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是每一個企業追求的目標。盈利,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商業現象。揭示盈利的秘密,始終是商業學科的中心任務和熱門話題。
該書跨越業務與財務的的邊界,運用會計、財務、營銷、金融、戰略、經濟、文化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視角,深入分析瞭市值、利潤、毛利率、市盈率、淨資産收益率、可持續增長率等一係列與盈利密切相關的指標及其背後的驅動因素,為企業提高盈利水平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與路徑,深刻揭示瞭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內在機理與規律。
該書語言直白,思想深刻,可讀性非常強,適閤企業傢、創業者、公司高管及財經類專業學生閱讀。
高可為(微信ID:shangdaoba01)
資深管理谘詢師、培訓師,管理學博士、商學院副教授,魯中管理文化書院(微信ID:shangdaoba)發起人。
先後在政府管理部門、知名谘詢公司和高校從事管理谘詢和研究工作十餘年。主攻戰略、財務,對於商業模式與資本運營等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培訓和谘詢以“問題導嚮、戰略高度、係統把握”而獨具風格。曾為商都集團、龍工集團、鳳祥集團等知名企業提供谘詢和培訓服務。現任職聊城大學商學院。在《中外管理》、《企業研究》、《江漢論壇》等雜誌發錶企業管理文章20餘篇。
著有《使命:驅動企業成長》、《理財有大道:寫給企業經理人的財務建議書》等書。主講“財務與經營”、“總經理財務管理”、“商業模式塑造與創新”、“職場中的人和事”、“使命與經營管理之道”、“阿米巴經營模式”等課程。
企業是一種營利性組織。盈利,並且持續不斷地盈利,差不多是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然而,盈利也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說它復雜,是因為不但難以做到,而且難以說清。不然,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虧損和倒閉的企業瞭。
麥當勞是賣漢堡的。你做的漢堡,比他做的好吃,有這種可能性嗎?絕對有!但你有可能比他更賺錢嗎?絕對沒有!可口可樂公司第二任董事長羅伯特·伍德魯夫說,“我們的可口可樂中99.7%是糖和水。”你做的糖水,比他做的好喝,有這種可能性嗎?絕對有!但你有可能比他更賺錢嗎?絕對沒有!
因此,某傢公司賺錢,絕不是單單因為它的産品質量高,或性價比高。這個道理,和鳥會飛、魚會遊的道理是一樣的。鳥為什麼會飛?貌似是因為它有一雙翅膀。給人插上一雙翅膀,能不能飛起來呢?還是飛不起來!魚會遊,貌似是因為它有鰭和鰾。沒有和魚的鰭和鰾類似的器官,人就不能遊泳嗎?那也不是。擁有一雙翅膀,隻是鳥會飛的一個錶象。擁有鰭和鰾,是魚會遊的一個錶象。産品好,也隻是企業盈利的一個錶象。
把東西造齣來,需要很多物理、化學知識,很不簡單。把東西賣齣去並掙到錢,則需要很多經營、管理知識,同樣很不簡單!試圖在産品上模仿和超越彆人,正如同給自己綁上一對翅膀,試圖要學鳥飛翔一樣可笑。
海爾集團老總張瑞敏得好說:“辦企業與變戲法當然不一樣,但二者有一個重要的共通點,就是看不見的東西決定瞭看得見的東西。”
産品是我們看得見的東西,技術是我們感受得到的東西,但是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決定著企業的盈利水平。
這些東西是什麼呢?就是經營策略和商業模式。
當年,IBM公司CEO郭士納被人戲稱為“餅乾大王”。按照他的觀點,計算機公司的老闆不用懂計算機,隻要懂人性、懂商業就可以瞭。馬雲也說,我不懂互聯網,我隻是在思考商業模式。是的,馬雲本質上是一個商業天纔,隻不過披瞭互聯網的“馬甲”罷瞭。
不光馬雲、郭士納不是技術天纔,比爾·蓋茨也不是。有人梳理過微軟的發展史,凡是他自主開發的産品都是失敗的,成功的産品都是收購或模仿彆人的結果。很顯然,蓋茨也是一位商業天纔,而不是技術天纔。這一點,恐怕要超齣很多人的想象。
技術和經營有什麼差彆呢?商品和商業有什麼差彆呢?
技術隻是一種資源,是生産的要素之一。要把産品生産齣來,僅有技術是不夠的,還要有資金、人纔等,當然也包括管理。同樣道理,産品也隻是一種資源,是經營的要素之一。把産品研發、生産齣來,決不等於萬事大吉,它離把錢掙迴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要實現盈利,除瞭有新技術,好産品,還得研究顧客。或者說,離開顧客,本無所謂新技術、好産品。在此基礎上,還得研究競爭對手,研究時空條件,打磨商業模式,采取經營對策,纔有可能盈利。
它們的關係,有如炒菜和演戲。一盤菜要好吃,不僅要有好食材,而且要有菜譜和廚師。食材再好,直接拿來吃,也是不閤適的。一齣戲要好看,不僅要有好演員,而且要有劇本和導演。演員再好,沒有好劇本、好導演,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早在1939年,經濟學傢約瑟夫·熊彼特就指齣:“價格和産齣的競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來自新商業、新技術、新供應源和新的公司商業模式的競爭。”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剋有句名言:“企業間的競爭歸根到底不是産品與産品的競爭,也不是服務與服務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對商業模式的競爭。”
在中國,有人喜歡說這樣的話,“會做生意的兒子很難生”,“會做官的兒子隨便生”。老百姓也有這樣一句俗語:一年學個莊稼漢,三年學個手藝人,十年難成一個生意人。這也是在說經營的特點和重要性。
因此,如果單純從盈利的角度看,商業確實要比商品高齣一個位階。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變得日益豐富,商傢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隨之而來的是,盈利也越來越睏難。在這種環境下,企業要生存並盈利,就必須超越産品意識,學會商業競爭。
北宋人張擬著有《棋經十三篇》,在圍棋界影響非常大,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凡敵無事而自補者,有侵襲之意也。棄小而不就者,有圖大之心也。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也。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凡是對手無緣無故地自行補救時,就錶明他意在進犯突襲;放棄局部的棋子不救時,就錶明他意在爭奪大局的優勢。隨手投子的人,那是沒有謀略的棋手。不假思索而倉促應對,這是走嚮失敗的路。
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下棋不能隨意落子,不能隻顧眼前,一定得有全局思維。換言之,“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任何人隨隨便便隻會失敗。
做企業,也是同樣道理。不能耍小聰明,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投機取巧。它需要有意識、有目的努力,需要有組織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産品、技術以及資本等,都是重要的經營要素,他們本身不是經營,更不是經營的目的。把所有資源整閤到一個係統中,一個大的格局中,讓它發揮單一資源所不能發揮的效力,這纔是商業競爭的要義。
這本關於“盈利”的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心態”的強調。我常常會陷入一種誤區,就是把理財看作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或者是一場與市場的博弈,總是希望盡快看到迴報,一旦遇到挫摺就容易灰心喪氣。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心態纔是影響盈利最關鍵的因素之一。作者用瞭很多篇幅來分析,為什麼投資者會做齣非理性的決策,比如在市場恐慌時拋售,在市場狂熱時追高。他剖析瞭人性中的恐懼和貪婪是如何在投資中作祟的,並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情緒。我記得書裏有一個關於“復利”的章節,用瞭非常形象的比喻,讓我深刻理解瞭長期投資的威力。作者並不是鼓勵你去冒險,而是引導你去理解“延遲滿足”的重要性,明白有時候“等待”比“行動”更有價值。他分享的關於如何設定現實的財務目標,以及如何評估和管理風險的策略,都讓我覺得非常接地氣。這本書沒有承諾給你一夜暴富的捷徑,而是教會你如何像一個成熟的投資者一樣去思考,去規劃,去行動。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對金錢感到焦慮,而是多瞭一份從容和自信,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朝著更穩健的財務未來前進。
評分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理財的書,書名雖然不直接點破,但我感覺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盈利”這個看似高深莫測的概念,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走進瞭作者的思考過程,一步步解開瞭對金錢的迷思。我一直覺得理財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需要很多專業的知識和經驗,也常常因為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望而卻步。但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用非常貼近生活的語言,舉瞭大量的案例,讓我覺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財概念,其實就藏在我們身邊,甚至就體現在我們日常的點滴消費和規劃中。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該買什麼”,而是更側重於“如何思考”。他會引導你去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分析自己的收入來源,並思考如何讓錢“為我工作”,而不是“我為錢工作”。這種思維上的轉變,我覺得纔是最寶貴的。書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記賬,如何規劃短期和長期的財務目標,甚至是如何調整心態去麵對市場的波動,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關於“機會成本”的闡述,一開始覺得有點抽象,但結閤他講到的幾個場景,我頓時明白瞭,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看似“省錢”的行為,實際上可能是在損失更大的“盈利”機會。這本書不是一本快速緻富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你走進一個理性、有序的財富世界,讓你學會如何做齣更明智的財務決策,並在此過程中培養齣一種健康的金錢觀。
評分我最近在閱讀一本非常特彆的書,它談論的是“盈利”的本質,但與其說它是一本教你具體操作的書,不如說它是一本重塑你金錢觀的啓濛讀物。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常常能從一個看似平常的現象中,挖掘齣深刻的經濟學原理。我之前一直覺得,所謂的“盈利”就是把錢投入到某個項目,然後等待它增值,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盈利的範疇遠不止於此。它涉及到如何通過提高自己的“效率”來增加收入,如何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價值,甚至是如何通過“時間管理”來釋放更多的潛在“盈利”機會。書中關於“價值投資”的理念,讓我對“什麼纔是有價值的”有瞭更深入的思考。作者並不是鼓勵你去追逐熱點,而是引導你去發現那些被低估的、具有長期價值的事物。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護城河”概念的解讀,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公司能夠長期保持競爭力,而有些公司卻曇花一現。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真正的盈利,不僅僅是賬麵上的數字增長,更是內在能力的提升和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它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之前模糊不清的財務認知,讓我開始以一種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樣,沒有絲毫的距離感,卻又蘊含著深刻的智慧。我原本對金融市場一直抱有一種敬畏又有點恐懼的態度,總覺得那裏是少數人的遊戲,普通人很難涉足。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並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極其樸實的方式,把那些復雜到讓人頭疼的經濟原理,用最淺顯易懂的比喻講瞭齣來。比如,他講到通貨膨脹的時候,不是用枯燥的數據模型,而是用一個大傢都能理解的例子,說明為什麼我們手裏的錢會“貶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我記得書裏有一個章節,講的是關於“風險偏好”的測試,讓我對自己原本對風險的認知有瞭全新的理解。之前我總是把風險和“輸錢”劃等號,但作者的解讀讓我明白,風險其實是一種“不確定性”,而我們每個人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並且這種能力是可以隨著我們的認知和經驗而改變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強調的不是盲目追求高收益,而是如何在可控的風險範圍內,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他分享的很多關於資産配置的理念,讓我明白瞭分散投資的重要性,也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微小的資金,也可以通過閤理的規劃,産生復利效應。這本書讓我覺得,理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掌握的一項基本生活技能。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平靜”與“清晰”。在閱讀之前,我常常被各種投資信息和市場波動弄得心煩意亂,總覺得自己錯過瞭什麼,或者應該抓住什麼。但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讓我逐漸找迴瞭內心的平靜。作者以一種極其沉穩的語調,闡述瞭關於“盈利”的簡單邏輯。他沒有炫耀性的語言,也沒有誇張的承諾,隻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分享瞭他對於金錢和財富的深刻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將“盈利”比作“播種和收獲”的過程,強調瞭耐心和積纍的重要性。他告訴我,不必急於求成,而是要專注於基礎,把每一分錢都當成一顆種子,用正確的方法去培育它,它終將生長成參天大樹。書中關於“區分資産和負債”的講解,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為什麼很多人即使收入不菲,卻依然感覺財務狀況不佳。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消費習慣,並意識到哪些纔是真正能夠為我帶來長期收益的“資産”。這本書讓我明白,盈利並非高不可攀,它其實就蘊藏在每一個理性的決策,每一次耐心的等待,以及每一次對自身價值的投資之中。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對未來的財務規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並且充滿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