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用为尚——文房艺术与文人生活特展

器用为尚——文房艺术与文人生活特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典籍博物馆,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文房四宝
  • 文人生活
  • 传统艺术
  • 文化展览
  • 器物研究
  • 中国文化
  • 艺术史
  • 文房用品
  • 审美
  • 生活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3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771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次展览在品类上,以笔、墨、纸、砚所代表的“文房四宝”为主,辅以香炉、山子、印章等文房杂项;同时,遴选国家图书馆馆藏相关文房方面文献配合展出。在年代上,以从汉代至明清的文房器物为主,并加入了非遗传承人的精品新作,形成古今文房的时空对话。在形式上,特别安排了非遗传承工匠们现场展示文房四宝的制作过程,不仅生动地展现出真实的文人生活,更能与参观者之间形成互动。此书为本次展览配套图录。


作者简介

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经由安徽省文化厅批准同意筹建,由安徽省从事文房四宝极其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从事文房四宝研究,收藏的社会各界人士及爱好者自愿结成的地方性,专业性,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 国家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亚洲规模ZUI DA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起国家总书库之职责,是世界上入藏中文文献ZUI多的图书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008
笔.....010
墨.....028
纸.....070
砚.....076
赏.....120

前言/序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深入领会这种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传统观念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为民众提供书籍的地方。但是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改变,大家逐步意识到,新型的、面向世界的图书馆不应该仅限于提供书籍,更应该将图书和博物相融合,成为向民众提供知识、传播文化的大书房。这也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设立的初衷。短短几年内,我们已举办了70 余场带有书香味儿的展览,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艺、习俗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广受民众好评。祖祖先们爱读书是有传统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宋元之交的文人翁森颇好读书,并将此种乐趣诉诸文字,以春、夏、秋、冬为题,写下了多彩诗篇—《四时读书乐》。春天在他笔下是这样的: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春日晴丽,好学者如翁森,徜徉于书斋,捧读诗书,静享流年,顿觉山水花鸟皆活泼,人生之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翁森是无数嗜书、好书人的缩影。文人这种好书的习惯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色,也无意间丰富了一个词的意蕴,成全了它的“书房”代名词作用。这就是“文房”。
“文房”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圈中是个热门词语,其早期文献记载以南北朝时期的《梁书·江革传》为代表。该书载:“时吴兴沈约、乐安任昉并相赏重, 昉与革书云‘此段雍府妙选英才, 文房之职, 总卿昆季, 可谓驭二龙于长途, 骋骐骥于千里。’”。这时候,文房是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和书籍文献有关。唐代,文人中开始流行以“文房”指代书房,如李峤有诗云:“朋席余欢尽,文房旧侣空”,元稹诗中有“文房长遣闭,经肆未曾铺”的句子。
笔、墨、纸、砚是古人书房中最重要的书写、绘画工具。渐渐地,“文房”的含义进一步扩大,不仅
指代“书房”,有时候也指代文房用具。许多与此相关的新称谓也应运而生,如“文房四宝”“文房四友”“文房四士”等,不胜枚举。


器用为尚——文房艺术与文人生活特展 展览前言 文房,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书斋的核心空间,承载了他们精神寄托、艺术创作与日常起居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笔墨纸砚的陈设之所,更是文人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的集中体现。从精雕细琢的文房器物,到蕴含哲思的艺术品陈列,再到营造的闲适雅致的氛围,无不折射出古代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他们与自然、艺术、思想融为一体的生活哲学。“器用为尚”——此展览旨在深入探索文房艺术的魅力,以及文人生活方式的独特韵味,通过精选的文物珍品,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细腻的古代文人生活画卷。 本次展览聚焦于“器用”与“生活”这两个核心概念。所谓的“器用”,不仅仅指代满足基本书写功能的工具,更包含了文人对于器物审美、材质、工艺的极致追求。从玉石雕琢的笔筒,到青铜铸就的镇纸,再到象牙磨制的笔洗,这些文房用具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成为集艺术性、工艺性、象征性于一体的珍贵艺术品。它们的设计往往融入了自然的灵感,譬如山水、花鸟、虫鱼,或是寄托了文人高洁的品格,如松、竹、梅、兰。每件器物都仿佛一位沉默的讲述者,诉说着它曾经的主人——那些风雅的文人,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喜好、他们的精神世界。 而“文人生活”则是一个更广阔的范畴。文房是文人生活的重要载体,但文人的生活远不止于书斋。他们注重精神的滋养,热衷于琴棋书画的雅集,醉心于品茗赏石的闲情,寄情于山水的游历。文房器物的选择,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外延。一把精美的茶壶,搭配一方古朴的茶席,构成了文人小憩的场景;一幅意境悠远的挂画,衬托着几件形制古雅的文玩,营造了书斋中的艺术氛围。这些器物与生活场景的交融,共同构筑了文人所向往的那种“闲适”、“雅致”、“超脱”的生活境界。 “器用为尚——文房艺术与文人生活特展”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精美的展品呈现,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文房艺术的精致之美,理解文房器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进而体会古代文人雅致而富有精神的生活方式。展览不仅是一场物质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对话,引领观众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悟艺术、生活与哲思的和谐统一。 展品撷英:文房的器物之美 本次展览精选了大量珍贵的文房器物,涵盖了从唐代至民国的各个时期,展现了文房器用在材质、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所承载的审美取向。 笔墨纸砚:文房的基石 作为文房的四大件,笔墨纸砚在展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笔: 展出的毛笔,从早期简朴的竹管狼毫,到后来的羊毫、兼毫,再到更为精细的官帽笔、湖笔等,无不体现了制作工艺的不断精进。笔杆的材质也极为丰富,有素雅的竹制,有华贵的象牙、犀角,甚至还有镶嵌金银丝的精美之作。笔头的讲究更是极致,墨痕浓淡、线条粗细,皆可随心所欲,尽显书写者的功力与个性。 墨: 历代制墨工艺的精华在此得到体现。从汉代的松烟墨,到唐宋的油烟墨,再到明清时期极为讲究的徽墨,这些墨锭不仅色泽浓郁,更有着独特的香味,甚至在墨面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文字,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一些珍贵的墨锭,其配方和制作过程都堪称秘传。 纸: 宣纸无疑是文房用纸的代表。展览将展示不同时期、不同等级的宣纸,以及那些经过特殊处理、具有独特纹理或性能的纸张,如云母笺、蜡笺、泥金笺等,它们为书画创作提供了绝佳的载体,也为文人增添了创作的灵感。 砚: 砚台,被誉为“砚中之王”,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三者。展览将呈现各式各样的名砚,材质包括端砚、歙砚、洮砚等,这些名砚不仅石质精美,色彩斑斓,更常常配以精妙的砚池设计和碑刻铭文。从龙池、凤池到抄手砚、素方砚,每一种造型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并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寓意。许多砚台的砚盒也同样精美绝伦,集雕刻、漆艺于一体,是独立的艺术品。 案上清供:文房的灵魂点缀 除了书写工具,文房案头的陈设更是展现文人雅趣的关键。 笔筒: 笔筒的材质千变万化,从竹、木、瓷,到玉、铜、漆,应有尽有。展出的笔筒,有的以竹根雕刻成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有的以瓷器烧制,绘以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色彩明丽;有的则以铜胎珐琅制成,色彩绚丽,图案繁复,尽显宫廷的奢华与文人的品味。 笔洗: 笔洗的造型同样别致,有圆形、方形、如意形,甚至还有模仿瓜果、动物的造型。材质多为瓷、玉、铜,上面常常点缀着精美的纹饰,如龙凤、祥云、花卉等,每一个笔洗都仿佛一件小巧玲珑的雕塑。 镇纸: 镇纸的功能在于压纸,但其造型却极为丰富,有长方形、几何形,也有动物、人物、山峦等写意造型。材质多为玉、石、铜、木,常被雕刻成狮子、麒麟、祥云等吉祥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水盂/水滴: 用于盛水的容器,造型小巧,材质多样,如瓷、玉、铜、银等,有些上面还会雕刻精美的花纹或人物,或是模仿自然界的形态,如小鼎、瓜果等。 笔架: 笔架用于安放毛笔,造型也颇为讲究,有山形、S形、回纹形等,材质多为木、竹、铜。它们的设计不仅要实用,还要能体现文人的审美情趣。 印章与印泥盒: 印章是文人落款的必备之物,材质从石质到金属,纹饰各异。精美的印泥盒,更是文人案头不可或缺的雅物,其盒盖上的雕刻或彩绘,常常蕴含着文人的品味与意趣。 香炉与熏香: 香在古代文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有提神醒脑、净化空气的作用,也是营造雅致氛围的重要元素。展览将展示造型各异的香炉,以及与香相关的器具,如香盒、香铲等。 赏石与盆景: 文人热爱自然,将自然之美引入书斋。奇石、古木盆景,常被置于案头,以其天然的形态、深邃的意境,为文人带来宁静与思考。 雅集与审美的传承 文房器物不仅仅是孤立的物品,它们往往与文人的社交活动、审美情趣紧密相连。 文人雅集: 文人之间的聚会,如品茗、赏画、听琴,常常会在文房中进行。为此,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关的器用,如精美的茶具、文玩等,这些器物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以烘托出优雅的氛围。 审美取向: 展览将通过器物的造型、纹饰、材质,展现不同时代文人的审美取向。例如,唐宋时期器物尚古朴浑厚,宋代则崇尚简约自然,明代开始追求精巧繁复,清代则兼具宫廷的华丽与文人的雅致。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也折射出文人内心世界的演进。 文化内涵: 许多文房器物上雕刻的图案,如松、竹、梅、兰、菊,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龙、凤、麒麟等,寓意吉祥;山水、花鸟,则寄托了对自然的向往。这些纹饰不仅是装饰,更是文人内心世界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文人生活:器用之上的精神世界 “器用为尚”并非将文人生活局限于物质的堆砌,而是强调器用作为物质载体,如何承载和体现文人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态度。 崇尚自然: 许多文房器物的造型和纹饰都取材于自然,如山水、花鸟、虫鱼。文人将自然之美引入书斋,不仅是为了赏心悦目,更是借此体悟自然的哲理,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追求格调: 文人通过对文房器物的精心选择,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格调。一件精美的笔筒,一个雅致的砚台,并非简单的工具,而是文人生活品味的体现,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外化。 寄情于物: 文人常常将情感寄托于器物之上,每一件器物都可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回忆。它们是文人精神世界的见证者,也是他们情感的寄托。 雅趣生活: 文房的布置、器物的陈设,都构成了文人雅趣生活的一部分。从晨起焚香,到午后品茗,再到夜晚读书,这些日常活动都离不开文房器用的陪伴,也正是这些器用,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诗意与情趣。 结语 “器用为尚——文房艺术与文人生活特展”不仅是一次对古代文房器物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房器物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感受古代文人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态度,并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雅致。文房,虽已是历史的记忆,但文人所崇尚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精神的探寻,却永远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器用为尚——文房艺术与文人生活特展》的图录,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雅致盛宴。我尤其被书中对明清时期文人书房陈设的描摹所吸引。那些文人是如何将实用器物提升到艺术高度的?书中通过对笔筒、镇纸、印泥盒等物件的细致考据,展现了一种“不尚奇巧,而重雅正”的审美趣味。我仿佛能感受到那时的文人是如何在案头一方天地间,寄托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比如,一件看似普通的竹制笔筒,其纹理的自然天成与雕刻的含蓄内敛,无不透露出主人对“和光同尘”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器物的罗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呈现,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图景。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图录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良苦。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如同古画中的计白当黑,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厚重的器物介绍变得轻盈而有呼吸感。特别是对一些小型杂件,如匏制小盒、象牙签筒的特写镜头,简直是摄影艺术的展现。那些光影的捕捉,让本已精美的器物更添了几分灵气。我特别喜欢它对器物工艺细节的解析,比如某一类砚台的石眼是如何被巧妙地利用和保留的,这种尊重材料本身的匠人精神,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难以寻觅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物我两忘”境界的向往。它所呈现的文房世界,是一个高度自洽的精神领地。其中关于“书画装裱”和“琴棋书画”的论述部分,让我深刻理解到,文人的艺术追求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比如,一把古琴的琴轸,其材质的选择与琴声的共鸣之间的关系,被阐述得极为透彻。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整体和谐的追求,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书桌上的物件,思考它们对我自身精神状态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称赞,但语言表达却丝毫不显枯燥,反而充满了对古典美学的深情致敬。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之间的完美平衡。例如,对“集古”风尚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文人如何从前朝遗珍中汲取灵感,进行二次创作。这种对传统的继承与革新,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活力的核心。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展览,更完成了一次关于中国文人精神谱系的深度对话,心中充满了宁静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评分

翻阅这本册子时,最让我心神荡漾的是那些关于“香”与“茶”在文人生活中的角色描绘。书中对宋代点茶法在明清时期如何演变,以及文人用香的讲究,都有着深入浅出的探讨。那段描绘文人如何依照季节变换用香的文字,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致生活的窗户。不再是简单的熏香,而是通过不同的香材,调和心境,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这种对日常仪式感的极致推崇,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那些精巧的香炉和茶盏,让人忍不住想去亲手触摸,感受那份历史沉淀下来的温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