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体农村调查》系列的出版将大大方便中国学者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农村的研究,由此一度出现的“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研究在国外”的局面将会彻底成为历史。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持编译的《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系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支持的对中国调查形成的材料辑录翻译而来。调查内容以农村经济为主,也包括农业、社会状况等。调查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即由调查员到调查地点通过访谈、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各篇报告书所描述的细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东北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对研究我国东北地区近代史、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主编: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研究领域主要为基层政治与治理、产权政治学。
主译:
李俄宪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日语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日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日本学与日本文学、日本文化。
本卷译者:
吕卫清,女,1969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译著有《法治社会における基本的人権―発展権の法的制度研究》(汪习根著、吕卫清译,日本白帝社出版,2016年9月)及《满铁农村调查(总第四卷·惯行类第四卷)》(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等。
尹仙花,女,1979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译著有《满铁农村调查(总第三卷·惯行类第三卷)》(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3月)及《地下的鸽子》(合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9月)等。
1… 营口附近辽河沿岸农业调查报告
37… 盖平—营口县区域内盖平地区调查报告书
115 … 通化、凤城间经济概况调查
167 … 凤凰城烟草耕作组织现状调查报告
191 … 宽甸县、凤城县农业调查报告书
241 … 关东州外果树团体联合会现状调查报告
269 … 昭和14年满人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一)
——辽阳县千山村下汪家峪屯
411 … 昭和14年满人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二)
——肇州县朝阳村大地窝堡
525 … 昭和14年满人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三)
——呼兰县孟家村刘泉井区
645… 绥中县凌家屯官庄升科地调查报告书
703 … 康德2年北满农家收支状态调查
717… 昭和11年北满农家收支状态调查
731 … 三宅博士北满视察谈
741 … 北满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一)
803 … 北满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二)
851 … 北满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三)
879 … 从昭和12年到昭和14年北满农家收支状况调查
我通常对这种地方志类的文献持有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陷入琐碎和缺乏提炼的泥潭。然而,从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和其在学术界的口碑来看,它显然超越了一般的“资料汇编”。我猜测,它可能包含了当时调查者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观察方法,使得原本零散的田野数据被赋予了新的解释维度。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农业生产技术演变、地方精英与底层民众关系网的描述。这些细节往往是宏观经济数据无法触及的。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描绘出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如何影响了经济行为模式,那它的贡献就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而上升到了方法论的层面。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历史叙事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社会活力与内在矛盾。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而不是一堆模糊的背景材料。
评分这本《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第2卷)》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感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触感,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手触摸到那些泛黄的旧档案。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后,那种严谨的结构和翔实的资料罗列,立刻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价值。尤其是一些田野调查的原始记录,笔触细腻,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观察角度和生活气息。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从目录和摘要来看,它对于理解特定区域的社会结构变迁,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微观切入点。不同于宏大叙事,这种深入地方肌理的记录,才真正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那些被主流史学常常忽略的,关于普通农民生活、土地分配和社区互助的细枝末节。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的尊重,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让人愿意花费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位研究近代社会史的朋友提起的这本书,他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称其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活化石”。我立刻被那种“活化石”的比喻吸引住了。我深信,真正的历史洞察往往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志和调查报告中,而非那些经过层层解读和提炼的二手资料。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绝非泛泛而谈。它所聚焦的“地方类”视角,恰恰是理解整体社会运作机制的关键。我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些一手资料融入我目前正在构思的一个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课题中。如果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口述访谈的转录,那么对于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合,将是巨大的助力。这种近距离的接触,比任何二手分析都来得更为真实和震撼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感,让我产生了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触摸”到历史肌理的文本,而不仅仅是阅读历史学家对历史的“二手转述”。我设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过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对话。那些关于作物轮作、家庭支出、婚丧嫁娶的琐碎记载,构筑了一个完整且鲜活的社会切片。对于一个醉心于社会史研究的人来说,能拥有这样一本原汁原味的地方调查记录,是极大的幸事。它代表了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和尊重。我猜想,书中对于某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人地关系处理,必然有独到的见解。这种基于实地考察的记录,其力量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在特定空间坐标上的呼吸和脉动。
评分这本书的命名方式“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第2卷)”,立刻就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其严谨的系列化属性,这表明它不是孤立的研究成果,而是庞大工程中的关键一环。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这类调查报告在信息密度上的优势。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方法论上的统一性,即如何用一套标准化的工具去捕捉不同地域的差异性。我尤其好奇,在“地方类”这个分类下,不同区域的调查侧重点会有哪些微妙的变化?是侧重于经济结构,还是更偏向于文化习俗?这种系统性的比较,往往能揭示出超越地方局限的普遍规律。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复杂性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张详尽且未经修饰的“现场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