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绘服装款式设计与表现1288例 | ||
| 定价 | 32.80 |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1月 | |
| 开本 | 12开 | |
| 作者 | 潘?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200000 | |
| ISBN编码 | 9787518020614 | |
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教材”定位感到非常困惑。一个合格的专业教材,不仅要传授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系统的学习框架和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结构松散得像一盘散沙,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生硬,内容重复率高得惊人,很多看似不同的“例”其实只是在配色或细节装饰上做了微小的改动。例如,在处理外套的驳头设计时,它前后用了近五十页的篇幅,但核心的变化点屈指可数,且都未深入探讨不同驳头(如戗驳领、平驳领)在功能性、正式感和修饰脸型上的区别。这种详略失衡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浪费了读者的阅读时间。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用最少的篇幅讲透一个设计原理的书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努力地想用数量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但最终只是堆砌了一些看起来很满、实则很空洞的内容,让读者在海量的图例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系统地掌握服装设计的核心技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倒是无可挑剔,纸张厚实,色彩还原度很高,这或许是它最大的优点之一——视觉体验尚可。然而,抛开纸张的成本,内容本身的价值却难以匹配其标价和“专业”的头衔。真正令我感到不值的是,它在“服装设计入门”方面提供的指导性意见极为薄弱。入门书籍理应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从基础的材料学认知,到基础的服装部件绘制,再到成衣的整体效果图。这本书似乎直接跳过了“基础认知”阶段,直接将读者扔进了复杂的款式变化中。比如,对于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场合来调整设计风格这一重要的市场意识,书中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提供任何案例来演示“儿童化”与“成熟化”的风格转换机制。它给出的都是一些“通用”的、缺乏明确市场定位的时装概念。对于想通过这本书找到职业方向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方向感太弱,就像在没有指南针的海域里航行,虽然船很大(图例多),但不知道该开往何方。
评分我花了几个小时仔细研究了这本书里关于“时装画表现”的部分,深感失望。市场上的很多入门教材,至少会花大量篇幅讲解透视原理在服装设计图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用不同笔触来区分皮革、丝绸、羊毛等不同材质的视觉效果。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显得敷衍而粗糙。它呈现的服装图稿,缺乏生命力和动态感,仿佛是二维平面上的剪贴画,完全没有捕捉到时装的精髓——那种流动的美感和穿着者的气质。更别提那些号称“1288例”的款式设计了,很多设计元素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更像是从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旧画册里随机抽取的片段拼凑起来的,缺乏一个统一的主题或设计系列的概念。我尝试用书中的一些“高级”表现手法去重绘我自己的设计草图,结果发现,即使严格遵循书中的步骤,最终成品也显得僵硬而呆板,完全达不到宣传中“专业教程”所应有的那种令人惊艳的效果。这让我怀疑,作者本人是否真正理解时装画在传达设计意图中的决定性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尝试自学的服装设计爱好者,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弥补我在专业课程中可能遗漏的、关于版型基础与服装结构之间的关系。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图文并茂的结构解析,比如,衬衫的省道是如何影响胸部合体的,裤子的裆部曲线如何决定穿着的舒适度等。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完全避开了这些“硬核”的技术细节。它的大部分篇幅集中在各种花哨的褶皱、装饰品的添加以及不切实际的夸张比例上,而对于服装为何能“穿”在人身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比如,它展示了大量的A字裙设计,但从没有解释过A字裙的裙片展开度与腰围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个比例对整体视觉重心的影响。这使得这本书对于真正想要从零开始学习“设计”而非仅仅是“画图”的人来说,存在一个巨大的知识断层。它更像是一本给插画师准备的参考书,而不是给未来服装设计师准备的教材,那种对结构和工艺的尊重感在书中荡然无存。
评分这本所谓的“服装款式设计与表现”的书,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的期望值挺高的,毕竟标题里“包邮正版”、“1288例”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很吸引人,仿佛一本囊括了所有设计灵感的宝典。然而,翻开目录和前几页后,我立刻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套路感”。它似乎更像是一个针对初学者的、为了凑字数而堆砌起来的速成指南,缺乏真正深入的理论剖析和创新的思维引导。比如,关于人体结构与服装之间的动态关系,书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标准比例图,对于如何根据不同面料的垂坠性、弹性和廓形变化来调整设计细节,几乎没有给出像样的案例分析。我本来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抽象的时尚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具有可行性的设计图,但这本书更多停留在“照着画”的层面,对于“为什么这么画”的深层逻辑探讨付之阙如。对于一个已经有些基础,想要寻求突破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非常有限,它提供的更多是“工具箱”式的图例集合,而不是“设计师思维”的培养皿。那些所谓的“手绘”技巧,也大多是基础的阴影和线条练习,远远达不到专业教程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么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么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评分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