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音韻 中原音韻講疏/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理論研究編(9)

中州音韻 中原音韻講疏/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理論研究編(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佚名,汪經昌 著,黃天驥 編
圖書標籤:
  • 戲麯
  • 音韻學
  • 中州音韻
  • 中原音韻
  • 近代戲麯
  • 文獻集成
  • 理論研究
  • 語音學
  • 方言
  • 中國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
ISBN:97872031028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285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字數: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州音韻 中原音韻講疏/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理論研究編(9)》收錄的是佚名著的古代重要的韻書《中州音韻》和汪經昌的《中原音韻講疏》。《中州音韻》捲首有十九韻目,用字、排列與《中原音韻》相同,每韻下按聲調分為幾個部分,與《中原音韻》相比,該書也具有一定的獨特之處。《中州音韻講疏》則是一部音韻研究著作,書中對《中原音韻》有很多詳細的講解與考訂。

作者簡介

  汪經昌(一九二二—一九八五),麯學傢。字守言,號薇史,湖北省武昌縣人。上海光華大學政治係畢業。幼從吳瞿安(梅)先生學習,一九五八年任颱灣師大國文係教授,講授麯學課程,並兼任東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一九六六年任教新加坡義安書院,後轉任香港新亞書院教授。著有麯學例釋南北麯小令譜中原音韻講疏。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州音韻
中原音韻講疏

前言/序言

  戲麯,是我國在世界藝壇上獨樹一幟的綜閤性藝術。如果從金元時期戲麯趨於成熟的階段算起,曆經明清兩代,到晚清民國時期,它已經走遇瞭近七百年的道路,發揮過重大的社會影響。
  戲麯,包括雜劇、傳奇乃至花部小戲等體裁,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內容、形式,不斷地變化融閤,也經曆過好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進入晚清民國時期,隨著我國曆史和社會齣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戲麯進人瞭非常獨特的曆史時期。對於中國文化和研究中國戲麯史而言,這是具有特彆意義並且非常值得注意的曆史時期。
  我國戲麯,元代以雜劇為主流,明清兩代,劇壇以傳奇為主,也兼演雜劇。但到瞭清代乾隆年間,朝廷經常在為皇帝、皇太後祝壽的全國性節日,引進各種地方戲班,進入北京會演。以此為契機,徽班以其精彩的錶演和它易於為群眾接受的特質,在京城落地生根,影響日益擴大。它融閤瞭其他唱腔,形成瞭後來被稱為‘京劇’的新劇種。這時候,各處的地方戲,風起雲湧。至於曾在舞颱上流行的雜劇、傳奇,即使在某些方麵結閤時代的潮流,有所革新,但終究敵不過以徽班為代錶的清新、活躍、更接地氣的地方戲。愈到後來,屬於‘雅部’的雜劇、傳奇,漸漸無人問津,走嚮衰落。從此,‘花部’終於戰勝瞭‘雅部’,中國的劇壇,經曆瞭一次重大的變化。從晚清到民國,隨著政治經濟的變革,西方各種思潮包括文藝思潮,也陸續湧入古老的天朝。我國戲麯領域,與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相聯係,與資産階級政治運動相適應,也齣現瞭深刻的改良活動。以京劇為例,劇壇上呈現齣與元明清三代不同的麵貌和特點。
  從金元以至明清,我國戲麯經過長期的創造、沉澱,在劇本創作上,特彆在唱、做、念、打等錶演技巧方麵,都在不斷地完善。乾嘉以來,商業興旺,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一帶,市場繁榮,觀眾日多,審美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宮廷的大力提倡,各個地方戲種有瞭交流藉鑒、互相影響、共同提高的機會。以京劇為代錶的‘花部特彆在錶演藝術方麵,日臻成熟,達到瞭中國戲麯史上的高峰。那時候,戲班眾多,名角迭齣。鹹豐、道光年間,京師齣現以演老生見長的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這三傑,被稱為’三鼎甲‘。後來又齣現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三位傑齣的老生演員,被稱為‘後三鼎甲弋他們的做派唱工,或如黃鍾大呂,慷慨沉雄;或如雁嘯長空,悲涼蒼勁。他們風格各異,而其共同之點:品行端正,敬業不懈,嚴肅地對待藝術創造。因此,他們被藝術界公認為偶像,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尊敬。
  到民國初年,觀眾喜愛老生的熱忱,逐漸轉換為對旦角的追捧。當時京劇湧現齣四大男旦。梅蘭芳以俊美的容姿,唱、做、念、打已達爐火純青的錶演技藝,讓觀眾如癡如醉。程硯鞦擅演悲劇,以青衣應工,幽韻哀情,如泣如訴,唱到劇中的淒楚之處,讓觀者感同身受。荀慧生則錶情多變,做派風流活潑,有第一花旦的美譽。尚小雲嗓音圓亮高朗,在串演女性角色中透露著英勃之氣,他尤擅演刀馬旦,在旦角中自成一派。那時候,梅、程、苟、尚紅透瞭中國劇壇。
  可以說,清末民初,是中國戲麯發展的高潮時期,尤其是在錶演技巧方麵,更是發展到藝術的頂峰。
《漢魏南北朝韻文賦敘論》 內容梗概: 本書旨在深入研究漢魏南北朝時期(約公元前206年—公元589年)的韻文與賦體文學。作者通過對大量傳世文獻的細緻梳理與解讀,著重探討瞭這一時期韻文創作的演變脈絡、藝術特色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本書還將重點分析賦體的起源、發展、主要流派及其代錶作傢作品,揭示其如何從早期樸素的描繪走嚮形式上的繁復與內容上的深邃。 詳細論述: 第一部分:漢魏時期韻文的奠基與發展 引言: 簡述漢代文學的總體麵貌,為理解韻文的産生與發展奠定基礎。 賦體文學的興起: 起源與早期形態: 追溯賦體文學的源頭,分析《詩經》中的“賦”的意味,以及楚辭的鋪陳誇飾手法對早期賦的影響。 西漢宮廷賦: 重點考察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作品,分析其敘事、鋪陳、藻飾等藝術特點,以及賦體作為一種“鋪陳敘事”的文體如何確立其地位。探討其內容如何反映漢代政治、社會與文化。 東漢辭賦的新走嚮: 分析班固、張衡等人的賦,探討其如何繼承與發展西漢賦體,以及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例如,張衡《二京賦》對都城景象的精細描繪,以及其哲學思考的融入。 其他韻文形態: 樂府詩: 雖不完全是賦,但其敘事性、節奏感與民歌特質,與韻文有內在聯係。本節將簡要分析樂府詩對敘事性韻文的影響。 散文中的韻飾: 考察漢魏時期散文(如史傳、論說文)中齣現的排比、對偶、辭藻等韻飾手法,分析這些手法如何為後世韻文的發展積纍經驗。 漢魏韻文的風格特徵: 總結漢魏韻文在語言、結構、錶現手法等方麵的共同特徵,如鋪陳誇飾、藻飾華麗、敘事性強等。 第二部分:南北朝時期韻文與賦體的繁榮與轉嚮 時代背景與文學思潮: 闡述南北朝分裂的政治格局、佛教的傳播、玄學的影響,以及文學上追求聲律、形式美、清談之風的興起,這些都對韻文創作産生瞭深刻影響。 南北朝賦體的發展: 地域性差異: 探討北方賦體與南方賦體在風格、內容上的差異。例如,北方賦可能更側重雄渾壯闊,而南方賦則可能更顯細膩婉約。 名傢名篇分析: 南方: 重點分析鮑照、瀋約、謝朓等人的賦,探討其如何追求聲律的和諧,語言的精煉,以及對山水、情懷的抒發。 北方: 考察庾信等人的賦,分析其融閤南北風格的特點,以及對曆史、政治的感懷。 賦體的“窄化”與“精煉”: 分析南北朝時期賦體在形式上趨於精巧,內容上更加注重個人情誌的抒發,或對特定事物進行細緻描摹的趨勢。 韻文的新探索: 駢文的成熟: 重點研究南北朝時期駢文的定型與繁榮。分析其“四六”句式、對仗工整、用典精妙、講究聲律等藝術特徵。考察其在文章體式上的貢獻,以及在應用領域(如碑誌、書啓、奏議)的廣泛性。 “宮體詩”與聲律研究: 簡要提及這一時期對詩歌聲律的重視,以及其對韻文語言韻律的影響。 誌怪小說與誌乘中的韻文: 考察這一時期誌怪小說、誌乘中齣現的描寫性、敘述性文字,分析其中蘊含的韻文特徵。 南北朝韻文的風格轉嚮: 總結南北朝韻文在繼承漢魏傳統的基礎上,呈現齣的更加注重聲律、形式美、情感錶達細膩化的特點。 第三部分:漢魏南北朝韻文與賦體文學史地位與影響 承前啓後: 論述漢魏南北朝時期的韻文與賦體,如何為唐代古文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奠定基礎。考察其在句式、對仗、用典、辭藻等方麵的經驗積纍。 理論價值: 分析這一時期對韻文創作的實踐,如何間接或直接地推動瞭文學理論的發展,例如對文體、風格、聲律等問題的思考。 文化意義: 探討漢魏南北朝韻文與賦體所承載的時代精神、社會風貌、思想觀念,以及它們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結論: 本書認為,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韻文與賦體文學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傢們在繼承先秦兩漢的優秀傳統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創新,形成瞭豐富多樣的韻文體式和賦體風格。他們的創作不僅豐富瞭中國文學的寶庫,更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為後世文體的成熟與演變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啓示。本書的研究旨在更清晰地勾勒齣這一曆史時期韻文與賦體文學的演變圖景,並對其文學史價值和文化意義進行深入的肯定。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對於“中州音韻”這個概念一直有些模糊,但當我看到它與“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理論研究編”這個宏大的項目聯係在一起時,我的興趣瞬間被點燃瞭。我一直覺得,古代戲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音樂性的獨特性,而音韻則是音樂性的基石。這本《中州音韻》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究古代戲麯發聲機製的可能。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中原音韻”的“講疏”部分,希望能藉此機會,係統地瞭解那個時期在中原地區流行的語音係統,以及它如何具體體現在戲麯的唱腔、念白之中。想象一下,能夠通過文字,去“聽”到幾百年前戲麯的真實聲音,那將是多麼令人著迷的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例證,將抽象的語音理論與具體的戲麯文本結閤起來,幫助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古代戲麯獨特的藝術魅力,理解為什麼當時的觀眾會對這樣的唱腔如癡如醉。

評分

這本《中州音韻》的齣現,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作為一名長期沉浸在古代戲麯研究中的愛好者,我常常為那些隻剩下隻言片語的經典劇目而扼腕嘆息。如今,看到“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理論研究編”這樣一個宏大的項目,而且還包含“中原音韻講疏”,我的內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中原音韻有著強烈的好奇,想知道它與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北方官話有何異同,它又是如何滲透進當時戲麯的唱腔與韻律之中的。這本書的理論研究部分,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音韻變化的規律,揭示古代劇作傢在創作時所遵循的語音依據,甚至推測齣一些失傳麯調的可能發音方式。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這些文獻中,窺見更多散佚的劇目片段,哪怕隻是隻言片語,也足以讓我激動不已,仿佛能從中聽到幾百年前金戈鐵馬、兒女情長的迴響。我對這本書的齣版,充滿瞭無限的期待,相信它定能填補許多研究上的空白,為我們理解古代戲麯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寶貴的綫索。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代的語音變化,尤其是與戲麯密切相關的發音係統非常著迷。當我在書店裏看到《中州音韻 中原音韻講疏/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理論研究編(9)》時,我幾乎毫不猶豫地將其納入瞭我的購書清單。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州音韻”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古老韻味,更因為它是“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它可能承載著許多失傳的藝術信息。我最期待的是書中關於“中原音韻”的“講疏”部分,我希望能藉此深入瞭解古代戲麯的唱念發音,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戲麯在語音上的細微差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古代戲麯的藝術魅力,就必須觸及它的音樂和語言的根本,而音韻正是連接這兩者的關鍵。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能夠通過理論研究,去“聽”到那些曾經輝煌卻已消逝在曆史長河中的戲麯之聲,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聲腔美學。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戲麯文獻整理的學者,我一直認為“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這個項目意義非凡。這次推齣的“理論研究編”,特彆是其中的“中州音韻講疏”,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對古代戲麯的音樂唱腔和語音變化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而“中州音韻”恰恰是理解這一現象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闡釋“中原音韻”的特點,以及它在明清戲麯創作中的實際應用。通過對這本書的研究,我期待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當時戲麯音樂的聲學規律,甚至推斷齣一些失傳麯調的可能發音方式。對於那些散佚的戲麯文獻,我更是充滿瞭期待,相信通過與“中州音韻”的結閤研究,能夠讓我們對這些文獻的理解更加深刻,還原齣更加接近原貌的古代戲麯藝術。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戲麯史、音韻學以及文學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和全新的視角。

評分

這套“近代散佚戲麯文獻集成”無疑是學術界的一項壯舉,而其中的“理論研究編”更是我關注的焦點。這本書以“中州音韻講疏”為主綫,預示著我們將能接觸到一批珍貴的、與古代戲麯創作密切相關的語音學資料。我一直對戲麯的音樂性及其曆史演變深感興趣,而音韻是構成音樂性的最基本元素之一。通過對“中原音韻”的深入研究,我期望能更清晰地理解明清時期,尤其是在中原地區,戲麯唱腔的實際發音特點,以及這些音韻特徵是如何影響劇本的創作、語言的錘煉以及最終的舞颱呈現的。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僅在於輯錄文獻,更在於其理論分析的深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視角,比如,如何通過現存的戲麯文本和戲麯理論,反推齣當時中原地區普遍使用的韻部特點,以及這些韻部在不同劇種、不同地域的差異。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次與古人對話的絕佳機會,讓我能更貼近那個時代的藝術審美和文化脈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