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与用方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建忠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高建忠
  • 读方
  • 用方
  • 临床
  • 经验
  • 传统医学
  • 中医药
  • 方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4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7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2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是高建忠继《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后的又一本写作方剂(证)的著作。是作者基于临床、基于实用对方剂(证)的解读,是作者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读书一临证一思考”的又一总结。《高建忠读方与用方》的出版,有助于读者对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

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副院长。学术上,精研张仲景、李东垣学说,主张中医回归传统,用传统的思维解读、运用和发展中医。临床上,擅长使用中医“霸道法”治疗急性危重病,使用“王道法”治疗慢性疑难病。著有《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擅长使用中医“霸道法”治疗急性危重病,使用“王道法”治疗慢性疑难病。

目录

壹散寒蠲饮之神剂——小青龙汤漫谈
(一)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二)小青龙汤证的主症是咳
(三)小青龙汤方解
(四)小青龙汤的加减
(五)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六)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是“姜辛味”
(七)小青龙汤可动冲气
(八)小青龙汤治疗燥咳
(九)小青龙汤治疗痰喘
(十)小青龙汤治疗内伤病
(十一)小青龙汤的剂量
(十二)小青龙汤去麻辛法
(十三)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悸
(十四)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十五)谈“咳家”发热的治疗
(十六)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
(十七)小青龙汤与厚朴麻黄汤
贰少阳和解之主方——小柴胡汤漫谈
(一)小柴胡汤的功效
(二)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三)小柴胡汤方解
(四)小柴胡汤证的主症
(五)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
(六)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七)小柴胡汤中的柴胡
(八)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九)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十)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
(十一)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表证
(十二)柴胡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
(十三)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痹病
(十四)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十五)小柴胡汤治疗咳嗽
(十六)小柴胡汤治疗饮证
(十七)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淋证
(十八)小柴胡汤治疗三焦郁热
(十九)小柴胡汤治疗肝胆经病
(二十)小柴胡汤治疗小儿病
(二十一)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
(二十二)小柴胡汤治疗月经病
(二十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神志病
(二十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脑病
(二十五)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
(二十六)叶天士用小柴胡法
(二十七)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精彩书摘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
  (四)小青龙汤的加减
  《伤寒论》小青龙汤方后有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疑非仲景意”,即本加减法有后人加入之嫌。
  对临床者来说,是否“仲景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此论是否实用。
  渴,在小青龙汤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多为口渴不甚,不喜多饮,服小青龙汤后口渴自解。这种情况笔者通常不去半夏,也不加天花粉。如口渴较甚,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而是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笔者也不去半夏,不加天花粉。
  微利,在小青龙汤证中很少见。如有,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寒饮去则利可自止,似不必专治利。而临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大便干,部分患者也许初诊时不会诉说大便干,而服小青龙汤后会说:“我服药后大便不干了。”寒饮去,阳气行,大肠腑气顺畅也在预料之中。如果大便干结较甚,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如是,笔者常加炒菜菔子、全瓜蒌(或瓜蒌仁),也有加大黄者。
  噎,如理解为“饭窒也”“塞喉日噎”,笔者在小青龙汤证中没有见到过。倘若把“噎”理解为咽喉不利,小青龙汤证中则较为常见,笔者多在方中加用射干利咽,或不做加减。
  小便不利、下腹部胀满,为下焦水蓄不行,可加茯苓,配以桂枝化气行水。笔者也常用五苓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加减治疗。
  喘,在小青龙汤证中,可作为兼症,也可作为主症。在后世医家笔下,小青龙汤为治喘名方,也有部分医家指出喘证慎用小青龙汤。盖喘证多见上实之喘和下虚之喘,小青龙汤宜治疗上实之喘,而不宜(甚或是禁忌)用于治疗下虚之喘。
  至于喘证用小青龙汤,是否需要去麻黄加杏仁?多数医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去掉麻黄,如何解表?表不解,喘如何能平?何况有一部分医家认为麻黄为治喘要药,具有很好的平喘功能,治疗喘证没有理由去掉麻黄。
  小青龙汤是笔者治疗咳、喘、哮三病的常用方之一。部分患者服小青龙汤后会汗出或汗出增多,但咳喘尚未完全平复。此时继用小青龙汤,咳喘可以继续减轻,但汗出也会逐渐增多。于是,笔者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是否该继续使用小青龙汤,或者是改用他方。也曾尝试改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三拗汤加味等方治疗,效果欠佳。后跟随冯世纶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进一步体会到“以方治证”的临证含义。
  麻黄的取用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喘,也不取决于主症是哪一症,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太阳病,是否无汗。“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这句话在太阳病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之后笔者用小青龙汤,无汗者麻黄、桂枝并用,有汗者去麻黄加杏仁,效果颇佳。
  ……
《方寸之间,医道纵横:一部深入浅出的方剂应用指南》 在中医浩瀚的经典宝库中,方剂犹如璀璨的星辰,指引着辨证施治的航向。无数医者穷尽毕生心力,在方剂的精髓中探寻生命的奥秘,以求疗疾救人之道。然而,对于许多初窥门径的学子,或是渴望进一步精进的临床医生而言,庞杂的方剂体系往往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其间的脉络、用法、加减变化,都需细细揣摩,方能领悟真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本名为《方寸之间,医道纵横》的著作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单纯罗列方剂的字典,也非枯燥乏味的理论阐述,而是一部旨在 bridge 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精品力作。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抽丝剥茧,将抽象的方剂理论化繁为简,并着重强调了方剂在实际临床中的灵活运用,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提升临床疗效。 内容概述: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性的讲解与深入的案例剖析,引导读者真正掌握中医方剂的精髓,并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全书的编写遵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具体方剂的详解,再到临床应用的拓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第一部分:方剂理论的基石——拨云见日,明辨脉络 在正式进入具体方剂的学习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起扎实的方剂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并非对经典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对中医方剂的起源、发展、基本组成、配伍原则、煎服方法等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阐释。 方剂的定义与溯源: 深入浅出地讲解方剂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追溯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发展演变,让读者了解方剂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历经千年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 方剂的基本组成与作用: 详细解析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讲解不同药物在方剂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相互作用。例如,为何要使用君药以达到主治的目的?臣药又是如何辅助君药加强疗效或针对兼证?佐药如何调和、增强,使方剂更加完善?使药又如何引药至病所?这一章节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解,帮助读者直观理解这一核心理论。 方剂的分类与归经: 介绍中医常用的方剂分类方法,如按功效分类(如解表剂、泻下剂、补益剂等)、按病证分类(如伤寒方、温病方等)等。同时,重点讲解方剂的归经理论,说明方剂如何通过药物的作用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方剂的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详细阐述不同药物的煎煮时间、火候、顺序等细节,以及方剂的服用剂量、时机、禁忌等。这些看似细微之处,却往往是影响疗效的关键。 第二部分:经典方剂的深度解析——方剂之魂,辩证用方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将对临床上最常用、最经典的一系列方剂进行深度解析。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仅仅列出方剂名称、组成、功效、主治,而是更加注重对方剂“为何如此配伍”、“如何灵活运用”的深入剖析。 辨证施治的基点: 在讲解每一个方剂之前,都会强调该方剂所针对的病证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辨证来确定是否适用此方。例如,对于某个感冒方,会详细阐述如何区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选择相应的方剂。 药物的君臣佐使解读: 针对每一个方剂,都会详细解析其中每味药物的功效、主治,以及它们在方剂中扮演的君、臣、佐、使角色。例如,为何在某个方剂中使用生地黄而非熟地黄?为何要加入少量干姜来温散?这种深入的药理分析,能帮助读者理解方剂配伍的“道”而非仅仅“术”。 方剂的加减变化: 这是临床应用的关键。本书将重点讲解在辨证过程中,如何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兼证的出现、患者的体质差异等因素,对原方进行加减。例如,若兼有咳嗽,可在某个方中加入什么药物?若患者年老体弱,又该如何调整?书中将提供一系列经典的加减思路和实例。 方剂的临证运用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个经典方剂的讲解,都会配以详细的临床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病例的展示,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该方剂是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的,如何通过辨证思维来指导用方,以及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这些案例不仅具有指导意义,更富有趣味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用方之道。 重点方剂的深入探讨: 例如,对于“麻黄汤”,会详细解析其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并深入探讨其适用证候,以及在应用中的禁忌。对于“桂枝汤”,会阐述其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原理,以及如何区分不同的营卫不和证。对于“逍遥散”,则会深入讲解其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功效,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其在调理女性情志、月经不调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第三部分:方剂应用的拓展与升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掌握了经典方剂的基础知识后,本书将带领读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拓展到更广阔的临床应用领域。 常见病证的方剂应用: 针对内科、妇科、儿科、骨科等常见病证,系统地讲解如何运用方剂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在讲解“咳嗽”时,会梳理不同类型咳嗽的辨证要点,并列举相应的常用方剂及其加减变化。 疑难杂症的方剂思路: 对于一些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疑难杂症,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辨证思维,从方剂的角度寻找突破口。这部分内容将更侧重于思维方法的引导,鼓励读者打破思维定势,灵活运用经典方剂的原理去治疗新出现的病证。 方剂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简要介绍现代药理学、临床医学对经典方剂的研究成果,以及方剂在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创新应用。这部分内容旨在说明中医方剂并非古板僵化的理论,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临床实践的指导与建议: 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为读者提供在实际用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以及提高疗效的实用技巧。例如,如何观察药后反应,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建立自己的经验方库等。 本书的特色: “讲方”与“用方”并重: 既深入讲解方剂的理论内涵,又极其重视其临床应用。每一方剂的讲解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力求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体系清晰,逻辑严谨: 全书结构层次分明,从基础到提高,层层递进,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方剂的精髓。 语言通俗易懂,风格鲜明: 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力求以平实、生动的语言进行阐述,并辅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让学习过程充满趣味。 案例丰富,实操性强: 大量精选的临床案例,不仅具有示范作用,更能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注重辨证思维的培养: 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引导读者掌握灵活辨证的思维方法,而非死记硬背方剂。 阅读本书的收获: 阅读《方寸之间,医道纵横》将使您: 建立起扎实的方剂理论基础: 深刻理解方剂的构成原理、配伍规律及运用原则。 掌握辨证施治的核心技能: 能够准确地辨别病证,并选择最适合的方剂。 提高临床用方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避免用方失误,提升治疗效果。 培养灵活的临床思维: 能够根据病情变化,对症加减,灵活运用方剂。 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与兴趣: 在深入理解方剂的魅力中,体验中医的博大精深。 《方寸之间,医道纵横》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良师益友,它将伴随您在中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智慧与医术,守护生命的健康。无论您是中医初学者,还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启发与指导,让您在方寸之间,领略医道的纵横捭阖,成就悬壶济世的医者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高建忠读方与用方》这本书,是将“道”与“术”完美融合的典范。高老师在“读方”时,不仅仅是分析方剂的构成,更是深入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命观。他通过对古人智慧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中医作为一门“仁术”的本质。他没有将方剂仅仅视为药物的堆砌,而是将其看作是调和阴阳、平衡人体机能的精妙艺术。而“用方”的部分,则充分展现了中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他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个方剂,在面对不同的患者时,也需要做出精细的调整。这种“因证制宜”的用药理念,贯穿全书。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方剂的“辨证”和“加减”的深入讲解,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登上了一座高峰,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中医,也能更自信地去实践中医。它让我明白,中医治学,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到《高建忠读方与用方》这本书,我抱着一种“看看有多少新意”的心态。毕竟,方剂学作为中医的基础,实在有太多经典著作。然而,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低估了这本书的价值。高老师的“读方”方式,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一种“对话”。他与古人对话,与方剂对话,与疾病对话。他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带着自己的临床体悟,去审视、去质疑、去创新。他通过对医案的精细剖析,对药性药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临证施治的深入思考,将一个个看似冰冷枯燥的方剂,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治疗方案。书中对一些复杂病证的辨证思路,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方药,给我的启发尤其大。他强调的“胸有成竹”的用方之道,并非僵化的套用,而是建立在对病机、方义、药性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信。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用方”,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思考”的中医智慧。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是许多其他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接地气”的中医实践智慧。高老师在《高建忠读方与用方》中,并没有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构建者,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带着我们一步步走进真实的临床世界。他对于方剂的解读,既有对经典理论的深刻把握,又有对临床实际的细致考量。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方子有效,它的核心病机是什么,而当遇到不同情况时,又该如何调整。这种“读方”的方式,充满了求真务实的精神。而“用方”的部分,则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生命力所在。他分享的那些具体到位的用药体会,以及在各种疑难杂症面前如何巧用方药,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死记硬背的书,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实践的书。它教会你如何去“读懂”方剂,而不仅仅是“记住”方剂,然后在临床上能够“用活”方剂,而非“套用”方剂。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的能力,是每一个中医人都梦寐以求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在传统中医药这片古老土地上,投下了一颗耀眼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作为一个常年游走在书海中的读者,对各种医药典籍并不陌生,但《高建忠读方与用方》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论著,一股脑地将理论和方剂堆砌在前,而是以一种极其亲切、却又充满智慧的视角,带我走进了高老师那扇充满探索与实践的大门。初翻开,就被那股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正坐在你对面,轻声细语地为你剖析一个个经典方剂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奥妙。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药材和配伍,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在组方中的巧妙作用。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每个方剂的辨证论治、加减变化,以及临床验案的分析,都做得极为详尽,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其中精髓。他没有一味强调“古法不可变”,而是鼓励读者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体差异,灵活变通,这才是真正的“用方”之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被激发了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欲望。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在于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与严谨的实践相结合。《高建忠读方与用方》这本书,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高老师在书中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玩味”方剂的态度。他仿佛是将每一个方剂都视为一个生动的生命体,细致入微地观察其“性格”,理解其“行为模式”,并最终掌握其“治病之道”。他不像某些古籍那样,仅仅将方剂当作一个个固定的公式,而是通过深入的“读方”,挖掘出方剂背后的立法、组方、用药的逻辑,以及这些逻辑如何随着病情的演变而调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方剂,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他并非颠覆传统,而是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阐释,使得那些原本“熟悉”的方剂,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这种“读方”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更是对智慧的汲取。而“用方”的部分,则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分享的临床经验,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例堆砌,而是包含了对病机、证型、以及方药选择的精妙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医治学的严谨与灵活并存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