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

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雁 著
图书标签:
  • 日文图书
  • 汉译出版
  • 出版史
  • 日本文学
  • 翻译研究
  • 文化交流
  • 图书史
  • 汉译文学
  • 出版研究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96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595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04
字数:4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图书翻译与传播的角度,将近代以来日文图书的汉译出版的这一历史过程生动而深刻地再现在读者目前。这是目前国内首部以特定国别为对象的图书出版研究专著,为图书的跨文化交流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国别性(日文语种)的研究样板。

作者简介

田雁,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会图书选考委员会中方委员。出版有多部中日文专著。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从东京到上海——翻译中心的转移(1851-1911)

第一节 日本观的转向

第二节 晚清变革与汉译日文图书

第三节 从东京到上海——翻译中心的转移

第四节 独领风骚的时代

第二章 战争阴影下的图书翻译(1912-1949)

第一节 日本观的背离

第二节 战争阴影下的图书翻译

第三节 商务印书馆的璀璨

第四节 译品之争

第五节 新文化、新思想与备战

第六节 战争的影响与汉译日文图书的影响力变迁

第三章 文本操控与译者操控(1949-1976)

第一节 被疏离的日本

第二节 重理而轻文

第三节 内部发行、皮书和潜在译作

第四节 无法署名的译者们

第五节 时代性作品的缺位

第四章 转型中的机遇与挫折(1977-1999)

第一节 改革初始的中日蜜月

第二节 市场化与国际化

第三节 翻译版图变迁中的社会因素

第四节 电影、电视与日文图书的翻译

第五节 未能畅销的日文翻译图书

第五章 翻译出版中的新元素(2000-2011)

第一节 遭遇冰点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 学科版图中的新元素

第三节 内容为王——呼唤畅销书

第四节 繁荣与反思

末章 汉译日文图书的影响与意义

后记

参考书目


《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一段跨越文化的知识传承之旅 本书并非一部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它深入梳理了自古至今,中文世界对日本图书进行翻译、出版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这不是关于日本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介绍,也不是对特定日本书籍汉译本的推介,而是聚焦于“翻译”与“出版”这两大核心环节,揭示其在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变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萌芽与早期探索 (古代至近代早期) 本章回溯中国与日本在文化交流上的渊源。从早期佛教经典、医学、历法等实用知识的传入,到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初步接触,日本图书的汉译并非始于近代。我们将考察古代中国学者如何通过有限的渠道接触日本(当时称“倭”)的文献,以及这些文献在传播过程中可能经历的筛选与解读。重点将放在这一时期汉译的特点:多为官方主导,内容侧重于实用性与宗教性,翻译形式也相对朴素,缺乏系统性。同时,也会探讨一些零散的、非官方的知识交流,为后来的大规模汉译打下基础。 第二章:近代转型与思想启蒙 (晚清至民国初年)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成功近代化的国家,其丰富的近代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著作,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变革的宝贵资源。本章将详细描述这一时期日文图书汉译的爆发性增长。我们将分析: 译者群体: 留日学生、学者、革命家等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翻译活动往往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紧密相连。 翻译内容: 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日文译本,到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学说、军事理论、教育改革经验,几乎涵盖了近代化所需的所有知识领域。 翻译机构与出版业: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新兴出版机构的成立,为日文图书的汉译与出版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将考察民间翻译社团、报刊杂志在推广日文译著中的作用。 翻译的挑战与策略: 面对大量陌生的学术概念和新的表达方式,翻译家们如何摸索、创新,形成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策略。 第三章:战火与复苏:日文图书汉译的曲折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 战争的阴影笼罩,日文图书的汉译出版也经历了艰难的时期。本章将探讨: 战时出版的困境: 资源匮乏、审查制度、社会动荡如何影响了翻译和出版的正常进行。 特殊时期的翻译方向: 一些翻译可能被用于政治宣传或服务于特定的战争需求。 解放区与国民党统治区对日文图书的态度差异: 考察不同政治势力如何看待和利用日文文献。 抗战胜利后,日文译著的重新审视与出版: 战后,随着对日本文化的重新认识,部分有价值的日文著作得以重新出版。 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日文图书的汉译出版呈现出新的特点: 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内容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指导,重点转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日文译本、苏联影响下的学科理论以及中国急需的科技、工业技术文献。 国家机构的主导: 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机构成为翻译出版的主力。 翻译人才的培养: 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培养日文翻译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革”时期的停滞与特殊现象: 考察“文化大革命”对日文图书翻译出版造成的冲击,以及在特殊时期可能出现的某些零星的、非主流的翻译活动。 第五章:改革开放与多元化繁荣 (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活力。日文图书的汉译出版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市场化与多样化: 出版社的竞争更加激烈,翻译内容更加广泛,从学术著作到大众读物,从经典名著到流行文化,几乎无所不包。 翻译理念与技术的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进步,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日本文化的新浪潮: 日本动漫、小说、历史、哲学、艺术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带动了大量相关日文图书的翻译出版。 学术研究的深化: 对日本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日益深入,也促使更多学术价值高的日文著作被引入。 挑战与展望: 探讨当前日文图书汉译出版面临的挑战,如版权问题、翻译质量的良莠不齐、市场饱和度等,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结语: 《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分析翻译策略,考察出版环境,力求呈现一部关于知识跨越国界、文化相互影响的宏大叙事。它揭示了日文图书汉译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与出版界如何以各种方式,将异域的智慧与思想,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本书为理解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版图的形成,以及中日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出版行业的朋友,我总觉得《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整个出版业的发展脉络。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多少本书被翻译,多少家出版社参与,而是深入探讨了“翻译”这个行为在出版史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受到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甚至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翻译政策的演变的部分印象深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于引进外国图书的态度和导向都会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了哪些类型的日本图书能够被引进、被翻译,又以何种方式呈现给中国读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翻译出版从来都不是一件纯粹的学术或商业行为,它更是文化交流的策略,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书中对一些翻译过程中的争议和挑战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译者和出版人所面临的困境和智慧。读完这本书,我对整个出版生态有了更宏观的理解,也更加珍视那些默默奉献的译者和出版人。

评分

这本《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日本文学接触新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我一直很喜欢看日本的动漫和日剧,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翻译的薄膜,很多细微的情感和文化韵味似乎难以完全体会。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它。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之旅。我惊叹于古代中国士人如何将那些生涩难懂的日本古籍,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语言赋予新的生命;也看到了近现代翻译家们,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潮中,努力架起中日两国文学交流的桥梁。书中那些关于翻译策略的讨论,比如直译与意译的取舍,专有名词的考证,以及如何处理那些在日本本土文化中独有的概念,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仿佛看到了每一本被翻译过来的日本图书背后,都凝聚着译者无数的心血和智慧,他们不仅仅是在翻译文字,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所阅读的每一本译著,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了解日本文学和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听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但实际阅读后,我发现它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我一直认为,翻译是沟通的桥梁,而这本书正是讲述了这座桥梁是如何在中日之间搭建起来,又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加固和完善的。书中不仅仅是记录了事件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一个个翻译家、出版人的故事的挖掘,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和坚守。我看到了他们为了传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而付出的努力,也感受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命运。这本书让我对“翻译”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碰撞。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书页在我眼前缓缓展开,每一个被翻译的日文图书,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也连接着两国民众的心灵。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有着特别的偏爱,尤其是一些那些鲜为人知但却至关重要的历史进程。当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这本书时,我就被它的主题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好奇,中国读者是如何一步步接触到日本的文学作品的?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又是哪些人,以怎样的努力,促成了这一切?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精密的解剖刀,细致地剖析了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从早期零星的、带有学术性质的翻译,到近代随着两国交往的加深,翻译作品数量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再到当代更多元化、更贴近大众需求的翻译出版,每一个阶段的变迁都被作者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重要译本的详细介绍,比如某某大师翻译的某某名著,在当时是如何引起轰动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翻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时代变迁的生动史诗,让我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外语,如果能结合该语言国家的文学作品,是最高效也最有趣的方式。《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这本书,虽然它本身不是一本教日语的书,但它却让我更加渴望去了解那些被翻译过来的日本文学。我一直对日本的推理小说情有独钟,但读这本书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他们的作品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翻译引进,并且影响了中国的推理文学创作。书中对不同时期日文图书的翻译出版情况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读者口味的变迁,以及翻译策略的调整。我惊叹于那些早期的译者,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那些复杂的日文原著呈现给国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所接触到的日本文学,其实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滴水。它激发了我想要去追溯这条河流的源头,去了解更多那些未曾被我熟知的日本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