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是多学科交叉的大型科研项目,将古代史、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对古史再建、先秦典籍的重新认识以及简牍帛书的保护与整理,都有一系列创新性的贡献。
作为项目的最终成果,李学勤著的《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选取了重要若干方面的部分成果,编汇而成。
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密切结合,是本项目的基点。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整理方面,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至肆辑的释文与注释;二是研究与保护方面,即研究与保护清华简新材料所获得的新成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至肆辑,载“书”类文献10篇,“诗”类文献3篇,“易”类文献2篇,“史”类及其他文献6篇,共计21篇,简435枚。其中,除《金滕》《皇门》《祭公》《程寤》(仅一小段)四篇“书”类文献及见於传世文献外,其余17篇皆是前所未见的佚篇,极大地丰富了先秦经史典籍。为了如实反映清华简整理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完全采用了整理报告的释文与注释。各篇分别由专门的责任人撰写,经过多次集体或个别讨论,反覆修改,最后由李学勤定稿。
清华筒这四辑新材料,主要是与古史密切相关的“经、史”类书籍,尤其是“书”类典籍以及可与《竹书纪年》媲美的《系年》的发现,对古史再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本书第二编“清华简与古史探研”,以这些清华简新材料为基础,研究了古史传说、西周、东周时期的一系列重要历史疑难问题,厘清了不少历史事实,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为古史再建奠足了基石。
作为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研究,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在文献学、古文字学、文物保护等方面也都硕果累累。《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第三编“清华简文本、文字与保护”,从文献学、古文字学、简牍保护与形制研究三方面综合论述。文献学上长期存在的种种疑难争端,如古文《尚书》为伪书等等得以证实。古文字学的不少悬案获得解决,辨识出一些前所不识的字。简牍的抢救性保护与简背信息等形制研究,对简牍帛书的保护与整理提供了重要的价值。
“二重证据法”作为基础方法,贯穿本项目研究始终。由於篇幅所限,《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仅选录了本项目的部分成果。清华简这四辑简文,大多数是先秦经史类佚文,与其他传世典籍一样,作为经典,将为历代所研究,而本项目,即基于清华简的古史再建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
作者简介
李学勤,男,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释文与注释(壹一肆)
凡例
释文与注释(壹)
说明
尹至
尹诰
程寤
保训
耆夜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滕)
皇门
祭公之顾命(祭公)
楚居
释文与注释(贰)
说明
系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释文与注释(叁)
说明
说命上
说命中
说命下
周公之琴舞
芮良夫毖
良臣
祝辞
赤骈之集汤之屋
释文与注释(肆)
说明
筮法
第一节 死生
第二节 得
第三节 享
第四节 支
第五节
第六节 娶妻
第七节 雠
第八节 见
第九节 咎
第十节 瘳
第十一节雨旱
第十二节 男女
第十三节行 .
第十四节 贞丈夫女子
第十五节 小得
第十六节 战
第十七节成
第十八节 志事
第十九节 志事、军旅
第二十节 四位表
第二十一节 四季吉凶
第二十二节 乾坤运转
第二十三节 果
第二十四节 卦位图、人身图
第二十五节 天干与卦
第二十六节 祟
第二十七节 地支与卦
第二十八节 地支与爻
第二十九节 爻象
第三十节 十七命
简末序号
别卦
算表
第二编 清华简与古史探研
第一章 古史观与清华简研究
第一节 古史观与古史研究
第二节 “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
第三节 出土简帛与重写中国古代学术史
第二章 古史传说
第一节 《楚居》中的楚先“季连”
第二节 楚简“三楚先”无“季连”之谜
第三节 《楚居》中的穴熊、京宗与景山
第四节 《楚居》中的熊绎、夷屯与丹阳
第三章 清华简与西周史
第一节 清华简与西周初期重大史事
第二节 清华简与西周封国
第三节 清华简与西周人物
第四节 秦人始源及相关问题
第四章 清华简与东周史
第一节 《系年》所见东周史事探研
第二节 清华简中所见东周史地考察
第三节 《系年》所见东周人物初探
第三编 清华简文本、文字与保护
第五章 清华简文本与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书”类文献
第二节 “诗”类文献
第三节 “易”类文献
第四节 史籍类文献
第六章 清华简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清华简文字释读
第二节 根据清华简文字考释其他材料文字
第三节 清华简字形处理
第七章 简牍保护与形制研究
第一节 简牍的抢救性保护
第二节 成卷竹简的揭取保护
第三节 借助数字模拟手段研究竹简简背信息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章来源
後记
前言/序言
“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是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牵头承担的一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项目批准号:09JZD0042)。这一攻关项目的核心工作,是对清华大学近年新入藏的清华简进行保护、整理与研究,进而对中国的古代文明做出新的阐释,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清华简是于2008年7月入藏清华大学的,由于当时竹简已经出现了菌害微变的现象,科研人员进行了紧急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最终使这批竹简得以完好保存。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邀请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对于清华简的真伪和学术价值进行了鉴定。专家们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充分热烈的讨论,高度肯定了清华简的重要价值,认为这批竹简是战国时代的简册,其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经过碳十四测定,清华简的年代为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这与前述的鉴定专家对于清华简的时代判定完全一致。
从2009年3月开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科研人员利用拍摄好的竹简照片,开始逐枚释读清华简的内容。由于竹简早已散乱无序,当时的这一释读工作还只能是初步的了解,但是在这一释读过程中,科研人员已经对清华简的内容有了三点深刻的体会:首先,这批简的内容都是书籍,没有发现战国简中常见的卜筮祭祷记录或遣策之类的内容;其次,清华简中的书籍多属“经、史”类典籍,很少有郭店简、上博简那样的儒家、道家等着作;
第三,清华简中的许多书籍与古史有关,其中《尚书》一类文献最多,还有类似《竹书纪年》的史书,其中包含了大量久已湮没的历史真相,对于重建古史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提出了从事“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课题研究的设想,希望以清华简的保护、整理、研究为契机,重新审视和研究古代文明。2009年10月,这一项目顺利通过了专家们的评审,被列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这对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科研人员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开展攻关项目的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来自中、美、英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中心与参加项目工作的每个科研单位都签订了合同,并和30多位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专家逐一签订了任务书,明确了每个科研单位和每位专家的科研要求、工作进度和考核指标,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4年时间,但是所取得的成果却极为丰富。在这期间,我们推出了四辑清华简的整理报告,出版了10部研究着作,同时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超额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和任务。已经出版的清华简整理报告,获得了“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收入清华简第一辑和第二辑整理报告的10篇竹简,已于2013年全部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整理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们还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这在我国人文学科的研究项目中尚属首次。回顾这几年的工作,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另外,我们的工作模式对于简帛等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也有示范性的意义。首先,在整理报告的撰写模式方面,我们借鉴了20世纪70年代在红楼整理银雀山竹简、马王堆帛书、定州八角廊竹简等出土简帛的经验,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历史深处的微光:先秦文献与思想的重塑 图书名称: 历史深处的微光:先秦文献与思想的重塑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历史学家或古文献学家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严肃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ISBN: [此处可虚构一个ISBN]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既有史料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深入先秦文明腹地的思想探险。它聚焦于出土文物的非文本解读,以及传世文献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重构,旨在挑战和修正我们对上古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宇宙观的传统认知。全书立足于出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的特定解读层面,以及未纳入主流视野的盟誓、佚籍残片)和传世文本的互证,深入探讨了“礼”与“政”在早期国家形成中的动态张力,并对“天命观”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学式的考察。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古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后世的意识形态和文本筛选机制所塑造的。要真正触及先秦的社会现实,必须穿透层层累积的解释学迷雾。 第一部分:文本的地理学:文献的物质性与传播路径 本部分关注先秦文献的物质载体如何影响其内容和流传。我们不再将古籍视为抽象的知识集合,而是将其置于其被书写、被复制、被埋藏的物理环境中进行考察。 第一章:书写材料的限制与能动性 深入分析甲骨、青铜器铭文、竹帛的载体特性如何塑造了早期思想的表达方式。例如,青铜器铭文的“祭祀性”与“政治宣告性”如何排除了日常治理的复杂细节?我们探讨了“大事不书”的现象,即那些过于琐碎或具有高度时效性的政治实践,是如何在物质记录中被刻意或无意地省略的,从而为后世的宏大叙事留下了空白。 第二章:传世文献的“失落的层次” 通过对《尚书》《春秋》等核心经典的文本结构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我们尝试剥离“后人释注”的叠加层,还原其在特定历史阶段(如西周中叶或春秋早期)的原始语境。重点考察了“多方”制度、早期分封的执行细节,如何因文本的流传和修订而逐渐被抽象化为“封建”或“德治”的理念。特别是对一些在流传过程中意义发生漂移的关键词汇,如“义”、“刑”、“民”的早期用法,进行了深入的词源学追溯。 第三章:佚籍的影子与“反向构建” 本章着眼于那些未能完整流传的先秦佚籍(如《逸周书》的部分残篇、《尹文子》的某些片段),通过与其他出土文献的对比,探讨它们可能揭示的关于早期国家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竞争的侧面。我们采取“反向构建”的方法,即通过推测某一类信息缺失的原因,来反推出该类信息在当时可能存在的形式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政治哲学的裂变: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先秦是政治哲学勃发的时代,但其核心的合法性叙事并非铁板一块。本部分着重于剖析不同学派对“天”、“德”、“力”的理解如何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危机与权力诉求。 第四章:“天命”的动态化与契约的萌芽 传统史学倾向于将“天命靡常”视为一种稳定的道德律令。本书则认为,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统治者为了应对频繁的内部分裂和对外征伐,开始将“天命”理解为一种可交换的、基于绩效的、非永恒的授权。通过对相关金文的排比句式和誓词文学的分析,揭示了早期“契约”思想(尽管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是如何在王权衰落的背景下,以宗教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的。 第五章:礼的物质基础与社会阶层固化 礼,作为周代社会秩序的基石,其执行依赖于物质资源的分配和展示。我们深入考察了宗庙祭祀的经济运作、丧葬制度的物质性要求,以及这些“物质之礼”是如何有效地固化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权力边界的。并对比了在春秋早期,新兴的“士”阶层是如何通过对“旧礼”的重新阐释(如对特定礼器的仿制与僭越),来争取政治话语权的。 第六章:诸子思潮中的“地域性偏见” 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政治环境。本章试图打破流派的壁垒,考察不同思想对“理想国家”的描绘中,所隐含的地域偏好和对特定资源(如水源、矿产、军事地理)的关注。例如,法家思想中对“耕战”的强调,可能反映了某些新兴诸侯国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对资源动员的迫切需求。 第三部分:古老的宇宙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构 先秦的思想世界中,人伦秩序与自然秩序是高度耦合的。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重点考察早期中国人对“时间”、“空间”和“灾异”的理解方式。 第七章:时间概念的线性化与循环化 通过分析早期文献中对年岁、月份的记载,结合天文学的知识,探讨先秦社会如何处理历史时间的线性累积(如世代传承)与宇宙时间的循环往复(如四时更替)之间的矛盾。特别关注了周代对“大年”的计算,以及这种计算如何被用于巩固王朝的“历史正当性”。 第八章:灾异叙事与环境变迁的隐喻 自然灾害(如水患、旱灾、地震)在先秦政治话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章摒弃将灾异完全视为政治修辞的观点,而是尝试将部分灾异记载与其所处的区域性环境变化(如黄河泛滥的周期性加剧、特定地区气候的波动)进行关联。探讨了“君之不德,天降谴讉”的叙事背后,隐藏的早期社会对环境承载力的朴素认知。 第九章:身体、祭祀与“气”的早期概念 在先秦的宗教与医学思维中,人的身体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性联系。本章通过对早期“祝由”或巫师仪式的文献残留进行梳理,考察“气”的概念在萌芽阶段是如何被用于解释疾病、沟通神灵以及维持社群内部健康状态的。这为理解后世道家和中医思想的源头提供了不同于哲学思辨的物质性视角。 --- 结语:史学的“去中心化” 《历史深处的微光》主张,真正的古史重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去中心化于某一个文本的权威,去中心化于某一特定学派的解释,去中心化于后世构建的宏大叙事。唯有当我们愿意倾听那些沉默的物质载体、那些被偶然保留的边角料,以及那些因政治需要而被刻意简化或忽略的复杂性时,先秦历史的真实面貌才可能在幽暗的地下和泛黄的竹帛之间,重新焕发出微弱而坚定的光芒。 本书适合历史学、古文献学、思想史及考古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对中国古代文明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