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9)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佚名,汪经昌 著,黄天骥 编
图书标签:
  • 戏曲
  • 音韵学
  • 中州音韵
  • 中原音韵
  • 近代戏曲
  • 文献集成
  • 理论研究
  • 语音学
  • 方言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3102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8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9)》收录的是佚名著的古代重要的韵书《中州音韵》和汪经昌的《中原音韵讲疏》。《中州音韵》卷首有十九韵目,用字、排列与《中原音韵》相同,每韵下按声调分为几个部分,与《中原音韵》相比,该书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中州音韵讲疏》则是一部音韵研究著作,书中对《中原音韵》有很多详细的讲解与考订。

作者简介

  汪经昌(一九二二—一九八五),曲学家。字守言,号薇史,湖北省武昌县人。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幼从吴瞿安(梅)先生学习,一九五八年任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讲授曲学课程,并兼任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一九六六年任教新加坡义安书院,后转任香港新亚书院教授。着有曲学例释南北曲小令谱中原音韵讲疏。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

前言/序言

  戏曲,是我国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从金元时期戏曲趋于成熟的阶段算起,历经明清两代,到晚清民国时期,它已经走遇了近七百年的道路,发挥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戏曲,包括杂剧、传奇乃至花部小戏等体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不断地变化融合,也经历过好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历史和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进人了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和研究中国戏曲史而言,这是具有特别意义并且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时期。
  我国戏曲,元代以杂剧为主流,明清两代,剧坛以传奇为主,也兼演杂剧。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经常在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全国性节日,引进各种地方戏班,进入北京会演。以此为契机,徽班以其精彩的表演和它易于为群众接受的特质,在京城落地生根,影响日益扩大。它融合了其他唱腔,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京剧’的新剧种。这时候,各处的地方戏,风起云涌。至于曾在舞台上流行的杂剧、传奇,即使在某些方面结合时代的潮流,有所革新,但终究敌不过以徽班为代表的清新、活跃、更接地气的地方戏。愈到后来,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渐渐无人问津,走向衰落。从此,‘花部’终于战胜了‘雅部’,中国的剧坛,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从晚清到民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西方各种思潮包括文艺思潮,也陆续涌入古老的天朝。我国戏曲领域,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联系,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应,也出现了深刻的改良活动。以京剧为例,剧坛上呈现出与元明清三代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从金元以至明清,我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创造、沉淀,在剧本创作上,特别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乾嘉以来,商业兴旺,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一带,市场繁荣,观众日多,审美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宫廷的大力提倡,各个地方戏种有了交流借鉴、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机会。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特别在表演艺术方面,日臻成熟,达到了中国戏曲史上的高峰。那时候,戏班众多,名角迭出。咸丰、道光年间,京师出现以演老生见长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这三杰,被称为’三鼎甲‘。后来又出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三位杰出的老生演员,被称为‘后三鼎甲弋他们的做派唱工,或如黄钟大吕,慷慨沉雄;或如雁啸长空,悲凉苍劲。他们风格各异,而其共同之点:品行端正,敬业不懈,严肃地对待艺术创造。因此,他们被艺术界公认为偶像,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尊敬。
  到民国初年,观众喜爱老生的热忱,逐渐转换为对旦角的追捧。当时京剧涌现出四大男旦。梅兰芳以俊美的容姿,唱、做、念、打已达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让观众如痴如醉。程砚秋擅演悲剧,以青衣应工,幽韵哀情,如泣如诉,唱到剧中的凄楚之处,让观者感同身受。荀慧生则表情多变,做派风流活泼,有第一花旦的美誉。尚小云嗓音圆亮高朗,在串演女性角色中透露着英勃之气,他尤擅演刀马旦,在旦角中自成一派。那时候,梅、程、苟、尚红透了中国剧坛。
  可以说,清末民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高潮时期,尤其是在表演技巧方面,更是发展到艺术的顶峰。
《汉魏南北朝韵文赋叙论》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深入研究汉魏南北朝时期(约公元前206年—公元589年)的韵文与赋体文学。作者通过对大量传世文献的细致梳理与解读,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韵文创作的演变脉络、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本书还将重点分析赋体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揭示其如何从早期朴素的描绘走向形式上的繁复与内容上的深邃。 详细论述: 第一部分:汉魏时期韵文的奠基与发展 引言: 简述汉代文学的总体面貌,为理解韵文的产生与发展奠定基础。 赋体文学的兴起: 起源与早期形态: 追溯赋体文学的源头,分析《诗经》中的“赋”的意味,以及楚辞的铺陈夸饰手法对早期赋的影响。 西汉宫廷赋: 重点考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作品,分析其叙事、铺陈、藻饰等艺术特点,以及赋体作为一种“铺陈叙事”的文体如何确立其地位。探讨其内容如何反映汉代政治、社会与文化。 东汉辞赋的新走向: 分析班固、张衡等人的赋,探讨其如何继承与发展西汉赋体,以及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例如,张衡《二京赋》对都城景象的精细描绘,以及其哲学思考的融入。 其他韵文形态: 乐府诗: 虽不完全是赋,但其叙事性、节奏感与民歌特质,与韵文有内在联系。本节将简要分析乐府诗对叙事性韵文的影响。 散文中的韵饰: 考察汉魏时期散文(如史传、论说文)中出现的排比、对偶、辞藻等韵饰手法,分析这些手法如何为后世韵文的发展积累经验。 汉魏韵文的风格特征: 总结汉魏韵文在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如铺陈夸饰、藻饰华丽、叙事性强等。 第二部分:南北朝时期韵文与赋体的繁荣与转向 时代背景与文学思潮: 阐述南北朝分裂的政治格局、佛教的传播、玄学的影响,以及文学上追求声律、形式美、清谈之风的兴起,这些都对韵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南北朝赋体的发展: 地域性差异: 探讨北方赋体与南方赋体在风格、内容上的差异。例如,北方赋可能更侧重雄浑壮阔,而南方赋则可能更显细腻婉约。 名家名篇分析: 南方: 重点分析鲍照、沈约、谢朓等人的赋,探讨其如何追求声律的和谐,语言的精炼,以及对山水、情怀的抒发。 北方: 考察庾信等人的赋,分析其融合南北风格的特点,以及对历史、政治的感怀。 赋体的“窄化”与“精炼”: 分析南北朝时期赋体在形式上趋于精巧,内容上更加注重个人情志的抒发,或对特定事物进行细致描摹的趋势。 韵文的新探索: 骈文的成熟: 重点研究南北朝时期骈文的定型与繁荣。分析其“四六”句式、对仗工整、用典精妙、讲究声律等艺术特征。考察其在文章体式上的贡献,以及在应用领域(如碑志、书启、奏议)的广泛性。 “宫体诗”与声律研究: 简要提及这一时期对诗歌声律的重视,以及其对韵文语言韵律的影响。 志怪小说与志乘中的韵文: 考察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志乘中出现的描写性、叙述性文字,分析其中蕴含的韵文特征。 南北朝韵文的风格转向: 总结南北朝韵文在继承汉魏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的更加注重声律、形式美、情感表达细腻化的特点。 第三部分:汉魏南北朝韵文与赋体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承前启后: 论述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韵文与赋体,如何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奠定基础。考察其在句式、对仗、用典、辞藻等方面的经验积累。 理论价值: 分析这一时期对韵文创作的实践,如何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例如对文体、风格、声律等问题的思考。 文化意义: 探讨汉魏南北朝韵文与赋体所承载的时代精神、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以及它们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 本书认为,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韵文与赋体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们在继承先秦两汉的优秀传统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韵文体式和赋体风格。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体的成熟与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本书的研究旨在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期韵文与赋体文学的演变图景,并对其文学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肯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中州音韵”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但当我看到它与“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这个宏大的项目联系在一起时,我的兴趣瞬间被点燃了。我一直觉得,古代戏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性的独特性,而音韵则是音乐性的基石。这本《中州音韵》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探究古代戏曲发声机制的可能。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中原音韵”的“讲疏”部分,希望能借此机会,系统地了解那个时期在中原地区流行的语音系统,以及它如何具体体现在戏曲的唱腔、念白之中。想象一下,能够通过文字,去“听”到几百年前戏曲的真实声音,那将是多么令人着迷的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例证,将抽象的语音理论与具体的戏曲文本结合起来,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古代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为什么当时的观众会对这样的唱腔如痴如醉。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语音变化,尤其是与戏曲密切相关的发音系统非常着迷。当我在书店里看到《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9)》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了我的购书清单。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州音韵”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古老韵味,更因为它是“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它可能承载着许多失传的艺术信息。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关于“中原音韵”的“讲疏”部分,我希望能借此深入了解古代戏曲的唱念发音,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戏曲在语音上的细微差别。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就必须触及它的音乐和语言的根本,而音韵正是连接这两者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能够通过理论研究,去“听”到那些曾经辉煌却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戏曲之声,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声腔美学。

评分

这套“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无疑是学术界的一项壮举,而其中的“理论研究编”更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书以“中州音韵讲疏”为主线,预示着我们将能接触到一批珍贵的、与古代戏曲创作密切相关的语音学资料。我一直对戏曲的音乐性及其历史演变深感兴趣,而音韵是构成音乐性的最基本元素之一。通过对“中原音韵”的深入研究,我期望能更清晰地理解明清时期,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戏曲唱腔的实际发音特点,以及这些音韵特征是如何影响剧本的创作、语言的锤炼以及最终的舞台呈现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辑录文献,更在于其理论分析的深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比如,如何通过现存的戏曲文本和戏曲理论,反推出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韵部特点,以及这些韵部在不同剧种、不同地域的差异。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绝佳机会,让我能更贴近那个时代的艺术审美和文化脉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戏曲文献整理的学者,我一直认为“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这个项目意义非凡。这次推出的“理论研究编”,特别是其中的“中州音韵讲疏”,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对古代戏曲的音乐唱腔和语音变化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而“中州音韵”恰恰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原音韵”的特点,以及它在明清戏曲创作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我期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当时戏曲音乐的声学规律,甚至推断出一些失传曲调的可能发音方式。对于那些散佚的戏曲文献,我更是充满了期待,相信通过与“中州音韵”的结合研究,能够让我们对这些文献的理解更加深刻,还原出更加接近原貌的古代戏曲艺术。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戏曲史、音韵学以及文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中州音韵》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作为一名长期沉浸在古代戏曲研究中的爱好者,我常常为那些只剩下只言片语的经典剧目而扼腕叹息。如今,看到“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这样一个宏大的项目,而且还包含“中原音韵讲疏”,我的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中原音韵有着强烈的好奇,想知道它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北方官话有何异同,它又是如何渗透进当时戏曲的唱腔与韵律之中的。这本书的理论研究部分,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音韵变化的规律,揭示古代剧作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语音依据,甚至推测出一些失传曲调的可能发音方式。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这些文献中,窥见更多散佚的剧目片段,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足以让我激动不已,仿佛能从中听到几百年前金戈铁马、儿女情长的回响。我对这本书的出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相信它定能填补许多研究上的空白,为我们理解古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线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