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宗红 著
图书标签:
  • 民间信仰
  • 明清小说
  • 神异小说
  • 话本
  • 宗教文化
  • 文学研究
  • 叙事学
  • 明末清初
  • 文化史
  • 神话传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37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1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字数:3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间信仰对古代小说尤其是对以神异叙事为特征的古代小说影响深远,无论是从题材到内容,从情节到结构,从作品主题到小说审美,民间信仰始终都参与其中,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类小说的繁荣。反之,掺有民间信仰或以民间信仰为主体的小说亦在客观上促进了民间信仰的传播。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紧扣“民间信仰”与“神异叙事”,从小说本体到小说外围,对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民间信仰情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全书以明清话本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关于话本小说与民间信仰”“话本小说中民间信仰书写之必然”“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及叙事模式”“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时空叙事”“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话本小说对民间信仰传播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梳理话本小说中的民间信仰,理清其叙事类型、叙事模式,并探究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交互影响。

作者简介

  杨宗红,湖北恩施人,土家族,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现就职于重庆师范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明清小说研究》等课程。在《社会科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暨南学报》《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参编教材四部。

目录

绪言 话本小说及民间信仰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中民间信仰书写之必然
第一节 记异语怪的文学传统与话本小说之语怪
第二节 历史记忆、现世需求与话本小说之语怪
第三节 神道设教与话本小说之民间信仰叙事
第四节 江南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之神异书写

第二章 民间信仰的基本类型及叙事模式
第一节 离魂、异梦、睡显真形、附体
第二节 面相、占卜、堪舆
第三节 仙佛、妖魔与鬼怪
第四节 由文言到话本小说:民间信仰的重写
第五节 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及叙事模式
第六节 民间信仰的叙事功能

第三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时空叙事
第一节 时间观念的民间信仰表达及叙事构架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账簿”叙事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节庆叙事
第四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特殊现实空间叙事
第五节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异界空间叙事

第四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上)
第一节 前世、转世框架下的现实寄托
第二节 才学与神仙:另类成仙故事探究
第三节 情理与报应:小说家婚恋思想的民间表达
第四节 话本小说物欲叙事的终极关怀
第五节 流通性:“掘藏”“银走”“悭吝”叙事隐喻
第六节 民间信仰书写的生态教化意蕴

第五章 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的叙事隐喻(下)
第一节 人化异类故事的心性意蕴
第二节 拟话本小说冥游故事的仪式解读
第三节 拟话本小说中命相故事的理学观照
第四节 话本小说善恶报应叙事与明清实学思潮
第五节 死亡的神异书写及道德救世
第六节 高僧坐化的理学阐释

结语 话本小说对民间信仰传播的影响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
  二、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小说与志怪
  秦汉之际,巫术、方技、阴阳五行学说大盛,神仙之说流行。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大力造神,于是以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等为基础的儒家神学建立起来,“盛称奇怪鬼神”以自神其教的方士之书大行于世,“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据《汉书·艺文志》统计,记载灾异的有《杂灾异》35篇、《务成子灾异》14卷、《十二典灾异》12卷、《钟律灾异》26卷。《汉书·艺文志》收录了15家小说,其中《伊尹说》27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注:括号内为班固所注,下同),《师旷》6篇(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见《春秋》),《黄帝说》40篇(迂怪依托)。李剑国先生认为班固言“其语浅薄,似依托也”,当指其事荒唐不经而言,并引翟灏语云:“《伊尹说》乃怪诞猥鄙之小说也。”而《师旷》所记,“大约以辨吉凶、察妖祥为主”;与《山海经》在内容上互相因袭,关系至为密切。两汉之际的志怪小说,李剑国将其分为三种:一是地理博物体志怪,有《括地图》《神异经》《玄黄经》《洞冥记》《十洲记》;二是杂史杂传体志怪,有《列仙传》《神仙传》《汉武故事》《蜀王本纪》《徐偃王志》《汉武内传》;三是杂记各种神鬼怪异故事的杂记体志怪,有《异闻记》,另有《虞初周说》也疑为是志怪小说。总的来说,汉代的神怪小说题材偏重于“神仙”,它是汉代帝王求仙求长生心理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鲁迅指出:“大共琐语支言,史官末学,神鬼精物,数术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驷,幽验冥征,释氏之下乘。人间小书,致远恐泥,而洪笔晚起,此其权舆。”“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中国古代的史官文化、数术方术文化、巫文化以及佛道二家为中国志怪小说奠定了基础。自小说产生以来,就与“怪力乱神”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魏晋始,神怪小说大量出现。《史通·采撰》言:“中古作者,其流日烦……其失之者,则有苟出异端,虚益新事,至如禹生启石,伊产空桑,海客乘槎以登汉,妲娥窃药以奔月,如斯踣驳,不可殚论”,“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辨,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魏晋南北朝时期,宣扬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更多,它们直接继承了上古神话的思维方式乃至题材,以“列异”“志怪”“搜神”为主旨,写荒幻事体,描绘鬼神灵迹,称道绝域之外。魏晋志怪小说约二十余种,如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托名晋陶潜的《搜神后记》、刘敬叔的《异苑》、祖冲之的《述异记》、王嘉的《拾遗记》、王琰的《冥祥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幽明录》、颜之推的《冤魂志》、吴均的《续齐谐记》、戴祚的《甄异传》、陶洪景撰的《冥通记》等。志怪小说在写人叙事时,常有离魂、梦幻、死而复生、天女下嫁、人鬼结合等离奇的情节。“从曹植的《列异传》到干宝的《搜神记》,再到其后大量涌现的一批以‘志怪’为书名的小说集,划出了一道由‘异’到‘神’、再由‘神’到‘怪’的演变轨迹。在所有这些小说中,‘异’、‘神’、‘怪’三者所指的对象,基本上是同一的;而‘异’则是三者的核心,概括出‘神’、‘怪’之异于人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神怪小说’的概念趋于定型,并逐渐得到社会的确认。”
  ……
引言 本书《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并非直接解读某一本具体的明末清初话本小说,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图景。它旨在探究明末清初时期,民间信仰如何深刻地影响并渗透进当时盛行的话本小说之中,尤其关注小说中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神鬼莫测的“神异”叙事。我们将通过对这一时期社会文化背景、民间信仰的形态以及话本小说文本的细致梳理,勾勒出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民间信仰在塑造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特色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时代风貌与信仰土壤 本章将为读者勾勒明末清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这是一个充满变动与张力的时代,传统社会结构开始松动,新的思想观念悄然萌芽,同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情感诉求以及精神寄托也成为重要的观察视角。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例如: 泛神论的普及: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以及对自然神、祖先神、地方神、行业神的普遍崇拜,构成了民间信仰复杂而多元的体系。 神灵的世俗化: 民间神祇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他们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人间生活紧密相连,能够干预人们的命运,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仪轨与习俗: 各种节庆、祭祀、禳解、占卜等民间习俗,体现了民众对神灵的敬畏与依赖,也反映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朴素认知。 口头传播的力量: 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在信仰的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神灵的故事和教诲带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梳理,我们将为后续章节中神异叙事的分析奠定坚实的社会与文化基础。 第二章:话本小说的兴起与神异叙事的孕育 明末清初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话本小说以其通俗易懂、情节曲折、贴近市民生活的特点,获得了空前的传播与发展。本章将探讨: 话本小说的市场与读者: 城市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庞大的市民阶层,他们对娱乐和精神慰藉的需求,为话本小说的诞生与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话本小说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继承了宋元以来说书人的传统,并不断吸收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戏曲素材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模式。 “神异”的定义与内涵: 我们将对“神异”进行界定,它包括神鬼妖魔的出现、超自然力量的展现、因果报应的显现、命运的转折与安排等。这些元素是如何被话本小说作者和说书人加以运用和编织的。 神异叙事的初步显现: 在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中,神异元素已经开始显现,例如神仙的下凡、鬼魂的复仇、超凡的法术等等,它们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满足了读者的想象。 第三章:民间信仰对神异叙事的直接塑造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深入分析民间信仰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直接影响话本小说中神异叙事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神祇原型与小说形象: 民间信仰中常见的神祇,如关帝、妈祖、城隍、土地公、山神、龙王等,它们在民间有着怎样的传说、形象和职能,这些是如何被借鉴并转化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例如,关羽的忠义勇武如何体现在小说中的神勇形象,妈祖的救苦救难如何演变成小说中的灵验救主。 神灵的职能与情节安排: 民间信仰中神灵的特定职能(如求子、求财、驱邪、治病、审判等)是如何被融入小说情节的?小说中的人物如何通过祭拜、祈祷、许愿等方式来获得神灵的帮助,或者因为触犯神灵而遭受惩罚。 因果报应与道德劝诫: 民间信仰中强调的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思想,在话本小说中如何体现为神异叙事的一部分?恶人受到神明的惩罚,善人得到神明的庇佑,这往往成为小说重要的情节驱动力和道德教育手段。 鬼魂与冥界观念: 民间关于鬼魂、阴间、地府的想象,以及对死者灵魂的祭拜,这些观念是如何影响小说中鬼魂形象的塑造、鬼故事的叙述以及冥界场景的描写的。 术数与预兆: 民间流行的占卜、算命、看相、风水等术数,以及对各种不寻常现象的解读(如祥瑞、凶兆),这些是否在小说中被用来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第四章:神异叙事的传播机制与文化影响 本章将探讨话本小说中的神异叙事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并产生何种文化影响。 说书人的角色: 作为神异叙事最主要的传播者,说书人在讲述故事时,如何结合民间信仰的元素,如何利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来增强神异效果。 印刷与流通: 话本小说的印刷和广泛流通,使得神异故事得以跨越地域和阶层,深入民间。 读者接受与再创造: 读者在阅读神异故事时,会与自身的信仰经验产生共鸣,并可能在口头流传中对故事进行再创造,进一步强化了神异叙事的生命力。 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神异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和对命运的期盼,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抚社会情绪、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传统小说的母题: 神异叙事成为了中国传统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母题,它深刻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并塑造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审美风格。 结论 本书通过对明末清初民间信仰与话本小说神异叙事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民间信仰为话本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而话本小说则以其通俗生动的叙事,将民间信仰的理念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并以新的艺术形式加以升华。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更能深刻洞察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源头活水,以及民间信仰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这个题目,对我而言,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理的绝佳载体。而明末清初,正是一个社会思潮涌动、文化形态复杂交织的时期。我特别好奇,作者将“民间信仰”这一宏大的概念,与“话本小说”中的“神异叙事”这一具体的文学表现手法相结合,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猜测,书中并非简单地将神话故事归类,而是会深入挖掘话本小说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神异”情节,是如何与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信奉的各种民间宗教、巫术、鬼神观念相呼应。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在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当时社会大众怎样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神怪故事,在民间信仰的滋养下,是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力,又如何通过话本这一通俗易懂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评分

初拿到《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这本书,内心便涌起一股想要探索未知的好奇。书名本身的厚重感,仿佛一座藏着无数故事的宝库,正等待着我去发掘。我对明末清初那段风云变幻的时期一直情有独钟,而话本小说作为当时最接地气的文学形式,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书中将“民间信仰”与“神异叙事”并置,无疑触及了那个时代人们最核心的精神需求和想象空间。我设想,作者定是从广阔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如诸神传说、鬼魂观念、因果报应、巫术符咒等,梳理出其与话本小说中那些令人拍案叫绝、跌宕起伏的神奇故事的内在联系。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那个时代人们如何通过神怪故事来寻求慰藉、表达情感、解释未知,甚至构建一套独特的宇宙观和伦理观的通道?我特别希望作者能细致地分析,在具体的某个话本故事中,某个“神异”情节是如何呼应了某种特定的民间信仰,以及这种呼应是如何做到既符合大众的认知习惯,又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它或许会揭示,在那个时代,信仰与叙事是如何相互滋养,共同塑造了文化的肌理。

评分

读到《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以及那些流传至今、依然能勾起我们无限遐想的话本故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首先源于它所指向的两个核心概念:一是“民间信仰”,二是“神异叙事”。我坚信,在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设想,作者定是潜心研究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大众普遍信奉的神灵、鬼魂、因果报应等各种民间信仰形式,并且将这些信仰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当时最为流行的通俗文学——话本小说之中。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神异”情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文化土壤?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分析具体的话本作品,来阐释这些神异叙事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善恶报应的期盼,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时代,民间信仰是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话本故事,在普通民众心中扎根,并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名《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光听上去就让人觉得内容分量十足,扑朔迷离。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和文学都颇有兴趣的读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看似宏大的“民间信仰”与具体的“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中的“神异叙事”联系起来的。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从那些生动有趣、充满奇思妙想的话本故事中,提炼出与民间普遍的鬼神观念、祭祀习俗、神话传说相契合的叙事元素。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一次对历史时期社会心理和文化生态的深度解读。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剖析那些“神异”情节是如何在民间信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通过话本这一通俗媒介广泛传播,最终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认知和情感。书中是否会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民间信仰的实践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在话本叙事中有所体现?我很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定义“神异叙事”这个概念,以及在话本小说中,这种叙事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单纯的娱乐,还是承载了某种教化功能,亦或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思与超越?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恨不得立刻翻开细读。

评分

《民间信仰与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神异叙事》这本书名,单看便觉得学术性与趣味性并存,充满了探索的价值。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尤其是通俗文学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于作者如何处理“民间信仰”和“话本小说”之间的关系充满好奇。我猜测,书中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话本小说中的神怪元素,而是会深入探讨这些神怪元素的源头,追溯其在民间信仰体系中的根基。例如,某个故事中的神明形象,究竟源自民间流传的哪一尊神祇?某个情节中的妖魔鬼怪,又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恐惧与想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几部代表性的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其“神异叙事”如何巧妙地融入了当时主流或边缘的民间信仰观念。这种融合,是作者认为的“神似”还是“形似”?它又如何影响了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和艺术特色?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明末清初社会文化图景,让我们看到信仰如何在故事中流淌,又如何被故事所传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