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
你能想象吗?我国唐代车轿的雍容华贵可甩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的马车几条街、宋代女装的款式设计可让今日时装周的潮流设计师们相形见绌、文人学士们使用的餐具之精美堪比英国皇家御用品……这些图像与元素,在千余年的中国绘画经典中尽皆流传了下来。
2、高清完整的复制呈现
博物馆藏的原作我们无法随手把玩、窥其全貌;印刷品中的图片往往小而不精,无法展现细节。本丛书采用完整大图高清呈现:手端展开、纤毫毕现,连绵数米,一睹长卷全貌。
家中有小朋友的读者,甚至可以带娃在地板上拉开长卷,与孩子一起在美术大师的图像迷宫中,寻找有趣的发现……
3、时尚现代的设计语言
丛书的设计借鉴了古代“经折装”简明直白的表现形式,还辅助以阅读的文字与说明。
精装封面和回环书腰上,大师介绍、作品解读、名家评论一个也不少,达到极简与极繁的统一。
每卷的封面设计,只选用一种中国画颜料,专一单色呈现。
4、以美术史为体系的出版规划
从中国绘画史有名有姓的首位顾恺之(东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到齐白石等民国大家,本丛书以时间为线,串成完整的出版体系,规划出版80卷以上。历代绘画大师一览无余、尽在其中。
随书附赠一份“中国美术史大师脉谱(Map)。
5、亲民的价格
过去,坊间能够看到的类似复制画,定价动辄几百上千,使人望而却步。
本丛书均为高清复制的精装册页,每卷定价不过数十元。
6、名家的推荐
作家、画家 陈丹青先生看到这套书,不由感慨:“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啊,正是这些东西,让人拥有文化自信。”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先生则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先生推荐道:“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十六阿罗应真图》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599厘米。
此卷是石涛早年的代表作。画笔以清圆细劲的线条,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盘亘的山石,从此图可看到石涛恣肆流畅的笔墨技巧,显然出自对传统白描扎实苦练的硕果。
《虬峰文集·大涤子传》有记载:“时画一横卷,为十六尊者像,梅渊公(梅清)称其可敌李伯时(李公麟)。”
石涛(1641-约1718),原名朱若极,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法号有元济、原济等。石涛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脱胎于山川”,进而“法自我立”。所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皆讲求新格,一反当时仿古之风。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陈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和书脊的处理,体现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东方美学。它没有采用那种夸张的、为了吸引眼球的色彩或装潢,而是用了一种接近宣纸的微哑光材质,触感温润。我尤其喜欢它在局部细节的烫金处理,低调而不失庄重,仿佛在向你暗示这内部承载的是何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挑选艺术书籍时,我非常看重“体量感”和“仪式感”,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极佳的平衡。它不像那种随随便便就能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你郑重地把它放在书桌上,铺展开来。这种仪式感,让每一次的翻阅都变成了一次对经典的致敬。它成功地将印刷品提升到了一个“物证”的高度,证明了当代出版工艺在致敬传统艺术时所能达到的高度。
评分这本厚重的画册拿到手里,首先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选用似乎非常考究,即便是印刷的彩色图版,也保留了原作墨韵的细腻层次,能清晰地看到笔触的干湿浓淡变化。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画作,它在版式设计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对于那些经典构图,他们似乎特意留出了大面积的留白,让观者在浏览时能有一个喘息的空间,而不是被密集的图像信息所淹没。装帧的考究也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阅时,那种对艺术品本身应有的敬意油然而生,这种“物性”上的良好体验,是很多当代出版物难以企及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对于某些特定技法的解读深度还可以再增加一些,毕竟石涛的笔墨语言博大精深,即便是大师原作的展示,也需要一些更深入的导读来辅助理解其高妙之处。但总的来说,作为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拥有这样一本高质量的图录,无疑是极大的幸事。
评分我最近正在尝试将传统水墨技法融入到我的数字艺术创作中,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丰富视觉参考的出版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仅展示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代表作”,更收录了许多角度非常独特的作品,有些细节的观察角度,比如对山石皴法的处理,或者对人物衣纹的寥寥数笔,如果不是高清还原,在普通画册里很容易被忽略过去。我特意对比了几张我手头现有的旧版资料,这本新出的影印本在色彩的还原度和细节的锐度上,有着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对“意笔”的呈现,那种似有若无、一气呵成的气韵,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阅读过程中,我几乎能感受到当时画家作画时的心境和运腕力度,这对于模仿和学习来说,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看画”到“解画”再到“入画”的桥梁,非常实用。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些许涉猎的普通爱好者,我通常更偏爱那种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的书籍。这本书虽然图多,但早期的阅读体验有些“门槛高”。一开始我有点疑惑,为什么没有更详尽的图注来解释每幅画背后的典故或者特定的笔墨技法名词。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这可能是一种更高阶的出版哲学。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对艺术史有一个基础认知,从而将重点放在了“原典”的展示纯粹性上。这迫使我不得不去查阅其他资料来补充背景知识,反而成了一种主动学习的驱动力。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顶级展览的“私人目录”,你需要自己准备好功课才能更好地欣赏。它的价值在于其“原版”的呈现质量,而非事无巨细的讲解,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显得难能可贵,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大师原典系列”的名头去的,对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中信出版社在文史类书籍的把控上一向比较稳健。但这次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静谧的沉浸感。这本书的排版节奏非常缓慢且克制,它没有用太多冗余的文字去过度解读艺术家的“生平八卦”或者“时代背景”,而是将最大篇幅留给了图像本身。这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读者来说,反而是一种挑战,需要静下心来,耐心地品读每一幅作品的结构和意境。我发现,当你真的放慢速度,不去急着翻页时,一些隐藏在墨迹中的“密码”才会慢慢浮现出来——比如石涛在某些角落署款时的笔势,或者他与其他画家的互动痕迹。这本画册更像是一个“视觉的冥想工具”,它要求观者主动进入到作品的对话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解读。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评分经典 值得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