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1903-1997),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黄氏乃经方派大师,麻瑞亭是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的佼佼者。
麻瑞亭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滞脉和浑脉,用之诊断辨证,准确而实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胆囊炎暨胆结石、肝硬化、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不明原因发热、经带疾患、乳腺增生、不孕(育)症等疑难杂病的诊疗上成绩卓著。
该书作者孙洽熙为麻瑞亭的学术继承人,跟随麻瑞亭从事临床工作几十年。本书为麻瑞亭临床经验总结。
《麻瑞亭治验集》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五代传人、著名老中医麻瑞亭(1903~1997年)业医60余年的临床经验精华之集成,根据麻氏的口述整理而成。
全书包括治病总论和专病论治两部分。治病总论,是麻氏医术的理论部分,记述了麻氏在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腑脉象、治疗法则等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建树。专病论治,是麻氏的临床精华部分,其内容为麻氏擅治的70多个病证的理法方药、原始要终。每个病证,均从脉?机理、辨证治则、处方用药、方药解析、加减变化、饮食忌宜诸方面详细论述。每个病证之末,附以相应的医案及类案,以印证羽翼正文。
麻氏全面继承并发展了黄元御医术,其医学理论、辨证诊断、处方用药诸端,均具有鲜明的黄氏医术特色,尤其是将《四圣心源》之“下气汤”,发挥运用到了极点,此书可谓是黄元御医学的临床实践记录。
治病总论
一、阴阳五行
二、天人相应
三、脏腑
(一)脾与胃
(二)肝与胆、心包与三焦
(三)心与小肠
(四)肺与大肠
(五)肾与膀胱
四、脉象
(一)浮脉、沉脉
(二)迟脉、数脉
(三)滑脉、涩脉
(四)大脉、小脉
(五)长脉、短脉
(六)缓脉、紧脉
(七)石脉、芤脉
(八)促脉、结脉
(九)弦脉?牢脉
(十)濡脉、弱脉
(十一)散脉、伏脉
(十二)动脉、代脉
(十三)滞脉、浑脉
五、治疗大法
六、验方“下气汤”解
专病论治
内科病证
一、呼吸系统疾病
伤风咳嗽
肺热喘咳
咳嗽
痰饮咳嗽
咳嗽吐血
肺结核
二、消化系统疾病
胃脘痛
胆胃病
(一)胆囊炎
(二)胆结石
噎食
呃逆
胃下垂
泻泄
痢疾
(一)赤痢
(二)白痢
溃疡性结肠炎
肠结核
梅核气
胆道蛔虫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鼓胀
结核性腹膜炎
三、心脑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肌炎
眩晕
中风
怔忡
四、泌尿系统疾病
水气病(肾炎)
(一)风水、皮水
……
外病症证
妇科症证
治病总论
一、阴阳五?
天地未分,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清气浮升而亲上,是为天,浊气沉降而亲下,是为地。天地之间,化生万物,而万物皆阴阳之所变化,所以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皆取决于阴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也。枢轴旋转,清阳半升于左,则为木,木性升发,故其气温;清阳全升于上,积温成热,则为火,火性炎上,故其气热;浊阴半降于右,则为金,金性收敛,故其气凉;浊阴全降于下,积凉成寒,则为水,水性蛰藏,故其气寒。水、火、金、木,名日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日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名之,则日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升降浮沉之所变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半升为春,春之气温,属木;全升为夏,夏之气热,属火;阴降于岁半之后,半降为秋,秋之气凉,属金;全降为冬,冬之气寒,属水。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火令之后,名日长夏,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土合四象,是谓五行。
五行之理,有相生、相克、制化也。相生者,滋生也,木生火,水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日火生土者,以其寄宫于西南,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也。水火交蒸,乃生湿气,长夏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生湿,所以湿乃水火之中气也。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制化者,相生相克,彼此协调,无偏盛偏衰,生生不息之平衡者也。其生克制化,皆以气而不以质,成质则不能生克制化矣。
说实话,最初被《麻瑞亭治验集》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名中“治验”二字。作为一名在临床摸索多年的医生,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而“治验”二字恰恰代表了连接这两者的桥梁——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我一直认为,最宝贵的中医知识,往往蕴藏在那些成功治疗疑难杂症的案例之中。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医案、学习临证思路的绝佳机会。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学习到麻瑞亭先生是如何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他对于病机、病位的把握是否有什么独到之处,以及他在面对复杂病情时,是如何进行加减化裁,最终取得理想疗效的。我尤其关注那些“疑难杂症”的治验过程,因为这往往最能体现医者的真本事。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医案的深入剖析,我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临床经验,提升自己的辨证能力和用药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评分拿到《麻瑞亭治验集》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所吸引。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麻瑞亭先生,必然是一位在中医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套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以及一套经过无数临床实践检验的诊疗方法。或许,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医案,更可能包含了麻瑞亭先生对中医理论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他对于某些病证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如何将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去了解一位名家是如何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将中医的精髓发挥到极致的。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道”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麻瑞亭治验集》这本书,从它的命名以及厚重的体积来看,我预感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方剂集或者医案汇编,更有可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中医哲学思想和临床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领略到麻瑞亭先生在行医过程中所秉持的医德、医道,以及他对生命、疾病的独特见解。或许,在那些治验的字里行间,能够透露出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身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他对于“治未病”的追求。如果这本书能够触及到这些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迪心灵、升华境界的著作。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不仅仅是学习到具体的方药,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中医的“仁心仁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评分对于我来说,学习中医的路径常常是沿着理论到实践的摸索。然而,很多时候,理论知识的学习会显得有些枯燥,也难以直接转化为临床应用。《麻瑞亭治验集》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独特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临床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我看到那些经典的方剂是如何在实际的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的。我希望能够理解,麻瑞亭先生是如何根据具体的症状、体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来选择和调整方药的。这种“验”的积累,对于我这样还在学习阶段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医的魅力和实效,也为我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评分拿到《麻瑞亭治验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装帧朴实而有分量,厚厚的一本,透着一种沉淀下来的学术气息。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熟悉的、又充满历史感的方剂名称,比如“逍遥散”、“桂枝汤”、“麻黄汤”,脑海中瞬间涌现出关于这些经典方剂的零散知识点,也勾起了我对中医学习最初的探索记忆。书页泛黄,纸张的触感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握住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份厚重和对经典方剂的初步触感,就足以让人对这本书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产生极大的期待。我很好奇,在这位麻瑞亭先生的笔下,这些经典的方剂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他又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并且积累下如此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从书的厚度来看,其内容想必是相当详实的,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中医理论,并在实践中有所提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吸引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带来一些新的视角,或者是一些我未曾触及过的细节,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评分你说人软胶囊?……你说的我知道你是不知道怎么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是正品,留着慢慢学习。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百送五十,真的很实惠
评分不通古文的人可能看不懂
评分非常不错,物流快,送货上门很喜欢
评分就是我想的书很好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好好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