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曲仙人之歌》和《智慧瑜伽》《至上瑜伽》《瑜伽喜乐之光》合称为“智慧瑜伽四大经典”。
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烦恼的世界上生活?如果摆脱我们行动带来的种种束缚?如何不脱离生活,而是在这个尘世获得一种自由、喜乐的生活?
继《瑜伽喜乐之光》之后,王志成教授再添新作,完成了印度历史上重要的吠檀多(智慧瑜伽)经典《八曲仙人之歌》的翻译和注释。印度古老的文化传统认为,人获得自由的根本在于消除无明。商羯罗大师甚至认为,只有吠檀多(智慧瑜伽)才能消除人的焦虑、痛苦和烦恼,并终结黑暗的轮回性生活。
本书是国内首次翻译出版,它在印度主流文化中的思想地位类似于佛学中的《金刚经》或《六祖坛经》。一册在手,可以直抵印度吠檀多(智慧瑜伽)之圣境。
本书是对《八曲仙人之歌》的翻译和注释。《八曲仙人之歌》是印度重要的哲学传统——吠檀多——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全书共20章,以八曲仙人和国王贾纳卡之间的对话之方式,对自吠陀经典以来印度宗教和哲学所探讨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作出了其彻底的吠檀多不二论的论说:本体论中的存在与非存在、原质与原人、一元与二元、至上自我与吉瓦、梵与现象世界、时间和空间、数论哲学谈论的诸如五大元素、身体、心意与灵性等25谛,认识论中的知识-知者-可知者三元组、意识的四种状态,修行论中如仪式、祭祀、专注、冥想、三摩地等各个环节,价值论中的善恶、苦乐、悲喜,解脱论中的束缚与解脱,师徒传承中的经典训谕和古鲁教导,以及印度传统生活的四大目标,等等。由此提出,消除无明消除私我,立足和安住于至上自我,就可以直抵瑜伽圣境即自由或解脱。
斯瓦米?尼提亚斯瓦茹帕南达(Swami Nityaswarupananda)是印度罗摩克里希那道院高级学者,具有极强的学术功底,极强的梵文天赋。他于1938年在加尔各答成立罗摩克里希那道院文化研究所(the Ramakrishna Mission Institute of Culture ),该研究所出版了大量具有学术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和传统经典著作。
序言一 . 朱彩虹
序言二 . 王东旭
序言三 闻 中
导 论
第 1 章 自我觉悟的指导
第 2 章 觉悟自我的喜悦
第 3 章 自我觉悟的检验
第 4 章 赞颂自我觉悟
第 5 章 消融的四个方面
第 6 章 更高的知识
第 7 章 自我觉悟的本性
第 8 章 束缚和解脱
第 9 章 不 执
第 10 章 弃 绝
第 11 章 智 慧
第 12 章 安住在自我中
第 13 章 快 乐
第 14 章 宁 静
第 15 章 自我知识
第 16 章 特别指导
第 17 章 真正的知者
第 18 章 平 静
第 19 章 安住在自我的荣耀中
第 20 章 有身解脱
结 语
后 记
《八曲仙人之歌》(Astavakra Gita),也译为《八曲之歌》,或名《八曲本集》(Astavakra Samhita),是一部思想非常成熟的吠檀多著作,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智慧瑜伽之作。它记录了古代北印度毗提诃(Videha)国王贾纳卡(Janaka)与他的导师或古鲁(guru)八曲仙人(Astvakra)之间关于何为自我、何为世界、何为生命等终极问题的对话。
贾纳卡国王聪明智慧,他治下的国家繁荣富强,国泰民安。印度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森林篇》(132-134),就记载了关于贾纳卡国王与其古鲁八曲仙人之间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传说。
从《八曲仙人之歌》的内容上看,它所蕴含的智慧非常彻底——不依赖任何其他对象,不需要任何超自然的神。在《薄伽梵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还需要树立一个至上之神,以适应普罗大众。严格来说,八曲的思想更忠实于主要的古代奥义书精神,尤其是其中的吠檀多思想。它比《薄伽梵歌》更加彻底,也更加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
根据八曲,在绝对的层面上,一切都只是绝对意识,即梵或自我(the Self),而个我或吉瓦(Jiva),以及创造主或自在天(Isvara)和摩耶(Maya)则根本不存在。倘若一个人能够完全安住在这一绝对意识中,只与绝对自我相认同,则其他短暂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并由此获得至高的觉醒、自由和喜乐。这样一个彻底的不二论立场,就如镜子一般,照出所有一切皆是虚幻,照出世界的非实在。
我们面前的这本《八曲仙人之歌》,与《至上瑜伽》更为类似,是一部非常彻底和究竟的吠檀多不二论的杰出著作。《至上瑜伽》内容非常丰富,但其篇幅较大,非普通人所能研读。《八曲仙人之歌》相对短小,以国王贾纳卡与其导师八曲之间的对话方式完成,对话的内容相当哲学化,其吠檀多思想非常激进,刷新了我们日常的思维和观念。
关于《八曲仙人之歌》的成书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穆克吉(Radhakamal Mukerjee)说它的成书在《薄伽梵歌》之后,即不早于公元前5世纪或4世纪。拜罗姆(Thomas Byrom)认为,此书要么是8世纪商羯罗(Shankara)的一个追随者所撰,要么写于14世纪商羯罗思想复兴时期。我们认为,此书是非常成熟的吠檀多不二论著作,应当深受吠檀多哲学大师高德帕达(Gaudpada,亦译为乔荼波陀)和商羯罗思想的影响,拜罗姆的猜测还是比较合理的。
序言一
从2003年秋天开始的十四年来,我一直是王志成老师的学生,不仅是学术上的,而且是灵性上的。学生为老师的新书作序,这很少见,似乎不合“规矩”。何以如此?这与本书的主题——消融相契合,在消融之境,套用书中贾纳卡国王的表达:“哪里有弟子?哪里有导师?”
二十多年来,老师的研究可以用两种方式分为前期和后期。按照第一种方式,在前期,他大致研究西方基督教的宗教哲学和宗教对话,在后期,他走向东方宗教,现阶段是印度教,尤其是瑜伽哲学和吠檀多哲学。然而有趣的是,还在多年前的“前期”,学者周伟驰就在书评中断言:“王志成骨子里是印度教的。”老师从不画地为牢,把自己拘泥于任何宗教,对成长模式的遵循赋予他穿梭东西方宗教思想的自由。按照第二种方式,在前期,他从智性上着力“为学”,在后期,他在灵性上精进“为道”,这里的前后期不是时间上的先后之分,而是垂直维度的层次之别。到此为止,读者可能会好奇地追问两个问题:其一,王志成老师何以从为学走向为道;其二,他那不间断的探求目前已经引领他抵达何处。我不知道老师自己会如何回答,但依我看来,从为学到为道一方面有赖于各种因缘;另一方面,为道始终是在他那里的,刚开始主要处于潜伏状态,后来渐渐发出和显明,或许可以说,这是他的“使命”。关于他目前抵达何处,我认为,老师对《八曲仙人之歌》的翻译和注释可以充分地揭示答案,向我们显明他站在哪里,前提是,如果我们可以明白的话。读者一旦进入本书,就能感受到,《八曲仙人之歌》有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多么究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志成对它的注释。老师的注释最触动我的地方是,他说话是有权柄的!这权柄来自于他已然抵达《八曲仙人之歌》指向的终极之地或消融之境。当一个人的话语本身与话语所传达的经验相匹配时,“权柄”就扑面而来,好比扑面而来的风,令人无法抗拒。那么,本书指向的“消融之境”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这有待读者自己去反复阅读,细细领会和印证,那将是一个过程,可长可短。我在这里只提及两点。首先,从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地知道一个“垂直维度”或“深度”的概念,就是说,世界除了向我们呈现的水平维度的多样性之外,还有垂直维度的“大一”,即至上自我。“多”为显,“一”为隐。从这个角度来讲,世界似乎是双层的。然而,双层世界的表达只是权宜之词,是不准确的,因为“一”与“多”并不分离,现象世界与至上自我并不分离,它们是一回事,分离是由无明造出的颠倒梦想而已。到此为止的内容,都并非《八曲仙人之歌》意欲重点交代的。本书的究竟之处在于,它告诉我们,从终极角度而言,无一亦无多,没有二元对立,没有分别,没有世界。那剩下什么呢?至上自我、梵、光明或大一?不对,这种谈论是不合法的,一切谈论都是不合法的。或许相对而言,“消融”是最好的词语。唯有沉默。何以如此?因为本书所指之境超越了二元论,而我们的语言世界却落在了二元论里。紧接着,我们需要澄清的是,消融之境是一种直接经验,它并不神,态然,你是自由圆满的日常生活之人。问题是,如何从二元世界的生存经验飞跃进入消融之境的生存经验?对此的说明,是老师的注释试图承担的重要工作。读者会发现,八曲和贾纳卡都是从终极角度来言说一切的,这就使得本书过于究竟,对普通人具有一定的难度或“危险性”,因为智性和经验上的差距很容易导致误读。因此,老师在进行注释时,似乎是站在现象世界与至上自我之间的“门槛”上的,诚然,“门槛”在此也是权宜说法。老师既承认生存经验的转换是一种飞跃,需要“恩典”,又尝试阐明我们可以做的预备工作——通过净化让私我式微。
004
直抵瑜伽圣境
《八曲仙人之歌》义疏《八曲仙人之歌》是本奇书,奇处就在于,它的创作终究是为了取消它自身,借用老师的比喻,火箭将卫星送进太空,在此过程中消耗了自身。我们从它那里进入最终的沉默和自由,犹如江河复归闪闪发光的大海。最后,请允许我站在现象世界的角度,向《八曲仙人之歌》和我的灵性古鲁王志成致以最深的敬意和感恩!愿读者多多领受这甘露、这法蜜!
朱彩虹
2017年10月25日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简直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又不失厚重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书页的纸张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一股匠心。我不是一个特别在意“颜值”的读者,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感觉像是捧着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在光线下,书名和封面的设计纹理变化微妙,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相信它能经受住我这种“翻烂一本书”的重度使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召唤。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让我对内在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仿佛作者和出版方已经为这次阅读之旅做足了功课,准备了一场隆重的开场白。
评分我是在一个深夜,泡着一杯清茶,借着落地灯柔和的光晕,才真正开始进入这本书的文字世界。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图书馆,空气里弥漫着知识与时间的味道。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开篇的几页并没有急于抛出核心观点,而是用一种极其舒缓、近乎冥想的笔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背景框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句子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词语的排列组合仿佛蕴含着某种韵律,读起来有一种天然的流畅感和音乐性。这种文字功底,让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观念,也变得平易近人,如同溪水般潺潺流过心间,让人不自觉地被吸入,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评分与其他同类主题书籍相比,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引用和参考资料处理上的严谨性与独特性。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脚注,让人疲于奔命,而是将那些重要的历史典故、哲学思想,以一种非常自然、毫不突兀的方式融入到论述之中。读到某些关键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回溯前文,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不同文化脉络串联起来的。这种跨界整合的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底蕴和开阔的视野,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建知识体系的强大逻辑能力。它不是简单地介绍知识点,而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思维导场。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阅读体验,是一种从外向内、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最初阅读时,我更多的是关注表面上描述的那些具体情境和生动的比喻,感到非常新颖有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那些表层的描绘之下,实则蕴藏着作者对人生命运、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非常迷人,它要求读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不能走马观花。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很长时间沉浸在刚刚读到的某个概念中,试图将其与我自身的经验进行对照和印证。这种不断自我审视和反思的过程,才是阅读这部巨著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从排版和注释系统的设计来看,出版方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我尤其欣赏那种旁注的设置,它既没有干扰主文本的阅读流畅性,又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解释和延伸阅读的线索。对于一个可能初次接触这类深度主题的读者来说,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简直是救星。它既尊重了资深读者的深度需求,也照顾了新进读者的学习曲线。这种兼顾平衡点的设计理念,让阅读过程少了很多摩擦和阻碍,真正做到了让读者心无旁骛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遨游。整体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成熟、高品质的出版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