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東方生活的極簡曆史,刷新你的常識認知
四色印刷,全彩配圖,一段曆史與審美的奇幻曆程
語言通俗,故事生動,一場古典與現代的靈魂碰撞
史上稀奇古怪、趣味十足的事情真相,處處都是意想不到
刨根問底,探究萬事的來龍去脈,一部妙趣橫生的百科全書
北京日報《萬物》編寫組蟄伏多年匠心之作
格物緻知,萬萬沒想到的趣味曆史。
你知道嗎——
扇子以前是權力的象徵,風箏是魏晉發明的飛行器,北京中軸綫是歪的,孫悟空可能是從印度“進口”的,旗袍講究“九翹三彎”,漢代就有年終奬,唐朝人離婚很文藝,餃子和醫聖張仲景竟然淵源頗深,“樣式雷”的燙樣可以秒殺現代的建築模型……
與古人談談衣食住行,一部東方生活的極簡曆史,身邊的點滴都有一段悠長的故事。
北京日報《萬物》編寫組是北京專刊部下負責萬物欄目專題報道的編輯、記者團隊,該團隊緻力於格物緻知,由一事一物中講述身邊的曆史。
《萬物有意思·中國篇》(上冊)
第一編
姓名:曆代取名時尚
漢字:中華文化的基因
書信傳遞:從郵驛到郵局
翻譯:文化的“擺渡人”
第二編
治水:從“鑿龍門”到“都江堰”
運河:因河而興,因河而亡
鐵路:“一日韆裏”艱辛路
自來水:招股集資引“甜水”
第三編
筷子:高妙絕倫的杠杆
扇子:終年無盡風
風箏:魏晉發明的最早飛行器
傘:最浪漫的發明
棋:圍棋是國粹,象棋是舶來品?
第四編
牌坊:明清時代社會導嚮標
中軸:皇帝的龍椅坐歪瞭嗎?
“樣式雷”:清代二百年的建築傳奇
民樂:古老聲音的流變
第五編
“大聖”:俺老孫來也
國服:穿過歲月的華裳
旗袍:“九翹三彎”經典不衰
年畫:曆史風物躍然紙上
《萬物有意思·中國篇》(下冊)
第一編
錢荒:睏擾韆年的治國難題
臘賜:漢代始有年終奬
假日:國人休假始於秦漢
臨時工:從“白役”到“替罪羊”
第二編
禁酒:都是貪杯惹的禍
狀元:韆年科舉的特殊符號
和離:一紙管窺唐人離婚
第三編
磁鐵: 從司南到超級儲能王
地圖:從古到今的“神器”
弓箭:從狩獵戰爭到競技健身
珠算:撥動之間有乾坤
雲南白藥:“百寶丹”的配方傳奇
第四編
餃子:“嬌耳”的韆年流傳
茶:神奇的東方樹葉
胭脂稻:粒粒貴如金的“禦稻米”
鹽:曆史的鹹味道
火鍋:涮一把滾燙的生活
豆腐:素食經典中國創造
第五編
煉丹術:世上真有不死藥?
戰馬:韆乘之國與汗血寶馬
鴻門宴:史上第一飯局
和親:公主琵琶憂怨多
編者的話
中國古人有一句名言,叫“格物緻知”,意即窮究一事一物的原理,就可以獲得知識和智慧。這是樸素的認識論,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2011年初,北京日報創辦《萬物》版,至今已逾7年,刊齣瞭300多期。每期的《萬物》版,選擇一事或一物,下一番“格物”的功夫,由遠及近、由小及大、由點及麵,探究事物生成的來龍去脈、發展的前因後果、演化的承前啓後,“緻知”樂趣是無窮的。
報紙刊發文章相對便捷,但有一個遺憾,不易保存,也比較分散。於是我們想到,可以挑選其中佳作,重新加以編輯,結集成書,便於隨時翻閱,惠及更多的讀者。這就是現在這套《萬物有意思》的由來。
書中文章的作者雖不是專門的學問傢,但寫作時從各方麵研究成果中“淘金”的功夫下得不少。為通俗易讀,作者和編者注重對史事史實、文獻資料的篩選和梳理,用平實的文字、曉暢的文理進行新的組閤,明快地揭示瞭萬事萬物精彩紛呈的趣味曆史。因其通俗讀物的性質加之發布時間不一,故而資料來源沒有按照學術規範一一注明,也無法與原著者一一取得聯係。此點希望能得到研究傢們的理解支持,如有疑問可以與我們聯係。
“普中見奇”——正是《萬物有意思》的“亮點”。當你閑暇時翻閱這本書,讀上一段便會發現,我們身邊常見的萬物,竟然有如此神奇迷人、嚼起來很有味道的曆史。讀完一篇,你可能頓時生發“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之感。也許,你會在心裏麵點贊:咦,真的挺有意思!
《萬物》編寫組
這本《萬物有意思:中國篇》套裝書,讀起來就像是帶著一個知識淵博又風趣幽默的導遊,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進行瞭一場深度漫遊。首先被吸引住的是它那種不拘一格的敘事方式,它不像傳統曆史書那樣闆著臉孔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從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卻從未深思過的小物件、小習俗中,挖掘齣瞭背後深藏的文化密碼和曆史淵源。比如,書中對一碗尋常的豆腐腦,如何能引發南北地域性的激烈辯論,這種描寫簡直是活靈活現,讓人在捧腹之餘,不由得拍案叫絕。作者顯然是花瞭大量時間在田間地頭和市井巷陌中穿梭,文字裏充滿瞭煙火氣和生活智慧。讀完第一冊,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化”這個宏大概念有瞭一個更具體、更可觸摸的認知,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符號,而是滲透在柴米油鹽中的鮮活生命力。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相對嚴肅的考古發現或文化理論,作者也能用極其通俗易懂且富有畫麵感的語言來闡述,使得即便是對專業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並在樂趣中獲得知識的滿足感。
評分第二冊的閱讀體驗則更偏嚮於一種“考古式”的驚喜發現。如果說第一冊是描繪瞭當下的“趣”,那麼第二冊則更著重於追溯“源”。我尤其鍾愛其中關於傳統手工藝的篇章,作者對於那些幾近失傳的技藝的描述,那種細膩到仿佛能讓人聞到木屑的香氣和感受到匠人指尖的溫度。他不僅僅是在記錄“如何製作”,更是在探討“為何如此製作”——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環境適應性。比如,對某一種特定地區織物的紋樣變遷的考據,竟然能追溯到上韆年前的圖騰崇拜,這種層層剝開曆史麵紗的閱讀快感,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著作無法提供的。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現代人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時,也能對先輩的智慧抱有一份敬畏和好奇。文字的張力拿捏得極好,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總能適時地拋齣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讓人閤捲之後,久久不能平靜,總想拉著身邊的人分享一下剛剛領悟到的新知。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閱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重建瞭我們與自身文化之間的情感連接。很多時候,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是碎片化的,是新聞報道裏的熱點,或者是旅遊景點裏的標簽。而這套書,通過高超的選材和敘事技巧,將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瞭一條光彩奪目的項鏈。它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感,而是像一位親切的長者,帶著好奇心和你一起探索身邊未被發掘的奇妙之處。比如,書中對某一地方戲麯的唱腔演變與當地氣候、物産之間的關聯分析,這種跨學科的觸類旁通,展現瞭作者非凡的洞察力。這種深入骨髓的“在地性”探討,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強烈的“認同感”,你會覺得自己真正走進瞭那片土地的脈絡之中,而不是隔著玻璃窗看展覽。
評分坦白講,我通常對這種打著“文化普及”旗號的書籍抱持著警惕態度,總擔心內容會流於錶麵化或過度娛樂化。然而,《萬物有意思:中國篇》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它的深度是經得起推敲的,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考證的嚴謹,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但同時,它又巧妙地避開瞭學術著作的晦澀與枯燥。它做到瞭真正的“雅俗共賞”,讓那些原本需要專業背景纔能理解的知識,變得平易近人。全書讀下來,沒有一句廢話,信息密度極高,但閱讀體驗卻是輕鬆愉快的,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平衡藝術。它成功地激發瞭我更多的求知欲,讀完後我立刻去查閱瞭書中提到的幾個曆史人物和地名,開始瞭自己的延伸閱讀之旅。這套書,絕對稱得上是近年來中國文化類讀物中的一股清流,值得每一個對腳下這片土地充滿好奇心的人擁有。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本身也是一種藝術體現,雖然內容是核心,但好的載體能極大地提升閱讀體驗。紙張的選擇透著一股沉穩的質感,翻頁時的觸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廉價感,而是帶著分量的,符閤它所承載內容的厚重感。排版上,疏密有緻,閤理的留白讓原本密集的知識點得以喘息,不會讓人産生閱讀疲勞。更妙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精美插圖和老照片,並非簡單的裝飾,它們是文字的有力補充和佐證,許多地方,一圖勝過韆言萬語。比如,當描述某個古老建築的結構時,配上的剖麵圖清晰明瞭,極大地幫助瞭我的空間想象。這讓我覺得,齣版方在製作這套書時,是懷著一種對文化傳承的敬意在做,而不是僅僅為瞭銷售利潤。它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和反復品讀的文化精品,而不是快餐式的讀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