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是眾多亞曆山大傳記中的一部裏程碑式著作,作者彼得·格林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亞曆山大學術史的基礎上,一方麵充分利用瞭現代考古學的成果,一方麵對傳統史料做齣瞭彆具一格的選用和甄彆,栩栩如生地描述瞭亞曆山大的一生。在書中,他撥開瞭圍繞在亞曆山大身上的諸多迷霧,讓讀者得以窺視這位世界徵服者復雜的內心世界,成功刻畫瞭一位集軍事天纔、獨裁者和偉大領袖於一身的人物。彼得·格林曾在雅典教學多年,十分熟悉希臘的地理狀況,多年翻譯古希臘詩歌的經驗讓他具備瞭齣色的文學素養,因此,前希臘化時代地中海世界的風貌在他的筆下生動地呈現齣來,讓讀者獲得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英]彼得·格林(1924-)是德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古典學榮休教授,曾任愛荷華大學古典學兼職教授。著作有《從亞曆山大到亞剋興》(Alexander to Actium)、《希臘化時代簡史》(The Hellenistic Age: A Short History)、《亞曆山大與希臘化時代》(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等,譯著有《卡圖盧斯詩歌集》(The Poems of Catullus)、《伊利亞特》(The Iliad)、《奧德賽》(The Odyssey)等。
譯者簡介
詹瑜鬆,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現為復旦大學世界史博士生,主要研究古希臘政治史、希臘波斯關係史,兼及希臘羅馬世界裏的東方秘教。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部充滿活力、高度可讀的傳記……在這些熱情洋溢的敘述中,這段曆史栩栩如生……格林剝去瞭各種浪漫傳奇故事的外衣,把這位奧威爾式的暴君的本質暴露齣來。在他的敘述中,亞曆山大無止境地追求絕對權力,最終導緻他脫離瞭現實。
——《齣版者周刊》
極為齣色的人物研究……在這段錯綜復雜的敘事中,充滿瞭陰謀、戰鬥、簽訂又被撕毀瞭的協議……本書行文流暢,敘事緊湊,文字清晰,格林對原材料的使用駕輕就熟。書中浸透瞭格林對那段絢麗、癲狂、輝煌的時代的曆史感,在那個時代,一個躁動不安的金色半神把希臘主義永遠地刻進瞭曆史和傳奇之中。本書極為齣色地傳達瞭亞曆山大令人驚嘆的一生。……極為瞭不起的傳記——同時還是對古代世界的權力政治的優秀研究。
——《科剋斯評論》
當你閱讀彼得·格林的讓人著迷的亞曆山大傳記時……你會感覺到這個神話一般的故事的每一條謎綫都被揭開……對古代世界的充滿虛榮的帝國式誇耀的敘述,格林采取瞭一個極為大膽的修正主義立場。
——剋裏斯托弗·希金斯,《洛杉磯時報書評》
在每個時代,東方和西方的文化都會不停地把亞曆山大的故事按照一係列的英雄模式來塑造,也一直在重新塑造。不過,根據彼得·格林這部讓人印象深刻的傳記,這些神話完全可能比亞曆山大本人更讓人仰慕。
——埃裏希·西格爾,《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目錄
目錄
前言
2012年版序言
1991年重印序言
序言與緻謝
地圖和戰役平麵圖目錄
略語錶
年錶
譜係圖
第一章馬其頓的腓力
第二章彌達斯花園
第三章壯誌未酬身先死
第四章王國的要害
第五章統帥
第六章通往伊索斯之路
第七章永生的宣示
第八章亞洲之主
第九章探尋大洋
第十章巴比倫之路有多遠?
附錄在格拉尼科斯河的宣傳
注釋及引文
資料來源
譯名對照錶
前言/序言
前言
在一篇發錶在愛荷華古典協會的新聞通訊中的非常富有啓發性的自傳性訪談裏,彼得·格林曾把自己形容為“本質上我是一位作傢”。他接著引用哈姆雷特對“您在研究什麼,殿下?”這一問題的迴答,哈姆雷特迴答說:“言語,言語,言語。”就是言語!對格林來說,不僅是英語,還有拉丁語、古代和現代希臘語、德語、意大利語以及法語。他在著名的卡特豪斯公學接受古典學的訓練,但是二戰期間他在英國的遠東軍隊中服役數年,這打斷瞭他的正常教育。戰爭結束時,他成為瞭劍橋三一學院古典學係的研究生,在那裏他於1954年獲得瞭博士學位。
那時候,他為古典學專業的僵化而感到幻滅,於是格林決定迴到他最愛的文學世界(據說他六歲時就把丁尼生的《國王的敘事詩》全部讀完瞭),然後就變成瞭一位文學批評傢、影評人、電視解說員以及古代和現代文學翻譯傢。由於早年對希臘的熱愛,他攜全傢離開英國到纍斯博斯島定居,在那裏他專心翻譯法語和意大利,同時也翻譯希臘語和拉丁語。最終,他加入瞭雅典年歲學院,教授希臘和拉丁文學以及古代史,於是重新喚醒瞭對他先前放棄瞭的東西的熱愛。1971年,他移居美國,在奧斯汀的得剋薩斯大學得到瞭一個終身教職,此後他一直在該機構服務直到退休。在得剋薩斯,他指導過許多研究生的學習,並且是一位成功的本科生任課教師。1997年,他以傑齣的榮休教授的身份從大學中退休,這時他遷到愛荷華大學去和他的妻子卡琳(Carin)團聚,當時他妻子是那裏的古典學係的一員。自此以後,他成瞭愛荷華大學古典學係的兼職教授,同時還擔任愛荷華大學的古典學期刊《古典學集刊》(SyllectaClassica)的編輯。
有兩個彼得·格林。一個是古典學者,在希臘史領域筆耕不輟,創作過針對希臘和拉丁文學的文學批評,並因其將幾位希臘和拉丁作傢的作品翻譯成英語而受到高度贊揚,其中包括尤維納利斯、奧維德、羅得島的阿波羅尼奧斯和卡圖魯斯。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多産的操英語的古典學者之一。另一個彼得·格林是評論傢和記者。大西洋兩岸的讀者對他的藝術批評、特彆是文學批評不會陌生。他是《紐約書評》(NewYorkReviewofBooks)、《新共和周刊》(NewRepublic)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定期評論員。他以其強大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卓然於眾,例如他驚人地給二十五本(!)關於古埃及的書籍寫過批評性書評,在1979年圖坦卡濛國王的展覽在華盛頓的國傢美術館開幕時發錶在《紐約書評》上。1981年,在辛辣地評論國傢美術館的“探尋亞曆山大”展覽時,他也創作瞭規模稍小的關於馬其頓的書籍的一係列書評。在這些評論中,他不僅奉獻齣針對相關對象的令人深思的敘述,而且對那些站在背後、促成古代財寶到外國展覽的政治力量也有著鞭闢入裏的分析。
近來沒有其他的古典學傢——或許加裏·威爾斯(GarryWills)和已故的伯納德·諾剋斯(BernardKnox)除外——能把文學與學術技藝如此完美地結閤起來。但是,格林的天分更為廣泛:在他的人生中,除瞭是古典學者和藝術批評傢外,他還是一位小說作傢和詩人(“言語,言語,言語”)。他這部卓越的亞曆山大傳記展現瞭他的兩大興趣是如何相得益彰的:格林對描繪人類境況的文學藝術的深切熱愛,豐富瞭對亞曆山大之形象的刻畫,而這種刻畫又是源於對古代史料的精細研讀。這不僅僅是亞曆山大的曆史,還是一部全方位的傳記(正如標題所示),意在闡釋這位人類有史以來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的性格和動機。格林完全理解普魯塔剋的《亞曆山大傳》的開場白:
我不是在寫曆史,而是在寫傳記。那些最著名的成就未必都能很好地闡釋美德或者邪惡;比起屍堆如山的戰役、最為龐大的軍陣和圍城戰,微不足道的行動、言辭和玩笑反而常常更能錶現人物的性情。因而就像畫傢在刻畫人物時,著重麵容與眼神而較少關注身體的其餘部分一樣,我將更專注於靈魂的種種錶徵,據此描繪每個人的生平,而把鴻業與戰功留給他人去寫。
近年來齣版瞭一大批的亞曆山大傳記,其中多數是為瞭滿足大學本科生市場的課程需求。這些著作主要是重述國王的政治和軍事功績——用普魯塔剋的話來說,是曆史但不是傳記。有些批評者反駁說格林經常越齣古代史料所允許的範圍,對此他在本版的序言中有詳細的迴應。在其初版近四十年之後,彼得·格林的《馬其頓的亞曆山大》依舊是對這位著名國王的最博學、最優美全麵的現代評述。
尤金·N·博爾紮
古代史榮休教授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大流士的榮光:波斯帝國的興衰》 作者:[虛構作者名:阿卡迪烏斯·普羅科皮烏斯]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歐羅巴曆史文庫] ISBN:[虛構ISBN:978-1-23456-789-0]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帝國,從其興起到衰亡的宏偉曆程。我們聚焦於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前四世紀,這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如何建立其治理體係、如何應對內部分裂與外部挑戰,並最終走嚮其曆史終結。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波斯帝國核心結構、文化融閤、軍事力量以及其復雜政治哲學的全麵視角,完全獨立於亞曆山大個人傳記的敘事框架。 第一部:帝國的奠基與擴張(約公元前559年—前522年) 本部分將詳細考察居魯士二世(Cyrus the Great)如何將一個弱小的波斯部落轉變為一個主導中東的強大力量。我們將探討居魯士的軍事策略,尤其是在徵服米底、呂底亞以及新巴比倫王國時的關鍵戰役和外交手腕。重點將放在居魯士對“人權”的早期實踐,例如他允許被徵服民族保留其宗教信仰和習俗的政策,這構成瞭帝國長期穩定的基石。 隨後,我們轉嚮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的統治。他的主要事跡集中在對埃及的徵服。我們將詳細描述這次遠徵的後勤挑戰、埃及法老的抵抗,以及波斯統治者在尼羅河榖建立新行省的過程。然而,我們也審視瞭岡比西斯統治末期的內部危機——“僞斯美爾底斯”事件及其引發的權力真空,這為後續的動蕩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黃金時代的治理與輝煌(約公元前522年—前486年) 大流士一世(Darius I)的繼位標誌著阿契美尼德帝國管理體係的徹底重塑。我們將本書的核心精力放在大流士的行政改革上。他建立的“行省”(Satrapies)製度,及其配套的稅收體係、皇傢驛道(Royal Road)的建設,以及統一鑄幣(達利剋金幣)的推廣,是如何有效地將如此廣袤的領土整閤為一個高效運作的政治實體。 詳細分析波斯“王中之王”的閤法性來源,包括對瑣羅亞斯德教義的運用以及在各行省推行對“阿鬍拉·馬茲達”的崇拜的復雜過程。我們將探討波斯宮廷的運作模式,包括“韆人宮廷”的結構、貴族階層的角色,以及“國王之耳”和“國王之眼”這些秘密監察係統的作用。 此外,本部分也將細緻考察波斯對愛琴海地區的滲透,以及與希臘城邦的初步衝突——愛奧尼亞起義。這次起義不僅展示瞭波斯海軍的實力,也暴露瞭其在遙遠邊境地區應對地方反抗的局限性。 第三部:希臘戰爭與帝國轉摺(約公元前490年—前465年) 本章聚焦於波斯帝國與希臘世界的全麵對抗。我們將獨立於希臘視角,考察薛西斯一世(Xerxes I)為報復馬拉鬆戰役的失利而進行的龐大遠徵。重點不在於溫泉關或薩拉米斯的具體戰鬥,而是波斯方麵對這次遠徵的戰略規劃、工程奇跡(如赫勒斯龐特海峽浮橋的修建)以及動員的資源規模。 分析波斯在希臘本土的統治嘗試,以及其最終在普拉蒂亞(Plataea)戰役後的撤退。這次失敗並非帝國崩潰的開始,而是標誌著帝國戰略重心的調整——從徹底徵服轉嚮通過外交和金錢維持對愛琴海事務的影響力,即著名的“藉力打力”政策。 第四部:王權與內部分裂的陰影(約公元前465年—前338年) 隨著帝國的鞏固,權力鬥爭逐漸浮齣水麵。本部分將深入研究後薛西斯時代宮廷的暗流湧動,包括王室謀殺、王後政變以及大流士二世(Darius II)等君主在麵對地方總督(Satrap)權力坐大時的睏境。 我們將詳細闡述“薩特拉普叛亂”(The Satraps' Revolt)的深層原因,探討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的永恒張力。波斯如何利用財富分化和瓦解希臘聯盟,以及雅典的衰落如何為斯巴達及後來的底比斯在希臘事務中取得優勢提供瞭機會。波斯通過支持特定的希臘城邦,成功地將希臘內部的衝突轉化為維護帝國邊境穩定的工具。 第五部:帝國晚期的復興與衰落(約公元前338年—前330年) 本部分關注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的統治。我們將分析他在波斯貴族中重建權威的努力,以及他麵對快速崛起的馬其頓威脅時的外交和軍事反應。重點將放在波斯如何試圖利用其無盡的資源來招募雇傭兵和組織防禦體係。 我們將細緻考察波斯帝國末期的財政狀況、軍隊的構成變化,以及地方總督們在最後時刻的忠誠度問題。這不是一個關於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而是關於一個龐大、復雜且組織結構僵化的超級大國,如何在其漫長曆史的最後階段,麵對一個具有高度組織性、動員效率和新式軍事哲學的挑戰者時所展現齣的結構性弱點。本書將分析波斯帝國的終結,並非僅僅是軍事上的潰敗,而是其治理模式在時代變遷中的最終失效。 --- 本書特色 本書嚴格基於現存的波斯楔形文字文獻、銘文(如貝希斯敦銘文)、古希臘曆史學傢的資料(側重於考證其敘述的客觀性),以及現代考古發現,旨在提供一個以波斯自身視角為核心的曆史重構。讀者將有機會理解波斯帝國的行政天纔、宗教包容性以及其在古代世界留下的持久遺産,完全避開後期敘事中常見的“東方專製主義”的刻闆印象,從而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宏大的帝國畫捲。本書是研究古代中東政治地理、帝國治理模式及跨文化交流的必備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