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症医学(翻译版)

神经重症医学(翻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鑫,王春亭,周建新 著
图书标签:
  • 神经重症医学
  • 重症医学
  • 神经病学
  • ICU
  • 神经监护
  • 脑损伤
  • 神经系统疾病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材
  • 翻译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82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653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可作为神经急重症监护的教科书;

★介绍了神经外科工作者所希望了解的问题,包括临床工作指南

★覆盖面广,编排流畅,文字精炼易读;

★按照一般情况+特殊病例的顺序编写,并且所有的内容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回顾了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包括从影像学工作者角度所看到的解剖学;

★介绍了对现有的相关临床问题的探究。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神经急重症监护的教科书。本书编者按照一般情况+特殊病例的顺序编写,介绍了神经外科工作者所希望了解的问题,也包括临床工作指南;回顾了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包括从影像学工作者角度所看到的解剖学;还收纳了一些棘手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

第2版更强调循证医学和实践。编者更新了关于神经重症监护管理和质量提高的章节、神经监护和神经损伤患者院前治疗的章节;新增神经内分泌、血液学/血栓性问题、急性肾损伤和神经损伤、体温调节、有关脑死亡和器官移植问题的章节。


作者简介

曲 鑫

——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后,美国匹兹堡大学重症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曾工作于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发表作者SCI文章9篇,主编著作二部,参编《重症医学2016》年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55 批面上项目一项,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负责人。

王春亭

——教授,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特聘教授。世界危重病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学会应急救治分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卫计委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山东省卫生与健康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CCM中文版副主编,中华重症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杂志编委。

周建新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从事危重症医学二十余年,专业领域为神经重症监测与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多次参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员的救治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
第1章 神经重症监护组织
第2章 改进质量和神经重症监护
第3章 神经重症监护医学是一个新兴的ICU亚专科

第二部分 神经解剖和病理生理
第4章 基本神经解剖
第5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结构
第6章 神经病理基本介绍

第三部分 神经监护
第7章 神经重症中的无创监测:脑电图、脑氧监测和经颅多普勒
第8章 神经重症中的有创监测和多模态神经功能监测

第四部分 神经损伤与重症医学
第9章 神经损伤患者的院前救治
第10章 神经重症病房中的气道管理
第11章 神经损伤与机械通气
第12章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血压管理
第13章 神经系统疾病对心脏的影响
第14章 神经加强治疗中的镇静镇痛
第15章 神经重症医学的内分泌问题
第16章 神经疾病的血液及凝血并发症
第17章 神经重症监护室中的静脉血栓栓塞
第18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水和电解质管理
第19章 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急性肾损伤及肾脏替代治疗
第20章 神经重症监护的营养支持
第21章 危重症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影响
第22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五部分 神经重症常见疾病
第23章 精神状态异常的诊断和治疗
第24章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循证医学、表现、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25章 颅内出血: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26章 动静脉畸形的循证医学研究、诊断、治疗及预后
第27章 颅脑创伤:循证医学、诊断和治疗
第28章 小儿颅脑创伤: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29章 脊髓损伤: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30章 复杂脊柱手术
第31章 脊髓损伤康复与ICU
第32章 神经外科手术后小儿神经重症监护的一些特殊问题
第33章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和指南
第34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循证医学、诊断、治疗和并发症
第35章 颅内压升高
第36章 神经重症监护中的低温治疗
第37章 心搏骤停后脑复苏
第38章 ICU中的神经肌肉病变
第39章 癫痫发作

第六部分 神经重症特殊关注问题
第40章 神经影像学检查
第41章 神经外科麻醉术中管理
第42章 神经外科术后监护:麻醉恢复室危重情况和应对措施
第43章 神经康复学
第44章 潜在器官捐献者的脑死亡及其管理
第45章 神经重症的伦理问题
第46章 NICU的药物治疗
索引


《神经重症监护:理论与实践》(翻译版) 第一部分:神经重症监护概述与基础 1. 神经重症监护的定义、范畴与重要性: 定义: 神经重症监护(Neurocritical Care, NCC)是指对患有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危重患者进行的综合性、多学科的监测、治疗与管理。其核心目标是稳定生命体征,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范畴: 神经重症监护涵盖了广泛的神经系统急症,包括但不限于: 脑血管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缺血性卒中(IS)、出血性卒中(ICH)、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等。 创伤性脑损伤(TBI): 轻度、中度、重度TBI,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等。 脑肿瘤相关急症: 肿瘤出血、脑水肿、肿瘤压迫等。 癫痫状态: 持续性癫痫发作(Status Epilepticus, SE),无论是癫痫源性还是非癫痫源性。 脑感染与炎症: 脑膜炎、脑炎、脑脓肿、副肿瘤性脑炎等。 神经肌肉疾病急症: 重症肌无力危象、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呼吸肌麻痹等。 代谢与毒性脑病: 肝性脑病、尿毒症脑病、药物中毒、酒精戒断等。 其他: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危象、低体温症、高体温症等。 重要性: 神经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个体意识、认知、情感的核心。急性神经系统损伤一旦发生,其进展迅速且往往具有不可逆性。神经重症监护通过精密的监测和及时的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它要求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药师、康复师等专业人员紧密协作,形成一个高效的救治团队。 2. 神经重症监护的关键生理学原则: 脑灌注压(CPP)与脑血流(CBF): CPP = 平均动脉压(MAP)- 颅内压(ICP)。 维持充足的CPP是保证脑组织氧供和避免缺血性损伤的关键。 缺血性卒中、TBI、SAH等患者常存在CPP受损,需要精确调控MAP和ICP。 CBF与CPP呈正相关,但存在一个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范围,超出此范围CBF会变得不稳定。 颅内压(ICP)的生成与调控: Monro-Kellie学说:颅腔内总容积(颅骨、脑组织、脑脊液、颅内血容量)是恒定的。当其中某一部分容积增加时,其他部分必须相应减少以维持ICP稳定。 ICP升高是许多神经危重症患者的常见问题,可导致脑疝、脑血流灌注不足和继发性脑损伤。 ICP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脑水肿(细胞毒性、血管源性)、脑容积增加(血肿、肿瘤、脓肿)、脑脊液循环梗阻或吸收障碍、静脉回流受阻等。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 脑组织对氧的需求极高,且其氧耗受代谢率、体温、神经活动等因素影响。 缺氧(hypoxia)和缺血(ischemia)是神经损伤的主要驱动因素。 脑组织氧分压(PbtO2)监测是评估脑组织氧供需状态的重要手段。 细胞毒性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的过度释放会介导兴奋性毒性,加剧神经元损伤。 脑血管的反应性: 脑血管对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分压(PaO2)具有高度的反应性。 PaCO2升高导致脑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CBF);PaCO2降低则相反。 低氧血症(hypoxemia)会导致脑血管扩张,增加CBF。 神经炎症与兴奋性毒性: 急性神经损伤会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形成神经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可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加剧脑水肿和神经元损伤。 神经损伤也常伴有神经递质失衡,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导致兴奋性毒性。 3. 神经重症监护的监测技术: 无创监测: 有创/无创动脉压监测: 实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是计算CPP的基础。 心电图(ECG)监测: 监测心律失常,如心源性栓塞诱发的卒中,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 评估全身氧合状态。 体温监测: 体温异常(高热或低热)可加剧脑损伤,需要精确控制。 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 评估通气状态,间接反映PaCO2,用于指导通气管理。 床边超声(POCUS): 可用于评估脑血流(颈动脉、椎动脉)、脑水肿(视神经鞘直径)、腹腔积液等。 脑电图(EEG): 监测癫痫发作(尤其是无症状性癫痫)、评估脑功能状态、预测预后。 有创监测(主要用于重症患者): 颅内压(ICP)监测: 脑室外引流(EVD): 监测ICP,同时可引流脑脊液以降低ICP。是最常用的方法。 硬膜下/硬膜外传感器: 监测ICP,但不能引流。 脑实质传感器: 直接监测脑组织内的ICP,精确度较高。 脑组织氧分压(PbtO2)监测: 直接测量脑实质内的氧分压,评估局部脑组织氧供。 微透析(Cerebral Microdialysis): 监测脑脊液中葡萄糖、乳酸、丙酮酸、谷氨酸等代谢产物,评估脑组织代谢状态和损伤程度。 经颅多普勒(TCD): 评估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可间接反映脑血管阻力、脑血流以及是否存在血管痉挛。 脑电活动监测(cEEG/aEEG): 持续监测脑电波形,以发现并管理癫痫发作,评估脑功能。 脑血流监测(如基于PET、SPECT、CT/MRI灌注成像): 可用于评估大范围的脑血流灌注情况,但通常不用于持续床边监测。 第二部分:常见神经重症疾病的管理策略 4. 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的管理: 识别与评估: ICP监测是诊断和监测高ICP的金标准。影像学(CT/MRI)可显示脑水肿的范围和类型。 基本措施: 头部抬高: 保持床头抬高30-45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颈部姿势: 保持颈部中立位,避免压迫颈静脉。 镇静与镇痛: 减少活动和应激,降低代谢率和ICP。常用的药物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芬太尼等。 控制体温: 积极处理高热,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36-37.5°C),有时可考虑治疗性低温。 控制PaCO2: 通常维持在35-40 mmHg。短期内(如在转运或EVD置入前)可适度降低PaCO2(如30-35 mmHg)以收缩脑血管,降低ICP,但长期低PaCO2可能导致缺血。 控制PaO2: 维持PaO2 > 80 mmHg(或SpO2 > 94%),保证脑组织氧供。 药物治疗: 渗透性利尿剂: 甘露醇: 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将脑内水分移至血管内,再经肾脏排出。需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 高渗盐水(3% NaCl): 作用机制类似甘露醇,且对循环容量影响较小,常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袢利尿剂(如呋塞米): 促进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对脑水肿的治疗作用不如甘露醇,但可与甘露醇合用以减少反跳性水肿。 有创干预: 脑脊液引流: 通过EVD降低ICP。 外科去骨瓣减压术: 移除部分颅骨以扩大颅腔容积,减轻ICP。 去腐减压术: 移除受损或坏死的脑组织。 特殊情况: 血流动力学管理: 维持适宜的MAP以保证CPP。 营养支持: 早期肠内或肠外营养,保证能量供应。 抗惊厥治疗: 预防或治疗癫痫发作。 5. 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神经重症管理: 缺血性卒中(IS): 急性期溶栓与机械取栓: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监测出血转化。 维持脑灌注: 血压管理: 有溶栓指征者:启动溶栓前,将收缩压控制在185 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110 mmHg以下。 无溶栓指征者:如果无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等情况,可允许较高的血压,以维持脑灌注。一般要求收缩压<220 mmHg,舒张压<120 mmHg。 若合并缺血性卒中伴脑梗死伴大面积脑梗死,且出现脑疝迹象,可能需要降低血压。 液体管理: 维持等渗液体,避免低渗液体。 血氧饱和度: 维持SpO2 > 94%。 控制ICP: 监测ICP,特别是出现大面积梗死和脑水肿时。 血糖控制: 维持血糖在140-180 mg/dL。 体温控制: 积极降温,避免高热。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评估是否需要以及何时开始,以防再梗。 药物治疗: 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血栓治疗(如静脉溶栓、机械取栓),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出血性卒中(ICH): 血压管理: 早期、积极降压是关键,通常目标是使收缩压在1小时内降至<180 mmHg,并在24小时内维持在140-160 mmHg。对于血压极高的患者,目标可能更低。 监测ICP: 尤其对于出血量大、脑室扩张或脑疝形成的患者,必要时行EVD。 逆转抗凝: 若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需尽快逆转其抗凝作用。 外科治疗: 评估手术指征,如血肿清除、清除占位效应的去骨瓣减压等。 控制血糖、体温。 预防和管理并发症: 如脑室脑积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Vasospasm)。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神经重症管理: 诊断与病因查找: CT、腰穿、CTA/MRA/DSA。 血压管理: Hunt-Hess分级或Fisher分级高的患者,早期需积极降压,目标收缩压<140 mmHg,以减少再出血风险。 一旦动脉瘤夹闭或栓塞,血压管理可适当放宽,但需维持足够的CPP。 动脉瘤处理: 尽早夹闭或栓塞动脉瘤,预防再出血。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的管理: 识别: 临床症状(新发神经功能缺损)、TCD、CTA、DSA。 预防: “三联疗法”(Triple H Therapy): 维持高血压(Hypertension)、高血容量(Hypervolemia)、高血液稀释(Hemodilution),以提高CPP和脑血流。 尼莫地平: 口服或静脉给药,可以放松脑血管,减少痉挛。 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球囊扩张术、局部血管内溶栓。 临时性高血压治疗。 脑脊液循环梗阻与脑积水: 及时行脑室外引流。 电解质紊乱: 低钠血症(SIADH): SAH后常见,可导致脑水肿加重。需监测血钠,并进行恰当的液体和电解质管理,必要时使用盐皮质激素或高渗盐水。 心肌损伤: SAH常伴有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升高,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抽搐管理: 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 7. 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重症管理: 早期评估与复苏: ABCDE原则,止血,维持氧合和循环。 监测ICP: 特别是重度TBI患者(GCS评分<8)。 脑水肿与ICP控制: 采用上述脑水肿与ICP管理策略。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严重的颅内高压,尤其是伴有脑疝的患者。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维持MAP > 80 mmHg(目标CPP > 60-70 mmHg),但需避免过度输液导致脑水肿加重。 血糖与体温管理: 避免高血糖和高热。 镇静与镇痛: 评估并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 癫痫管理: 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监测脑电图。 营养支持: 早期肠内营养。 凝血功能评估与纠正。 8. 癫痫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的神经重症管理: 定义: 癫痫发作持续5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不恢复至发作前状态。 早期干预(前驱期/急性期): 静脉苯二氮䓬类药物: 劳拉西泮、咪达唑仑、地西泮,快速给药以终止发作。 后续抗癫痫药物(AEDs): 如氨己酮、左乙拉西坦、苯妥英钠,以维持脑电静息。 监测: 脑电图(EEG): 诊断SE,评估AEDs疗效,监测无症状性癫痫。 持续脑电监测(cEEG)。 处理持续性SE: 麻醉剂治疗: 丙泊酚、咪达唑仑、七氟醚,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密切监测血压和ICP。 病因治疗: 积极查找并处理SE的诱因,如感染、代谢紊乱、脑卒中、中毒等。 第三部分:神经重症监护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9. 神经重症监护中的伦理与决策: 知情同意: 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如何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和决策。 生命支持的撤除: 在预后极差的情况下,与家属共同做出停止生命支持的艰难决定。 患者的预后评估: 基于临床、影像学和监测数据,客观评估患者的预后,为决策提供依据。 容量管理与过度治疗: 如何在积极治疗与避免过度医疗之间取得平衡。 10. 神经重症监护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方向: 精准监测技术: 更多微创或无创的监测技术,如更先进的脑氧监测、神经电生理监测。 个体化治疗策略: 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标志物,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神经保护策略: 寻找和开发更有效的神经保护剂,以减少或逆转神经损伤。 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分析: 利用AI分析大量临床数据,预测病情发展,优化治疗方案。 神经康复的早期整合: 在危重期就开始考虑康复需求,并逐步整合康复措施。 神经免疫与神经炎症调控: 深入理解神经炎症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结论: 《神经重症监护:理论与实践》(翻译版)深入阐述了神经重症监护领域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常见疾病的管理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旨在为神经科医生、重症监护医生、神经外科医生、重症监护护士以及其他相关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参考,以期在面对复杂的神经危重症患者时,能够提供最优化、最及时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书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循证医学以及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是神经重症监护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疗科技发展的人,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整合多学科知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著作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前沿性和综合性。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医学分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神经系统在危重状态下的复杂挑战。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诸如脑损伤、脑血管病、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常见但凶险的神经系统急症,以及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进行精准的诊断、有效的干预和精细的病情管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重症监护往往是技术密集型和团队协作型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专家、影像学专家、康复治疗师等)的协作模式,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优化这一流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评分

阅读一本译著,最考验的往往是译者的功力。而这本书,至少在第一印象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从前几页的阅读体验来看,译者在文字的转换上显得游刃有余,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又尽可能地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许多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医学概念,在译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明了。我能感受到译者对专业术语的精准把握,以及在处理长难句时的巧妙拆解。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译者本身必定是一位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否则难以达到如此行云流水般的翻译效果。这种高质量的翻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可以更专注于书中知识本身的吸收,而不是被语言的障碍所困扰。对于一本厚重的医学专著而言,译本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其生命力,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认为,医学书籍的价值不仅在于陈述已有的知识,更在于能够激发新的思考和探索。虽然我还没能深入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但仅从其“翻译版”的定位,以及“神经重症医学”这一主题,我就能预见到其中包含着大量来自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当前神经重症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比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创伤性脑损伤等疾病的救治方面,是否引入了新的治疗理念、药物或技术。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关注新兴的领域,比如神经保护、神经修复、基因治疗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诊断和治疗决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国内的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方的风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简洁大方,但又透着一股专业与严谨的气息。从它沉甸甸的分量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丰富度,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暗示着其中蕴藏着解开生命奥秘的钥匙。翻开第一页,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立刻吸引了我,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种厚实而舒适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它对医学插图的运用,那些绘制精细、标注准确的图像,对于理解复杂的神经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在视觉上获得直观的感受。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书中具体内容,但单凭其外观和初步的翻阅,就足以让我对其内在的学术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我坚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广大医学从业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参考平台,引领我们在神经重症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攻克那些棘手的神经系统疾病贡献新的力量。

评分

从包装的严密程度和印刷的精美程度,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于这本书的重视。沉甸甸的书体,厚实的纸张,还有那清晰锐利的字体,无一不彰显着其高品质的出版水准。我喜欢这种拿在手里有分量感,翻阅时纸张摩擦声悦耳的书籍。虽然我尚未开始仔细研读,但仅仅是这种物理上的接触,就已经营造出一种庄重而专业的学习氛围。我常常觉得,一本好的医学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引导。它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并最终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本书,从它呈现出的外在形态来看,无疑具备了成为这样一本优秀医学著作的潜质,让我对其即将开启的知识之旅充满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