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

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书渊 著
图书标签:
  • 炎症性肠病
  • 病理学
  • 鉴别诊断
  • 诊断
  • 治疗
  • 肠道疾病
  • 消化系统
  • 医学
  • 临床医学
  • IBD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46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3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共分三大部分,包括炎症性肠病、其他病因肠病及病理检查。第一部分“炎症性肠病”:包括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病理概述,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克隆恩病的病理改变,临床诊断与药物治疗概述,外科治疗概述等章节;第二部分“其他病因肠炎”:包括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与血管炎,药物性及治疗导致的肠炎,非炎性肠病小肠溃疡性疾病,显微镜下肠炎,其他类型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肠道淋巴瘤与炎性肠病等章节;第三部分“病理检查”:包括黏膜活检与炎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标本的处理及病理检查,炎性肠病相关性非典型增生及癌变,囊袋炎与囊袋克隆恩病等章节。

作者简介

肖书渊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医学院病理系教授,武汉大学讲座教授,武汉大学病理中心主任,专攻消化病理。主持或参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研究项目7 项,在国际期刊发表SCI 收录论文140 余篇,参编教材7 本,主编《肝脏病理学》及《胃肠道病理学》两本英文专著。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福格蒂国际学者奖、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立研究基金会学者奖、美国医师、湖北省百人专家等荣誉。担任多种国际专业期刊顾问、编委或特约审稿专家,担任湖北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副会长、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理事、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
姜支农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共识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成员,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编委,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炎症性肠病联盟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
刘秀丽教授,消化病理学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医学院病理、免疫及检验医学系教授,美国加拿大病理协会、美国病理协会、美国临床病理协会、美国消化病理协会、美国肝脏病理协会成员,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主编。主要致力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相关肿瘤、结直肠癌和肝脏疾病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140 篇。

目录

第一部分 炎症性肠病概述及其病理诊断
第1 章 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 003
1.1 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 / 003
1.2 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 / 004
1.3 炎症性肠病辅助检查 / 004
1.4 结 语 / 007
参考文献 / 007
第2 章 炎症性肠病病理概述 / 009
2.1 胃肠道组织显微镜下正常形态 / 009
2.2 炎症性肠病的基本组织病理表现 / 013
2.3 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特征 / 019
参考文献 / 023
第3 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 / 025
3.1 溃疡性结肠炎的大体病理表现 / 025
3.2 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表现 / 025
3.3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的组织学分级 / 041
3.4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 / 042
参考文献 / 042
第4 章 克罗恩病的病理改变 / 044
4.1 肠克罗恩病的大体病理表现 / 044
4.2 肠克罗恩病的组织学表现 / 046
4.3 消化系统其他部位的克罗恩病病变及并发症 / 051
4.4 克罗恩病组织学改变的特别关注点 / 053
4.5 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 055
参考文献 / 057
第5 章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与药物治疗概述 / 061
5.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 061
5.2 克罗恩病的诊断 / 065
5.3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概述 / 070
参考文献 / 073
第6 章 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概述 / 075
6.1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 075
6.2 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 / 078
参考文献 / 081
第二部分 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
第7 章 感染性肠炎 / 087
7.1 常见病毒性肠炎 / 087
7.2 常见细菌性肠炎 / 093
7.3 常见真菌性肠炎 / 098
7.4 常见寄生虫性肠炎 / 102
参考文献 / 105
第8 章 缺血性肠炎与血管炎 / 109
8.1 缺血性肠炎 / 109
8.2 血管炎累及肠道 / 116
8.3 非血管因素导致的肠黏膜缺血性病变 / 122
参考文献 / 123
第9 章 药物及治疗所导致的肠炎 / 125
9.1 药物性肠炎 / 125
9.2 放射性肠炎 / 133
9.3 常见结肠黏膜损伤模式及相关治疗制剂 / 134
9.4 总 结 / 136
参考文献 / 136
第10 章 小肠溃疡性疾病 / 139
10.1 肠白塞病 / 139
10.2 隐源性多灶溃疡狭窄性肠炎 / 140
10.3 孤立末端回肠溃疡病变 / 141
10.4 胃肠道慢性肉芽肿病 / 143
10.5 梗阻性肠炎/144
参考文献 / 145
第11 章 显微镜性结肠炎 / 147
11.1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 / 148
11.2 胶原性结肠炎 / 152
11.3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和胶原性结肠炎的临床过程 / 154
11.4 结 论 / 155
参考文献 / 156
第12 章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与肥大细胞性肠炎 / 159
12.1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 159
12.2 肥大细胞性肠炎 / 163
参考文献 / 165
第13 章 自身免疫性肠炎 / 166
13.1 婴幼儿发病的自身免疫性肠炎 / 166
13.2 成年人自身免疫性肠炎 / 167
13.3 自身免疫性肠炎的血清学检查 / 167
13.4 自身免疫性肠炎的组织学改变 / 167
13.5 自身免疫性肠炎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 / 170
参考文献 / 171
第14 章 肠道淋巴瘤与炎症性肠病 / 173
14.1 容易与炎症性肠病混淆的原发性肠道淋巴瘤 / 173
14.2 炎症性肠病相关淋巴瘤 / 185
参考文献 / 186
第三部分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检查
第15 章 黏膜活检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193
15.1 对黏膜活检的建议 / 193
15.2 黏膜活检标本的处理 / 194
15.3 内镜活检标本需评估的形态学指标 / 195
15.4 正常黏膜活检组织的形态学变异 / 195
15.5 炎症性肠病黏膜活检标本的诊断步骤及报告内容 / 196
15.6 黏膜活检组织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学诊断 / 197
15.7 黏膜活检克罗恩病的组织学诊断 / 200
15.8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 / 206
参考文献 / 211
第16 章 手术标本的处理及病理检查 / 213
16.1 标本的固定 / 213
16.2 标本的观察和描述 / 213
16.3 标本照相 / 215
16.4 标本取样(取材) / 215
参考文献 / 216
第17 章 炎症性肠病相关结直肠异型增生和癌 / 217
17.1 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 / 217
17.2 筛查和监测 / 218
17.3 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的组织学分级 / 218
17.4 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和肿瘤进展的辅助染色 / 222
17.5 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的检测和肿瘤进展风险 / 222
17.6 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的临床处理 / 223
17.7 炎症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的临床与组织学特征 / 225
参考文献 / 226
第18 章 储袋疾病 / 230
18.1 储袋炎 / 230
18.2 储袋脱垂 / 234
18.3 储袋克罗恩病 / 234
18.4 储袋异型增生及癌变 / 237
18.5 封套炎及储袋前回肠炎 / 240
18.6 切除储袋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 240
参考文献 / 241
缩略词表 / 245
索  引 / 249

前言/序言

前 言

自1875 年西方国家首次报道溃疡性结肠炎,以及1932 年首次报道克罗恩病以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且这一趋势并不仅限于西方国家。20 世纪80 年代以前,IBD 在亚洲较少被诊断,但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临床医生对该病认知的加深,IBD 在亚洲越来越受到重视,诊断也更为普遍。虽然亚洲IBD 发病率相对西方国家较低,但由于亚洲人口基数大,所以实际患者人数已经接近西方国家。但由于IBD 治疗方法和用药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药物治疗所伴随的副作用和造成的经济负担,仅仅依赖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诊断性治疗”而作出IBD 的诊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疗的标准。IBD 的诊断必须结合准确、详细的临床病史,及内镜、病理、影像表现等各方面的信息。其中,病理表现对于IBD 的诊断尤为重要。对临床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活检病理报告,应该成为鉴别IBD 与其他炎症性胃肠道疾病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国内继续医学教育的常规化,临床医生对IBD 的认知也得到了深化和加强。此外,随着临床内镜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改善,针对IBD 的诊断性活检越来越普遍,活检标本量也逐渐增加。但是,由于许多医院对病理科的总体支持力度仍相对薄弱,病理从业人员短缺,以及对非肿瘤性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及对肿瘤病理的重视程度,因此多数病理科医生对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水平仍有待提高。 在过去三四年里,我们参加了国内很多消化道疾病的学术会议,走访了许多医院的病理科,也参加过一些疑难病例的会诊,与临床及病理同行有很多接触和交流。我们发现,虽然许多病理医生对典型的IBD 病理表现有较好的认识,但对于IBD 病理表现的多样性和病理表现谱掌握得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当有些IBD 病例与其他非IBD 疾病的病理表现有重叠时,就容易混淆。为提高病理医生对IBD 的诊断准确率,病理医生对各种病因的肠道炎症性疾病都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在这方面的继续医学教育和学习资料编写上,有必要强调:除了IBD 病理,还应该涵盖其他相关疾病以及容易与IBD 相混淆的疾病的病理内容。
目前,虽然诊断病理学的丛书、教科书、参考书有很多,但专门针对IBD 病理诊断的学术著作仍屈指可数。在与国内消化病理专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有一批病理科骨干医生对这方面的造诣很深。考虑到国内目前对于IBD 诊断病理参考书的需求,我们决定集大家的智慧,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临床实践,编写这样一本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学术著作。鉴于IBD 的精确诊断离不开对其临床表现的认识,且其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也会产生影响,我们特邀几位对IBD 病理非常感兴趣的临床医生一起参与编写,由他们阐述与IBD 相关的临床知识、内镜表现以及药物和外科治疗方案等内容。病理医生在对这些方面充分了解后,可以在做诊断分析时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临床医生较为关注的问题和关键的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
在本书章节的编排方面,首先对IBD 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状况以及临床特征作了描述,之后对IBD 基本的典型病理表现做了概述,接下来是IBD 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分别作详细的介绍和讨论,还对与IBD 比较类似的其他病因肠炎作简单介绍。了解这些疾病,有助于排除或者鉴别诊断。我们希望这是一部能够对IBD 活检诊断以及切除标本处理等都有综合性、全面性指导的参考书,所以本书还包括了专门针对IBD 大体标本的处理和规范化评估的详细讨论。此外,对于IBD 的长期并发症(比如异型增生和结直肠癌)的内镜监测也作了详细的描述。通过普及IBD 病理知识,讨论病理检查的局限性,本书还希望能够使临床医生对病理诊断在IBD 诊断中的作用有更恰当的认识。我们观察到,有些消化科医生持有“病理无用”的观点,认为病理在炎症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有限,认为不需要病理阅片就可以直接诊断IBD;或者认为平常遇到的病理诊断太笼统而不能提供有用指导;或者认为IBD 组织学表现应该是特异性的,只要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病理医生就应该能够直接确定或者否定IBD 的诊断。但事实上,IBD 的诊断必须具备一些必要条件,比如黏膜基底部淋巴浆细胞增多、腺体变形或幽门腺化生等慢性黏膜炎症。看到这些表现,病理上可以拟诊为慢性肠炎,但最后要作出IBD 诊断,还必须结合临床,因为其他病因也可能导致慢性肠炎的黏膜表现。反之,如果缺乏这些慢性黏膜炎症的表现,则可以基本排除IBD 的诊断。
实际上,从临床医生的角度,仅仅靠阅读病理报告,往往很难获得准确的对IBD 诊断有帮助的信息。有时,病理医生因为工作条件限制,仅仅报告“慢性黏膜炎症”,对镜下所见没有进行具体描述,因而对临床医生确诊IBD 并不能提供实际帮助。有时,病理医生对IBD 本身认识不够,看到某些病理表现,不结合临床就直接报告“炎症性肠病”,甚至直接报告“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从而对临床诊断产生误导。有时,病理医生给出了具体描述,但如果临床医生对各种病理表现在IBD 诊断中的相对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是不能很好地运用病理这个有力的工具。因此,IBD 的准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医生对IBD 病理表现的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以及对病理医生的信任和支持, 还有赖于病理医生对IBD 特点的充分掌握, 以及常规参加每周的临床- 病理互动讨论会。临床医生如果对IBD 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能熟悉IBD 的病理表现,甚至自己会看比较典型的病理切片,那么就能拥有诊断IBD 的有力武器。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消化医生亚专科培训过程中,要求有一定量的消化病理知识。这个目标通常是通过参加阅片以及每周的临床- 病理互动讨论会而达到的。
在这本书的策划与编写工作中, 我们尽量从临床实践出发,而非仅限于理论层面的讨论,希望对广大消化病理专科或非专科的病理医生都带来启发。另外,本书挑选的图片数量较多,对于同一病变不同程度的表现也尽量列举了范例,目的是让大家不仅能够认识疾病的典型病理表现,而且对于不典型的病理表现也有精准的认识。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对提高我国IBD 早期精确诊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我们对疾病认识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本书难免存在不足或者局限,希望大家在阅读或参考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缺陷时及时给我们指出,以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再版中加以改进。谢谢大家!
本书的编写除了病理医师的参与外,还有在IBD 领域颇有造诣的临床专家们的加盟,尤其是中国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吴小平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炎症性肠病中心沈博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兰平教授等诸位学者的大力支持和把关,让本书的内容与临床的相关性更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中华病理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原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陈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甘地教授为本书作序,我们深感荣幸,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该书作为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丛书计划的一部分,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张鸽女士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肖书渊 姜支农 刘秀丽  
2018 年1 月
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洞悉病灶,精准施策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原因不明、病理复杂的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常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最主要的两种类型,它们的病理学特征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同时也是区分两者、排除其他疾病的关键。 本书《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并非一本涵盖IBD诊断与治疗全貌的综合性著作,而是一本专注于炎症性肠病病理学鉴别诊断的深度专著。它旨在为消化内科医生、病理科医生、临床药师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病理诊断指南,帮助临床工作者在面对复杂病例时,能够通过对病理形态学的深入理解,做出精准的鉴别诊断,从而指导后续的临床决策。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聚焦的核心——“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在IBD的诊疗流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准确的鉴别诊断不仅能区分UC和CD,更能将IBD与一系列形态学上可能相似的非IBD性肠病区分开来,例如: 感染性肠炎: 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或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在镜下表现上可能与IBD有重叠,尤其是在早期或非典型病例中。本书将详细解析感染性肠炎的病理特征,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形态学线索(如炎症细胞浸润的分布、是否存在脓肿、黏膜损伤的模式等)来区分。 缺血性肠病: 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其形态学改变,特别是黏膜下层和肌层的病变,有时会与CD的深部炎症相混淆。本书将着重阐述缺血性肠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征,以及其与IBD在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的病变特点上的差异。 药物性肠病: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化疗药物、某些免疫抑制剂)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其病理改变也可能模仿IBD。本书将列举常见药物性肠病的病理学表现,并指导读者如何结合病史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别。 放射性肠炎: 盆腔放疗后引起的肠道黏膜损伤,其特征性的纤维化、血管扩张、黏膜萎缩等改变,需要与IBD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区分。本书将深入探讨放射性肠炎的病理特点,以及其与IBD在组织学上的区别。 肉芽肿性疾病: 除了CD,其他一些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在肠道形成肉芽肿,如结节病。本书将重点分析肉芽肿的构成、分布以及与其他形态学特征相结合,来辅助鉴别诊断。 结直肠癌: 尤其是在IBD患者中,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增高。慢性炎症本身可导致黏膜异型增生,进而癌变。本书将强调在IBD病例中,如何通过精细的病理检查来筛查和诊断并发的结直肠癌,以及鉴别慢性炎症与早期癌变。 其他肠道炎症性疾病: 如淋巴细胞性结肠炎、胶原性结肠炎等,这些虽然不属于典型的IBD,但在镜下表现上可能与IBD有一定相似性。本书将涵盖这些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并提供区分要点。 本书的内容设计,围绕“鉴别诊断”这一核心,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力求详尽和实用: 第一部分:炎症性肠病(UC与CD)的病理学基石 在深入鉴别诊断之前,扎实掌握UC和CD的经典病理学特征是基础。本部分将详细回顾: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理学: 宏观表现: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多累及结肠,呈连续性,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 微观表现: 隐窝脓肿(crypt abscess)、隐窝炎(cryptitis)、杯状细胞减少(goblet cell depletion)、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隐窝结构紊乱、基底膜增厚、浆膜层改变(如肉芽肿罕见)。 疾病活动度与慢性化改变: 如何通过病理学指标评估活动度和慢性化,如纤维化、腺体萎缩、炎症细胞浸润的深度和类型。 克罗恩病(CD)的病理学: 宏观表现: 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全段,呈节段性分布,常伴有黏膜下层或更深层的病变,表现为鹅卵石样黏膜、纵行溃疡、息肉样增生、狭窄、瘘管、脓肿。 微观表现: 非干酪样肉芽肿(non-caseating granuloma)是CD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尽管并非所有病例均可见;贯壁性炎症(transmural inflammation);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的炎症浸润;淋巴管扩张;纤维化;淋巴滤泡增生。 UC与CD的病理学分界线: 详细比较两者在炎症累及深度、病变分布、是否存在肉芽肿、隐窝炎的模式等方面的异同。 第二部分:鉴别诊断的关键病理学指标与方法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将系统阐述在面对疑似IBD的病例时,如何通过细致的病理分析来排除其他疾病,并确立诊断。 炎症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中性粒细胞: 在急性炎症、感染、缺血性损伤中常见。隐窝脓肿是UC的特征,但感染性肠炎也可能出现。 淋巴细胞与浆细胞: 在慢性炎症中普遍存在,但其浸润的深度和模式能提供鉴别线索。CD的贯壁性炎症和UC局限于黏膜层的炎症,其细胞浸润模式不同。 嗜酸性粒细胞: 在药物性肠病、某些寄生虫感染中可能增多。 巨噬细胞: 在肉芽肿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黏膜损伤的模式: 溃疡的形态: 浅表性、深部、纵行、横行、星形,以及愈合过程中的纤维化。CD的纵行溃疡和“鹅卵石”样黏膜是其典型特征。 黏膜下层和肌层的改变: 贯壁性炎症、肌层肥厚、淋巴管扩张是CD的特点,而UC通常局限于黏膜层。 隐窝结构的变化: 隐窝脓肿、隐窝炎、隐窝萎缩、隐窝丢失,以及隐窝数量和排列的改变。 特殊病理学征象: 肉芽肿的识别与解读: 非干酪样肉芽肿是CD的关键指标,但其出现率并非100%。本书将详细介绍肉芽肿的组织学构成,以及在鉴别诊断中的局限性和辅助价值。同时,也会讨论在其他疾病中可能出现的肉芽肿样反应。 纤维化与狭窄的形成机制: 慢性炎症导致的纤维化是IBD的后期表现。CD的深部炎症更容易导致狭窄、瘘管和脓肿。本书将解析纤维化在不同疾病中的病理特点。 血管的改变: 缺血性肠病中的血管栓塞、炎症性肠病中的血管周围炎等。 免疫组化与分子病理学在鉴别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尽管本书的核心是形态学鉴别,但也会适时介绍一些免疫组化标记物(如CD3、CD8、CD68、S100A4等)在区分炎症细胞浸润类型、判断炎症深度方面的潜在价值,以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检测)在鉴别诊断中的辅助地位。 第三部分:常见非IBD性肠病的病理学鉴别要点 本部分将逐一详细解析,如何通过病理形态学将IBD与以下常见疾病区分开来: 感染性肠炎: 详细对比UC/CD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巨细胞病毒结肠炎等在黏膜损伤、炎症细胞浸润、是否存在特殊病原体(如包涵体)等方面的差异。 缺血性肠病: 重点在于区分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的病变。缺血性肠病常累及黏膜下层和肌层,而UC局限于黏膜层。 药物性肠病: 强调药物史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药物性肠炎(如NSAIDs相关性肠病、化疗相关性肠病)的典型病理表现。 放射性肠炎: 关注黏膜萎缩、腺体损伤、固有层纤维化、血管扩张、内膜增厚等放射损伤特有的改变。 结节病: 识别肠道结节病中非干酪样肉芽肿的形态,并与CD的肉芽肿进行比较,同时注意结节病累及其他器官的可能性。 憩室炎: 描述憩室周围的炎症、脓肿以及黏膜的相对完整性。 癌前病变与结直肠癌: 在IBD患者中,鉴别慢性炎症导致的异型增生与早期浸润性癌。 第四部分:病理活检标本的处理与解读 活检部位的选择: 强调获取足够且有代表性的活检组织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全结肠活检和局灶性病变的活检。 冰冻切片与常规病理切片: 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冰冻切片的应用与局限性。 报告的规范化: 如何在病理报告中清晰地描述各项病理发现,并给出鉴别诊断的意见。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严谨、客观,并富含临床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大量的经典病例图片、图表和对比分析,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病理图像记忆,掌握鉴别诊断的“窍门”。本书的出版,旨在弥补当前IBD病理鉴别诊断领域在系统性和深度上的不足,为临床医生提供一本值得信赖的参考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临床思维的引导,是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认识和理解炎症性肠病,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重要基石。 本书不对炎症性肠病的具体诊断标准(如影像学、内镜学)进行详细论述,也不深入探讨IBD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它是一本专注于“病理鉴别诊断”的专著,其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临床医生“看到”病变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判断。 读者将在本书中获得的是对炎症性肠病病理学细微之处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复杂的鉴别诊断中披荆斩棘的信心与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长期受到消化道不适的困扰,尝试过各种治疗,但始终未能找到根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自身病情的理解之路。书中的内容并非仅仅局限于枯燥的医学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探讨了IBD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巨大影响。作者在介绍病理诊断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甚至包括一些最新的基因学和免疫学研究进展。这种多角度的融合,让原本晦涩的病理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IBD亚型在发病原因、病变部位、预后以及对不同治疗方案反应的详细阐述。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IBD的异质性,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到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微妙联系,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自己疾病的患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让我能够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我的治疗方案。

评分

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消化科医生,我深知在日常诊疗中,炎症性肠病(IBD)的鉴别诊断常常充满挑战。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症状不典型、病变范围广泛或有其他肠道疾病伴随的患者时,准确的病理诊断更是难上加难。这本《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的出版,对我而言,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对于IBD与许多其他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指南。从感染性肠炎、药物性肠炎,到缺血性肠病、憩室炎,甚至是肠道淋巴瘤等,作者都详尽地列举了其病理学特点,并与IBD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书中丰富的病理切片和组织学描述,帮助我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关键的鉴别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早期或非典型IBD表现的讨论,这对于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漏诊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它就像一本随身的“鉴别诊断宝典”,在面对疑难病例时,总能提供及时的参考和指导。自从阅读了这本书,我的诊断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对IBD的诊断信心也大大增强。

评分

当我还是医学院学生的时候,对于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总觉得有些模糊和难以捉摸。即便在临床实习期间,面对那些纷繁复杂的组织切片,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直到我接触到这本《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才真正领略到IBD病理诊断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病理特征,而是将这些特征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反应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的章节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的病理学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IBD亚型的鉴别诊断,再到一些少见病和鉴别诊断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炎症细胞浸润的类型、分布以及与其他肠道疾病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IBD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书中提供的丰富病理图片,包括H&E染色、特殊染色甚至一些免疫组化染色,都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的 visual aids。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IBD病理诊断的理解水平,为我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医学图书馆里翻阅到了这本《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起初,我只是对“炎症性肠病”这个名词感到好奇,但当我翻开书页,便被其严谨的学术内容和精美的图文所深深吸引。这本书并非那种流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探讨了IBD病理诊断的每一个细节。作者在介绍IBD的各种病理改变时,不仅描述了宏观的黏膜形态,更着重于微观的组织学特征,例如上皮细胞的损伤、固有层的炎症细胞浸润类型和分布、隐窝结构的变化,甚至还包括一些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指标。这些细致的描述,为理解IB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书中对于各种鉴别诊断的阐述也极为精辟,它清晰地指出了IBD与其他肠道疾病在病理上的核心区别,让读者能够避免混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病例的讨论,这些病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等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诊断,而这本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整合的视角。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炎症性肠病(IBD)复杂病理诊断的书籍。在众多选择中,这本《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无疑是最令我惊喜的一本。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走进IBD的微观世界。书中的病理图片清晰、生动,每一张都配有详尽的文字描述,将炎症的形态、细胞浸润的特征、黏膜的破坏程度等细节一一呈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IBD(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病理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差异来区分它们,甚至还涉及了一些罕见的鉴别诊断,比如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病和肿瘤等。对于我这样一个对IBD病理诊断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框架和诊断的思路。它让我意识到,精准的病理诊断是后续治疗成功的基石,而这本书正是这座桥梁上的重要一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回顾自己曾经接触过的病例,对照书中的描述,仿佛重新审视了一遍,也因此对IBD的诊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