众情绪。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和平、繁荣、进步、不公、偏见、迫害和战争。公共言论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可不是什么新发现。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教授和讨论公共场合下的说话之道和演讲艺术,原因就在这里。但是,在当今社会,公共言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人们的言论在虚拟空间飞速散播,几乎没有任何延迟。政治家只要站上演讲台,就可以把自己的理念灌输给上千万人;一张带有作者名字和特定含义的图片(比如说:飞机撞上了摩天大楼)可以在瞬间被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不再受距离或机械限制。几十年前,我们都是在事情发生几天甚至几周之后才听到关于这件事的传闻或看到相关报道,而如今,我们成为事件目击者,可以实时观看或收听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
现在,只要有公共事件发生,人们便通过各种渠道口耳相传。有人在网上发帖,有人回帖。现在,请看着我,听我给您娓娓道来。
我们都觉得自己身处数字化信息时代,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有时候忘记一点:在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中,人类语言一直发挥着提醒、恐吓、解释、欺骗、激怒、鼓励和说服的作用,尤其是后者;而在信息时代,又有多少信息是以人类语言传递的呢?
这也是公共言论的时代。不仅如此,公共言论还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这当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然而,每当我们思考和讨论当代政治与媒体的现状(即政策与价值观的探讨和决策方式)时,我们往往只是顺带提及公共言论,仿佛它只是一种有趣的因素,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它更基本的东西似的。本书认为,公共言论值得我们密切关注。这里所说的“公共言论”是指我们在讨论政治和政策、在法庭上提出论据、或在公共环境下尝试说服其他人所使用的语言。修辞学是对公共语言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学科,它曾被视为“人文科学之母”。如今,修辞学已经摘下了它晦涩难懂的面纱,我要让它重新坐上人文科学的王座。
我们比以前学习修辞学的学生多了一项优势。现代媒体具有可搜索性和不可消除性的特点,这意味着我们很容易就能追溯到构成某种特定演讲术的具体单词和语句的演变过程。就像流行病学家追踪某种新型病毒一样,我们可以让时间反转,追溯某段具有影响力的公共言论起源。首先,我们要找到它的“流行期”,也就是该公共言论是何时开始流行、何时变得朗朗上口、何时出现在家家户户电视屏幕上的;然后,我们继续往回追溯它的晚期和早期发展过程,并最终找到它诞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
这本《皆为戏言:新媒体时代的说话指南》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略带抽象、色彩碰撞的设计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书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期待,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好好说话,把话说得有分量、有吸引力,真的太重要了。我总觉得,很多人际关系的尴尬,很多错失的机会,说到底都跟“不会说话”有关系。尤其是在新媒体这个大背景下,文字、短视频、直播,各种形式层出不穷,说话的方式更是千变万化。我一直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些新现象,又会提供哪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会教我们怎么写出引人注目的文案?还是如何利用表情包来化解尴尬?亦或是如何在直播间跟观众互动,让他们觉得亲切又信服?我尤其关注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禁忌”,比如在新媒体环境下,哪些话是绝对不能说的,说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时,我也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看到别人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语言,在网络世界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力的。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皆为戏言”,听起来似乎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但又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洞察,仿佛是在说,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我们所说的话,与其说是真诚的表达,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表演,一种精心设计的“戏言”。这种反差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不落俗套,会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评分《皆为戏言:新媒体时代的说话指南》这个名字,一开始就让我感到一丝好奇和不安。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各种观点的时代,每个人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往往声音越大,越容易被淹没,或者被误读。“皆为戏言”这个词,总让我联想到一些虚假、不真诚的东西,这不禁让我思考,作者是否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所说的很多话,其实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而是一种为了吸引眼球、迎合大众的“表演”?这让我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期待。一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在新媒体环境下,语言的“游戏规则”,教我如何在这个“戏场”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用更有策略性的方式去表达,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这本书会鼓励人们变得更加虚伪,更加功利,从而失去与人真诚沟通的能力。所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度”的把握,如何在迎合新媒体特性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的真诚和底线。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辨别新媒体信息真伪的技巧,或者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如何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的建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平衡的视角,让我既能在新媒体时代游刃有余,又不失自我。
评分拿到《皆为戏言:新媒体时代的说话指南》后,我首先被它的书名吸引住了。在当前这个信息泛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想要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语言的魅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有效地沟通,尤其是在新媒体这个高度互动的平台。我一直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解析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说话的艺术。它会深入探讨如何用最简洁、最有力的方式传达信息吗?还是会侧重于如何在这种快节奏的环境下,保持自己说话的独特性和辨识度?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策划一个吸引眼球的开场白,如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以及如何用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毕竟,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观众的耐心是有限的,如何在短短几秒钟内抓住他们的眼球,让他们愿意继续听下去,甚至是产生共鸣,这是一门大学问。这本书的题目“皆为戏言”也让我产生了联想,这是否意味着作者认为新媒体上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表演,一种需要精心编排的“演出”?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这一观点,并且给出如何在这种“表演”中,依然能展现真实自我,并且赢得信任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落地性的方法,让我能够立刻运用到自己的新媒体实践中去。
评分这本《皆为戏言:新媒体时代的说话指南》,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言语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微妙,也越来越难以捉摸。在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一句话可能瞬间引爆舆论,也可能悄无声息地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定义“新媒体时代的说话”?它是否会告诉我们,在这些平台上,什么样的语言才最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是那些犀利、 provocative 的言论,还是那些温和、有共鸣的话语?“皆为戏言”这个表述,让我觉得作者可能对新媒体上的交流有着一种特别的洞察,也许是认为,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与其说是为了传递信息,不如说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达,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表演”。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给出哪些具体的“表演指南”,比如如何打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个人IP,如何与粉丝建立联系,又或者如何处理那些负面的评论和争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而且,我特别关注的是,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说”出真诚,即使是在一个看似“演戏”的环境中,如何让自己的言语依然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评分《皆为戏言:新媒体时代的说话指南》,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先锋感和玩味感。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的时代,语言的边界和形式都在不断被拓展,被重塑。我一直对如何在这个嘈杂的环境中,清晰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充满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有影响力的个人品牌的方法。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平台(比如微博、抖音、小红书)的语言风格差异,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平台来调整我们的表达方式?“皆为戏言”这个概念,让我觉得作者可能认为,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所有的表达都带有一点表演的成分,都需要精心设计。我希望书中能够解析这种“表演”的技巧,例如如何制造悬念,如何运用幽默,如何引发情感共鸣。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沉默的艺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道什么时候“不说话”,或者说得更少,是否也是一种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戏言”的环境中,保持真诚,不被同质化,并且能够真正触达人心的策略。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套能够帮助我在各种新媒体互动场景中,都能显得得体、聪明、有见地的说话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