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第2卷)

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第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卫清,尹仙花,译 著,徐勇,邓大才 编,李俄宪,主,吕卫清,尹仙花 译
图书标签:
  • 满铁调查
  • 地方志
  • 东北史
  • 农业史
  • 社会史
  • 民俗学
  • 历史地理
  • 近代史
  • 满洲
  • 调查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61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907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满体农村调查》系列的出版将大大方便中国学者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农村的研究,由此一度出现的“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研究在国外”的局面将会彻底成为历史。

内容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持编译的《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系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支持的对中国调查形成的材料辑录翻译而来。调查内容以农村经济为主,也包括农业、社会状况等。调查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即由调查员到调查地点通过访谈、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各篇报告书所描述的细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东北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对研究我国东北地区近代史、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主编: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研究领域主要为基层政治与治理、产权政治学。

主译:

李俄宪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日语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日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日本学与日本文学、日本文化。

本卷译者:

吕卫清,女,1969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译著有《法治社会における基本的人権―発展権の法的制度研究》(汪习根著、吕卫清译,日本白帝社出版,2016年9月)及《满铁农村调查(总第四卷·惯行类第四卷)》(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等。

尹仙花,女,1979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译著有《满铁农村调查(总第三卷·惯行类第三卷)》(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3月)及《地下的鸽子》(合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9月)等。

目录

1… 营口附近辽河沿岸农业调查报告

37… 盖平—营口县区域内盖平地区调查报告书

115 … 通化、凤城间经济概况调查

167 … 凤凰城烟草耕作组织现状调查报告

191 … 宽甸县、凤城县农业调查报告书

241 … 关东州外果树团体联合会现状调查报告

269 … 昭和14年满人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一)

——辽阳县千山村下汪家峪屯

411 … 昭和14年满人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二)

——肇州县朝阳村大地窝堡

525 … 昭和14年满人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三)

——呼兰县孟家村刘泉井区

645… 绥中县凌家屯官庄升科地调查报告书

703 … 康德2年北满农家收支状态调查

717… 昭和11年北满农家收支状态调查

731 … 三宅博士北满视察谈

741 … 北满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一)

803 … 北满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二)

851 … 北满农家经济调查报告(其三)

879 … 从昭和12年到昭和14年北满农家收支状况调查


《近代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研究——以满铁农村调查为参照》 本书并非直接解读《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第2卷)》的详尽文本,而是以此为重要的史料参照,深入探究近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复杂变迁。研究范围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面临剧烈冲击,西方文明与现代性因素涌入,而传统经济、政治、文化习俗又顽固延续的转型关键阶段。我们将通过历史文献、地方志、口述史料、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力图勾勒出当时中国广袤农村地区生动而具体的社会图景,揭示其内在的动力与矛盾。 一、 传统农业经济的韧性与危机 近代中国,农业依然是经济的命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其生产方式、生活状态与社会关系,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传统。本书将从以下几个层面细致审视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 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再分配: 尽管表面上仍是小农经济的主体,但近代以来,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早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大地主、中农、贫农、雇农的阶层分化,以及宗族、教会、官僚等不同势力对土地的渗透,构成了复杂的土地关系。我们将考察赋税徭役的压力如何在此基础上层层加码,小农的生存空间如何被日益挤压,以及零星的土地改良尝试与抵制。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传统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模式,开始受到商品经济和海外市场的影响。鸦片、棉花、丝绸、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这既带来了部分农民的经济改善,也加剧了对粮食生产的冲击,使得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将分析经济作物种植对地方经济、农民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分工的具体影响。 水利、耕作技术的传统与创新: 尽管整体上耕作技术进步缓慢,但各地仍保留着一套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传统农耕智慧,例如因地制宜的水利设施、轮作休耕的经验等。与此同时,一些有限的西方农业技术、新品种的引入,虽然未能大规模普及,但也在局部地区引发了新的生产实践。本书将对比传统与创新的差异,探讨其影响范围和程度。 乡村手工业与副业的兴衰: 许多农村家庭并非仅仅依靠农业为生,家庭手工业(如纺织、编织、陶瓷等)和副业(如养殖、采集等)是重要的补充收入来源。然而,随着近代机器生产的传入,这些传统手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地位和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将考察手工业的区域差异、其在家庭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商品经济冲击下其衰落或转型的路径。 二、 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动与重塑 近代中国的基层社会,在传统的宗法、地缘、血缘关系基础上,开始涌现出新的社会力量和组织形式。 宗族、家族的维系与瓦解: 宗族作为传统的社会组织,在维护地方秩序、调节纠纷、管理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口流动、经济变革以及新式教育的兴起,宗族制度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我们将分析宗族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实际运作,以及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适应性或衰败迹象。 乡绅、士绅的社会角色演变: 传统的乡绅、士绅,作为地方的知识精英和经济力量,在维持地方稳定、推行教化、参与地方治理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得这一群体的构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部分乡绅积极参与地方自治、教育改良,而另一些则可能与地方官僚或商业势力勾结,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本书将探讨乡绅在基层社会中的多元角色和影响力。 地主与农民的利益博弈: 土地是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最核心的资源,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我们不仅关注土地租佃关系中的剥削,也关注农民的抗争与反抗,以及地主阶层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采取的应对策略。 新型社会组织与力量的兴起: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社会组织开始式微,而一些新的社会力量则逐渐显现,如秘密会社、宗教团体、商会、同业公会,以及早期出现的农会、工会等。这些组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基层社会的运作,有时是维系传统秩序的补充,有时则成为变革的推动者或阻碍者。我们将考察这些新兴力量的性质、构成、活动范围以及它们与传统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 基层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的变迁 本书还将深入描绘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及其在时代洪流中的点滴变化。 家庭生活与婚丧嫁娶: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严格的宗法礼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农民的家庭生活。然而,经济压力、人口流动以及新思潮的影响,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婚姻观、家庭结构以及对传统习俗的遵循程度。我们将考察婚丧嫁娶等重要人生仪式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适应性或反叛。 教育、识字与思想观念: 传统的私塾教育仍是基层社会主要的教育模式,但新式学堂的出现,为一部分儿童提供了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识字率的缓慢提升,以及来自外部的新知识、新思想(如革命思想、科学知识、妇女解放观念等)的传播,对农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将分析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内容的变化,以及新思想对基层社会心理的触动。 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 佛教、道教、民间信仰以及祖先崇拜,是构成基层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我们考察宗教信仰在维持社会稳定、提供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以及民间习俗在不同地域的丰富多彩。同时,也会关注新思潮对传统宗教观念的冲击,以及宗教活动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 物质文化与消费习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外来商品(如洋布、洋油、火柴等)开始进入农村市场,改变着农民的衣食住行。我们将考察这些新商品的普及程度,以及它们如何逐渐改变农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反映出基层社会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加深。 社会治理与冲突: 基层社会的秩序并非总是平稳。盗匪、械斗、民变、租佃纠纷等是近代中国基层社会常见的社会问题。本书将尝试梳理这些冲突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地方官府、乡绅、宗族等不同力量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角色和手段,以揭示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四、 满铁农村调查的价值与局限 本书将《满铁农村调查》的相关内容视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借鉴和分析。我们将探讨: 调查的视角与目的: 满铁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推行殖民扩张的工具,其调查必然带有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调查内容的侧重点、选择的样本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 资料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尽管《满铁农村调查》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统计数据和生动的基层社会描绘,但其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以及描述的客观性,都需要放在历史情境中进行审慎的考察。例如,调查可能更侧重于经济指标,而对文化、心理层面的描绘相对有限。 作为研究参照的意义: 尽管存在局限,但《满铁农村调查》无疑为我们勾勒出了近代东北地区一个较为详实的基层社会面貌。本书将以其为重要参照,通过对比其他地区的史料,来探索近代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例如,东北地区在自然环境、历史进程、受到的外部影响等方面与中国内地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地域社会变迁的驱动因素和模式。 结语 本书旨在通过对近代中国基层社会变迁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更为精细化、多维度的历史视角。我们希望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扎实的分析,让读者看到那个转型时代的中国基层社会的生机与活力,感受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希望。研究的目的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变革与守旧之间的张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及其对当代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地方志类的文献持有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陷入琐碎和缺乏提炼的泥潭。然而,从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和其在学术界的口碑来看,它显然超越了一般的“资料汇编”。我猜测,它可能包含了当时调查者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观察方法,使得原本零散的田野数据被赋予了新的解释维度。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农业生产技术演变、地方精英与底层民众关系网的描述。这些细节往往是宏观经济数据无法触及的。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描绘出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如何影响了经济行为模式,那它的贡献就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而上升到了方法论的层面。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历史叙事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社会活力与内在矛盾。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而不是一堆模糊的背景材料。

评分

这本《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第2卷)》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感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触感,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手触摸到那些泛黄的旧档案。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后,那种严谨的结构和翔实的资料罗列,立刻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价值。尤其是一些田野调查的原始记录,笔触细腻,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观察角度和生活气息。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从目录和摘要来看,它对于理解特定区域的社会结构变迁,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微观切入点。不同于宏大叙事,这种深入地方肌理的记录,才真正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那些被主流史学常常忽略的,关于普通农民生活、土地分配和社区互助的细枝末节。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的尊重,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让人愿意花费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位研究近代社会史的朋友提起的这本书,他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称其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活化石”。我立刻被那种“活化石”的比喻吸引住了。我深信,真正的历史洞察往往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志和调查报告中,而非那些经过层层解读和提炼的二手资料。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绝非泛泛而谈。它所聚焦的“地方类”视角,恰恰是理解整体社会运作机制的关键。我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些一手资料融入我目前正在构思的一个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课题中。如果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口述访谈的转录,那么对于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合,将是巨大的助力。这种近距离的接触,比任何二手分析都来得更为真实和震撼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份量感,让我产生了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触摸”到历史肌理的文本,而不仅仅是阅读历史学家对历史的“二手转述”。我设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过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对话。那些关于作物轮作、家庭支出、婚丧嫁娶的琐碎记载,构筑了一个完整且鲜活的社会切片。对于一个醉心于社会史研究的人来说,能拥有这样一本原汁原味的地方调查记录,是极大的幸事。它代表了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和尊重。我猜想,书中对于某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人地关系处理,必然有独到的见解。这种基于实地考察的记录,其力量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在特定空间坐标上的呼吸和脉动。

评分

这本书的命名方式“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第2卷)”,立刻就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其严谨的系列化属性,这表明它不是孤立的研究成果,而是庞大工程中的关键一环。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这类调查报告在信息密度上的优势。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方法论上的统一性,即如何用一套标准化的工具去捕捉不同地域的差异性。我尤其好奇,在“地方类”这个分类下,不同区域的调查侧重点会有哪些微妙的变化?是侧重于经济结构,还是更偏向于文化习俗?这种系统性的比较,往往能揭示出超越地方局限的普遍规律。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复杂性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张详尽且未经修饰的“现场地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