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华夏万卷 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唐摹 王羲之兰亭序三种 | 作者 | 胡紫桂 |
| 定价 | 18.00元 | 出版社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671219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数 | 页码 | 18 | |
| 版次 | 1 | 装帧 | 线装 |
| 开本 | 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今绍兴)之兰亭,举行修禊活动。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清流激湍,列坐其次,置酒于觞,随水漂流,止于谁处,须饮酒赋诗。这便是文中所说的 『流觞曲水』。《兰亭序》即是王羲之为此次聚会所成之诗集而书写的序言。鼠须笔,蚕茧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美文妙笔,一气呵成。据说,王羲之次日酒醒,又誊写数遍,然终不如原稿。由此,对《兰亭序》的书写状态,我们可想而知。全文共28行,324字,笔法、结字、章法,堪称完美。故后世书家将《兰亭序》誉为『天下行书』。 《兰亭序》堪称书法史上的一个传奇。首先,其产生于东晋,而显世却在唐代,从东晋以后至唐代以前的书法文献中鲜见提及。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篇》中虽提道:『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然南朝梁人刘孝标在作注时所引《临河序》仅有153字,其文字的后半段与《兰亭序》文字亦有出入。其次,关于《兰亭序》的出现,据说其传至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又有说:智永传于弟子僧辩才)处,因唐太宗素好王书,使萧翼雅赚《兰亭序》,收入秦府,又曾命冯承素、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临摹多本赏赐王亲近臣,太宗故去后真迹陪葬于昭陵。然昭陵在五代时为温韬所掘,盗出的物品清单中却不见《兰亭序》,亦未见其流传于世。 关于《兰亭序》法帖,今之所见皆为唐人之临摹本或刻本。其中著名的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所作之临摹本,以及传为欧阳询摹写上石的《定武兰亭》刻本。尤其是冯承素摹本精到妍媚,丝丝入扣,据说切近原帖,又因其首有唐中宗的『神龙』左半印,故称之为《神龙兰亭序》。 |
| 作者简介 | |
|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邪(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属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世又有『王右军』之称。关于其书法取法,他曾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中自述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继往开来,博采众长,『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人谓『尽善尽美』,后世尊之为『书圣』。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临读经典碑帖为书法学习之不二法门。中国历代名家辈出,传世碑帖无数。这套《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选书法史上经典,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堪称佳制。 本系列采用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线装订,拆阅方便实用。力求“下真迹一等”之效果。系列**的特点则是对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细节纤毫毕现。无论线条的张力、墨色与叠加,还是纸张的颜色及气息,都毫厘间淋漓尽现。 “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对读者诸君在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帮助。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收藏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太容易了,但真正“有分量的、能沉淀下来的”实物资料却越来越珍贵。这套《华夏万卷》系列,无论从纸张的韧性、墨色的还原度,还是整体的装帧设计上,都透露出一种“传世”的意图。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一件可以陪伴我们书法生涯的“良伴”。每次在案头展开,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都能立刻将人的心绪沉淀下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习惯于在屏幕上浏览那些“高光时刻”的瞬间,但书法学习的精髓在于“日积月累”和“心手相应”。这套书,恰好能提供一个沉静的、专注于细节的环境,帮助我们对抗外界的浮躁。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经典”。
评分当我将这本关于“唐摹王羲之兰亭序”的放大本与其他版本的资料进行对比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原色放大”的震撼力所在。那种层次感,那种墨色的干湿浓淡,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个人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情有独钟,但市面上的各种影印本,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绝世美人。而这套书,则像是一面擦得锃亮的镜子,让你直面原作的精髓。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曲水流觞”的下午,王羲之蘸墨、运腕时的那种灵动与潇洒。学习书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人”的理解上。了解书写者当时的情感状态,才能更好地理解笔下的结构与气韵。这本书的高分辨率输出,成功地将书写者的“手感”和“心境”转化为了我们可以感知的视觉信息,这对于任何一位严肃的书法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次无法多得的宝贵资源。
评分说实在的,我收藏了不少关于书法艺术的图书,但大多都是理论探讨或者作品选集。真正专注于“原色放大”这一极高要求的出版物,数量是相当有限的。这套书的出现,填补了市场上的一个巨大空白。当我拿到其中一册,展开来仔细端详那些放大后的笔触时,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以往看拓本,总觉得有些“失真”,色彩和质感总觉得差点意思。而这套书,仿佛是直接将那块饱经风霜的碑石,或者那卷历经沧桑的纸张,搬到了我的书桌上。你能清晰地看到飞白处的枯笔,也能分辨出浓墨处堆叠的层次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技术流”的书法爱好者去破解那些历代大家们“不传之秘”。如果一个学习者只停留在“形似”,而不能深入到“神似”,那么他的书法终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套书,无疑是通往“神似”的一条捷径,它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可供反复摩挲和体会的物质证据。
评分这本《华夏万卷 中国书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的初衷,我想是为了让每一个钟爱传统书法艺术的朋友,都能获得一次近乎“亲临现场”的鉴赏体验。特别是对于那些钻研碑帖、揣摩古人笔意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原色放大”的呈现方式,简直是福音。我一直觉得,学习书法,光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印本或者小尺寸的图片是远远不够的,那些细微的墨韵变化、线条的提按顿挫、结构上的微妙平衡,都藏在那些肉眼难以捕捉的细节里。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尽可能地还原了原作的风貌,让那些横亘千年的笔意得以在掌中重现。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书家精神世界的窗口。每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创作时的心境与技法,那种沉浸式的学习感受,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我尤其欣赏他们对装帧和纸张的选择,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尊重传统这件事上的那份虔诚与用心。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时间感”的尊重。书法艺术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不可逆转性——每一笔落下,便成了定局。而当我们研究那些传世之作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穿越时间,试图捕捉那个瞬间的动态美。这套放大本的意义就在于,它将那个瞬间拉长、放大,允许我们以慢镜头的方式去审视。这对于理解“气韵生动”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有着极其实质的帮助。比如研究某一个字的起笔,它是“藏锋”还是“露锋”?它的转向处是“方折”还是“圆转”?在小尺寸的印刷品中,这些区别常常被抹平,但在这种高精度的放大版本中,一切都清晰可见。对于那些致力于“入古出新”的创作者来说,这种对古人创作过程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是构建自身笔墨体系的基石。这是一种对前辈技艺最直接、最敬畏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