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 看得見的世界史

古羅馬 看得見的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子林 著
圖書標籤:
  • 古羅馬
  • 羅馬帝國
  • 曆史
  • 世界史
  • 西方文明
  • 古代史
  • 文化
  • 政治
  • 軍事
  • 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石油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3239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2222
品牌:日知圖書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看得見的世界史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04
字數:26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一本好玩好看的故事體曆史讀物,將古羅馬一韆多年的輝煌曆史用故事體形式進行講述,通俗易懂。

  2.色彩斑斕、吸引眼球的曆史啓濛書。引人入勝的故事+各大博物館珍品文物圖片+美輪美奐的版式,共同打造新色彩曆史書。

  3.20餘傢海內外博物館經典藏品,一本揭示世界文明史的通俗讀物,輕鬆便攜,成人及學生都可閱讀。

  4.曆史故事中穿插講述經濟、文化、商業文明、政治、習俗等不同主題,涵蓋麵廣,還能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

  5.大方典雅的裝幀設計,賞心悅目的版式,環保紙印刷,為讀者提供彆樣的閱讀體驗。


內容簡介

  《看得見的世界史?古羅馬》,從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城,到公元476年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被廢黜,韆餘年的歲月中,羅馬人占據瞭舞颱的中心位置,禦宇內而製六閤,馴服瞭周圍的國傢,使羅馬成為“永恒之城”。本書用近50個跌宕起伏,生動客觀的故事清晰展示瞭輝煌而燦爛的羅馬文明,再現瞭羅馬曆史及英雄人物的浮浮沉沉。

  本書摒棄枯燥的曆史理論分析,拒絕說教,以故事體的敘述風格串聯起世界史中具有代錶性的曆史事件,從整體上完成瞭對古羅馬曆史的宏觀素描,邏輯清晰,敘述準確,讓讀者清晰瞭解其曆史的發展脈絡。同時,本書力圖打造“看得見的曆史”,在各種高清彩圖的有力輔助下,實現圖文的完美結閤,讓讀者在知曉曆史的同時,在圖片中看見、領略曆史的真實風貌。引人入勝的故事加上各大博物館珍品圖片,再加上美輪美奐的版式,使得本書符閤中國人曆史觀的彩色讀物更生動化、多元化。


作者簡介

  郭子林,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秘書;國傢“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纔;英文期刊WorldHistoryStudies(《世界史研究》)編輯。在期刊雜誌上發錶論文40多篇,還主持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其他多項課題研究,齣版專著《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專製王權研究》和《世界曆史初覽》,齣版譯著及工具書十餘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迴眸王政時代/1

古史傳說/ 2

開國之主羅慕路斯/ 6

努瑪創製/ 10

塞爾維烏斯改革/ 16

平民與貴族之爭/ 21

專題:角鬥場上的血腥遊戲/28

第二章

高歌猛進的爭霸之路/33

維愛戰爭/ 34

高盧入侵羅馬/ 37

卡米盧斯重建羅馬/ 42

民眾大會與共和國官製/ 48

考狄昂峽榖之恥/ 56

布匿戰爭/ 62

天纔統帥漢尼拔/ 72

“非洲徵服者”/ 78

爭霸地中海/ 86

格拉古兄弟改革/ 92

專題:古羅馬人的傢庭與婚姻/100

第三章

羅馬風雲跌宕的崛起之勢/103

馬略軍事改革/ 104

同盟者戰爭/ 114

“幸運者”蘇拉/ 120

斯巴達剋起義/ 132

“偉大的龐培”/ 140

喀提林陰謀/ 146

愷撒崛起/ 150

前三頭同盟/ 156

第二次公民戰爭/ 162

無冕之王愷撒/ 172

後三頭同盟/ 180

“愛江山更愛美人”/ 187

第四章

不可一世的輝煌帝國/195

“奧古斯都”屋大維/ 196

曆史學傢李維/ 208

卡裏古拉/ 212

暴君尼祿/ 218

四皇帝時代/ 224

“貪財”的皇帝韋伯薌/ 230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235

專題:龐貝古城——掩埋在地下的奢華/238

第五章

羅馬世界的餘聲/243

圖拉真治下的太平盛世/ 244

一代宗師普魯塔剋/ 250

哈德良時代/ 254

“皇帝哲學傢”/ 260

“黃金時代”逝去/ 264

戴剋裏先改革/ 268

蠻族入侵與帝國滅亡/ 276

專題:羅馬諸神/284


精彩書摘

  “奧古斯都”屋大維

  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

  屋大維結束瞭自格拉古兄弟改革以來的百年內戰,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雖然在形式上共和製的各種機構依然存在,但是實權都掌握於“元首”之手,隻是沒有公開采用國王的名號而已。


  創建元首製

  安東尼死後,三巨頭便隻剩下瞭屋大維(雷必達已無權無勢),他成瞭羅馬最有威勢的人。公元前29年夏,屋大維從東方返迴羅馬,元老院為他舉行瞭連續三天的盛大凱鏇式。他用戰爭掠來的巨額財富犒賞士兵、饋贈市民,還舉行瞭關閉亞努斯神廟的古老儀式(雙重門神廟,戰時士兵齣徵必經此門,和平時纔會關閉)。

  屋大維結束瞭長期內戰,羅馬恢復瞭和平安定的秩序,他妥善地使大批多餘軍隊退役(亞剋興戰役時他有軍團60個,迴到羅馬後漸減至28個)。他的十幾萬老兵都得到瞭優厚的退伍金,然後被安置在意大利和西方行省新開闢的幾十個殖民地。他取消瞭三頭時期發布的許多不公正的法令,赦免瞭以前被定罪者的子女。他豁免瞭內戰時人們所欠的國債,為許多人清償瞭債務,把利率降低瞭三分之一。

  屋大維唯恐重蹈愷撒的覆轍,盡量使自己的統治披著共和的外衣。公元前28年,他與女婿阿格裏巴同任執政官,劃定瞭羅馬城和意大利公共建設的宏偉藍圖。此時,在屋大維的主持下,進行瞭一次人口調查,重新審定瞭元老院名單,清除瞭那些聲名狼藉之輩,元老人數從1000人減至800人。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維召開元老院會議,宣布交卸他作為三頭之一的權力以及恢復共和,但最後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瞭與共和相悖的絕對權力——他有權治理一切尚未完全綏靖的邊疆行省和一般駐有軍隊的全部領土,同時可以保留“大元帥”稱號。同月16日,心懷感激的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尊號“奧古斯都”(意為神聖、莊嚴、偉大),同時還決定在元老院會堂中設置一麵金盾,鎸文頌揚屋大維的“英勇無畏、寬厚仁慈和公正篤敬”。

  屋大維長期連任執政官(他一生曾13次齣任執政官),這使覬覦這一最高官職的貴族不滿,一部分人在公元前24年曾策劃謀殺屋大維。鑒於此,公元前23年1月,屋大維辭去執政官職務,並推薦兩位共和派為執政官。同時,元老院通過一項特彆法令,授予奧古斯都與執政官享有共同權力的執政官權,同年,他的終身保民官職務得到瞭重新確認(這樣他便具有人身不受侵犯權以及對元老院和人民大會決議的否決權)。公元前19年,他被推舉為終身執政官,這樣他便無須擔任執政官,又能保有超然其上的權力。公元前13年,雷必達病死,屋大維被選為大祭司長。

  屋大維獨攬國傢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但並沒有采用獨裁和君主的稱號,他把自己稱為元首(國傢第一人,第一公民,在元老院名冊上列在第一名),這種統治形式便稱為元首製,其實質是一種隱蔽的君主製。

  內政改革

  屋大維雖然削弱瞭元老院的實際權限,但是卻提高瞭它的社會榮譽。公元前18年和公元前11年,他再次對元老院進行改組,將元老名額降至600人。他明確規定瞭元老和騎士的資格標準:元老必須齣身貴族,服滿規定年限的軍役,具備100萬塞斯特爾提烏斯,隻有元老纔可擔任執政官、行省總督和軍團副將等要職;騎士是僅次於元老的階層,必須具備40萬塞斯特爾提烏斯。屋大維拉攏騎士,使他們除從事包稅活動外,還可以擔任近衛軍長官、行省的財政官職和各級軍官。騎士可以候選元老,元老之子在進入元老院前列為騎士,這樣共和末期彼此爭鬥的兩個等級逐漸聯閤起來,共同成為元首製的統治基礎。

  除元老和騎士以外,帝國的社會基礎便是廣大平民。其上層擁有大小不同的作坊和商店,屬於小奴隸主。其下層都是破産平民,他們流落城市變成無業遊民,除瞭充當雇傭兵外彆無齣路。屋大維嚴格限製平民的政治活動,采取軟硬兼施的政策,一方麵鎮壓他們的暴動,一方麵用各種施捨收買他們。他給城市平民每月無償發放糧食和錢款,齣資舉辦各類娛樂活動,使他們沉迷於“麵包和競技”的寄生生活。

  元老院是共和國最高財權的擁有者,不過蘇拉和愷撒等曾將此權占為己有,屋大維錶麵上聲稱將一切收入交還給人民和元老院,但實際上他能隨意使用國庫的錢財。對於重大財政決策,元首須與元老院協商,但元首擁有最終裁決權,特彆是“帝國收支總賬”的編製使元首能對全國收支進行直接控製,而且標誌著羅馬財政管理水平的提高(能進行國傢預算和收支統計,共和國時期從未建立全國性的收支製度)。元首嚮各省派遣財務督察使,奉元首之命到各省收繳各種公共收入和支付應付款項,他們對元首有明顯的依附性和忠實性,是元首控製帝國財政的可靠工具。

  屋大維還對屢遭兵燹的羅馬城和意大利諸城進行修補重建。其中最為宏偉的便是奧古斯都廣場,廣場周圍環繞著柱廊和神廟。此外他還修建瞭許多劇嘗水道和豪華浴場等公共設施。羅馬城麵貌煥然一新,因此屋大維曾自豪地說:“我接受瞭一座用磚建造的城市,卻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市。”為瞭保證市民的安全,他禁止一切非法集會和結社,他還建立瞭一支警察隊伍和世界上第一支消防隊。在意大利各地,他鼓勵各城修築交通乾路,在全國建立瞭一個龐大的公路網,使得“條條大道通羅馬”。與此同時,他還專門成立武裝巡邏維持治安,保證綫路暢通,這樣大大促進瞭帝國貿易和通信的發展。

  隨著元首製的確立,司法方麵除由行政長官主持、騎士級任法官承辦的一般民事、刑事案件外,元老院法庭隻負責上訴案,其餘的案件皆由元首法庭審理。公元前18年,屋大維使用保民官的權力,補充確立瞭一係列硃裏亞法案,對原先的法律進行重新解釋。其中特彆值得注意的便是“大逆法”的引申:凡背叛元首,或以任何方式對元首不敬,都可算是叛國大罪。此後,這一條款被屋大維的繼承者們廣為運用。他還修訂和頒布瞭一些新的法律,例如關於奢侈、通奸、行賄以及鼓勵不同等級公民之間通婚。共和末季以來,羅馬上層階級大多生活腐化,屋大維力圖改變這種習氣,建立一種新的道德精神風尚。

  公元前12年以後,每逢新年,元老們都要履行一定的宣誓效忠元首的手續,人民則要捐錢作為元首鑄像之用。公元前2年,元老院尊封屋大維為“祖國之父”。他為瞭適應西方風俗,不讓人給他個人以東方式的皇帝崇拜,改為以皇傢祖先和羅馬女神為崇拜對象。

  屋大維大大調整瞭行省製度和行省的統治政策。業已安定無須駐大軍的省劃歸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任命總督管轄。敘利亞、西班牙和高盧為元首行省,由元首直接管理,埃及則為元首私産。羅馬設置行省本是權宜之計,管理方法不成體係,元首製建立之後纔將治理方法正規化。

  行省總督的入選者都嚴格按晉級階梯晉升,給予薪金厚俸,其下之行政人員都是正式的文官。元首還經常派監察禦史到各省巡查,對貪汙腐敗和濫用職權的官員進行查處,由高等法庭審判定罪。屋大維繼續愷撒的政策,在行省中推行自治市製度,取消行省直接稅的包稅製,行省居民還得到瞭直接嚮元首控訴的權利。自此以後,行省的治理明確有方,與共和時代隻顧謀私的包稅商代辦一切的情況大不相同。他還把公民權授予行省上層,將大批退伍士兵移居行省,加速瞭行省的羅馬化。

  軍事改革與對外戰爭

  自馬略改革以來,羅馬軍隊已由公民兵役製改為募兵製,共和內戰又長期不斷,軍隊不散,已相當於常備軍。屋大維確立正規軍團定員總數為16.8萬人,按傳統從羅馬自由公民中徵召,服役年限為20年,軍餉每人每天10阿司,服役期滿發給相當於13年軍餉的退役金或安置在殖民地,這樣便有利於將帶兵將領推離政治糾紛之外,他們不必再像以前那樣為自己的老兵尋找土地。

  屋大維反對設置後備軍,因為沒有任務閑暇無事的軍隊會造成很大威脅,每當邊防吃緊需要增援時都是從其他區調兵。為瞭防備幾麵受敵,彌補正規軍之不足,他允許將領在各駐地增召輔軍。輔軍從當地軍民中徵召,主要召自元首行省,在當地服役。輔軍士兵待遇比正規軍低,服役期為25年,軍餉隻有正規軍的三分之一,服滿退役後可得公民權,其子能以公民身份入伍。地方駐軍容易形成地方主義,極易滋長分裂動亂,後來元首總是注意把軍團特彆是輔軍調離徵召地,以防釀成地方勢力。

  海軍在共和時代一直沒有正規編製,因戰事而臨時組建。屋大維決定建立常備海軍。初建時主要有兩支:一支在第勒尼安海,以麥散那為基地;另一支在亞得裏亞海,以拉文那為基地。兩支艦隊各有司令,多由被釋奴擔任,有時也用騎士。另外在亞曆山大裏亞港和塞硫西亞也有海軍基地,萊茵河和多瑙河上有浮排隊專管運兵和軍需,水手有奴隸也有自由人。

  正規軍團、輔軍都駐守邊疆,意大利的護衛由近衛軍、警察隊和消防隊負責。其中最主要的是近衛軍,它是元首的衛隊,待遇優厚,其指揮官權力很大。後來,元首多從歸附的日耳曼人中另外挑選自己的衛隊,原近衛軍逐漸發展為一支駐守意大利各地的常備軍。在未來的兩百多年裏,這支近衛軍往往在皇帝廢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在對外政策上,屋大維一嚮以鞏固邊防、保證和平為基調。他也進行瞭一些侵略戰爭,但都有正當閤適的理由,逐漸建立起易於防守的邊界綫。在東方,羅馬曾與勁敵帕提亞發生戰爭,沒能獲取勝利,許多羅馬士兵成瞭俘虜。後來在公元前20年,帕提亞發生王位繼承紛爭,鬥爭的雙方都嚮羅馬求援。屋大維利用這個機會,讓帕提亞國王自願歸還瞭一切戰利品和俘虜,並與帕提亞訂立瞭一個協定,劃幼發拉底河為疆界。屋大維曾計劃進軍阿拉伯,但為沙漠所阻,無功而退。

  正是在屋大維統治時期西班牙徹底被羅馬徵服瞭。公元前27年~公元前24年,羅馬徵服瞭西班牙北部,並在那裏建立瞭軍事殖民地鎮守邊疆。公元前25年~公元前8年,羅馬邊疆推至多瑙河流域,建立瞭列提亞、潘諾尼亞、達爾馬提亞、達希亞和麥西亞等行省。公元前16年,萊茵河以北的日耳曼人渡過萊茵河侵入高盧,屋大維派兵反擊,取得大勝。此後,羅馬大軍越過萊茵河,將羅馬的疆域擴至易北河流域,建立瞭日耳曼行省。

  公元6年,羅馬軍隊侵吞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土地,與此同時,萊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掀起反抗鬥爭。公元9年,羅馬駐日耳曼總督瓦魯斯率領3個軍團和9個輔助軍團前往鎮壓,被日耳曼部族首領阿爾米尼烏斯用計引入萊茵河東的條托堡密林,全部殲滅。這一消息震驚瞭整個羅馬,屋大維下令全城宵禁以防發生動亂。據說,屋大維對於此次失利傷心之至,以至於連續數月既不理發也不修麵,有時用頭撞門,嚷道:“剋文提烏斯·瓦魯斯,還我軍團!”他把這災難的一天(8月2日)視為每年傷心悲悼的日子。此役之後,羅馬被迫放棄瞭萊茵河以北的領土,退守萊茵河南岸,羅馬帝國的北方邊疆也就確定在沿萊茵河和多瑙河一綫。

  屋大維之死

  屋大維曾有過數次婚姻,但都沒有得到親生兒子。他很早就開始注意選擇繼承人並加以培養,他最初選擇瞭阿格裏巴,將女兒硃裏婭嫁給他,一心重用。不幸的是,阿格裏巴福壽不長,在公元前12年就去世瞭。後來,他還著意培養三個外孫,不過兩個在他之前逝世瞭,另一個卻趣味低級,脾氣暴躁,難當大任。最後,在權衡利弊之後,他選擇提比略作為“帝位”的繼承人。

  公元14年,統治瞭羅馬44年的屋大維在巡察南意大利途中病逝。據說他死在他父親去世的同一房間,時距他的76歲生日還有35天。他的遺體由自治市和殖民地的元老和騎士抬迴羅馬,最後由元老們肩扛至馬爾斯廣場火化。他的骨灰由騎士等級中的頭麵人物赤著雙腳衣不束帶地收集起來放入他的陵墓。

  他的最後一份遺囑是在病逝前一年多所立,由維斯塔貞女保存,在元老院啓封宣讀:他指定最後一任妻子利維婭和她的兒子提比略為主要繼承人,可以襲用他的稱號,提比略得三分之二財産,利維婭得三分之一財産。他留給羅馬人民4000萬塞斯特爾提烏斯,留給他的部落350萬塞斯特爾提烏斯,給近衛軍士兵每人1000塞斯特爾提烏斯,給駐守羅馬的步兵每人500塞斯特爾提烏斯,給軍團士兵每人300塞斯特爾提烏斯。他一直把這筆錢留在手頭,遺命待他死後馬上支付給人民和士兵。


前言/序言

  打開古代歐洲地圖,我們會發現,在亞、歐、非三大洲交界處,也就是環地中海一帶,赫然存在一個強大的國傢——古羅馬。

  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說起羅馬人,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的曠世武功。羅馬人是尚武的,共和時代的公民兵製在羅馬人的靈魂中澆灌瞭尚武的精神。他們渴求榮譽,士兵希望建立軍功,將領夢想打敗強敵、贏得凱鏇。五百年中,這個颱伯河畔的“七丘之國”逐漸強盛,用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東徵西討,漸次徵服瞭周圍地區,建立瞭一個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

  羅馬人非常務實。他們在科學理論上建樹不多,但卻善於運用技術,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農業生産上,他們都發明和運用瞭大量技術手段。他們盡自己所能把希臘和其他民族的科學成果運用於實踐。羅馬人理當被視為一個實踐的民族。

  羅馬人有非常強的法律直覺。崇尚法律、注重用法律手段來調節社會關係,這或許也是羅馬人務實精神的一種體現。在各門學術中,羅馬人在法學上取得的成就最為突齣,最具原創性。

  從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城,到476年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被廢黜,韆餘年的歲月中,地中海周圍的古文明如走馬燈似的,紛紛登上曆史舞颱,盡情展示自己,各領風騷數百年。在近一半的時間內,羅馬人占據瞭舞颱的中心位置,禦宇內而製六閤,馴服瞭周圍所有國傢。安頓完畢之後,他們驕傲地宣稱:羅馬已成為“永恒之城”。但時間仍固執地嚮前走著,不可徵服的羅馬同樣經受不瞭歲月的摧殘,在蠻族一次次的打擊下逐漸衰亡。



《文明的交響: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歐洲曆史畫捲》 引言:曆史的洪流與文明的交織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古希臘的哲學光芒,抵達中世紀的信仰深處,最終邁入文藝復興的理性曙光。我們不聚焦於某一個特定帝國的興衰,而是著眼於橫跨韆年的歐洲文明圖景,探討不同文化、思想與社會形態如何相互碰撞、融閤,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西方世界。 第一部:哲思的搖籃——古希臘的遺産 第一章:城邦的誕生與民主的萌芽 本章將深入剖析古希臘城邦(Polis)的獨特結構,特彆是雅典民主製的起源、發展及其內在的矛盾性。我們將考察公民權的概念如何界定,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雅典的公民大會、民眾法庭如何運作,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思想巨匠對政治哲學的奠基性貢獻。我們將比較斯巴達的軍事化社會與雅典的文化繁榮,理解這種多元性如何激發瞭思想的活力。 第二章:古典藝術與悲劇精神 希臘的藝術與文學是其精神世界的直接投射。本章聚焦於雕塑的理想化人體美學,以及帕特農神廟所代錶的古典主義的和諧原則。同時,我們將探討埃斯庫羅斯、索福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等偉大作傢的悲劇作品,分析“命運”、“自由意誌”和“城邦責任”等主題在戲劇中的體現,揭示希臘人麵對有限人生時的深刻思考。 第三章:希臘化世界的擴張與融閤 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徵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文化傳播的裏程碑。本章考察希臘文化如何與埃及、波斯乃至印度文化發生碰撞與交融,形成瞭“希臘化時代”。我們將探討亞曆山大城的圖書館與博物館在知識匯聚中的作用,以及這種文化擴散對後世歐洲思想界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信仰的時代——中世紀的重塑與整閤 第四章:羅馬遺産的承接與基督教的崛起 雖然我們不詳述古羅馬的帝國史,但其在法律、工程和行政管理上的遺産,是中世紀歐洲得以整閤的基礎。本章重點關注基督教如何在羅馬帝國內部興起,並最終成為其官方宗教的過程。早期教父的思想(如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如何將柏拉圖式的形而上學融入新的神學體係,為西方提供瞭統一的精神框架。 第五章:日耳曼民族的遷徙與王國的建立 西羅馬帝國衰亡後,日耳曼各部族(法蘭剋人、西哥特人、盎格魯-撒剋遜人)在西歐建立瞭新的政治實體。本章分析這些“蠻族”文化與羅馬遺留的行政結構如何相互滲透。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崛起,特彆是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誌著一種新的政治秩序——融閤瞭羅馬、日耳曼和基督教元素的“中世紀歐洲”的初步成型。 第六章:封建製度的形成與莊園經濟 中世紀早期的安全真空催生瞭封建製度。本章詳細闡述領主與附庸之間的契約關係、采邑的授予及其軍事義務。同時,我們將考察莊園作為核心經濟單位的運作模式——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産、農奴的地位及其對社會階層的固化作用。這種垂直的社會結構,定義瞭中世紀大部分地區的日常生活。 第七章:教會的至高權力與思想的堡壘 在政治權力分散的背景下,天主教會成為歐洲統一的精神與文化權威。本章考察教皇權力的擴張(如教皇與皇帝的“授職權之爭”),以及修道院在保存古典文獻、發展農業技術和推動手工業方麵的關鍵作用。此外,我們將探討經院哲學(如托馬斯·阿奎那的工作)如何試圖調和信仰與理性,為歐洲的知識傳統打下基礎。 第八章:十字軍東徵與東西方的互動 十字軍東徵不僅僅是宗教戰爭,更是東西方之間大規模的物質與文化交流。本章分析十字軍運動的動機、社會影響,以及它如何間接促進瞭歐洲對東方(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科學、醫學和商業知識的迴流與學習,為後來的變革埋下伏筆。 第三部:變革的先聲——文藝復興的黎明 第九章:人性的迴歸:人文主義的興起 從對來世的關注轉嚮對現世的肯定,是文藝復興的核心轉變。本章聚焦於意大利,特彆是佛羅倫薩,人文主義學者如何重新發掘古希臘羅馬的經典文本,強調人的尊嚴、潛能與成就。彼特拉剋、薄伽丘等人的作品如何反映瞭這種對古典價值的“再生”與對中世紀傳統的批判。 第十章:藝術的革命:透視法與自然再現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不再僅僅是宗教的教具,而是對自然和人體的精確探索。本章分析透視法的發明如何徹底改變瞭二維繪畫,以及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巨匠如何將科學觀察融入藝術創作。這種對精確觀察和個人天賦的推崇,標誌著一種新的知識獲取方式的誕生。 第十一章:印刷術的衝擊與知識的普及 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明是知識傳播史上的一場革命。本章探討活字印刷如何打破瞭教會和貴族對知識的壟斷,極大地降低瞭書籍的成本,促進瞭學術交流和思想的快速擴散,為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準備瞭不可或缺的社會條件。 結論:連續性與斷裂 本書的最終結論在於,歐洲的曆史並非一係列孤立的事件,而是古希臘的理性探求、基督教的道德框架以及羅馬的法律遺産,在日耳曼文化基礎上持續互動、衝突與整閤的過程。文藝復興並非是對中世紀的徹底否定,而是對古典源頭的一次強勁迴溯,它為接踵而至的近代世界提供瞭新的方法論和世界觀。通過對這些關鍵時期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理解塑造瞭現代西方文明的深層結構與動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在敘事上展現齣一種宏大而細膩的筆觸,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曆史羅列,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古代生活畫捲。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宏觀的帝國興衰與微觀的市井百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比如,書中對公共浴場的描寫,那種蒸汽氤氳中交織的社會階層對話,那種對日常瑣事的細緻捕捉,讓人仿佛能聞到古羅馬空氣中特有的味道。它成功地還原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信仰與掙紮,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驗。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些充滿戲劇性的轉摺和人物命運的無常所觸動。那種強烈的代入感,使得即便是那些遙遠的戰爭場麵,也變得觸手可及,不再是教科書上的一行標注,而是活生生的悲壯史詩。這種敘事手法的高超之處在於,它並未犧牲曆史的準確性,而是在嚴謹的考據基礎上,注入瞭文學性的光輝,使得閱讀體驗極為豐富和令人沉醉。

評分

文筆的洗練程度,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它摒棄瞭學究氣十足的陳詞濫調,轉而采用瞭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流暢筆觸,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字字珠璣。很多段落的措辭,精準而富有畫麵感,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比如描繪颱伯河畔的黃昏,或是某個凱鏇儀式上人群的狂熱,那種對氛圍的捕捉能力,簡直令人嘆服。這種文風的優勢在於,它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接觸厚重曆史的門檻,讓晦澀難懂的政治鬥爭和復雜的社會結構,變得清晰易懂,充滿瞭閱讀的樂趣。但這種流暢絕不是膚淺,深入其中,你會發現每一個優美的詞句背後,都承載著深厚的曆史信息和研究成果。它真正做到瞭讓曆史“活”起來,讓每一個曆史人物的抉擇和每一次重大的曆史事件,都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讓人欲罷不能,總想趕緊翻到下一頁去探索。

評分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探討瞭“永恒”的主題,即一個曾經統治瞭地中海世界數百年之久的文明,其衰落與遺産對後世的深遠影響。作者並未將羅馬的終結描繪成一個突兀的斷裂,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其中充滿瞭內部的張力與外部的衝擊。對“羅馬遺産”的梳理部分尤為精彩,它清晰地展示瞭羅馬的製度、語言、建築理念是如何滲透並重塑瞭中世紀乃至近現代的西方世界。這種縱嚮的、具有穿透力的曆史洞察,讓讀者在瞭解古老帝國的同時,也深刻反思瞭我們自身社會的某些結構性問題。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與現代的橋梁,讓我們明白,那些看似遙遠的帝國故事,其實一直以某種形式,潛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基石之中,提醒著我們曆史的循環與人類文明的共同命運。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敘事,而是圍繞著一係列關鍵性的主題和地理空間進行展開,這種跳躍式的敘述反而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連貫性。每一次章節的轉換,都像是一次穿越,將讀者從元老院的辯論聲中,猛然拉到邊境軍團的堡壘前,或瞬移至北非的糧倉地帶。這種布局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立體感,讓人能從不同側麵、不同維度去理解羅馬文明的復雜性。尤其是對羅馬法和工程奇跡的探討部分,作者沒有陷入技術細節的泥潭,而是著重分析瞭這些“硬實力”如何支撐起其“軟文化”的傳播與統治。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文化衝突時的客觀性,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深入挖掘瞭被徵服民族如何影響並反哺瞭羅馬自身,這種辯證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仍需迴味良久,思考其內在的邏輯鏈條。

評分

書中對細節的考據之嚴謹,令人肅然起敬,但更難得的是,作者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細節來服務於整體的曆史觀。它並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將那些看似零碎的考古發現、銘文碎片,乃至當時的私人信件,巧妙地編織進宏大的敘事脈絡之中。例如,通過對某一批齣土陶器的分析,作者不僅推測瞭當時貿易的路綫,更進一步探討瞭羅馬社會中産階級的消費習慣和文化趨嚮,這種由小見大的觀察角度,令人耳目一新。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堅實的地基,讓人對書中所下的任何結論都深信不疑。在某些關鍵的曆史節點,作者甚至會引述多方觀點進行對比論證,顯示齣一種高度的學術自覺和批判性思維,展現齣對“真相”的極度尊重和不懈追求。

評分

一直對曆史比較感興趣,想好好瞭解曆史,可是曆史教材真的沒法滿足我的願望,權威的專著又看不懂。這套看得見的世界史倒是一個不二之選。語言通俗,還比較有趣,讀起來很順暢,讀完對相關曆史也有或深或淺的瞭解,印刷裝幀什麼的也都非常不錯,而且放在一起的話還可以作為裝飾收藏品,很有範兒。給一個大大的贊!

評分

讀起來還不錯,這次又買瞭好幾本

評分

一套靠譜的世界史,裏麵的曆史知識介紹得基本清楚,讀起來不晦澀,否則我這種曆史小白是讀不下去的。不是通篇密密麻麻的文字,有彩色的圖片,所以讀起來很輕鬆,五星好評,推薦購買!

評分

文聘元老師的曆史書我上大學時看到過,後來不知為什麼買不到瞭。買彆的書時偶然看到又齣瞭新版,趕緊下單!新版就是不一樣,用紙很好,印刷很贊,還是彩色的哦,超多精美大插圖,大愛啊!文老師雖說不是什麼名人,但他的曆史書寫得太好瞭,把曆史脈絡講得清楚,還有趣,沒有這個功力的話,歐洲曆史絕對能把你繞進去,哈哈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挺愛看的,內容非常豐富多彩!

評分

書到啦,感覺非常不錯,裝幀精美,圖文並茂,內容很豐富,文字錶述通俗易懂,作者行文的非常清晰,涉及經濟、文化、軍事各個方麵,京東的物流也很贊,昨兒下的單,今天就送到瞭,簡直不能更贊!

評分

物美價廉,知識無價!618的優惠力度特彆大,就這樣。

評分

本書摒棄枯燥的曆史理論分析,拒絕說教,以故事體的敘述風格串聯起世界史中具有代錶性的曆史事件,從整體上完成瞭對古羅馬曆史的宏觀素描,邏輯清晰,敘述準確,讓讀者清晰瞭解其曆史的發展脈絡。同時,本書力圖打造“看得見的曆史”,在各種高清彩圖的有力輔助下,實現圖文的完美結閤,讓讀者在知曉曆史的同時,在圖片中看見、領略曆史的真實風貌。

評分

不錯的東西不錯的東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