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极简本

中国历史极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
  • 通史
  • 简史
  • 普及读物
  • 文化
  • 教育
  • 入门
  • 大历史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8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3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16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采取“以线串点,以点化面”的写作方法,力求通过确切的史实、清晰的思路、简洁的文字,完整地叙述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系统地展现多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风貌,简约地阐述中央集权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读者或可通过这本书,体会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与辉煌灿烂,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进一步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未来走向。


作者简介

«中国历史极简本» 编写组

主    编: 孙  晓

编写人员: 胡振宇  苏  辉  张  翀  孙  晓 梁满仓  杨宝玉  江小涛  刘中玉 张兆玉  鱼宏亮  赵  凯  翟金明


目录

目    录

引言……………………………………………………… 1

一  龙凤呈祥…………………………………………… 3

贾湖骨笛 …………………………………………… 4

龙凤的遗迹 ………………………………………… 6

炎帝与黄帝 ………………………………………… 10

文明的脉络 ………………………………………… 13

稻谷的起源 ………………………………………… 17

“草裹泥包”水坝 …………………………………… 21

二  上古遗韵 ………………………………………… 25

遂公盨与大禹 ……………………………………… 25

从“龙骨”到甲骨文 ………………………………… 29

武王伐纣 …………………………………………… 32

分封制……………………………………………… 36

甘棠遗爱 …………………………………………… 38

共和执政 …………………………………………… 40

平王东迁 …………………………………………… 43

司南的故事 ………………………………………… 45

三  百家争鸣 ………………………………………… 49

春秋五霸 …………………………………………… 50

战国七雄 …………………………………………… 55

师鼎与世卿制 ……………………………………… 59

孔子的“仁” ………………………………………… 61

老子的“道” ………………………………………… 64

诸子百家: 中国思想的源与流 ……………………… 67

稷下学宫 …………………………………………… 73

玉的文化 …………………………………………… 75

列国变法 …………………………………………… 78

秦国崛起 …………………………………………… 81

四  秦汉精神 ………………………………………… 84

秦始皇统一中国 …………………………………… 85

楚汉战争 …………………………………………… 91

文景之治: 无为而治的模板 ………………………… 97

汉武帝: 帝国的雄心 ……………………………… 100

经学: 是学术不是宗教 …………………………… 103

司马迁与«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110

凿空: 丝绸之路 …………………………………… 112

昭宣中兴: 王道与霸道并行 ……………………… 116

王莽?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 118

光武帝: 秀才造反起家的皇帝 …………………… 126

清议与党锢 ……………………………………… 129

黄巾起义 ………………………………………… 132

蔡侯纸 …………………………………………… 137

五  魏晋风度 ……………………………………… 141

三分天下 ………………………………………… 142

政通才能人和: 诸葛亮治蜀 ……………………… 145

西晋统一与分裂 …………………………………… 149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 ………… 152

玄学与名士 ……………………………………… 155

十六国 …………………………………………… 158

孝文帝改革 ……………………………………… 162

梁武帝: 一面王朝兴亡的镜子 …………………… 166

佛教的兴盛 ……………………………………… 170


六  隋唐气象………………………………………… 174

再造统一 ………………………………………… 174

隋炀帝的万国博览会 ……………………………… 177

贞观之治 ………………………………………… 180

无字碑: 武则天的功过是非 ……………………… 183

开元盛世 ………………………………………… 186

科举制: 一种政学一体的国家制度 ………………… 188

唐代诗歌兴盛……………………………………… 192

蕃像: 唐治理四夷策略 …………………………… 195

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 198

中晚唐的困局……………………………………… 201

黄巢起义 ………………………………………… 204

七  宋元文明………………………………………… 207

五代十国 ………………………………………… 207

祖宗家法: 宋太祖赵匡胤 ………………………… 211

澶渊之盟 ………………………………………… 215

继体守文: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217

王安石变法 ……………………………………… 221

靖康之难 ………………………………………… 224

岳飞: 精忠报国…………………………………… 227

偏安东南 ………………………………………… 231

东京梦华 ………………………………………… 235

宋代新儒学 ……………………………………… 238

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 ……………………………… 242

大一统与二元政治 ………………………………… 246

忽必烈与海上丝绸之路 …………………………… 250

活字印刷与火药的发明 …………………………… 253

八  明清光辉………………………………………… 260

朱元璋重典治吏…………………………………… 260

永乐迁都 ………………………………………… 263

郑和下西洋 ……………………………………… 266

内阁制度 ………………………………………… 269

土木堡之变 ……………………………………… 272

张居正改革 ……………………………………… 274

阳明心学 ………………………………………… 277

白银王朝 ………………………………………… 279

李自成起义与清军入关 …………………………… 282

大清的版图 ……………………………………… 285

盛世大业 ………………………………………… 289

乾嘉时代 ………………………………………… 292

鸦片战争 ………………………………………… 295

太平天国 ………………………………………… 298

洋务运动: 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 301

甲午战争 ………………………………………… 304

维新运动: 华夏中心梦醒后 ……………………… 307

宣统退位: 帝制的终结 …………………………… 310

参考书目……………………………………………… 315

参考图目……………………………………………… 318

后记…………………………………………………… 321






《史海拾遗:另类视角下的中华文明》 一部挑战固有认知、深入探寻历史肌理的重量级著作 引言:穿越烟尘,重塑认知 当我们谈论中国历史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教科书上固化的叙事、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帝王将相。然而,历史的真实面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斑驳且充满矛盾。《史海拾遗:另类视角下的中华文明》并非对既有史实的简单复述或梳理,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挖掘,旨在剥离历史表层覆盖的意识形态光环,直抵驱动文明前行的内在力量、被忽略的群体声音以及那些深刻影响至今却鲜为人知的转折点。本书汇集了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文化人类学及思想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的理论视角,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多维、充满张力的中华文明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大地的脉络与早期文明的根源 本部分将焦点从传统的“王朝更迭”叙事中抽离,转向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态的塑造作用。我们将探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差异如何催生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精神气质。 地理决定论的再审视: 气候变迁、河流改道如何影响了早期聚落的迁徙与融合?本书引入了古气候学数据,描绘了石峁、良渚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复杂化的环境背景。 “华夏”的边缘化构建: 传统的“中原中心论”受到挑战。我们深入分析了三星堆、金沙等西南文明的独立发展路径,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长期存在的“共生竞争”关系。历史的早期阶段,并非单向度的辐射,而是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早期国家的权力结构: 侧重研究二里头文化中的权力分配模式,以及青铜器背后的社会动员能力。这不是简单的王权展示,而是精英阶层通过宗教仪式和资源垄断建立合法性的复杂过程。 第二部分:铁器时代的社会重塑与思想的勃发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次结构性转型。本书不再仅仅聚焦于“百家争鸣”的理论成就,而是着力于分析这场变革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权力转移。 土地制度的革命性冲击: 铁制农具的普及如何从根本上瓦解了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井田制的崩溃与私有土地的兴起,是理解战国变法和秦朝统一的底层逻辑。我们详细分析了各国变法中,新兴地主阶层与旧贵族之间的权力博弈。 思想的社会功能: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衰并非偶然,而是服务于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治理需求的产物。例如,法家思想的流行与秦国对高效军事和资源调配的迫切需求直接相关。我们将这些思想放置于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中进行考察,探究其社会动员的效能。 “天下”观念的形成: 从城邦竞争到秦汉大一统,民族与文化认同是如何被自上而下地建构起来的?探讨了“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在文化整合中的隐性作用。 第三部分:帝国机器的运作与日常生活史 汉唐盛世光芒万丈,但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帝国庞大运转机制下的细微之处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官僚体系的“内卷化”: 东汉以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如何导致了士族门阀的形成?这种基于血缘与地方势力的权力结构,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中央集权的效率?我们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与皇权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盟与对抗。 经济地理学的透视: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更是疾病、技术和文化观念传播的载体。本书详细研究了漕运系统对帝国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大运河的修建如何深刻改变了南北方的经济地理格局。 边缘群体的声音: 重点考察了女性、工匠、农民起义中的底层参与者。例如,太平道信徒的宗教体验、手工业作坊中的技术传承,以及他们在面对灾荒和苛政时的微观抵抗。 第四部分:中古的转型与近代化的早期萌芽 宋元时期的变化,往往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高峰”或“定型”。本书则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变革性的“转型期”,其内涵远超科举和理学的范畴。 商业革命与金融创新: 探讨宋代纸币(交子、会子)的出现、商业税的增长,以及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些经济活动对传统士大夫政治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倾向的体现。 技术扩散与军事对抗: 火药、指南针等技术的成熟,如何改变了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的力量对比?分析了宋朝在军事技术上的高度依赖性与战略困境。 元代的“天下体系”: 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的重塑,使得中华文明第一次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到全球性的交流网络中。元朝的统治策略对汉地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暂时的影响? 第五部分:晚期帝制下的停滞与新的张力 明清两代,在政治集权达到顶峰的同时,也面临着内生性的结构性矛盾。 皇权对社会活力的抑制: 考察明中后期“厂卫”制度的膨胀,以及清初“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群体心态的深层影响。分析思想的“内转”如何导致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度下降。 人口压力与资源枯竭: 清代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如何加剧了地方的社会矛盾,并最终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基层治理的失效?本书将引入环境史的视角来解释太平天国运动等大规模社会动荡的深层原因。 迟来的“近代化”挑战: 晚清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反应模式”,是历史的偶然还是长期结构性问题的必然结果?探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的内在困境,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帝国体制的核心障碍。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回响 《史海拾遗》试图向读者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不是一条单一的、笔直的河流,而是由无数支流、回水湾和断层构成的复杂水系。理解历史,需要我们敢于质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结论,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淹没的细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深度与复杂性,并为我们身处的当下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参考坐标。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中国历史抱有真诚探究之心的人,共同踏上这场思想的探险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概念解释上的严谨与清晰。历史学派众多,观点纷呈,如何在不失学理深度的前提下保持阅读的流畅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巧妙地平衡了“叙事性”与“解释性”的关系,当出现需要深入探讨的复杂理论或哲学思潮时,作者会用一种非常克制但精准的方式进行阐释,绝不拖泥带水。例如,对于某种思想的兴起到衰落过程的剖析,作者不仅交代了其背景,更清晰地指出了其局限性,这种批判性的思维贯穿始终,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在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思维训练,对历史事件的判断标准也变得更为成熟和审慎,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仿佛把我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历史转折点的描绘,那种丝丝入扣的细节刻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比如,在讲述某个重要战役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兵力部署和胜负结果,而是深入挖掘了决策背后的政治考量和社会思潮,使得整个事件的脉络清晰可见,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文字的韵律感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一些关键时刻的措辞更是掷地有声,让人忍不住反复品味。而且,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时,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这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读完之后,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激发思考的佳作。

评分

坦白讲,我平时对历史读物是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条布满尘埃的死胡同。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简约而不失质感,这也许是内容吸引力的一个侧面因素。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尤其在描述古代城市的风貌、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压抑时,那种场景再现的能力令人称奇。他似乎不满足于仅用文字描述,更像是在用镜头捕捉历史的瞬间。相比于一些偏重政治斗争的作品,此书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普通民众的命运变迁也有着细腻的笔墨,这让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属舞台,而是包含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共同舞台。这种更具包容性和人本关怀的叙述角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评分

初拿到这册书时,我还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毕竟历史题材的作品往往容易陷入繁琐的考据和僵硬的年代罗列之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采用了极其流畅且富有现代洞察力的笔触,将漫长的时间跨度浓缩在恰到好处的篇幅里。他擅长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观历史”,比如某个时期民间的生活习俗、士人的思想流变,这些侧写为冰冷的历史事件增添了人情味。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在解释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与制度变迁时,总能找到精妙的比喻或类比,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行文间,很少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阐释最深刻的道理。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深入而愉快的交谈,轻松却又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宏观的结构布局。它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记录每一朝代的具体事件,而是更侧重于提炼出贯穿始终的历史主线和文明发展的驱动力。作者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俯瞰全局,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期权力结构、经济基础和思想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大历史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稳定且连贯的历史框架。每一次事件的引入,都紧密地服务于这个框架的构建,让人清晰地看到“为什么是现在这样”。阅读时,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大的信息流梳理得井井有条的。它不是简单的时间轴排列,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思考,对于理解历史的因果循环,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思路。对于想快速建立起扎实历史认知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导航图。

评分

在王府井书店看到,上京东买可以便宜一点,哈哈

评分

一张图表,一目了然

评分

没什么用处,看了买家的图片,上当,居然拿它凑单。

评分

毛泽东思想通常被认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尽管个人生活上有一些变化,又面临着在一个新地点发起共产主义运动的困难,毛泽东充分利用了在一个地方安定生活的机会,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苏联经济与哲学以及列宁的经典著作。他的秘书陈伯达一直协助他。陈伯达是从苏联回来的对斯大林主义持批判态度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37年随左翼知识分子一道离开北平后到达延安。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毛泽东熟练地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类型分析方法,以及其他革命历史哲学的理论要素。毛泽东阅读这些作品时所做的注释与评论,揭示出了他自己的思想历程。对于斯大林机械理解历史与意识形态间的关系,毛泽东发自内心的批判也清晰地显现出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创立了他自己的政治理论,他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原则全新激进的解读。这一理论,即著名的“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些年的产物。

评分

物流很好,商品也很不错,希望能有更多的活动~~~

评分

书不错,内容丰富,赶到活动,便入手了。

评分

通过学历史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