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health industry in China - new subject and new format No.1 (2018)]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health industry in China - new subject and new format No.1 (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留信 陈志恒 朱 玲 曹 霞 著
图书标签:
  • 健康管理
  • 健康产业
  • 中国
  • 报告
  • 2018
  • 产业发展
  • 医疗卫生
  • 经济
  • 政策
  • 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5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9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健康管理蓝皮书
外文名称: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health industry in China - new subject and new format No.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学科新业态》蓝皮书从理论政策高度、产业实践广度、专业技术深度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直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预测和展望未来发展前景。蓝皮书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订卫生与健康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也为从事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机构或企业提供咨询指导与参考。

该蓝皮书包括一个总报告和综合篇、科技篇、产业篇、热点篇和调查篇五个专题报告。总报告高度凝练概述了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策略与前景;五个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了健康管理和慢病健康管理的理论政策、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动态,自然健康和中医健康的发展以及中国体检人群的调查。蓝皮书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领域的新进展,是国内该领域的首本蓝皮书,对于引导和推动我国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武留信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健康管理分会会长。受聘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等医学院校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军事飞行人员医学选拔与健康鉴定、亚健康与健康管理科研工作40余年。主持完成了“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国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中国健康体检人群听力损失筛查专家共识”等。共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及军队科研课题2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中华健康管理学》和社区、军队和体检方向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主持完成了“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慢性病风险因素监测与综合干预示范研究”重点项目。是国家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作为我国著名健康科普教育专家,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等军内外做健康讲座百余场,出版科普著作5部。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新趋向、新挑战
  ——透析“十大发展态势”,直面“五大问题挑战”【武留信 朱 玲 陈志恒 曹 霞】/001
  一 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界定/002
  二 2017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态势/008
  三 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面临的挑战/015
  四 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018

Ⅱ 综合篇
2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新进展【武留信 曹 霞 朱 玲】/022
3 健康产业政策研究报告【陈良恩 武留信 丁 立】/040
4 健康管理实践研究【曹 霞 陈志恒 朱 玲】/058
5 慢病健康管理研究报告【朱 玲 王雅琴 武留信】/076
6 健康管理学科建设问题与对策【杨 磊 王大辉 许亮文】/093

Ⅲ 科技篇
7 精准健康管理科技进展研究【袁 洪 李 莹 缪汝佳】/109
8 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进展回顾【李 莹 武留信 林艳辉】/120
9 慢病健康管理成功模式与案例【王雅琴 陈志恒 朱 玲】/140
10 医用可穿戴设备与技术发展态势分析【田利源 武留信 陈志恒】/152

Ⅳ 产业篇
11 健康产业政策实施难点与对策【陈良恩 武留信 丁 立】/166
12 慢病健康管理实施新动向【王雅琴 武留信 朱 玲】/184
13 医用可穿戴设备应用面面观【田利源 武留信 朱 玲】/199

Ⅴ 自然健康篇
14 自然健康的发展【杨娉婷 武留信 陈志恒】/220
15 自然健康的现况分析【杨娉婷 朱 玲 陈志恒】/233
16 自然健康产业发展态势——营养、芳香与水疗【向亚利 陈志恒 朱 玲】/249
17 中医健康研究新进展【赵琳琳 武留信】/271
18 中医健康技术新亮点【赵琳琳 陈志恒】/282
19 中医健康产业发展新业态【武留信 赵 群】/302

Ⅵ 调查篇
20 中国体检人群健康素养调查【强东昌 肖渊茗 陈志恒】/313
21 中国体检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因素调查【陈志恒 武留信】/327
22 中国体检人群慢病现况调查【李 莹 陈志恒 朱 玲】/347

23 结 语/367

Abstract/368
Contents/370

前言/序言

序  言

2018年的春天与以往不同,除了万物复苏、自然觉醒外,党的“健康强中国”之春风格外温暖、阳光格外明媚。沐浴着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阳光雨露,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迎来了“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发展旺季。从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定的新时代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施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新理念新思想,再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正式设立,标志着协同、高质量、高效发展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党的主张、政府的政策、人民的期盼与社会的共识,是解决新时代卫生健康领域新矛盾的根本举措与有效途径。为了从时效性、权威性及实证性层面全面系统地呈现2017~2018年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领域新变化、新趋势、新挑战及新对策,由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及武留信院长牵头,联合中南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权威专家及博士团队共同撰写了《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该蓝皮书经过严格评审程序后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作为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终身名誉主任委员和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的名誉院长,我十分赞同和支持“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的编撰及出版,对武留信教授及其团队的理论探索与学术耕耘精神表示赞赏。该皮书包括总报告和五个分报告,总计22个专题报告。主要内容涉及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新趋势及新挑战、健康管理创新理论新进展、国家卫生健康政策新导向、慢病健康管理新变化、生物健康科技与健康管理新成果、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新热点、国人健康调查新数据、新时代加快发展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新的对策与建议等。该书从理论政策高度、科学研究深度、产业发展广度、落地实施力度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与努力,比较好地体现了“三据”:理论政策研究有依据,学......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2018年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与机遇。报告以翔实的调研数据、严谨的学术分析和前瞻性的政策解读,勾勒出中国健康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脉络,为政府决策者、行业从业者、科研机构及广大关注健康事业的群体提供一份权威、全面的参考。 第一篇:宏观环境与政策导向 本篇重点梳理了2018年影响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社会文化及科技创新等关键因素。特别关注了国家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消费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及其对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经济环境: 分析了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等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探讨了“健康中国”战略如何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文化: 剖析了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发病率攀升、居民健康意识觉醒等社会现象,如何成为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产品需求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同时,也探讨了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如何影响着健康产业的产品创新与服务模式。 科技创新: 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移动医疗等前沿科技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赋能慢病管理、精准医疗、健康监测、远程诊疗等,为健康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政策导向: 详细解读了2018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进情况、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医保支付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发展康复医疗、推进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等。分析了这些政策如何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也指出了政策落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第二篇: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本篇深入探讨了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包括体检、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心理健康服务、营养咨询等各类服务的发展情况。 体检服务: 分析了2018年中国体检市场的规模、增长趋势、服务模式(如单位体检、个人体检、基因检测等)以及面临的挑战(如同质化竞争、数据应用不足等)。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引入个性化健康评估、加强检后干预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慢性病管理: 聚焦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点慢病管理。分析了2018年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线上线下结合的慢病管理平台、医患沟通工具、居家监测设备的应用,以及医保支付对慢病管理服务的支持。探讨了如何通过预防、筛查、治疗、康复、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等全链条的慢病管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 康复护理: 关注老年康复、术后康复、伤残康复等需求。分析了2018年康复医疗机构的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发展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如社区康复、居家康复)。探讨了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康复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康复需求。 心理健康服务: 深入分析了2018年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探讨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筛查等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到健康管理全过程中,关注人群的心理福祉。 其他健康管理服务: 涵盖了营养咨询、运动健康管理、睡眠管理、母婴健康管理等细分领域。分析了这些服务在2018年的市场表现、创新模式以及发展潜力。 第三篇:健康产业创新与业态升级 本篇重点分析了2018年中国健康产业在产品创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跨界融合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以及新兴业态的崛起。 医药产业创新: 关注了2018年中国新药研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生物医药、基因治疗等领域的进展。分析了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如何推动医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医疗器械与智慧医疗: 探讨了2018年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微创介入技术、远程医疗设备、可穿戴健康设备等的发展。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智慧医疗,提升诊疗效率和患者体验。 健康消费品市场: 关注了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健康家居、环保产品等市场的发展。分析了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绿色产品的需求如何驱动市场创新和品牌升级。 养老产业: 聚焦2018年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分析了智慧养老、康养结合等新兴业态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融合: 探讨了2018年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分析了运动健身、康复训练、运动康复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以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推动作用。 康养旅游与健康文旅: 关注了2018年康养旅游、温泉疗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等主题的兴起。分析了如何将健康理念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满足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深度需求。 健康金融与保险: 探讨了2018年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巨灾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的发展。分析了健康金融如何为健康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构建多层次的健康保障体系。 第四篇: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篇深入分析了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主要挑战: 政策落地与协同: 分析了政策如何有效落地,以及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 人才瓶颈: 探讨了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基因技术专家等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挑战。 监管体系: 关注了健康产业各细分领域的监管体系建设,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健康数据应用的普及,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成为重要的挑战。 同质化竞争与服务质量: 部分领域存在服务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如何提升服务价值和品牌竞争力。 支付与可及性: 探讨了健康服务的支付能力和可及性问题,如何让更多人群享受到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先进的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成熟的健康产品和服务,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未来展望: “健康中国”战略深化: 展望未来,健康中国战略将继续深化,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数字化与智能化: 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将深度融合。 个性化与精准化: 基因检测、精准营养、精准运动等将使健康管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 医养康养融合: 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等服务将进一步深度融合,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体系。 产业生态构建: 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协同的健康产业生态圈,鼓励跨界合作与创新。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推动形成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全球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国健康产业走向世界。 总结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以其详实的资料、深刻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视角,为理解2018年度中国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洞察。报告不仅展现了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巨大成就和发展潜力,也指出了前进道路上的挑战,为相关各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助力中国健康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2018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它标志着中国健康产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概念热炒后,开始步入一个寻求真正落地和可持续发展的“深水区”。因此,我希望报告能对当年市场上的泡沫现象进行冷静的梳理和评估。哪些项目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支撑而倒闭或转型?哪些商业模式因为不符合国情或监管要求而被叫停?这种对“失败案例”的剖析,往往比对成功案例的罗列更有价值,因为它揭示了风险的边界。此外,报告对“健康产业人才”的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在于人。报告是否对健康管理师、生物信息工程师、老年护理专家等新兴岗位的供需缺口、薪酬水平和培养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摸底?如果报告能提供一份详尽的人才地图,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几年行业急需的人才结构,那么对于正在选择职业方向的年轻人和进行人才战略布局的企业来说,这份报告就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拿到这本厚重的报告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装帧的严谨和整体的专业气息,这让人联想到一份严肃的政策蓝皮书,而非一般的市场分析读物。我立刻被一种“信息密度”极高的感觉所包围,这通常意味着内容是经过大量一手调研和深度数据挖掘的结果。我个人对报告中对于“健康产业”的界定和分类极其好奇。健康产业涵盖的范围实在太广,从基础的医疗器械到前沿的基因编辑,再到大众日常的营养保健品,边界模糊且扩张迅速。一份优秀的报告,必须提供一个清晰、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我期望看到,报告是否成功地构建了一套评估和衡量中国健康产业规模、结构和效率的科学指标体系。如果它能提供2018年各细分板块的营收增速、投资热点以及潜在的监管风险点,那么对于产业从业者而言,这份报告就相当于一份至关重要的“导航图”。它能否准确预判哪些新兴技术(如AI辅助诊断、可穿戴设备)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内将成为真正的“风口”,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概念炒作,将是检验其深度和远见的核心标准。

评分

阅读这份报告时,我的关注点不自觉地飘向了报告的“新格式”上所暗示的方法论革新。在2018年那个时间点,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该为传统的行业报告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我推测,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和图表的堆砌,可能采用了更具交互性或可视化程度更高的呈现方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健康产业信息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报告在评估产业健康度时,是否引入了国际对标的维度。中国健康产业在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或日本的健康管理体系进行横向对比时,我们的优势和短板究竟在哪里?是在预防医学投入上滞后,还是在医疗信息化程度不高?这种国际视野的引入,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一份真正有影响力的报告,必须敢于指出行业在标准化、人才培养和监管协调方面的深层次痛点,而不是仅仅歌颂成绩。这种批判性的、建设性的自我审视,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动力。

评分

这本《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光是书名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时代视野,仿佛一扇通往未来健康图景的窗口被缓缓推开。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是被它所蕴含的“新主题”和“新格式”所吸引。在这个全民健康意识日益觉醒的年代,传统的医疗模式显然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健康”这一复杂命题的需求。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份跳脱出传统医学叙事的报告,它应该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健康管理”如何在理念上完成了从“治病救人”到“全程维护”的范式转移。我特别关注报告对于跨界融合的论述,例如科技、金融、保险资本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健康领域,塑造出新的产业链条和商业模式。如果这份报告能够清晰地勾勒出2018年中国健康产业的版图,尤其是那些尚未被主流视野充分关注到的细分市场——比如慢病管理的技术前沿、老年健康服务的创新试点——那它无疑就具备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该仅仅是数据的堆砌,而应是对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中国健康生态的一次精准的“切片”和前瞻性的“解码”。我希望它能揭示出,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健康产业究竟以何种速度和路径,正在重塑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

评分

从一个普通关注者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的是这份报告如何将宏大的国家战略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切身利益连接起来。毕竟,“健康中国2030”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于提升国民的平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我希望这份2018年的“快照”能够反映出,在全民医保覆盖率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市场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是如何填补公共医疗体系的空白或延伸服务的。例如,报告是否深入探讨了个人健康数据(PHR)的积累与应用现状?个人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程度如何?围绕这些数据展开的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在当时的技术成熟度和消费者接受度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如果报告能用生动的案例,展示出某地某企业如何成功地通过创新模式,将高昂的健康管理服务“平民化”,使其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那么其社会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这种从“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到“自下而上”的消费行为变迁的动态观察,我十分期待能在这本报告中找到详细的阐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