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礼是中国古礼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古以来材料匮乏,难以足征。近世以来的殷礼探索肇始于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且多以王卜辞为考察中心,是从商王视角进行的探讨。本研究以新出花东子卜辞为中心,站在非王贵族这一独特视角,对其中反映的殷礼信息进行了分类研究和探索。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在吸收学界对花东子卜辞释文校读成果基础上,逐一核实并分析了这批卜辞材料,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与排谱整理。下编在上编基础上,结合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对花东子卜辞体现出的殷礼信息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述和探讨。
章秀霞,1974年10月出生,河南省宁陵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先秦史,尤以甲骨学、殷商史、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等研究为主,曾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河南省社科基金等省级以上社科基金研究项目5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严谨性。内页纸张的质地非常出色,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版和拓片,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反复摩挲,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敬意。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装帧的考究反映了作者和出版方对这项研究的重视程度,这样的书籍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品味的象征,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这对于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加分项。
评分阅读完这本厚重的著作后,我深感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广博与精深,这绝非一般的“爬梳”功夫可以概括。它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时空旅行,每一步都踏在了最坚实的考古发现和最可靠的文献依据之上。作者对甲骨文辞的释读,展现出一种近乎于“考古现场还原”的细致与想象力,他似乎能透过那些刻痕,听见殷商的祭祀之声,感受到礼仪的庄严肃穆。尤其是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关键的辞例分析上,作者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仪器,层层推进,令人无可辩驳。这种对基础材料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整部作品的论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是简单地整理前人成果,而是开辟了新的解读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似乎是对现有范式的一次有力补充,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挑战。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最具争议性的“礼”的遗存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代际的洞察力,他没有固守某一家之言,而是融汇中外学界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和动态的理解体系。这种兼容并包又坚持批判的学术态度,是当下许多快速发表成果的学者所欠缺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基于此平台,进行更细致、更尖端的分支研究,确保了这项重要课题的学术生命力可以持续旺盛地发展下去。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看或许带着些许古奥,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内在的节奏感和逻辑美。作者的语言凝练,不事雕琢,却又极富穿透力,他善于在看似平铺直叙的文字中,突然抛出一个令人醍醐灌顶的观点。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可能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跟上其步伐,但这绝不是缺点,反而激发了我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可读性的张力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段落,它们关于古代思想世界的推测,既大胆又审慎,仿佛是智者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油灯,照亮了我们对先秦文明认知的朦胧地带。
评分我向我那位研究古代宗教仪式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他只看了目录和前言,便放下书,长叹了一口气,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这句评价虽然简短,却道尽了这本书的份量。它并非那种迎合大众兴趣、浅尝辄止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专注。然而,一旦你愿意投入,它所给予的回报是惊人的。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演变”。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中国早期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扇厚重的门。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看待中国历史的视角被彻底刷新了,那种知识带来的充实感和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敬畏之情,是任何其他娱乐性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