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科丰富而珍贵的肿瘤影像资料
★分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科多年宝贵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经验。
★第2版亮点:增加儿科肿瘤内容;根据*WHO肿瘤病理分类重新梳理;补充影像新技术应用;添加和替换更典型、更有意义的图片;根据读者对第1版提出的“有些内容略有难度,影像阅读吃力”的反馈,第2版特意请年轻医师对全书图片进行读片,挑选出有难度的内容增加更多的标注。
周纯武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副主任,北京医师协会放射影像专科分会会长;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医疗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1995——2015年连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20年。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赵心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会腹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1 鼻腔、鼻窦肿瘤
2 鼻咽肿瘤
3 口腔、口咽肿瘤
4 下咽、喉肿瘤
5 涎腺肿瘤
6 甲状腺肿瘤
7 颈部软组织肿瘤
8 支气管、肺肿瘤
9 纵隔肿瘤
10 胸膜与胸壁肿瘤
11 食管肿瘤
12 胃肿瘤
13 小肠肿瘤
14 结直肠肿瘤
15 肝脏肿瘤
16 肝外胆道肿瘤
17 胰腺肿瘤
18 脾脏肿瘤
19 乳腺肿瘤
20 肾脏肿瘤
21 尿路肿瘤
22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23 子宫、宫颈肿瘤
24 卵巢肿瘤
25 腹膜后间隙肿瘤
26 肾上腺肿瘤
27 腹膜肿瘤
28 淋巴瘤结内侵犯
29淋巴瘤结外侵犯
30 大脑肿瘤
31 小脑及脑干肿瘤
32 脑室内肿瘤
33 脑膜肿瘤
34 颅内特殊部位肿瘤
35 髓内肿瘤
36 髓外硬膜下肿瘤
37 髓外硬膜外肿瘤
38 成骨性肿瘤
39 成软骨性肿瘤
40 骨巨细胞瘤
41 骨髓瘤
42 骨血管瘤
43 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
44 脊索瘤
45 未明确肿瘤性质的肿瘤
46 骨与软组织其他肿瘤
47 转移性骨肿瘤
48 软组织肿瘤
49 儿科肿瘤
作为一个常年与影像打交道的临床医生,我深知影像在肿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它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本“诊断宝典”。在日常工作中,当我们遇到一些形态不典型、位置隐匿的病灶时,往往需要快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鉴别诊断。这本书的索引设计非常人性化,可以方便我们快速定位到相关的章节和图片。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少见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的介绍。这些肿瘤虽然不常见,但一旦漏诊,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本书的覆盖面很广,对于这些“疑难杂症”也给出了清晰的影像学提示,这对于提升我们整体的诊断水平非常有帮助。 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影像学征象的命名和描述,都符合国际通用的规范,这为我们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每个肿瘤科和影像科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肿瘤影像诊断的最新进展。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当前肿瘤影像诊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涵盖了经典的影像学表现,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许多近年来新兴的影像技术和分析方法。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人工智能(AI)在肿瘤影像诊断中应用的章节。虽然我个人在这方面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但这本书的介绍,让我看到了AI技术在提高诊断效率、降低漏诊误诊率方面的巨大潜力。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AI如何辅助医生进行图像分割、病灶识别、特征提取等任务,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说明。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振奋,也激励我更积极地去学习和拥抱这些新技术。 此外,书中在讨论一些复杂或不典型的肿瘤病例时,提供了多种影像模态的对比和分析,比如CT、MRI、PET-CT等,并详细阐述了不同模态在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这对于我们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广大临床医生和影像学同行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料。我是一名基层医院的影像科医生,日常工作中接触的肿瘤病例种类繁多,但限于经验和知识储备,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情况,尤其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这本书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雨。 首先,从整体的结构来看,我个人非常欣赏其编排的逻辑性。它似乎遵循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常见到罕见的脉络,使得读者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介绍某个特定器官的肿瘤时,会先给出该器官的正常影像解剖,然后是常见的良性病变,接着是恶性肿瘤的影像特征,最后再辅以一些少见但需警惕的病变。这样的循序渐进,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打牢基础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而且,书中大量的彩图,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清晰,这对于我们肉眼观察影像的医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时候,一张高质量的图像,比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更能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肿瘤影像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影像报告不够详细,或者描述不够精准的情况,这给后续的临床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这本书在各个章节中,都强调了影像学诊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它在图片旁边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解释了该影像学征象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在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陷阱”的提示。很多时候,一些良性病变可能会模仿恶性肿瘤的影像特征,或者一些肿瘤在影像上表现得非常隐匿。这本书会针对这些情况,给出一些警示,提醒我们在诊断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 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和配合使用,也有着深入的探讨。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单一的影像检查可能不足以做出明确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帮助我们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影像学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和年轻医生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习工具。我最近刚开始接触影像学,深感学习的压力和挑战。 在学习过程中,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系统性和权威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像一些教科书那样,过于理论化和抽象,而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直观地展示了各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分期评估以及治疗后变化的影像分析,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很多时候,在看片子时,我们会因为对某种病变的影像特征不够熟悉,而产生犹豫。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鉴别要点和诊断思路,帮助我们排除一些干扰项,更加精准地做出判断。 我还会经常翻阅书中的图片,与我目前接触的病例进行比对。这种“图文并茂”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字典”,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