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作为神经急重症监护的教科书;
★介绍了神经外科工作者所希望了解的问题,包括临床工作指南
★覆盖面广,编排流畅,文字精炼易读;
★按照一般情况+特殊病例的顺序编写,并且所有的内容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回顾了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包括从影像学工作者角度所看到的解剖学;
★介绍了对现有的相关临床问题的探究。
这是一本关于神经急重症监护的教科书。本书编者按照一般情况+特殊病例的顺序编写,介绍了神经外科工作者所希望了解的问题,也包括临床工作指南;回顾了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包括从影像学工作者角度所看到的解剖学;还收纳了一些棘手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
第2版更强调循证医学和实践。编者更新了关于神经重症监护管理和质量提高的章节、神经监护和神经损伤患者院前治疗的章节;新增神经内分泌、血液学/血栓性问题、急性肾损伤和神经损伤、体温调节、有关脑死亡和器官移植问题的章节。
曲 鑫
——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后,美国匹兹堡大学重症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曾工作于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发表作者SCI文章9篇,主编著作二部,参编《重症医学2016》年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55 批面上项目一项,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负责人。
王春亭
——教授,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特聘教授。世界危重病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学会应急救治分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卫计委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山东省卫生与健康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CCM中文版副主编,中华重症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杂志编委。
周建新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从事危重症医学二十余年,专业领域为神经重症监测与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多次参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员的救治工作。
第一部分 引言
第1章 神经重症监护组织
第2章 改进质量和神经重症监护
第3章 神经重症监护医学是一个新兴的ICU亚专科
第二部分 神经解剖和病理生理
第4章 基本神经解剖
第5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结构
第6章 神经病理基本介绍
第三部分 神经监护
第7章 神经重症中的无创监测:脑电图、脑氧监测和经颅多普勒
第8章 神经重症中的有创监测和多模态神经功能监测
第四部分 神经损伤与重症医学
第9章 神经损伤患者的院前救治
第10章 神经重症病房中的气道管理
第11章 神经损伤与机械通气
第12章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血压管理
第13章 神经系统疾病对心脏的影响
第14章 神经加强治疗中的镇静镇痛
第15章 神经重症医学的内分泌问题
第16章 神经疾病的血液及凝血并发症
第17章 神经重症监护室中的静脉血栓栓塞
第18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水和电解质管理
第19章 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急性肾损伤及肾脏替代治疗
第20章 神经重症监护的营养支持
第21章 危重症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影响
第22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五部分 神经重症常见疾病
第23章 精神状态异常的诊断和治疗
第24章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循证医学、表现、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25章 颅内出血: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26章 动静脉畸形的循证医学研究、诊断、治疗及预后
第27章 颅脑创伤:循证医学、诊断和治疗
第28章 小儿颅脑创伤: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29章 脊髓损伤: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30章 复杂脊柱手术
第31章 脊髓损伤康复与ICU
第32章 神经外科手术后小儿神经重症监护的一些特殊问题
第33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和指南
第34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35章 颅内压升高
第36章 神经重症监护中的低温治疗
第37章 心搏骤停后脑复苏
第38章 ICU中的神经肌肉病变
第39章 癫痫发作
第六部分 神经重症特殊关注问题
第40章 神经影像学检查
第41章 神经外科麻醉术中管理
第42章 神经外科术后监护:麻醉恢复室危重情况和应对措施
第43章 神经康复学
第44章 潜在器官捐献者的脑死亡及其管理
第45章 神经重症的伦理问题
第46章 NICU的药物治疗
索引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疗科技发展的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著作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前沿性和综合性。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医学分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神经系统在危重状态下的复杂挑战。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诸如脑损伤、脑血管病、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常见但凶险的神经系统急症,以及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进行精准的诊断、有效的干预和精细的病情管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重症监护往往是技术密集型和团队协作型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专家、影像学专家、康复治疗师等)的协作模式,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优化这一流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评分阅读一本译著,最考验的往往是译者的功力。而这本书,至少在第一印象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从前几页的阅读体验来看,译者在文字的转换上显得游刃有余,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又尽可能地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许多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医学概念,在译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明了。我能感受到译者对专业术语的精准把握,以及在处理长难句时的巧妙拆解。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译者本身必定是一位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否则难以达到如此行云流水般的翻译效果。这种高质量的翻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可以更专注于书中知识本身的吸收,而不是被语言的障碍所困扰。对于一本厚重的医学专著而言,译本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其生命力,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认为,医学书籍的价值不仅在于陈述已有的知识,更在于能够激发新的思考和探索。虽然我还没能深入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但仅从其“翻译版”的定位,以及“神经重症医学”这一主题,我就能预见到其中包含着大量来自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当前神经重症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比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创伤性脑损伤等疾病的救治方面,是否引入了新的治疗理念、药物或技术。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关注新兴的领域,比如神经保护、神经修复、基因治疗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诊断和治疗决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国内的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方的风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简洁大方,但又透着一股专业与严谨的气息。从它沉甸甸的分量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丰富度,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暗示着其中蕴藏着解开生命奥秘的钥匙。翻开第一页,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立刻吸引了我,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种厚实而舒适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它对医学插图的运用,那些绘制精细、标注准确的图像,对于理解复杂的神经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在视觉上获得直观的感受。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书中具体内容,但单凭其外观和初步的翻阅,就足以让我对其内在的学术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我坚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广大医学从业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参考平台,引领我们在神经重症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攻克那些棘手的神经系统疾病贡献新的力量。
评分从包装的严密程度和印刷的精美程度,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于这本书的重视。沉甸甸的书体,厚实的纸张,还有那清晰锐利的字体,无一不彰显着其高品质的出版水准。我喜欢这种拿在手里有分量感,翻阅时纸张摩擦声悦耳的书籍。虽然我尚未开始仔细研读,但仅仅是这种物理上的接触,就已经营造出一种庄重而专业的学习氛围。我常常觉得,一本好的医学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引导。它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并最终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本书,从它呈现出的外在形态来看,无疑具备了成为这样一本优秀医学著作的潜质,让我对其即将开启的知识之旅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