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东子卜辞与殷礼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花东子卜辞与殷礼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秀霞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卜辞
  • 殷商礼制
  • 花东子
  • 考古学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社科基金
  • 商朝
  • 礼仪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38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殷礼是中国古礼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古以来材料匮乏,难以足征。近世以来的殷礼探索肇始于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且多以王卜辞为考察中心,是从商王视角进行的探讨。本研究以新出花东子卜辞为中心,站在非王贵族这一独特视角,对其中反映的殷礼信息进行了分类研究和探索。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在吸收学界对花东子卜辞释文校读成果基础上,逐一核实并分析了这批卜辞材料,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与排谱整理。下编在上编基础上,结合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对花东子卜辞体现出的殷礼信息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述和探讨。

作者简介

章秀霞,1974年10月出生,河南省宁陵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先秦史,尤以甲骨学、殷商史、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等研究为主,曾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河南省社科基金等省级以上社科基金研究项目5项。

目录

绪论
一、关於殷礼的探索
二、关於花东子卜辞的研究概况
三、关於本项研究的若干说明

上编 花东子卜辞中礼制资料的分类与排谱整理
壹:花东子卜辞礼制资料的分类整理
一、祭祀类
二、田猎与征伐类
(一)田猎类
(二)征伐类
三、射类
四、贡纳类
五、藉田类
六、婚姻类
七、兆序字
贰:花东子卜辞礼制资料的排谱整理
一、排谱第一类
二、排谱第二类
(一)关联组一
(二)关联组二
二、排谱存疑者
四、所涉每版排谱情况

下编 花东子卜辞与殷礼专题研究
第一章 花东子卜辞与殷商祭礼研究(上)——花东子卜辞神灵系统的考察
一、男性祖先神
(一)上甲
(二)大乙
(三)大甲
(四)小甲
(五)祖甲、祖乙(二祖)
(六)祖丙
(七)祖丁
(八)祖戊
(九)祖庚、祖辛
(十)小示
(十一)子癸
二、女性祖先神
(一)妣甲
(二)妣丙
(三)妣丁
(四)妣己
(五)妣庚
(六)妣癸
三、父母、兄弟
第二章 花东子卜辞与殷商祭礼研究(中)——花东子卜辞祭品系统的考察
一、祭品
(一)牺牲类
(二)粢盛和酒鬯类
二、祭牲法
二、花东子卜辞中的有关祭名问题
第三章 花东子卜辞与殷商祭礼研究(下)——殷商祭礼与周代祭礼的比较
一、殷周祭品之比较
(一)祭牲毛色
(二)祭牲牝牡
(三)祭牲牲龄
二、殷周庙主随行
三、殷周祭祀时辰
(一)商代祭祀时辰
(二)周代祭祀时辰
(三)束周时期楚人祭祷时辰
四、礼制精神之差异
第四章 花东子卜辞与殷商军礼研究
一、谋伐之礼
二、选将与册命之礼
三、振旅与田狩之礼
四、献捷与献俘之礼
第五章 花东子卜辞与殷商田狩礼研究
一、关於田猎日
二、关於田猎地
(一)□
(二)粪
(三)斝
(四)□
(五)□
(六)驮
三、关於田猎用词
(一)□
(二)□
(三)□
(四)□
(五)拷
四、关於猎获物
五、关於狩猎参加者
第六章 花东子卜辞典殷商射礼研究
一、射礼仪式的举行地点
二、射礼仪式的参与者
三、射礼的主要程式
(一)三番射
(二)对竞射行为的评定
(三)射礼与其他活动
第七章 花东子卜辞与殷商贡纳礼研究
一、花东子卜辞中与贡纳、徵求、赏赐行为有关的词
(一)入
(二)来
(三)以
(四)献
(五)肇
(六)畀
(七)爯
(八)取
(九)句
(十)乞
(十一)具
(十二)屰
二、从花东子卜辞看殷商後期的贡纳、徵求与赏赐
(一)贡纳部分
(二)徵求部分
(三)赏赐部分
三、所涉地点或场所
四、贡纳、徵求与赏赐的目的和意义
第八章 花东子卜辞与殷商藉田礼、婚礼研究
一、花东子卜辞与殷商藉田礼
二、花东子卜辞与殷商婚礼
第九章 花东子卜辞与殷商甲骨占卜制度研究
一、卜兆是殷墟甲骨占卜中的核心与灵魂
二、卜辞的契刻与刮削
三、关於“犯兆”问题
四、兆序字的契刻问题
五、花东子卜辞中所见卜法
(一)单次式卜问
(二)重复式卜问
(三)选择式卜问
(四)习卜
六、兆序字或由兆序字系联起来的组卜兆的排列方式
(一)自内而外(122例)
(二)自外而内(19例)
(三)自上而下(38例)
(四)自下而上(40例)
(五)自内而外并自上而下(15例)
(六)自内而外并自下而上(25例)
(七)自上而下并自外而内(4例)
(八)自下而上并自外而内(3例)
(九)斜向而排(28例)
(十)逆时针环形排列(2例)
(十一)混合排列(6例)
(十二)其他(25例)
第十章 从花东子卜辞中的礼仪内容看商後期社会关系
一、花东子卜辞所见殷商祭礼反映的社会关系
(一)花东子家族的祭祀权高於其他非王贵族家族,但受商王“丁”限制
(二)花东“子”是其家族祭祀的主持者和实际控制者
(三)花东“子”关心其下属成员,常为他们的灾病艰祸而行祭礼於先祖
二、花东子卜辞所见殷商军礼反映的社会关系
(一)花东“子”接受“丁”的命令出征作战
(二)花东“子”是家族军事指挥权的掌控者
(三)花东“子”是家族田猎活动的实际主导者
三、花东子卜辞所见殷商贡纳礼所反映的社会关系
四、关於殷礼研究的一些思考:卜辞中的礼与俗问题
第十一章 殷礼对我国後世的影响
一、殷商祭礼对後世的影响
(一)因袭
(二)变革
二、殷商军礼对後世的影响
(一)治兵、校阅
(二)战前谋议、授兵
(三)致师
(四)师祭
(五)饮至、振旅
(六)降礼
主要参考文献
青铜礼乐与早期国家形态研究:从出土文献与考古学视角探讨殷周之变 作者:[作者姓名,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社:[出版社名称,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本书概要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考古学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证,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特别是夏商周三代之变——的学术专著。本书并未聚焦于甲骨文这一特定载体,而是将研究视野扩展至更广阔的物质文化层面与文本传统,旨在重构殷周之际社会结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及丧葬制度的复杂演变轨迹。全书以严谨的年代学和类型学为基础,辅以社会人类学和比较历史学的理论框架,力求揭示中国早期文明在礼制确立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驱动力。 第一章:早期国家起源的物质基础:聚落形态与区域整合 本章首先梳理了中国史前至青铜时代早期聚落遗址的分布格局与聚落规模的演变。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不同地理区域内(如中原核心区、长江中游、东北亚地区等)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异质性与并行性。通过对特定遗址群的聚落层级分析(Hierarchy Analysis),识别出具有显著中心性特征的区域性权力中心。 我们详细考察了如陶寺、石峁、石岠山等关键遗址的建筑形制、手工业作坊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人地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对早期防御体系(如高大夯土墙、护城河)的出现,进行了权力集中化和区域冲突强化的解读。本章的核心论点在于,国家形态的形成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农业余粮积累、社会分化以及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提升的物质基础之上。 第二章:礼器体系的考古学解读:青铜礼器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本书将青铜礼器视为早期国家意识形态最直接的物化体现。我们避开了传统的“分期断代”叙事,转而关注礼器组合(Repertoire)在不同社会层级、不同地域间的使用差异。 本章详细分析了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鼎、簋、鬲、盌等核心礼器在规格(尺度、纹饰繁缛度)、组合数量以及随葬数量上的严格规范。通过对墓葬考古资料的量化分析,构建了一套衡量早期社会等级制度的“礼器指数模型”。特别关注了“礼器不经”(即礼器组合不合规范)现象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族群中的出现,并将其与政治权力动荡或边缘化联系起来。此外,对于乐器组合(如编钟、磬)的系统性考察,揭示了音乐仪式在维护宗法秩序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丧葬制度的演变与祖先观念的变迁 丧葬仪式是理解早期社会对生与死、个体与群体关系认知的重要窗口。本章聚焦于殷墟王陵区、周原部分重要贵族墓葬的发掘报告,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墓葬形制(如回廊、殉葬人规模、祭器随葬品层级)的变迁。 深入探讨了“明器”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尤其是明器中对现实生活场景(如车马、乐舞、兵器)的模拟,反映了贵族群体对权力延续和彼岸世界的想象。书中特别分析了殷商时期大量人殉、人牲现象的社会学动因,并将其与西周时期“敬德保民”理念下的人殉现象的衰减进行对比,探究礼制变革背后的思想资源转换。本章认为,从“事鬼神”到“重人事”的转向,是周人对殷人权力基础进行批判性继承与重塑的结果。 第四章:文本传统的互证:早期文献中的“礼”与“制” 本章将考古发现作为切入点,反观《尚书》《周礼》等传世文献中关于“礼”、“刑”、“法”的记载。我们并非将文献视为信史,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表述。 通过对《尚书》中“文王”、“武王”、“德”、“天命靡常”等核心概念的语义演变进行细致的文本挖掘,结合青铜器铭文(特别是西周早期的大宗铭文)中关于“受命”、“肇造鸿业”的记载,探讨“殷礼”向“周礼”过渡的政治合法性构建过程。重点分析了“宗庙祭祀”在维护早期国家政治连续性中的核心功能,以及文献记载的仪式规范如何通过青铜器和建筑遗迹得以印证。 第五章:技术、艺术与权力:青铜铸造工艺与社会组织 本书的特色之一是将技术史纳入到社会史的分析框架中。本章考察了商周时期复杂青铜铸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资源控制力以及技术知识的传承方式。 通过对特定作坊遗址出土的陶范、坩埚残片的分析,探讨了王室与地方势力在青铜器生产上的依存关系。大型复杂青铜礼器的成功铸造,本身就是国家对人力、矿产、燃料等关键资源的垄断和有效组织能力的体现。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青铜器纹饰、铭文书法的风格演变,将其视为不同时期、不同政治集团审美取向和权力叙事的“视觉语言”。 结论:早期中国的“变”与“不变” 本书总结了从晚商到西周初期,早期国家形态在政治结构、意识形态和物质文化层面所经历的剧烈变动,强调了权力更迭过程中,物质文化与制度的互动复杂性。最终论断,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在持续的物质积累、技术进步与意识形态创新(尤其是在祖先崇拜与天命观的重塑上)的驱动下,逐步完成区域整合与制度化的过程。本书试图为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内在机制,提供一个跨学科、重实证的分析模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严谨性。内页纸张的质地非常出色,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版和拓片,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反复摩挲,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敬意。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装帧的考究反映了作者和出版方对这项研究的重视程度,这样的书籍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品味的象征,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这对于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加分项。

评分

阅读完这本厚重的著作后,我深感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广博与精深,这绝非一般的“爬梳”功夫可以概括。它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时空旅行,每一步都踏在了最坚实的考古发现和最可靠的文献依据之上。作者对甲骨文辞的释读,展现出一种近乎于“考古现场还原”的细致与想象力,他似乎能透过那些刻痕,听见殷商的祭祀之声,感受到礼仪的庄严肃穆。尤其是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关键的辞例分析上,作者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仪器,层层推进,令人无可辩驳。这种对基础材料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整部作品的论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是简单地整理前人成果,而是开辟了新的解读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似乎是对现有范式的一次有力补充,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挑战。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最具争议性的“礼”的遗存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代际的洞察力,他没有固守某一家之言,而是融汇中外学界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和动态的理解体系。这种兼容并包又坚持批判的学术态度,是当下许多快速发表成果的学者所欠缺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基于此平台,进行更细致、更尖端的分支研究,确保了这项重要课题的学术生命力可以持续旺盛地发展下去。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看或许带着些许古奥,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内在的节奏感和逻辑美。作者的语言凝练,不事雕琢,却又极富穿透力,他善于在看似平铺直叙的文字中,突然抛出一个令人醍醐灌顶的观点。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可能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跟上其步伐,但这绝不是缺点,反而激发了我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可读性的张力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段落,它们关于古代思想世界的推测,既大胆又审慎,仿佛是智者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油灯,照亮了我们对先秦文明认知的朦胧地带。

评分

我向我那位研究古代宗教仪式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他只看了目录和前言,便放下书,长叹了一口气,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这句评价虽然简短,却道尽了这本书的份量。它并非那种迎合大众兴趣、浅尝辄止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专注。然而,一旦你愿意投入,它所给予的回报是惊人的。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演变”。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中国早期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扇厚重的门。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看待中国历史的视角被彻底刷新了,那种知识带来的充实感和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敬畏之情,是任何其他娱乐性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