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1903-1997),是清代名醫黃元禦的第五代傳人。黃氏乃經方派大師,麻瑞亭是全麵繼承與發展黃元禦醫術的佼佼者。
麻瑞亭從事中醫臨床60餘年,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瞭滯脈和渾脈,用之診斷辨證,準確而實用,在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闆減少性紫癜、急慢性腎炎、腎病綜閤徵、泌尿係結石、前列腺肥大、冠心病、肺心病、風心病、心肌炎、高血壓病、膽囊炎暨膽結石、肝硬化、萎縮性胃炎、慢性結腸炎、不明原因發熱、經帶疾患、乳腺增生、不孕(育)癥等疑難雜病的診療上成績卓著。
該書作者孫洽熙為麻瑞亭的學術繼承人,跟隨麻瑞亭從事臨床工作幾十年。本書為麻瑞亭臨床經驗總結。
《麻瑞亭治驗集》是清代名醫黃元禦的五代傳人、著名老中醫麻瑞亭(1903~1997年)業醫60餘年的臨床經驗精華之集成,根據麻氏的口述整理而成。
全書包括治病總論和專病論治兩部分。治病總論,是麻氏醫術的理論部分,記述瞭麻氏在陰陽五行、天人相應、髒腑脈象、治療法則等中醫基礎理論方麵的建樹。專病論治,是麻氏的臨床精華部分,其內容為麻氏擅治的70多個病證的理法方藥、原始要終。每個病證,均從脈?機理、辨證治則、處方用藥、方藥解析、加減變化、飲食忌宜諸方麵詳細論述。每個病證之末,附以相應的醫案及類案,以印證羽翼正文。
麻氏全麵繼承並發展瞭黃元禦醫術,其醫學理論、辨證診斷、處方用藥諸端,均具有鮮明的黃氏醫術特色,尤其是將《四聖心源》之“下氣湯”,發揮運用到瞭極點,此書可謂是黃元禦醫學的臨床實踐記錄。
治病總論
一、陰陽五行
二、天人相應
三、髒腑
(一)脾與胃
(二)肝與膽、心包與三焦
(三)心與小腸
(四)肺與大腸
(五)腎與膀胱
四、脈象
(一)浮脈、沉脈
(二)遲脈、數脈
(三)滑脈、澀脈
(四)大脈、小脈
(五)長脈、短脈
(六)緩脈、緊脈
(七)石脈、芤脈
(八)促脈、結脈
(九)弦脈?牢脈
(十)濡脈、弱脈
(十一)散脈、伏脈
(十二)動脈、代脈
(十三)滯脈、渾脈
五、治療大法
六、驗方“下氣湯”解
專病論治
內科病證
一、呼吸係統疾病
傷風咳嗽
肺熱喘咳
咳嗽
痰飲咳嗽
咳嗽吐血
肺結核
二、消化係統疾病
胃脘痛
膽胃病
(一)膽囊炎
(二)膽結石
噎食
呃逆
胃下垂
瀉泄
痢疾
(一)赤痢
(二)白痢
潰瘍性結腸炎
腸結核
梅核氣
膽道蛔蟲
急性黃疸型肝炎
急性傳染性無黃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鼓脹
結核性腹膜炎
三、心腦血管疾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肺源性心髒病
風濕性心髒病
心肌炎
眩暈
中風
怔忡
四、泌尿係統疾病
水氣病(腎炎)
(一)風水、皮水
……
外病癥證
婦科癥證
治病總論
一、陰陽五?
天地未分,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浮升之清氣為陽,沉降之濁氣為陰,於是陰陽始分。清氣浮升而親上,是為天,濁氣沉降而親下,是為地。天地之間,化生萬物,而萬物皆陰陽之所變化,所以萬物之生長、變化、消亡,皆取決於陰陽。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也。樞軸鏇轉,清陽半升於左,則為木,木性升發,故其氣溫;清陽全升於上,積溫成熱,則為火,火性炎上,故其氣熱;濁陰半降於右,則為金,金性收斂,故其氣涼;濁陰全降於下,積涼成寒,則為水,水性蟄藏,故其氣寒。水、火、金、木,名日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日四象。閤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名之,則日陰陽;閤而言之,不過中氣升降浮沉之所變耳。
四象輪鏇,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半升為春,春之氣溫,屬木;全升為夏,夏之氣熱,屬火;陰降於歲半之後,半降為鞦,鞦之氣涼,屬金;全降為鼕,鼕之氣寒,屬水。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鞦收鼕藏,金水?氣也,故鞦涼而鼕寒。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火令之後,名日長夏,其時濕盛,故土之氣濕。土閤四象,是謂五行。
五行之理,有相生、相剋、製化也。相生者,滋生也,木生火,水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鞦屬金,鼕屬水。春之溫生夏之熱,夏之熱生鞦之涼,鞦之涼生鼕之寒,鼕之寒生春之溫。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日火生土者,以其寄宮於西南,其時濕盛,故土之氣濕也。水火交蒸,乃生濕氣,長夏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生濕,所以濕乃水火之中氣也。相剋者,製其太過也,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製化者,相生相剋,彼此協調,無偏盛偏衰,生生不息之平衡者也。其生剋製化,皆以氣而不以質,成質則不能生剋製化矣。
拿到《麻瑞亭治驗集》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散發齣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所吸引。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麻瑞亭先生,必然是一位在中醫領域有著深厚造詣和豐富臨床經驗的大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展現一套係統、完整的學術體係,以及一套經過無數臨床實踐檢驗的診療方法。或許,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醫案,更可能包含瞭麻瑞亭先生對中醫理論的獨特理解和創新。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他對於某些病證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如何將理論融會貫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去瞭解一位名傢是如何在復雜的臨床實踐中,將中醫的精髓發揮到極緻的。
評分拿到《麻瑞亭治驗集》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的裝幀樸實而有分量,厚厚的一本,透著一種沉澱下來的學術氣息。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熟悉的、又充滿曆史感的方劑名稱,比如“逍遙散”、“桂枝湯”、“麻黃湯”,腦海中瞬間湧現齣關於這些經典方劑的零散知識點,也勾起瞭我對中醫學習最初的探索記憶。書頁泛黃,紙張的觸感帶著一種古樸的韻味,仿佛握住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傳承。雖然還未深入閱讀,但光是這份厚重和對經典方劑的初步觸感,就足以讓人對這本書所蘊含的學術價值産生極大的期待。我很好奇,在這位麻瑞亭先生的筆下,這些經典的方劑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他又是如何理解和運用這些方劑,並且積纍下如此豐富的臨床經驗的?從書的厚度來看,其內容想必是相當詳實的,這對於我這樣希望深入中醫理論,並在實踐中有所提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吸引力。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帶來一些新的視角,或者是一些我未曾觸及過的細節,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醫的精髓,並將其運用到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去。
評分對於我來說,學習中醫的路徑常常是沿著理論到實踐的摸索。然而,很多時候,理論知識的學習會顯得有些枯燥,也難以直接轉化為臨床應用。《麻瑞亭治驗集》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獨特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有血有肉的臨床案例,通過這些案例,讓我看到那些經典的方劑是如何在實際的疾病治療中發揮作用的。我希望能夠理解,麻瑞亭先生是如何根據具體的癥狀、體徵,結閤患者的個體差異,來選擇和調整方藥的。這種“驗”的積纍,對於我這樣還在學習階段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夠幫助我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從而更清晰地認識到中醫的魅力和實效,也為我日後的臨床實踐提供重要的參考和藉鑒。
評分說實話,最初被《麻瑞亭治驗集》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書名中“治驗”二字。作為一名在臨床摸索多年的醫生,我深知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而“治驗”二字恰恰代錶瞭連接這兩者的橋梁——實實在在的臨床療效。我一直認為,最寶貴的中醫知識,往往蘊藏在那些成功治療疑難雜癥的案例之中。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瞭解醫案、學習臨證思路的絕佳機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學習到麻瑞亭先生是如何辨證論治、遣方用藥的,他對於病機、病位的把握是否有什麼獨到之處,以及他在麵對復雜病情時,是如何進行加減化裁,最終取得理想療效的。我尤其關注那些“疑難雜癥”的治驗過程,因為這往往最能體現醫者的真本事。我相信,通過對這些醫案的深入剖析,我能夠從中汲取寶貴的臨床經驗,提升自己的辨證能力和用藥水平,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評分我一直對中醫的“道”與“術”有著濃厚的興趣。《麻瑞亭治驗集》這本書,從它的命名以及厚重的體積來看,我預感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方劑集或者醫案匯編,更有可能蘊含著一種深刻的中醫哲學思想和臨床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領略到麻瑞亭先生在行醫過程中所秉持的醫德、醫道,以及他對生命、疾病的獨特見解。或許,在那些治驗的字裏行間,能夠透露齣他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理解身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以及他對於“治未病”的追求。如果這本書能夠觸及到這些更深層次的思考,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迪心靈、升華境界的著作。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不僅僅是學習到具體的方藥,更能從中體會到一種中醫的“仁心仁術”,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評分一百送五十,真的很實惠
評分就是我想的書很好
評分非常好的書,值得好好研讀!
評分不通古文的人可能看不懂
評分你說人軟膠囊?……你說的我知道你是不知道怎麼
評分不通古文的人可能看不懂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評分一百送五十,真的很實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