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瞭作者關於魯迅的研究隨筆。文章或從小處著筆,體現瞭魯迅偉大之中樸素與平凡;或介紹知名人士與魯迅交往的細節,如章太炎、錢玄同、劉半農、瀋兼士、宮白羽、蕭紅、馬玨、愛羅先珂等;或介紹文學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如關於《一件小事》《西遊日記》《枯葉雜記》等作品背後的故事。
薑德明,男,山東高唐人,1929年生於天津。著名藏書傢,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書話作品《書衣百影》《書衣百影續編》等,著有散文集《南亞風情》《綠窗集》《清泉集》《尋找櫻花》《雨聲集》《流水集》等幾十餘種。
目 錄:
常讀魯迅(代序) ?
《野草》憶往 ?
魯迅的室名 ?
兩把短刀 ?
魯迅的情趣 ?
魯迅的幽默感 ?
魯迅與貓頭鷹 ?
魯迅擬寫的“窮” ?
《女人與麵包》 ?
《一件小事》以外 ?
魯迅初到廣州 ?
魯迅與錢玄同 ?
“無日不處憂患中”
——章太炎、魯迅在北京
“我的老同事”
——魯迅與齊壽山
魯迅與瀋兼士 ?
魯迅與馬玨 ?
“可怕”的母愛
?——魯迅擬寫的一篇文章
魯迅與《西遊日記》 ?
《蹇安五記》 ?
魯迅與淑姿女士的《信》 ?
盲詩人的《枯葉雜記》 ?
陶元慶之死 ?
魯迅與宮白羽 ?
魯迅與蕭紅 ?
《手》的英譯本 ?
初見呼蘭河 ?
蕭軍的《側麵》 ?
炮火中的魯迅先生 ?
徐懋庸注《阿Q正傳》 ?
斯諾譯《祝福》 ?
閃光的銅闆 ?
魯迅見到瞭休士 ?
魯迅與《城與年》之圖 ?
魯迅與梅斐爾德的《你的姊妹》
兩把短刀
魯迅先生住在北京“老虎尾巴”的時候,在他的臥榻底下藏有兩把短刀。後來,這兩把短刀被許廣平強行“繳械”瞭。
一九七六年十月,日本朝日新聞社齣版瞭一本《中日故跡紀行》,作者是東京大學教授、魯迅研究專傢竹內實。書內收有一篇《仙颱與短刀——廣瀨川畔的魯迅》。他判斷有一把短刀是魯迅在仙颱的鄰居——一位武士送給他的。竹內實先生在一九六八年還寫過一篇《關於魯迅的短刀》,並聯想到鞦瑾在日本曾經照過一張手持短刀的相片,猜想那把短刀可能是魯迅藉給鞦瑾的。為此,他還專門訪問瞭魯迅在仙颱的故居。那裏原是仙颱藩士族佐藤喜東洽氏的住宅,當年屋主人還照顧過魯迅的生活。竹內實先生仔細地問過佐藤傢的後人,都肯定老人有過不少刀劍,還曾將它們齣售藉以貼補生計,也曾贈送過朋友。因此竹內實以為魯迅的短刀很可能是佐藤喜東洽氏所贈。
日本朋友如此重視追索魯迅短刀的來曆,想是作為中日人民友誼的一段史話來研究,這種精神令人可感。
關於這兩把短刀的事,見於周建人《略講關於魯迅的事情》一書。書中說:“魯迅有兩把短刀,一把短些,兩邊有刃,作短劍形,裝有黃漆的木頭短柄,有黃漆木套,是在日本留學未久,因為覺得樣子有趣買來的……一把長些……魯迅說,這一把刀是日本一個老武士送給他的。”這位武士或許就是佐藤喜東洽。魯迅把這兩把短刀帶迴國內,又帶到瞭北京。
當年孫伏園在“老虎尾巴”裏做客,也曾經見到過魯迅的短刀。他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一書中說:“魯迅先生常常從書架上拿下那把匕首來當裁紙刀用。刀殼是木質的,殼外橫封兩道白色皮紙,象指環一般。據魯迅先生解說,刀殼原為兩片木頭,隻靠這兩道皮紙的力量纔封成整個的刀殼。至於為什麼不用整片的木頭,或用金屬的釘子或圈子使刀殼更為堅固呢?魯迅先生說,因為希望它不堅固,所以隻用兩道皮紙。有仇人相見,不及拔刀,隻要帶瞭刀殼刺去,刀殼自然分為兩半飛開,任務就達成瞭。”
魯迅跟孫伏園講的這些話,也許還同彆人說過,有好奇的人就傳開瞭,竟有一個同鄉散布魯迅悲觀厭世,想用刀自殺。
流言也傳到瞭許廣平的耳邊,她似乎認起真來,於是“在某一天,我頑皮地搜索書架和床褥,果然發現兩把刀。或者正確地說,是兩把匕首。我實行‘繳械’瞭,先生笑瞭笑也就完事。……‘刀是防外來不測的,哪裏是要自殺’。我把他同鄉的話反問他,先生大笑起來……”(許廣平:《欣慰的紀念》)
在愛侶的眼中,這兩把匕首已經成為可疑和多餘之物,連魯迅先生也未曾料到,這兩把短刀竟成為許廣平女士感情上的一種牽掛。一九二五年六月一日,許廣平滿懷深情地寫信給魯迅:
“褥子下明晃晃的小鋼刀,用以剋敵防身是妙的,倘用以……似乎……小鬼不樂聞瞭!”(《兩地書》“小鬼”指許廣平。)
第二天,魯迅迴信說:“短刀我的確有,但這不過為夜間防賊之用,而偶見者少見多怪,遂有‘流言’,皆不足信也。”當魯迅先生被逼“繳械”的時候,心中該激蕩起怎樣一種溫暖的感情呢?
來自日本的這兩把短刀,竟構成魯迅與許廣平感情生活中的一段小插麯。但願這兩把短刀如今還完好地保存在魯迅博物館裏。
魯迅的幽默感
魯迅先生並不是隨時隨地總是握緊拳頭和橫眉怒目的,這樣的形象是前些年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有人生造齣來的。特彆是有些繪畫,總把魯迅先生畫得很嚴厲,或大聲疾呼,或劍拔弩張,令人生畏。好像革命總要發怒,這是極其片麵的。
其實魯迅先生更有慈祥和藹的一麵,既然他樂於俯首作人民的老牛,他是很容易使人接近的。真是文如其人,我們在讀他的文章時不是總感到很親切,很自然嗎?不是他也常常愛說笑話,讓我們捧書莞爾嗎?
在日常生活中,魯迅先生也有幽默感。例如他不怎麼愛剪頭發,朋友們常同他開玩笑,魯迅先生總是會心地接受並迴報以幽默。當他在紹興府中學堂任監學時,有的同事對他說:“豫纔,你的兩根頭發怎麼不去理一理?多麼難看!”你猜魯迅先生怎麼迴答?他直截瞭當地說:“噢!我齣鈔票,你們好看。”(張能耿:《魯迅親友談魯迅》)迴答得快捷而鋒利,雖然好笑,也還有道理。
後來他在廣州中山大學做文學院長的時候,有的同事又發現魯迅先生的頭發蔚然可觀瞭,便動員他到理發店去“開伐”一番,有好事者還勸他再買一個鏡子,以備“課餘”之用,好知道什麼時候又該進理發鋪瞭。魯迅先生是怎麼迴答的呢?他很平靜地說:“……至於買鏡子,更可大大不必。鼻子失掉瞭,自然會知道。臉上沾瞭汙點,不過是外界的攻擊,小心提防,自無外患。鬍子粗長瞭,那是它自身的年紀的老大。”(《魯迅先生軼事》)這當然也是幽默,而且富有哲理。有誰不樂於同這樣有幽默感的人親近呢?
魯迅的幽默講的似乎都是些大實話,然而又意趣雋永,餘味無窮,是一種高級幽默。至於思想的敏捷,語言的形象,諷刺的犀利,處處顯示瞭魯迅的風格。幽默感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智慧、風趣、敏銳和高度的文化修養,與庸俗的趣味完全是兩碼事。即以魯迅關於理發的笑話來說吧,它的內容豈獨幽默而已哉!
捧起《常讀魯迅》,我預想中的會是又一篇深入的學術探討,或者是對魯迅生平事跡的復盤。然而,這本書所呈現的,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它更像是一次與魯迅靈魂的深度對話,一次關於當下與過去的細膩碰撞。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將魯迅視為一個遙不可及的文化符號,而是將他拉迴到瞭日常的語境之中。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魯迅文字中那些鮮活的生命力,那些直抵人心的力量。例如,書中對《呐喊》中人物命運的解讀,不再是枯燥的社會批判,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們看到瞭在那個冰冷年代裏,個體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與掙紮。 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魯迅文字中那些尖銳的批判,也沒有刻意去美化。相反,作者以一種非常坦誠的態度,去呈現魯迅的鋒芒,去理解他批判的動機。這種不迴避,不粉飾的態度,反而讓魯迅的形象更加立體,更加真實。 書中關於魯迅思想演變的梳理,也並非是綫性的闡述,而是以一種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將魯迅的不同時期、不同作品中的思想精華串聯起來,形成一種動態的認知。這讓我明白,魯迅的思想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深化和發展的。 作者的文字風格,也極為考究。它不是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使用的華麗辭藻,而是字斟句酌,意蘊深遠。讀起來,仿佛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都飽含著作者對魯迅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常讀魯迅》這本書,讓我對魯迅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概念層麵,而是深入到瞭他的精神內核。它提醒我,閱讀魯迅,不僅僅是為瞭瞭解過去,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當下,理解我們自己。它是一本真正能夠滋養心靈的書,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
評分《常讀魯迅》這本書,如同一麵清澈的湖水,映照齣我內心深處對這位先賢的敬畏與睏惑。我並非文學研究者,也非曆史學者,隻是一個對文字懷有樸素情感的普通讀者。然而,魯迅的名字,卻始終在我的人生坐標係中占據著一個特殊的位置,他的作品,如同暗夜中的星辰,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嚮,也引發著我無盡的思索。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沒有用過於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故作高深地進行理論闡釋。它更像是從一個非常個體化、非常人文的視角齣發,去解讀魯迅的文字。我從中讀到的,不是冰冷的學術分析,而是字裏行間流淌著的真摯情感,是魯迅先生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是對人性的洞察與鞭撻。 例如,書中對魯迅筆下那些平凡人物的描繪,不再是簡單的文學形象分析,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人物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根源和人性弱點。這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僅僅是對個體命運的同情,更是對整個時代癥結的深刻反思。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感覺魯迅的作品離我更近瞭,他的思想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高峰,而是可以觸及,可以感悟的真實存在。 此外,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它不是那種為瞭炫技而堆砌華麗辭藻的文字,而是質樸、懇切,充滿溫度。讀起來,就像是與一位學識淵博但又平易近人長者進行對話,他循循善誘,引人入勝,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魯迅思想的博大精深。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魯迅作品中那些“未竟”之意、那些留白之處的解讀。它沒有試圖去填補所有的空白,而是鼓勵讀者去參與到解讀的過程中,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斷力。這種開放性的態度,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是這場精神旅程的同行者。 總而言之,《常讀魯迅》這本書,在我心中留下瞭一道深深的印記。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魯迅,也讓我更加理解瞭自己。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遺忘的書,而是一本會讓你反復迴味,每次閱讀都能獲得新的啓發的書。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常讀魯迅》,心情是復雜的。魯迅這個名字,於我而言,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是承載著太多時代的迴響與個人的思索。在尚未深入細讀之前,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像是在尋覓一條能引領我重新審視這位巨匠的路徑。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魯迅的作品,或是對其生平的流水賬式介紹。我渴望看到一種更深沉的解讀,一種能將魯迅置於當下語境中,引發共鳴的觀點。 魯迅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鋒利的穿透力,直指人性的幽暗與社會的沉屙。我曾在年少時,被其筆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震撼,也曾因“橫眉冷對韆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而熱血沸騰。但隨著年歲漸長,生活的閱曆愈發豐富,我開始更深切地體會到他文字中那種超越時代的憂思與悲憫。我期待《常讀魯迅》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更清晰地看到魯迅思想的脈絡,理解他那些看似犀利甚至有些刻薄的言辭背後,所蘊含的對民族命運的深沉關切。 我想,閱讀魯迅,絕不是一次性的消費,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對話。他的思想,如同古老的鍾聲,在曆史的長河中迴蕩,每一次敲擊,都能引發新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去理解魯迅的創作動機、他的思想演變,以及他對於中國現代文學乃至思想史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魯迅的文字,仿佛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的局限與盲點。他的批判,有時尖銳得讓人不適,但正是這種不適,纔最能觸及靈魂深處。我期待《常讀魯迅》能夠引導我,在閱讀中不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而是勇敢地去麵對,去反思,去尋找自己在這個時代應有的姿態。 魯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一種在沉鬱中蘊含著力量的韻味。他的敘事,並非一味地抒情或議論,而是在不動聲色的描繪中,展現齣深刻的洞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體會到這種文字的魅力,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情感,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滋養。
評分翻開《常讀魯迅》,並沒有期待它能給我什麼驚天動地的“啓示”,畢竟,魯迅的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厚重感,似乎就已經說明瞭一切。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乎意料的方式,讓我重新審視瞭“常讀”的意義。它不是一本給你“答案”的書,而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在照見魯迅的同時,也看見瞭自己。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跳躍,也非常個人化。作者仿佛是在隨意的翻閱和記憶的碎片中,信手拈來魯迅的某個片段,然後進行一番彆開生麵的解讀。這種非綫性、非正式的風格,反而讓我覺得更加親切,仿佛作者是在與我一起,進行一場輕鬆而深入的漫談。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魯迅作品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的關注。比如,對某個人物的眼神,某個詞語的選擇,甚至是某一段對話的語氣,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挖掘。這種“慢閱讀”的方式,讓我擺脫瞭以往囫圇吞棗式的閱讀習慣,開始學會去品味文字的韻味,去感受作者的匠心獨運。 它沒有給我那種“你應該這樣理解魯迅”的強勢灌輸,而是以一種“我當時是這樣想的”的分享姿態,引導讀者去思考。這種“以我觀魯迅”的方式,反而更能激起我的好奇心,讓我想要去驗證,去比較,去形成自己的理解。 書中關於魯迅小說人物命運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將這些人物簡單地臉譜化,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復雜動機,去體會他們身處的時代環境對他們命運的塑造。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讓我感覺魯迅先生的筆下,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隻有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普通人。 《常讀魯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閱讀魯迅,從來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迴溯與前進。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常讀”,不在於數量的堆砌,而在於每一次的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
評分讀完《常讀魯迅》,心中湧起一股復雜的情緒,既有如釋重負的輕鬆,又夾雜著難以言喻的悵惘。它沒有給我那種“原來魯迅是這樣”的恍然大悟,也沒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讀公式。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我迷茫時,輕聲耳語,將那些我曾經忽略,或者似是而非理解的魯迅思想,以一種更具象、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是學術界枯燥的考據,也不是文學評論界高屋建瓴的論斷。它更像是站在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去講述魯迅的文字如何觸動人心,魯迅的思想如何與我們的現實産生勾連。比如,書中對“看客心理”的深入剖析,不再是簡單的概念羅列,而是通過具體的場景、細緻的描寫,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那種冷漠與麻木的侵蝕力,進而引發對自身行為的反思。 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解讀魯迅作品時,並沒有迴避那些可能引發爭議的內容,也沒有刻意去“洗白”或“神化”。相反,它以一種開放的態度,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不給標準答案”的引導方式,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被邀請參與到一場關於魯迅的、關於我們自身的討論中。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人,沒有矯揉造作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而是以一種樸實而真誠的文字,娓娓道來。它就像一杯溫熱的茶,在品味的過程中,逐漸散發齣醇厚的香氣。我常常在閱讀中,不自覺地停下來,迴味作者的某一句評論,或者某個比喻,然後若有所思。 總而言之,《常讀魯迅》帶給我的,並非一次簡單的閱讀體驗,而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魯迅,也更深刻地認識瞭自己。它不是一本讓你一次性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能從中獲得新感悟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