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青年係列叢書·區域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實證研究: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例》在係統總結國內外空間規劃編製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決策部署,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允許度為基礎,創新性提齣瞭省級和重點區域空間規劃編製理念、技術路徑、內容組成和空間分區分類方式。綜閤區域發展戰略,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實例,形成瞭國土空間開發利用與保護基本格局和構架,探討瞭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重要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與綜閤治理的空間協調實施路徑,並創新完善瞭區域發展相關政策。《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青年係列叢書·區域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實證研究: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為例》可供省級和重點區域空間規劃,以及市縣級“多規閤一”規劃等編製部門工作人員、專業研究人員和相關專業學生參考。     
作者簡介
     強真,1979年生,天津市人。國土資源部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中國生態文明研究促進會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基準地價評估、礦産資源規劃和資源空間政策研究。國土資源部、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編製組成員、特聘專傢,主持《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國土規劃》《福建省國土規劃頂層設計》《中國國土空間開發戰略研究》《重慶市江津區國土空間規劃》等研究編製,負責《遼寜省國土規劃》《廣東省國土規劃》等研究,獲得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奬3次,發錶專業論文3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第一章 國土空間規劃總綱
第一節 總則
第二節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態勢
第三節 總體思路
第四節 國土發展空間布局
第五節 城鎮與鄉村建設空間統籌與發展
第六節 工礦産業發展與空間規模布局優化
第七節 農林旅遊業發展與空間配置
第八節 國土開發基礎設施支撐體係部署
第九節 生態空間保護與國土整治
第十節 區域閤作與邊境國土安全建設
第十一節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第十二節 附則
第二章 國土經濟分析與國土資源承載力評價
第一節 國土資源基本情況
第二節 國土經濟發展評價與預測
第三節 國土經濟空間變化分析與預測
第四節 國土資源承載力評價
第五節 基於國土資源承載力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
第六節 基於資源承載力的國土資源閤理利用建議
第三章 國土規劃實施製度體係
第一節 國土規劃實施環境診斷
第二節 國土規劃實施製度體係框架設計
第三節 國土規劃實施的法製建設
第四節 國土規劃實施的組織管理製度
第五節 國土規劃實施的機製保障
第六節 國土規劃實施的技術保障研究
第四章 規劃耦閤及國土發展空間類型劃分
第一節 重要規劃空間開發內容梳理與空間耦閤
第二節 國土空間類型劃分基礎分析評價
第三節 國土空間利用管製分區
第四節 國土空間政策引導分區
第五節 空間開發導嚮與功能定位
第六節 國土空間開發布局
第五章 農林産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農村地區概況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分類
第三節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空間
第四節 農林産業發展空間部署
第五節 農林産品加工産業發展空間部署
第六節 特色農業及農業園空間部署
第七節 新農村建設空間部署
第六章 城鄉建設發展空間統籌與優化
第一節 城鄉建設空間發展戰略與方嚮
第二節 城鄉建設發展空間規模結構引導
第三節 城鄉建設發展空間優化整治分析
第四節 城鄉建設空間統籌優化政策措施
第七章 工業與旅遊業發展空間統籌優化
第一節 工業發展現狀及評價
第二節 工業空間統籌部署及空間優化
第三節 工業發展空間統籌優化措施及相關建議
第四節 旅遊業發展現狀
第五節 旅遊産業發展空間統籌優化
第六節 旅遊用地管理製度和政策體係研究
第八章 礦産資源開發利用與礦業發展區建設
第一節 礦産資源賦存情況
第二節 礦産資源勘查分析
第三節 礦産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分析
第四節 礦産資源型産業集群發展
第九章 國土綜閤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
第一節 國土綜閤整治的內涵和範疇
第二節 國土綜閤整治問題調查評價及綜閤整治工程
第三節 自然災害調查評價及防治戰略與工程布局
第四節 支撐國土整治和災害防治重大工程政策及途徑
第五節 生態空間保護戰略
第十章 海岸帶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
第一節 現有涉海相關規劃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海岸帶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評價
第三節 海岸綫和海洋國土空間發展類型劃分
第四節 經濟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協調以及陸海統籌管理協調
第五節 近岸海域建設區填海造地規模測算
第六節 海岸帶和近岸海域開發利用及保護策略
第七節 海岸帶環境綜閤治理和生態修復保護工程
第十一章 邊境國土安全建設研究
第一節 邊境地區概況
第二節 邊境國土安全建設現狀
第三節 邊境國土安全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邊境國土安全建設      
前言/序言
     空間規劃,也作國土空間規劃,是根據國傢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國土自然資源環境本底條件,對各類開發、利用、保護和整治活動進行統籌謀劃和綜閤部署的戰略性、綜閤性、基礎性規劃。許多發達國傢和地區都組織編製瞭國土空間規劃,並將其作為最高層級的發展戰略和空間發展政策,為實現産業發展、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順利實施、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供瞭基本手段,發揮瞭重要的統籌、協調、引導和約束作用。黨的十八大確定瞭“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齣瞭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五中全會進一步提齣瞭“建立空間規劃體係,劃定生産、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製界限,落實用途管製”“調整優化空間結構”等具體要求,這些對研究編製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省級和重點區域國土空間規劃提齣瞭更新、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空間規劃體係,區域政策、空間政策和專項規劃獨立行事問題突齣。加之,不同規劃間在內容、指標、實施政策、規劃期限等方麵各自為政、交叉重疊矛盾,客觀上不利於節約集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另外,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退化加劇、環境惡化、空間開發失衡、城鄉差距較大,以及陸海缺乏統籌等國土開發深層次矛盾也日益突齣。探索創新省級和重點發展區域國土空間規劃編製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和新路徑,是力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有助於細化和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解決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問題,形成符閤區域發展定位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空間體係,構築規模恰當、強度適宜、布局閤理、結構科學的生産、生活生態空間體係,促進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實現省域空間和重點區域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本書中所闡述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國土規劃(2014-2030年)》是國土資源部在國務院新三定方案確定後,從全新視角審視當前我國省級和重點區域空間規劃基本需求,在充分吸收藉鑒發達國傢和地區國土空間規劃編製經驗與做法的基礎上,綜閤分析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規劃、區域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係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環境功能區劃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綜閤性規劃和專項性規劃基本內容、規劃定位、規劃實施間存在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強調以土地、水等重點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允許度為基礎,細化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協調城鎮建設、産業發展等重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整治活動的規模、布局、強度和準入管製標準要求,係統融閤瞭各項規劃在各領域的定性部署,同時協調統籌瞭各專項規劃對各類型國土空間數量需求和空間位置關係,在保持瞭現有區域規劃、空間規劃傳統特色前提下,提齣瞭四個方麵的新思維:
  一是建立瞭省級和重點區域層麵若乾規劃的融閤路徑。規劃融閤的思想不是簡單地將所有規劃按照“閤訂本”模式進行歸一,而是立足規劃的空間性,將與空間開發密切相關的各項規劃,基於統一的國土空間平颱,通過建立一套全新的空間分類體係,將各項規劃的定性任務和目標進行統籌,對各領域空間需求進行數量確定與位置協調,從而從空間協同角度,對各項規劃進行融閤,從而達到“閤一”之目的。也就是說,從省域和國傢級重點區域的空間層級來看,不是所有的規劃都要納入空間統籌範圍,而是將空間需求量大、利用矛盾突齣、急需協調統籌的規劃進行協調,在“一張圖”上進行繪製。
  二是創新瞭空間規劃空間分類組織路徑。空間分區和分類是所有空間規劃的靈魂,也是串起規劃各項內容的組織路綫。從省域和重點區域空間規劃需求來看,其既要錶達國傢和地區確定的宏觀戰略部署,又要對重點國土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進行相對具體的空間安排,這就要求規劃的空間組織路綫既要體現宏觀戰略性,又要具備中觀指導性,同時兼有重點類型空間的落地指引性和約束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國土規劃(2015-2030年)》繼承瞭傳統宏觀性空間規劃的國土分區和區域發展規劃的“點軸”及廊道、軸帶等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土地用途管製為基礎平颱,在形成綜閤分區和發展軸帶的基礎上,構建形成瞭“國土發展空間類型體係”。其中,將區域“發展”定義為空間上的“科學開發”和“嚴格保護”,形成由國土經濟空間、國土生態空間、國土整治空間為1級類型空間,以各專項規劃涉及的空間領域為具體類型的2級空間單元,共同組成國土發展空間類型體係。    
				
 
				
				
					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青年係列叢書:區域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實證研究(精選)  本叢書精選聚焦於中國國土資源經濟前沿課題的青年學者研究成果,旨在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藉鑒。本期精選的幾部著作,分彆從不同維度深入剖析瞭中國在國土資源管理、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空間規劃領域的關鍵議題。  ---   專題一:新發展理念下的國土資源可持續利用與製度創新  《綠色轉型驅動下的資源資産化路徑研究》  本書聚焦於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由要素驅動嚮創新驅動轉型的宏大背景,深入探討瞭自然資源如何實現從“資本”到“資産”的有效轉化。作者首先構建瞭資源資産化的理論框架,考察瞭製度環境、市場機製在資源資産價值實現中的關鍵作用。研究以典型省份的實踐為案例,細緻剖析瞭自然資源産權改革、生態産品價值核算體係建立的實際操作經驗與麵臨的障礙。重點探討瞭如何通過金融創新,如自然資源抵押貸款、生態補償債券等方式,盤活存量資源,引導社會資本投嚮綠色低碳産業。特彆關注瞭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水資源等關鍵要素的優化配置策略,並提齣瞭一套符閤中國國情的資源資産化評估模型與管理建議。本書內容紮實,數據詳實,為理解和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參考和政策參考。  《城鄉融閤背景下的存量建設用地再開發利用機製研究》  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如何有效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為國土資源管理的核心議題。本書跳齣瞭傳統的“增量擴張”思維,將研究重點放在存量土地的挖掘與高效利用上。研究首先梳理瞭不同類型存量用地的形成機製,包括廢棄工業用地(棕地)、低效利用的商業用地及農村宅基地。隨後,本書重點構建瞭激勵與約束並存的再開發利用機製。在激勵側,詳細分析瞭容積率轉移、彈性年期齣讓等政策工具的適用性;在約束側,則探討瞭通過稅收調節、市場退齣機製來倒逼低效用地清理的有效路徑。案例研究覆蓋瞭多個成熟城市群,對比分析瞭不同區域在政策製定、公眾參與、利益協調方麵的經驗教訓,為地方政府優化土地供給結構、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瞭可操作的規劃技術指南。  ---   專題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空間結構優化與要素流動  《中西部地區特色産業集群的空間集聚與協同發展研究》  本研究著眼於國傢區域發展戰略中,如何平衡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實現具有內生動力的區域增長。作者以中西部承接産業轉移的優勢地區為研究對象,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和區位理論,分析瞭特色産業集群形成的空間集聚規律,包括産業鏈的垂直分工與水平協作模式。研究強調瞭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本稟賦與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策略在集群發展中的協同效應。書中提齣瞭“強鏈、補鏈、延鏈”的空間策略,旨在避免低端重復建設和“空心化”現象。特彆是,本書深入探討瞭跨區域閤作機製的構建,例如産業轉移的生態環境代價分擔、人纔共享機製等,為促進中西部地區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係提供瞭堅實的實證基礎。  《新型城鎮圈的要素流動模式與治理創新研究》  城鎮圈作為未來區域發展的主要空間單元,其內部要素的自由流動是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關鍵。本書摒棄瞭傳統的以行政區劃為界限的分析視角,轉而關注人口、資金、技術等關鍵要素在城鎮圈內部的實際流動路徑和阻礙因素。研究首先通過大數據和空間交互模型,精確描繪瞭要素流動的時空特徵,揭示瞭“虹吸效應”和“溢齣效應”的臨界點。隨後,本書著重探討瞭打破要素流動的製度藩籬,包括戶籍製度改革在區域間的銜接、統一的産權交易市場構建、以及跨界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機製。治理創新部分,則提齣瞭構建“協商—閤作—共治”的城鎮圈治理模式,以確保區域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資源配置的效率化,為未來跨區域治理提供瞭新的研究範式。  ---   專題三:自然資源管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耦閤機製  《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研究》  水資源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綫。本書創新性地將生態係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引入到傳統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決策中。研究不再僅僅關注水量平衡,而是將水體所提供的淨化、調節、休閑等多元化服務價值納入配置模型。作者構建瞭一個多目標、多約束的優化框架,旨在尋求在滿足社會經濟用水需求的同時,最大化區域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通過在典型流域的實證應用,本書揭示瞭過度開發對水生態係統服務的負麵影響,並提齣瞭一係列基於“生態基流”的剛性約束配置方案。這為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提供瞭科學的工具支撐。  《礦産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修復的協同控製策略》  礦産資源開發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但其與生態環境的衝突始終是區域發展的痛點。本書旨在破解“資源詛咒”,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研究內容涵蓋瞭從礦區規劃、開采方式選擇到閉坑後的生態修復全生命周期。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礦種(如煤炭、有色金屬)開發對地質環境、水文條件、植被恢復的影響差異。核心貢獻在於提齣瞭一套基於風險評估的協同控製策略,包括采礦活動中的碳排放核算、沉陷區地質災害的預警機製,以及探索利用礦區土地進行新能源開發(如光伏發電)的復閤利用模式。本書為礦産資源富集區實現綠色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瞭係統性的解決方案。  ---  本係列叢書的齣版,旨在匯聚青年學者銳意創新的研究視角,為國土資源管理領域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應對復雜挑戰提供前瞻性的思考與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