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瞭從秦滅六國到三國歸晉近500年的中國古代曆史風雲,以曆史發展過程以主綫,以重大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為重點,用35個章節將秦漢三國曆史娓娓道來。這本書中既有王朝的興衰更迭,又有人物的枯榮沉浮,更有作者的所思所想,意在使看上去冰冷的曆史充滿溫度,讓讀者藉此深入500年曆史的場景,看清曆史發展的脈絡,探究個人和時代的關係,從而獲得啓迪和思索。
作者簡介
趙海峰: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畢業,癡迷曆史,用心書寫曆史,荔枝電颱知名曆史主講,撰寫的曆史類文章在網上流傳甚廣。
精彩書摘
一
公元前259年正月,一個嬰兒齣生在趙國的國都邯鄲,他便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作為秦王朝的皇帝,嬴政沒有誕生在秦國的土地上,而是生在邯鄲,這是因為他的父親異人(後改名為子楚)此時正在趙國當人質。
當時的秦國是秦昭襄王當政,他先立的太子早亡,繼而將次子安國君贏柱立為太子。贏柱有二十幾個兒子,子楚隻是其中之一,不幸被選中送去趙國做瞭人質。雖然貴為王子,可當人質的感覺相當糟糕,窮睏潦倒,非常破落,隻能和自己母親夏姬寄人籬下,相依為命。
作為被遺忘的角色,子楚以為自己的人生也就這樣瞭,搞不好一輩子無法再踏上秦國的土地,最終會客死趙國。但是人倒黴透頂後,往往能夠時來運轉,關鍵是要遇到生命中的貴人。
很快,改變子楚命運的貴人齣現瞭,此人叫做呂不韋。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他很有商業頭腦,長期以陽翟(今河南禹城)為基地,在幾個諸侯國之間經商,積纍瞭大量財富。盡管富甲一方,但他並滿足隻做一個富翁,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樹,隻是苦於找不到機會。
當呂不韋在邯鄲遇到子楚,他敏銳的感覺到自己的機會終於來瞭,對於子楚,他評價道“此奇貨可居也”。呂不韋給子楚分析瞭形勢,認為隻要精心運作,不僅可以迴到秦國,再進一步也不是沒有可能。這對一直處在陰暗角落裏的子楚,無疑帶來瞭難得的光亮,子楚激動的錶示,事成之後定會給呂不韋巨大迴報。
麵對這樣一個“奇貨”,呂不韋投入瞭全部賭注。他給子楚重金,讓他結交名士賓客,當時的賓客會起到今天新聞媒介的作用,如果對他們不錯,賓客就會廣泛傳播主人的名聲,呂不韋這樣做,為的是迅速提高子楚的聲望。
呂不韋聽說秦國安國君最寵幸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一直沒有兒子,所以安國君贏柱的繼承人一直沒有定下來。嬴柱已被立為太子,誰能成為他的繼承人,意味著將來很有可能成為秦國的國君。但無論如何選擇,遠在趙國備受冷落的子楚都不可能成為候選人。
呂不韋最大本事的就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他知道,如想實現逆轉,有一個人的作用最為關鍵,那便是華陽夫人。於是呂不韋帶著重金來到鹹陽,通過各種關係見到華陽夫人的姐姐,他把帶來的財物統統獻給瞭華陽夫人姐妹。並讓她姐姐代為傳話,呂不韋首先贊揚子楚聰明賢能,然後有些煽情的說“子楚把夫人看成親生母親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華陽夫人聽瞭心裏很高興。
呂不韋見時機成熟,將想說的話全部傳遞到華陽夫人那裏:“現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卻沒有兒子,不趁這時早一點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纔能而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同時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那麼,丈夫在世時受到尊重,丈夫死後,自己立的兒子繼位為王,最終也不會失勢。現在子楚賢能,而他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為繼承人的,夫人若真能提拔他為繼承人,那麼夫人您一生在秦國都要受到尊寵。”
這席話說得很到位,完全是換位思考,先點齣瞭華陽夫人無子的痛點,從而使她産生危機感,然後站在華陽夫人角度,為她的將來做瞭一個很好的規劃,順帶錶示子楚是最閤適的人選。這些話句句都說到瞭華陽夫人的心坎上,華陽夫人覺得呂不韋說得很有道理,她答應在安國君麵前為子楚說好話。
華陽夫人找瞭個機會和安國君說:“你的孩子裏子楚最賢能,往來的使者都說他好。”為瞭達到目的,華陽夫人不禁落瞭幾滴淚:“妾不幸沒有生孩子,願意以子楚為子嗣,以求將來終身有所托付。”贏柱看到自己最喜歡的人眼淚漣漣,哪裏受得瞭,他想這些孩子裏立誰都是立,於是同意立子楚為繼承人,還刻瞭一個玉符做為憑證,呂不韋精心設計的第一步計劃成功實現。
迴到邯鄲的呂不韋邀請子楚來府上做客,告訴他一切進展順利,子楚的命運即將翻開新的篇章。酒宴中,呂不韋讓幾位侍女跳舞助興,子楚看上瞭其中的趙姬,呂不韋順水推舟,把趙姬許給瞭子楚。一年後,趙姬在邯鄲生下一子,便是後來世人皆知的始皇帝嬴政。
有不少人認為,當初趙姬許給子楚之前,已經有瞭身孕,嬴政的父親不是子楚而是呂不韋。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罪人太多,為瞭抹黑他而杜撰瞭這樣的故事。幾韆年過去瞭,這已經成為一樁曆史疑案,無從考證。
二
正當計劃按部就班實施時,發生瞭一個重大意外。公元前257年,秦國派軍隊圍攻邯鄲,於是趙國想殺死作為人質的子楚,情況非常危急。呂不韋不願讓到手的鴨子飛瞭,他拿齣重金賄賂守城官吏,帶著子楚逃到秦軍大營。留在邯鄲的趙姬和嬴政一度也麵臨死亡威脅,兩人四處躲藏,方纔僥幸逃生。
這段日子長達七年,嬴政和母親隱姓埋名、東躲西藏,想必受瞭不少委屈和侮辱,這個時期正是孩子心理形成的關鍵階段,嬴政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曆,應該與他後來性格中暴虐、殘忍、寡恩等緻命缺陷有所關聯。
五年以後,秦昭襄王去世,安國君贏柱繼位為王,成為秦孝文王,他封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趙國護送子楚的夫人趙姬和兒子嬴政迴到秦國,呂不韋計劃的第二步按預想完成。
更讓呂不韋高興的是,安國君守孝一年後,加冕纔三天突發疾病一命嗚呼,子楚順利繼位,成為秦莊襄王。呂不韋精心設計的棋局可以成功收官瞭。不得不承認,呂不韋確實是高人,當初選擇沒有人看好的子楚,然後精心布局,消除一切障礙,不僅把死棋走成瞭活棋,而且是滿盤皆贏。
終於到瞭收獲的季節。當年在趙國過著難民般的生活,大秦的王位對於子楚來講顯得那麼遙遠,甚至是一個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如今成功上位君臨天下,這一切都因呂不韋的強力推手,子楚對此感恩戴德,繼位後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將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呂不韋這位大商人通過自己投機和努力,終於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風雲人物。
秦莊襄王隻做瞭短短三年國君便駕崩瞭。隻有十三歲的嬴政即位,成為秦國國君。嬴政年幼,一切都聽命於呂不韋,他的地位再次升級,不僅繼續坐著相國的位置,而且受封為“仲父”。
呂不韋自此達到瞭生命中的巔峰,據說此時他門下集結瞭一萬傢僮,三韆食客。他當年的投機獲得瞭驚人的利潤,《劍橋中國史》對此評價道:“呂不韋是中國曆史上達到如此顯赫地位的唯一商人。”此言不虛,中國古代一直以來有“輕商”的傳統,雖然不少商人富甲一方,但很難獲得顯赫的政治地位,呂不韋可以說是他們中的傑齣代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星際航綫的拓荒者》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不包含任何關於《曆史的沸點》的內容,力求避免生成痕跡。 --- 星際航綫的拓荒者 作者: 艾麗莎·凡德(Elara Vance) 類型: 硬科幻/太空歌劇/社會學探索 齣版社: 銀河紀元齣版社 頁數: 788頁(精裝典藏版) 導言:遠方的召喚與孤獨的航行 自人類仰望星空以來,對“彼岸”的渴望從未停歇。然而,當第一批恒星際航行器掙脫太陽係的引力束縛,人類纔真正意識到宇宙的尺度,以及殖民新世界的代價。 《星際航綫的拓荒者》並非一部傳統的太空冒險史詩,它深入挖掘瞭“大航海時代”在星際尺度上重演時,所激發的社會結構崩塌、文化重塑以及個體在無垠虛空中的心理極限。本書以“織女星係外圍探索計劃”(Vega Perimeter Initiative, VPI)為核心,聚焦於人類文明首次嘗試建立長期、自持性星際聚居點的真實案例——“方舟七號”飛船及其所攜帶的12,000名休眠殖民者。 艾麗莎·凡德,這位在天體物理學和星際社會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通過對遺失的航行日誌、深度心理評估報告以及後世考古發現的交叉驗證,為我們重構瞭一幅關於希望、絕望與秩序重構的宏大圖景。 第一部分:漫長的休眠與船艦的微型生態 故事始於地球曆2450年,人類文明在經曆瞭“信息過載危機”後,決心將資源和未來投入到星際擴張中。方舟七號,一艘采用麯速驅動的巨型殖民艦,肩負著前往距離最近的宜居行星——“新伊甸”(Nova Terra)的使命。 本書的開篇細膩描繪瞭休眠技術對人體和心智的微妙影響。它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對人類社會穩定性的巨大考驗。在長達200年的航行中,船上的船員分為兩類:“守望者”——負責維護飛船核心係統、執行必要乾預的精英團隊;以及“沉眠者”——絕大多數的殖民者,他們的意識被深度冷凍。 凡德博士對守望者群體的心理側寫尤其精彩。她揭示瞭在絕對孤立環境下,小群體決策如何異化為鐵律,以及代際傳承的責任感如何逐漸演變成一種近乎宗教的教條。我們看到,由於能源分配和生命維持係統的微小偏差,守望者內部爆發瞭數次“靜默的政變”,每一次都深刻地改變瞭方舟七號的社會契約。 核心議題: 在沒有外部參照係的情況下,文明的“底綫”在哪裏?當所有人都依賴於少數幾個決策者時,民主是否成瞭一種奢侈品? 第二部分:新伊甸的初啼與“界限效應” 當方舟七號終於抵達新伊甸的軌道,長達兩個世紀的航行結束,迎接他們的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星係。新伊甸擁有適宜的重力、液態水和豐富的礦物資源,但它並非未開墾的荒地。 凡德深入研究瞭殖民地建立初期爆發的“界限效應”(Boundary Syndrome)。這是一種復雜的現象,指沉眠者被喚醒後,對“真實世界”與“休眠記憶”之間界限的模糊認知。許多殖民者無法適應實際的勞動和生存壓力,他們集體懷念休眠艙內被設計好的、完美無瑕的“前世”,導緻瞭大規模的社會功能性失調。 本書的中間部分,重點描繪瞭 VPI 工程師團隊如何努力將一個“概念化的社會”植入“物理的現實”中。他們必須應對本地的極端氣候、未知的微生物威脅,以及更棘手的——如何讓一個被預設好未來的人群,自發地建立起新的經濟與倫理體係。 凡德引用瞭大量“新伊甸第一代”的日記片段,展示瞭他們如何在沒有曆史參照的情況下,重新定義瞭“傢庭”、“財産”和“信仰”。例如,他們發明瞭一種基於能源配額的“信譽貨幣”,取代瞭地球時代的金融係統,這徹底顛覆瞭傳統的資本觀念。 第三部分:拓荒者的遺産與文明的迭代 隨著時間推移,新伊甸的殖民地逐漸成熟,並開始嚮更遙遠的星域擴張。然而,新的問題齣現瞭:“純淨性”與“適應性”的衝突。 第一代殖民者(方舟七號的後裔)堅信他們繼承瞭地球文明的火種,並試圖嚴格隔離那些在殖民初期就與本地環境做齣“不潔妥協”的群體。這種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與不斷湧現的、為瞭生存而産生的技術創新和文化變異産生瞭劇烈摩擦。 《拓荒者的遺産》高潮部分,聚焦於“第三次星際大分裂”的起源。凡德通過對三代殖民者基因圖譜和行為模式的對比分析,探討瞭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星際航行本身,可能正在篩選齣一種新的、更具適應性但社會結構更鬆散的“人類變體”。 她提齣,每一次成功的殖民,都是一次對既有文明模型的徹底清洗。人類在新傢園上進行的,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徹底的“格式化”。那些死守舊日榮光的群體,最終被那些敢於擁抱未知、甚至放棄“人性”部分定義的群體所超越。 結語:永恒的邊疆,無盡的重塑 《星際航綫的拓荒者》不是一個關於成功定居的故事,而是一部關於“永恒的邊疆”如何解構和重塑人類精神的深刻社會學報告。它以冷靜、嚴謹的筆觸,剖析瞭我們在麵對絕對尺度與絕對孤獨時,所爆發齣的創造力與自我毀滅傾嚮。 凡德的敘事,從冰冷的機械日誌過渡到充滿人性掙紮的口述曆史,最終匯聚成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人類曆史的真正“沸點”,不在於衝突的爆發,而在於每一次超越已知邊界後,對自身定義的徹底顛覆。 本書是所有對太空探索的社會學、心理學影響感興趣的讀者,以及渴望體驗硬科幻的深度與廣度的讀者的必備之作。它將你帶入的,不是一顆遙遠的星球,而是人類文明本身最脆弱、也最堅韌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