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劉锡誠先生多年撰寫的民俗與藝術相關論文的精選結集,全書分為民俗與藝術(14)、民俗與民俗學(10)、巫儺與信仰(8)、節日與民俗(13)、民俗調查(11)五部分。這些論文係作者對多年發錶的論文係統整理後,略作修訂編選而成,反映瞭作者多年來從事中國民間文化整理研究和保護的一些見解和思考,對於現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提齣瞭許多可資參考的見解,具有一定的學術齣版價。
劉锡誠,男,山東昌樂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係畢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閤會研究員。1997年退休。曆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研究部研究人員、《民間文學》雜誌編輯部負責人,新華社翻譯、編輯、記者,《人民文學》雜誌評論組組長,《文藝報》編輯部副主任、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社會職務:曾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旅遊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現兼任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民間文化論壇》特約主編。主要學術著述有:《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文集,中國民間文藝齣版社1988年)、《中國原始藝術》(專著,全國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上海文藝齣版社1998年)、《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專著,學苑齣版社2001年)、《追尋生命遺韻——我中的文化史跡》(文化隨筆,武漢齣版社2003年)、《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專著,全國社科基金“優秀”成果,河南大學齣版社2006年、中國文聯齣版社2015年)、《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文集,中國文聯齣版社2007年、2010年)、《非物質文化遺産:理論與實踐》(文集,學苑齣版社2009年)、《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文集,颱北:秀威谘詢科技孤憤有限公司2015年)等。
近期讀完一本關於當代抽象錶現主義的藝術評論集,確實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啓發。這本書收錄瞭多位藝術評論傢對二戰後興起的抽象錶現主義流派的深度分析,涵蓋瞭波洛剋、羅斯科、德·庫寜等核心藝術傢的創作理念、技法特點以及他們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行動繪畫”的討論,作者們不僅僅是描述波洛剋如何將顔料滴灑在畫布上,更是深入探討瞭這種創作方式背後所蘊含的藝術傢內心掙紮、潛意識錶達以及對戰爭創傷的宣泄。書中對羅斯科“色域繪畫”的解讀,則側重於其作品所營造的沉思和冥想的氛圍,以及色彩本身所能傳達齣的強烈情感。我發現,理解抽象錶現主義並非易事,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藝術史背景和哲學思考能力。這本書提供瞭豐富的理論框架和不同的解讀視角,幫助我逐漸領悟到這些看似“隨意”的筆觸背後隱藏的深刻含義。它挑戰瞭我對於“美”的傳統定義,讓我開始思考藝術的本質和藝術傢創作的動機。這本書的語言比較專業,但如果願意靜下心來,會發現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對藝術的獨特洞見,絕對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歐洲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書籍,簡直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細緻入微地講解瞭從羅馬式建築嚮哥特式建築演變的曆程,重點突齣瞭飛扶壁、尖拱和肋拱等關鍵技術創新是如何使得建築能夠建造得更高、更輕盈,並將更多的光綫引入室內。書中大量的插圖和三維模型圖,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宏偉的教堂之中,近距離觀察那些精美的雕塑、彩繪玻璃和石刻細節。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加爾文主義改革如何影響建築風格演變的分析,以及不同地區哥特式建築的地域性差異。例如,法國的哥特式以其高聳的塔樓和繁復的裝飾而聞名,而英國的哥特式則更傾嚮於水平綫條和較為樸實的風格。作者還深入探討瞭哥特式建築所承載的宗教象徵意義,以及當時人們對天堂的嚮往如何在建築的空間和光影中得到體現。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教堂內迴蕩的聖歌,感受到那份寜靜與神聖。書中對那些建造工匠們的艱辛付齣和高超技藝的描寫,也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建築的,它更是在講述一段曆史,一段關於信仰、關於技術、關於藝術的輝煌篇章。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日本浮世繪藝術的書,感覺自己像是穿越到瞭江戶時代。這本書的重點在於講解浮世繪如何從民間藝術走嚮輝煌,以及它對西方藝術,特彆是印象派的影響。書中詳盡地介紹瞭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著名浮世繪大師的作品,並分析瞭他們對美人畫、風景畫、武士畫等不同題材的獨特貢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裏》的深入剖析,不僅僅是欣賞其壯麗的畫麵,更重要的是理解瞭它背後所蘊含的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人生短暫的感悟。書中還穿插瞭浮世繪的製作過程,從木版雕刻到印刷,每一個環節都充滿匠心。我這纔明白,為什麼每一幅浮世繪都如此精緻和富有層次感。更令我驚訝的是,浮世繪對西方藝術的影響。書中詳細列舉瞭莫奈、梵高等藝術傢作品中受浮世繪啓發的元素,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瞭西方藝術的發展。這本書的語言生動有趣,配圖精美,讓我沉浸其中,愛不釋手。它不僅讓我欣賞到瞭浮世繪的美,更讓我對日本的文化和社會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剛翻完一本關於古代中國繪畫史的書,感覺收獲頗豐。作者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紋飾講起,一直梳理到清代的宮廷畫和文人畫,脈絡清晰,引人入勝。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唐代山水畫的章節,詳細介紹瞭李思訓、王維等大傢的作品風格,以及他們如何從描摹自然景象逐漸發展齣寫意的水墨畫技法。書中還穿插瞭許多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繪畫藝術是如何與時代精神相互影響的。比如,佛教的傳入對隋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以及文人階層興起後,他們對自然山水的寄情和抒懷如何在繪畫中得到體現。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文獻,論證嚴謹,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書中配有大量的精美圖片,雖然是黑白的,但依然能感受到畫作的意境和筆觸。特彆是書中對宋代山水畫“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理念的闡述,讓我對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畫傢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各個時期繪畫風格的演變、題材的選擇以及技法的革新。比如,對元代文人畫“逸筆草草”的解釋,以及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對繪畫市場和創作帶來的影響,都讓我眼前一亮。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藝術史的入門讀物,更是一扇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
評分我最近閱讀瞭一本關於古埃及藝術與文明的書籍,簡直讓我嘆為觀止。這本書並非單純的藝術史,而是將藝術作品與當時的社會、宗教、政治緊密結閤,展現瞭一個鮮活而輝煌的古埃及文明。從宏偉的金字塔、神秘的獅身人麵像,到精美的墓葬壁畫、神廟浮雕,作者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古埃及宗教信仰的闡述,以及這些信仰是如何體現在他們藝術創作中的。例如,對來世的信仰如何促使他們建造宏偉的陵墓,以及對眾神的崇拜如何體現在壁畫和雕塑的繁復圖案中。書中對象形文字的解讀也讓我對古埃及的文字係統和曆史記錄方式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作者還詳細介紹瞭古埃及人在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領域的成就,並將這些成就與他們的藝術錶現形式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一個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書中的圖片質量非常高,許多都是首次公開的珍貴文物照片,讓我仿佛親臨其境,感受到瞭古埃及文明的壯麗與神秘。這本書讓我對古埃及的認識不再局限於錶麵的宏偉建築,而是深入到瞭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