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看得見的世界史

英國 看得見的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方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英國史
  • 世界史
  • 通史
  • 文化
  • 社會
  • 政治
  • 圖文
  • 普及
  • 西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石油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32396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2200
品牌:日知圖書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看得見的世界史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20
字數:27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一本好玩好看的故事體曆史讀物,將英國曆史用故事體形式進行講述,通俗易懂。

  2、色彩斑斕、吸引眼球的曆史啓濛書。引人入勝的故事+各大博物館珍品文物圖片+美輪美奐的版式,共同打造新色彩曆史書。

  3、20餘傢海內外博物館經典藏品,一本揭示世界文明史的通俗讀物,輕鬆便攜,成人及學生都可閱讀。

  4、曆史故事中穿插講述經濟、文化、商業文明、政治、習俗等不同主題,涵蓋麵廣,還能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

  5、大方典雅的裝幀設計,賞心悅目的版式,環保紙印刷,為讀者提供彆樣的閱讀體驗。


內容簡介

  這本《看得見的世界史英國》從英國文明肇端的羅馬人入侵不列顛講起,到2016年英國退齣歐盟為止,係統地介紹瞭不列顛的成長時期、日不落帝國的成型時期、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戰後迴歸歐洲時期的重大曆史事件、人物,串聯起瞭一個完整的時間軸,展現瞭英國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和演變。除瞭重大史實,本書還涉及文學、藝術、科技及人民生活等方方麵麵,生動展示瞭英國從古到今的風貌,讓讀者對英國的曆史和今天有一個立體生動的、全方位的瞭解。故事體的敘述風格串聯起英國曆史中具有代錶性的事件,從整體上完成瞭對英國曆史的宏觀素描,邏輯清晰、敘述準確,讓讀者清晰瞭解其曆史的發展脈絡。同時,本書力圖打造“看得見的曆史”,在各種高清彩圖的有力輔助下,實現圖文的完美結閤,讓讀者在知曉曆史的同時,在圖片中看見、領略曆史的真實風貌。引人入勝的故事加上各大博物館珍品圖片,再加上美輪美奐的版式,使得圖書更生動化、多元化。


作者簡介

  郭方,男,1948年生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7年入北京大學曆史係學習,198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曆史係獲碩士學位。畢業後一直留在世界曆史研究所工作。1990年在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獲博士學位,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研修。曾擔任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務,同時也是中國英國史研究會會員、歐美同學會會員。2004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著有《英國近代國傢的形成——16世紀英國國傢機構與職能的變革》《古代民主與共和製度》等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英國目錄

第一章 不列顛在成長/1

羅馬入侵不列顛/2

七國時代/8

阿爾弗雷德大王/11

諾曼徵服/17

亨利二世改革司法/23

偉大的“獅心王”/26

彪炳史冊的 《大憲章》/31

議會製度的起源/35

英法百年戰爭/38

玫瑰戰爭/45

圈地運動的是是非非/48

美麗的“烏托邦”/51

國王的婚姻與宗教改革/56

血腥瑪麗/63

第二章 日不落帝國的成型/69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70

海盜們的風光時代/79

“無敵艦隊”的覆滅/84

知識就是力量/92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95

內戰的爆發/101

“弑君者”剋倫威爾/104

光榮革命/112

罪惡的東印度公司/119

科學巨匠牛頓/123

專題:工業革命/126

血腥的黑奴貿易/130

特拉法爾加大海戰/135

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142

詩壇雙子星/149

憲章運動/152

達爾文和進化論/155

小說傢狄更斯/158

布爾戰爭/163

“歐洲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168

專題:不列顛博物館/178

“泰坦尼剋”號的傳奇/186

第三章戰火中的衰落/191

協約國的建立/192

日德蘭大海戰/196

索姆河的“馬剋”/202

凡爾賽的分贓會議/207

青黴素的發現/213

不愛江山愛美人/216

慕尼黑的陰謀/219

敦刻爾剋大撤退/222

不列顛空戰/228

阿拉曼戰役/235

戰時首相丘吉爾/241

第四章 帝國解體與新格局/251

殖民帝國的崩潰/252

“鐵娘子”的改革/255

馬島的烈焰/261

悲情王妃戴安娜/268

倫敦地鐵爆炸案/276

從絕望主婦到天王女作傢/283

英國脫歐/289

附錄1:英國曆代君王世係錶……296

附錄2:英國曆任首相錶……300


精彩書摘

  詩壇雙子星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歐洲因為高漲的革命浪潮而掀起瞭一場浪漫主義文化運動,德國的代錶是美妙的音樂,法國的代錶是跌宕的小說,而英國人則貢獻齣瞭膾炙人口的詩歌。在很短的時間內,英倫三島上齣現瞭拜倫、雪萊、濟慈等一大批天纔詩人,而其中最璀璨耀眼的詩人就是拜倫和雪萊。


  青年時光

  1788年1月22日,拜倫齣生在倫敦一個豪門望族;4年零7個月之後,雪萊齣生在英格蘭薩塞剋斯郡的一個貴族傢庭。兩位以詩歌為利刃對統治階層拔刀相嚮的青年居然都有著這樣的齣身,實在有些不可思議。拜倫的父親是倫敦聞名的浪蕩公子,在拜倫齣生後不久他就為瞭躲避債務隻身逃往法國,拜倫完全是母親一手帶大的。雪萊的父親是一位古闆的鄉紳,他因為雪萊在大學散發無神論的小冊子而和雪萊斷絕瞭父子關係。缺少溫馨的父愛恐怕是這兩位詩人另一個相似之處。

  拜倫10歲的時候,繼承瞭傢族的勛爵頭銜。但由於天生跛足,他在貴族學校哈羅公學讀書時經常受到彆人的欺負。雪萊在12歲的時候進入瞭另一所貴族學校——伊頓公學讀書,當時學校裏的學長和教師經常虐待新生,瘦弱的雪萊每次都站齣來反抗這種惡行。漸漸地,兩位詩人都養成瞭敏感、衊視權威、無所畏懼的性格。


  創作高潮

  中學畢業之後,兩人都進入瞭英國最著名的大學,拜倫選擇瞭劍橋,而雪萊則進入瞭牛津。拜倫在學校裏很少上課,大部分時間用在瞭閱讀曆史、文學書籍和打獵、賭博、遊泳上麵,但他至少順利完成瞭學業。雪萊卻因為在校園裏傳播無神論思想,第一個學年就被牛津開除瞭。1811年,從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遊曆歸來的拜倫創作瞭著名的長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這首詩讓拜倫成為文壇中的風雲人物。而雪萊隻能依靠妹妹的資助生活,他還和妹妹的同學結瞭婚,兩個人到愛爾蘭度瞭一段時間的蜜月。1812年,在英國旅行的雪萊發錶瞭敘事長詩《麥布女王》,這首詩語言優美,富於哲理,抨擊瞭宗教的僞善和社會的不平等。

  拜倫在成名後四處留情,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他的妻子帶著女兒迴到瞭娘傢,拒絕再迴到倫敦的傢中。這原本隻是位青年的風流韻事和傢庭矛盾,可那些仇恨拜倫和他作品的人趁機散布流言,詆毀拜倫的人品,政府還查封瞭他的財産,忍無可忍的拜倫永遠地離開瞭英國。1816年,拜倫來到瑞士,在這裏他遇到瞭後半生的摯友雪萊。此時,雪萊同樣沉浸在痛苦和憤怒的情緒之中,他的妻子剛剛投水自殺,而法庭剝奪瞭雪萊對子女的撫養權,痛失子女的雪萊隻好和女友瑪麗一起移居瑞士。兩位偉大的詩人在日內瓦湖畔暢談人生、曆史和哲學,互相推敲詩歌藝術,度過瞭一段美好而短暫的時光。

  1816年10月,拜倫動身前往意大利。他一邊參加意大利燒炭黨人的革命鬥爭,一邊構思新的作品,相繼創作瞭《但丁的預言》《唐?璜》等長詩。雪萊這一時期也完成瞭《西風頌》《緻雲雀》等一批不朽的名作。1822年7月8日,雪萊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號航行時遭遇瞭風暴,不幸身亡。聽聞這個噩耗後,拜倫立刻趕到事發地,親自主持瞭雪萊的葬禮。兩年後,在希臘參加民族解放鬥爭的拜倫感染瞭風寒,於1824年4月19日去世,希臘人民為他舉行瞭隆重的國葬。兩位詩人的一生都很短暫,拜倫去世時隻有36歲,雪萊去世時還不到30歲。他們二人是人類詩歌藝術史上兩座並立的高峰,拜倫被稱為“詩壇拿破侖”,雪萊被稱為“春天的雲雀”,他們的成就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前言/序言

  一位駐英使節曾經這樣評價英國人:“他們認為除瞭他們就沒有彆人,除瞭英格蘭之外就沒有彆的世界,每當他們看到一個瀟灑的外國人,他們就說‘他看起來像個英國人’或者‘很遺憾他不是英國人’。”英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鋪開曆史的畫捲,展現英國曆史的輝煌。

  如果說20世紀以前的西歐是世界的中心,那麼英國可以說是中心的“核心”。英國雖側居海島,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卻能威懾整個世界。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輝煌勝利到20世紀初建立瞭“日不落帝國”,人口隻有4000萬的英國占有50塊殖民地,統轄人口超過3億,人口和陸地麵積占整個世界的1/4。

  英國曾經的輝煌在20世紀褪去光芒,然其影響仍然不可小看。人們不會忘記:是英國率先實現瞭工業革命,不僅使其結束瞭蠻荒的曆史,成為世界最先進的國傢,而且對整個世界步入工業經濟時代也做齣瞭開創性的貢獻;英國首創的資産階級議會民主製、兩黨製和責任內閣製,為世界資本主義國傢樹立瞭一種新型政治製度的樣闆;英國科學巨匠牛頓在經典力學體係、達爾文在進化論等方麵的傑齣貢獻,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瞭重要基礎;莫爾、莎士比亞、培根等人文主義學者給後人留下瞭詩作、戲劇等不朽的“精神産品”。

  英國的成就讓人驚羨、英國的衰落讓人感嘆,研讀英國曆史,也許你會找到英國興衰的答案。



英國:一個帝國興衰與文明演進的史詩 作者: [此處可填入一位曆史學傢的名字,例如:約翰·哈珀 或 瑪麗·塞維爾]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一傢知名齣版社,例如:企鵝經典 或 牛津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此處可填入一個年份,例如:2023年]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時期的英國曆史敘事,而是以宏大的時間跨度為經,以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遷為緯,全麵而深入地剖析瞭不列顛群島如何從一個被邊緣化的島嶼,逐步崛起為影響全球格局的龐大帝國,並最終在現代世界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復雜曆程。 我們摒棄瞭傳統的“英雄與戰役”的綫性敘事,轉而采用一種多維度的、強調內在驅動力與外部互動關係的史學視角,力求揭示塑造現代英國的深層結構性力量。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層層遞進,相互支撐。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與鐵器時代的遺存 (公元前800年 – 公元1066年)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羅馬徵服之前,凱爾特部落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及其與歐洲大陸的初步聯係。重點剖析瞭羅馬帝國對不列顛南部“不列顛尼亞”的係統性影響,包括其行政管理、道路係統和城市化進程,以及羅馬撤退後留下的權力真空。 隨後,我們詳盡考察瞭盎格魯-撒剋遜七國時代的形成,這一時期是英語和早期法律觀念的熔爐。從阿爾弗雷德大帝抵抗維京人的鬥爭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國國傢認同的早期萌芽。此部分強調瞭基督教化過程對本土文化基因的重塑,為後來的中世紀發展奠定瞭宗教和文化基礎。 第二部分:封建的磨閤與製度的誕生 (1066年 – 1485年) 諾曼徵服(1066年)是英國曆史的決定性轉摺點。本章細緻分析瞭徵服者威廉如何將大陸上的封建體係嫁接到島國之上,以及由此引發的土地所有權、權力集中和語言融閤的劇烈變化。我們不僅關注王室的更迭,更著重於早期議會(Magna Carta)的演變過程,探討貴族與王權之間長達數百年的權力製衡與衝突。 中世紀晚期,黑死病對社會結構造成瞭顛覆性衝擊,加速瞭農奴製的瓦解,為新興的商業階層和自由農民的壯大創造瞭條件。百年戰爭及其國內的玫瑰戰爭,雖然血腥,但最終促成瞭都鐸王朝前夕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民族意識的成熟。 第三部分:宗教革命、海洋探險與早期商業帝國 (1485年 – 1714年) 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構成瞭英國曆史的巨大轉型期。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並非單純的神學事件,而是國傢主權確立的關鍵一步,它不僅重塑瞭英國的宗教版圖,更釋放瞭大量教會土地和財富,為資本的原始積纍提供瞭物質基礎。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國開始挑戰西班牙的海上霸權,私掠船活動和早期貿易探險為日後的全球擴張埋下瞭伏筆。 斯圖亞特時代的衝突——內戰、王權與議會的激烈對抗——是理解現代英國政治體係的“活化石”。查理一世的被處決和剋倫威爾的護國公統治,以一種極端且痛苦的方式,確立瞭“議會至上”的原則,這深刻地影響瞭後來的光榮革命及其對個人自由的界定。 第四部分:工業的巨輪與全球霸權的鑄就 (1714年 – 1914年) 本部分是英國曆史中最具活力和爭議性的篇章。漢諾威王朝的到來標誌著內閣製度的最終確立,君主權力被憲法嚴格限製。與此同時,英國率先點燃瞭工業革命的火炬。我們從技術創新(蒸汽機、紡織機)的源頭,深入到社會結構的劇變:城市化進程、新的階級矛盾(無産階級與資産階級)、工廠製度對傢庭和勞動倫理的衝擊。 在國際舞颱上,英國通過一係列戰爭(如七年戰爭、拿破侖戰爭)確立瞭“世界工廠”和“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本章特彆關注帝國擴張的內在邏輯:對原材料的渴求、對殖民地市場的控製,以及維持全球貿易航綫安全的“皇傢海軍”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同時也審視瞭帝國主義道德觀與被殖民地區反抗運動之間的復雜張力。 第五部分: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與現代身份的重塑 (1914年至今) 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曆瞭兩次世界大戰的嚴酷洗禮。這些戰爭極大地消耗瞭帝國的物質基礎,加速瞭其政治結構的民主化進程,並最終導緻瞭非殖民化的浪潮。我們分析瞭戰後福利國傢的建立、工黨勢力的崛起對社會公平的追求,以及君主製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調整。 冷戰時期,英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定位——既是美國的盟友,又是歐洲大陸力量平衡的關鍵一環——成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議題。最後,本書探討瞭撒切爾主義的經濟和社會影響,英國在加入和脫離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過程中的身份認同危機,以及多文化主義對傳統民族概念的持續挑戰。 --- 學術視角與創新之處: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關注於倫敦和威斯敏斯特的權力中心,更將目光投嚮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區域曆史,強調“大不列顛”內部的多元性與持續的張力。我們運用經濟史、社會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的交叉視角,力求描繪齣一幅動態的、充滿內在矛盾的曆史圖景——一個既是自由燈塔,又是殖民強權的復雜國傢形象。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理解現代西方社會結構、議會民主製起源及全球化根源的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新鮮的閱讀體驗,因為它並沒有過度側重於宏大敘事中的戰爭與帝王將相,而是花費瞭大量筆墨去描繪“看不見”的社會變遷。作者對日常生活、技術革新對社會結構産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例如,關於某一時期普通民眾的飲食習慣變化如何反映瞭貿易路綫的開闢,或者某種新型生産工具的齣現如何重塑瞭傢庭結構,這些細節的描摹讓冰冷的曆史瞬間變得有溫度、有血有肉。我喜歡這種“微觀切入,宏觀闡釋”的寫作風格,它使得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那些刻闆的日期和名字的堆砌,而是活生生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人類經驗的集閤。它鼓勵讀者去思考,曆史是如何在每一個普通人的選擇和生活中悄然發生的。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實在是太迷人瞭。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曆史的迷霧之中。從古老的文明初現端倪,到近代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每一個轉摺點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史實時的那種從容不迫,他沒有陷入繁瑣的年代考據中,而是專注於那些真正塑造瞭人類進程的關鍵人物和思想。讀起來感覺就像在聽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充滿瞭洞見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那些關於權力更迭、文化衝突的論述,常常讓我停下來深思許久。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命運的史詩,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我們今日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來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讀起來毫無滯澀感,讓人完全沉浸在曆史的長河裏,忘記瞭時間的流逝。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考究,用詞精準而富有力量感,但絕不晦澀難懂。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某個句子錶達的精妙而停下來,默默迴味一番。作者在描述一些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時,那種飽含情感的筆觸,使得讀者能夠更深層次地共情曆史人物所麵臨的睏境與抉擇。這不像是在閱讀一份冰冷的報告,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深刻的思想對話。它沒有給人灌輸一個既定的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探索、去質疑。這種開放性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主動思考,讓我不再被動接受曆史的定論,而是學會瞭從多重角度審視曆史的復雜性與多義性。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和思想史部分時的那種細膩和包容。曆史的發展並非總是綫性的進步,其中充滿瞭迂迴、反復甚至倒退。這本書清晰地展現瞭不同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相互塑造的過程,它避免瞭那種簡單的“優越論”或“落後論”的評判,而是力求去理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是如何在他們的特定語境下做齣選擇的。這種對多元視角的尊重,讓整部作品顯得既有深度又有溫度。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是一個單嚮的、指嚮現代化的箭頭,而是一個充滿岔路和迴聲的復雜迷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那對今天意味著什麼”。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在解讀曆史事件的關聯性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很多我原以為是孤立發生的大事件,在作者的筆下被串聯成瞭一張巨大且精密的網。它讓我對“世界史”這個概念有瞭更宏大、更立體的認識。比如,當談到某個地區的經濟變遷時,作者會立刻將其與遠在另一個大陸的政治決策或技術革新聯係起來,這種跨地域、跨領域的視野非常開闊。它打破瞭傳統的以國傢為中心的敘事模式,強調瞭全球互動的重要性。閱讀過程中,我多次驚嘆於作者的知識儲備之廣博,他能熟練地在不同文明的背景下切換視角,指齣那些看似微小卻具有蝴蝶效應的細節。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觀全景而不失細節”,讀完之後,感覺我對當前國際格局的理解都清晰瞭不少,因為它揭示瞭許多底層邏輯和曆史慣性。

評分

非常的好,喜歡這個牌子,趕上活動力度很大。京東牛。

評分

很詳細的介紹瞭英國曆史

評分

印刷清晰,紙張乾淨。隻是字稍微小一點,內容豐富,觀點緻勝,值得收藏。

評分

這對瞭解埃及的曆史很有幫助。

評分

在書店看到這套書,翻瞭一下,從史前時代一直講到喬布斯的蘋果帝國,圖豐文美,而且書前有很多超美大圖。感覺不過癮,迴來後果斷下單瞭。今天剛收到,我忙著給寶寶做吃的,老公拿著書讀上瞭,“根本停不下來”。

評分

非常的好,喜歡這個牌子,趕上活動力度很大。京東牛。

評分

不錯的東西不錯的東西。

評分

趁著有活動買瞭一些書,質量不錯,閑暇時讀一讀

評分

正版,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