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隆重举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为配合相关纪念活动,我社计划专题出版一系列相关图书,本丛书是这一系列几年出版物的一部分。 书目包括: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1.恩格斯《反杜林论》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为了适应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需要,根据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由中央编译局将《资本论》三卷的基本内容进行节选,集成选编本。选编的总篇幅大约为《资本论》原著的五分之一。本书稿还收入了马克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和“序言”虽然不是直接为《资本论》而写的,但与《资本论》有密切关系。
读罢这本节选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切敬畏。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对工业革命初期社会肌理的细致解剖报告。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利润率下降的论断,更是对人类社会在追求效率和积累过程中,所付出的那些被忽视的、沉默的代价。那些关于工人阶级生活状态的零星描述,虽然篇幅不长,却如同尖锐的匕首,直插人心。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的财务报表和市场波动,去追问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财富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生产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对宏大历史叙事的重温,让我对当前所享有的物质生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作为个体,去思考如何在既定的经济结构中,保持一份清醒和批判的立场。
评分这本书在对复杂概念的解释上,体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清晰度。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货币”和“资本”的转换逻辑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大多数人对这两者的混淆是理解障碍的主要来源。因此,在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中,他们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对比句式,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作为资本循环起点时的功能差异,阐释得如同庖丁解牛般精准流畅。我曾尝试阅读过其他版本,往往在这一段落就陷入概念的泥潭,但这里的阐释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理论的严谨性,又避免了学院派的枯燥。这种对读者认知路径的充分体谅和设计,使得原本被视为“天书”的经济学原理,如同一条河流,带着清晰的流向奔涌而出,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资本论(节选本)》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选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历久弥新的古典美感,让人在拿起它时,便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厚重历史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指摩挲纸张时也不会感到粗糙或疲惫,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理论著作来说,无疑是一大加分项。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字里行间留有的适当空白,使得复杂的概念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舒缓,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经济学巨著的读者,也不会感到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可见编者在实体呈现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之物,时刻提醒着我,手中这份材料承载着何等深刻的思想遗产。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我更愿意沉浸其中,去探索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宏大体系。
评分对于我而言,阅读任何一本经典,最期待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维的碰撞与重塑。《资本论(节选本)》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特定经济现象的剖析,引导读者自行去建构批判性的思维框架。例如,在论及劳动的二重性时,书中并未进行生硬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情境描绘,展现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张力,这使得抽象的理论概念瞬间具备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叙事性的引导,迫使我必须调动自身的历史知识和现实观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而非被动接受。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停下来,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消费模式、劳动异化现象是否还能在这些旧日文字中找到清晰的投影,这种内向的审视和外向的求证,正是阅读经典最大的乐趣所在。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初读这本书的节选部分时,内心是充满疑虑的,毕竟原著的艰深早已是学界公认的“拦路虎”。然而,这个节选本的处理方式,巧妙地避开了许多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和冗长繁复的论证链条,而是精准地抓住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脉络——商品、价值、剩余价值这几个支柱概念。编者似乎深谙普通读者求知的心态,他们没有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地抛给我们,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迷雾中辨识出最重要的路标。通过对关键章节的提炼和精选,原本感觉像攀登悬崖峭壁的阅读过程,被转化成了一场有规划的阶梯式攀登,每一步都踏实有力,每一步都能看到新的风景。这种“克制”的选材策略,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得以迅速抓住其批判的锋芒和对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