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观念中的历史(亲笔签名版) [Civil Wars:A History in Ideas]

内战:观念中的历史(亲笔签名版) [Civil Wars:A History in Idea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卫·阿米蒂奇 著,邬娟,伍璇 译
图书标签:
  • 内战
  • 历史
  • 观念史
  • 政治思想
  • 签名版
  • 珍藏版
  • 西方思想史
  • 战争史
  • 社会思想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8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08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ivil Wars:A History in Idea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2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阿米蒂奇关于内战史和内战观念史研究的典范之作,从长时段的视角讲述内战观念的起源与演变历史,追溯了古希腊、古罗马以来2000年里关于内战观念的史实和争论,填补了关于内战研究文本的明显空缺。


1. 本书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研究资深专家。


2. 本书从长时段的视角讲述内战观念的起源与演变历史,考察了其广义性和多元性,及其在当代的表现。


3. 本书始于且立足于康德“**和平”的理念,基于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实现“**和平”的可能性。


4. 本书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对于古罗马政治局势与人物,近现代法国、美国革命及当代世界局势,均做了详细的阐述。


5. 关于战争的研究,历来不乏名家名作,可对于内战,则乏善可陈。本书填补了关于内战研究文本的明显空缺。


6. 见识丛书系列,装帧设计别具一格,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浑然天成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内战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但过去的几十年里它又在世界各地频频爆发,巴尔干、卢旺达、布隆迪、索马里、斯里兰卡、叙利亚……内战正逐渐成为人类颇为广泛、颇具破坏性且独具特色的有组织的武装暴力形式。如何定义这些形式的暴力,关系到政治、军事、经济和人道援助、国际法立法执法等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格局和全球人类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言:“当今的时代要求我们正面地直视内战。”


我们以为我们了解内战,但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这有着漫长而歧义纷出的历史,从罗马共和国到早期现代欧洲,一直到当代。对内战的定义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内战之为内战,取决于谁是统治者谁是反叛者,谁是战胜者谁是战败者,谁是当事者谁是局外人。称一场冲突为内战,可以由外部力量是置身事中还是作壁上观而判定——从美国革命到伊拉克战争,核心的观点都是随着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战争的研究,历来不乏名家名作,可对于内战,则乏善可陈。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空白,并尽力弥补了这一缺憾。他搜集了过去2000年里关于内战观念的争论历史,并选取了三个时间点——地中海时期、欧罗巴时期和全球化时期,采用长期视角,展示了内战的起源、转变及其当代状况。第*个时期是在古代罗马,第二个时期是在近代早期的欧洲,第三个时期是自19世纪中期至今。相应地,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部分“从罗马启航”追溯了内战的含义在自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这600年中的变化。罗马人关于内战的讨论——它的起源、它的规范定义以及如何辨别它外在的特征和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对定义内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罗马内战本身就包含了对内战的不同解释,也显示了在罗马历史上关于内战的发生地存在各种不一致的说法。


第二部分“现代早期的岔路口”,将会展现16—18世纪的欧洲。自从启蒙运动以来,有两个概念群——内战和革命,开始渐行渐远,甚至被有意地置于对立面。这两个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和政治含义:前者是向后看的、解构的、递减的,后者是指向未来的、提供发展可能性的、递增的。其实,这两者一直互相交织和渗透。


第三部分“通往现代之路”,梳理了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至当代的内战概念遗产。对内战担忧的根源,以及内战对现今的国际人权法造成的紧张对立,是*后一章的讨论主题。19世纪对历史*大的贡献,就是试图将战争置于法律的框架内,想以此改变内战的残酷性。直到20世纪,将内战文明化依然是国际法律群体的目标。从罗马共和国时期一路沉淀下来的概念历史,在加入了现代法律和社会科学的语言之后,又增添了新的层次,变得更加复杂难懂。


在结语中,作者认为关于内战历史的各种争论,将会继续生成新的未来。如何用历史给予我们的知识来武装自己,面对这些未来,将会影响到全球上万甚至是上百万人的命运——这些人也通常是相对脆弱和不幸的人。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考察了内战观念的根源和动态演变,及其对我们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的影响,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无休无尽的话题:“内”(civil)何以与“战”(war)相关联?内战是人性的特质,还是一种缺陷?康德所谓“**和平”,如何能够实现?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 [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哈佛大学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讲座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大英帝国的观念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2000)、《独立宣言:一种全球史》(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Global History,2007)和《现代国际思想的根基》(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2013)。参与编著《1500—1800年的英国大西洋世界》(British Atlantic World, 1500—1800,2006)、《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政治思想》(Shakespeare and Early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2009)、《全球语境下的革命时代,约1760—1840》(The Age of Revolutions in Global Context,C. 1760—1840,2010)和《太平洋史:海洋、陆地与人》(Pacific Histories: Ocean,Land,People,2013)。

精彩书评

追踪内战观念的历史,揭示对这种冲突模式的定义和理解是多么善变而纷总离合,是本书的目的所在。像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内战》是一部简要、清晰、高明而有充分文献根据的专著。……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别开生面而又简明扼要的分析,作者对这些反复出现的观念、语义的变迁、跨越时空的不同反响的论述,既有重要价值,又有启发意义。但正如作者自己所承认的,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仅因为内战观念的复杂性,也因为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对历史的洞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以及现在面临的困境。这需要研究者不仅能在长时段里,而且能在其广阔性和多样性上把握历史。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在《内战》中,阿米蒂奇追溯了一个爆发式概念的演变轨迹,并非为了对其做出定义,而是为了揭示其为什么如此难以定义。在跨国平民政治和反全球化运动的时代,这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正如阿米蒂奇所言,内战的含义,是混乱和多重的,恰如其所概括的各种冲突。本书为2 000年来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简明指南,并填补了一个关于内战研究文本的明显空缺。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博大精深,至关重要,阿米蒂奇这部作品堪称同类作品中的典范。语言简明,文字精练,分析透彻,论证犀利。……他的结论是冷静的:人类社会无法避开内战,我们*好努力去理解它而不是忽略它。这部书的出版在今日堪称正当其时。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目录

导言 直面内战 i

第一部分 从罗马启航

第一章 发明内战 罗马传统 002

第二章 回忆内战 罗马愿景 023

第二部分 现代早期的岔路口

第三章 非内部的内战 17世纪 050

第四章 革命时代的内战 18世纪 072

第三部分 通往现代之路

第五章 内战文明化 19世纪 102

第六章 内战的世界 20世纪 129

结语 关于内战的话 157

后记 163

注释 171

参考文献 197

索引 232


精彩书摘

当今的时代要求我们正面地直视内战。从1648年到1945年,这300年构成了一个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时代。过去的60年,则是一个国家内部战争的时代。这确实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冲突方式最显著的变化。(导言iv)


然而,将内战视为人性的一部分的这种看法—将其视为我们的一种特性,而不是缺点,我们必须要谨慎对待。因为这种看法将我们带入了一种命运,人类将永远遭受内战折磨,永远也到达不了康德理想中的永久和平。(导言vii)


尽管内战具有相当的破坏性,但在历史进程中,从理论上说,它还是具有生产性的。若没有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我们的民主制、政治、权力、革命、国际法、世界主义、人道主义和全球化等等——这里仅仅是列举了几个,都会变成和如今不一样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它们包含的意义会远不如目前丰富。(导言viii)


构建了“内”(civil),再把它不情愿地、自相矛盾地却又不可避免地跟“战”的观念联系起来,罗马人创造了一个不稳定的、可裂变的混合物—“内战”(civil war),至今困扰着我们。(第一章 发明内战 P2)


内战的概念随着对文明和战争本身的不同理解而改变。在关于内战的大部分历史上,内战都与城市的观念密切相关。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如果我们回顾西方的文明和政治思想,就可以得知,紧密联系的社区经验即我们所说的城市为人类建立复杂、高度有序的组织提供了直接基础。(第一章 发明内战 P6)


罗马为世界留下的遗产不仅仅包括圆柱和神殿、罗马竞技场和水道、法律和拉丁语,其中最持久、最令人不安的是内战本身。的确,在过去1 500多年的时间里,内战总是被人戴着“罗马式有色眼镜”来审视。(第一章 发明内战 P12)


从恺撒到奥古斯丁,罗马内战的经典著作,出现了三种经久不衰并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叙述。第一个可以称为共和国的故事;它描绘了从罗马根源所迸发出的不断重现的无休止内战,并同情罗马共和国提倡的无私公民价值观。根据罗马历史记载,要想彻底的“文明”(civilized),就很容易发生内战;而且仅经历一场内战似乎不可能,因为随着罗马文明的延续,内战就会不可避免地持续。接着是关于罗马帝国的叙述,遵循了同样的叙事轨迹,但得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内战是政体的一种顽症,它只有一种治愈方法:恢复君主制或推行皇帝制。奥古斯都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的诞生结束了这个故事。讲希腊语的历史学家阿庇安写道:“由此,罗马的政体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内乱,最终实现了统一和元首政制。”到16 世纪晚期,阿庇安著作的英文翻译者对此表示赞同:“这明显说明了,人民的共和政体必须让位,君主政体开始盛行。”最后,是关于基督教的叙述,内战是这个城市或共和国一直遭受的罪恶,内战的目的是致力于世俗的世界,而不是上帝的荣耀。世俗世界是自我毁灭的根源,可以肯定它最终都不能成为救赎的工具。所有这些叙述都被应用到后来的政治和军事动乱中,跨越整个欧洲和后来所有的帝国,直到18世纪。(第二章 回忆内战 P47)


内战?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还有什么外战吗?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不都是兄弟之间的战争吗?战争的性质只取决于它的目的。无所谓外战,也无所谓内战。战争只有非正义和正义之分……仅仅是在用以扼杀人权、进步、理智、文明、真理的战争才是耻辱,剑也才是凶器。内战或外战,都可以是不义的,都可以称为犯罪。(第五章 内战文明化 P108)

“伏尔泰曾说:‘所有的欧洲战争都是内战。’在20世纪,他的这个公式可以套用到全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因为通信的便利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所有的战斗都是公民间的战斗,不仅如此,还是兄弟间的战争。”这些话来自海梅?托雷斯?博德(Jaime Torres Bodet,1902—1974),他是墨西哥学者、诗人和外交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担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第二任总干事。他于1949 年说了上面这些话。(第六章 内战的世界 P129)


所有这些试图精确定义内战的尝试都注定失败,也注定了只能提供虚幻的认识。原因很简单,在于内战是实质上有很多不同观点相互较量的概念。确实,即使将这两个字拆成“ 内”和“ 战”,它们都可以分别引来不同的观点,并在大部分社会科学的分析中,随着诸如地点、强度、持久性的具体情况改变而改变。(第六章 内战的世界 P152)


“内战”这个词的使用或许取决于你是一个统治者还是叛乱者,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是一个已建立的政府还是一个利益相关的第三方。正如一位当代内战研究的领军学者所写的:“将一场冲突描述为内战,带有象征意义和政治含义。因为这个词既可以传达合法性也可以否认合法性。确实,对这个词的使用(或者不使用)都是冲突本身的一部分。”或者,如托马斯?德?昆西更简洁的感叹一样:“ 关于内战的诡辩—是多么广泛!”(结语 关于内战的话 P158)


前言/序言

导言 直面内战


1945 年后,欧洲、北美以及其他类似的经济体,如澳大利亚和日本,经历了所谓的“ 长期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与国之间非战状态的时期堪称近现代史上最长。此前最平静的时期,是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克里米亚战争(1815—1853),然后是从1871 年的普法战争到1914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少在欧洲是如此。虽然有“ 冷战”的阴影笼罩,但是,近代北半球国家之间的和平持续时间比上次长了20 多年。最新的全球趋势依然令人欢欣鼓舞。最新的数据表明,2015 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仅发生了一起—印度和巴基斯坦,伤亡仅约30 人。在此前的2014 年,也仅有一次冲突。尽管有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干涉事件和中国南海的岛屿争端,但是“ 长期和平”看上去似乎正在不断延伸并扩展至全球范围。

然而,我们这个时代也并非一帆风顺。这个世界依然充满暴力。2015 年,从阿富汗到也门,全球发生了40 多起武装冲突,这还不包括恐怖主义、暴动或其他形式的“ 非对称”战争,即非政府武装力量攻击政府或其居民。原来的基地组织和现在的伊斯兰国,以及他们的拥护者,将战火引到了城市街头,从曼哈顿到孟买,从悉尼到布鲁塞尔。尽管国与国之间事实上可能处于和平状态,但其他地方正在发生的冲突让人民难以产生安全感,何况很多人清楚战争就发生在他们的国境内。“ 长期和平”被一个黑暗的阴影笼罩着—内战。

20 世纪90 年代早期,“历史终结论”的拥护者们坚信,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将会席卷全球,带领全人类走向贸易繁荣和人权受保障的未来。持有这种信念的人认为民主的和平时期将会出现。据他们所称,一个民主政体是不会向另一个民主政体发动战争的,因此,他们坚信,随着民主制度的广泛传播,世界和平将会随之到来。这些人的信条建立在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理论之上,而康德的理论则源自欧洲启蒙运动中关于获得持久和平的可能性的论述。当然康德并不是一派天真的,他讽刺地提到,一位荷兰酒馆老板在其酒馆标语牌上写着“永久和平”几个字,而旁边挂着一幅画着墓地的画。这暗示着只有死亡的长眠才是真正的永久和平。然而,康德也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并非“ 空洞的理念”,而是一项“正逐渐解决,并不断靠近其目标的任务”。在康德有生之年,永久和平并没有变得更唾手可得—康德于1804 年2 月逝世,在他死后仅10 个月,伟大的将军和帝国缔造者拿破仑获得加冕,成为皇帝,并在接下来的10 年对世界造成威胁。尽管如此,在200 多年后的今天,许多人依然大胆地相信,也许人类终于已经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的武装冲突阶段,在人性中“ 天使的一面”的带领下,我们也许最终可以实现康德的梦想,能够“ 战胜战争”。但是,死亡和破坏一直环绕着我们,因而我们所感受到的和平,可能更像是墓地里的那种。然而,最近有一种冲突超越了其他任何形式的冲突,它导致了更多的死亡。这不是国家之间的冲突,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内战。

内战正逐渐成为人类最广泛、最具破坏性以及最具有特色的有组织的武装暴力形式。“ 冷战”之后的几十年间,内战的爆发呈现出极其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9 年以来,在任何时期都平均有20起国家内部战争—这大概是1816—1989 年全球每年平均战争数量的10 倍。自1945 年以来,大概有2 500 万人在战斗中死亡。这个数字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死亡人数的一半,而这一数字并不包括受伤的、流离失所的和死去的平民,更不用谈在战争中受疾病和营养不良折磨的人了。内战中物质和经济的消耗同样惊人。在关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分析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战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战争中死亡的人数,以及必然受其影响的生产效率,被浪费的资源,军队的花费,疾病和犯罪行为的蔓延,还有邻国经济的破坏。那么这一分析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内战的平均价位大概是每年1 230 亿美元。这相当于每年北半球对南半球经济援助的数额。正因为如此,内战被称为“ 倒退的发展”。

发生在国家内部的战争持续的时间更长—大约比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持续时间长4 倍。20 世纪下半叶的国内战争,持续时间大体上是20 世纪上半叶的3 倍。这些战争还比其他战争更容易重复爆发,因为“ 一次内战最具可能性的遗产就是下一次内战”,确实,在过去10 年中的几乎每一次内战都是既往的重演。内战看起来总是不成比例地集中发生在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尤其是那些非洲和亚洲国家,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科利耶(Paul Collier)称他们为“ 最贫穷的10 亿人”。 如果说自1945 年以来,发达国家享受了长久的和平,那么全球其他广大地区的人口则经受了同样长时期的磨难。位于奥斯陆的内战研究中心也在其网页上强调了这些显著的特征,同时提到:“ 然而,内战却比国家间的战争更少受到关注和研究。” 内战似乎会像贫穷一样一直伴随着我们,而且只要它继续存在,它将会更多地影响到世界上贫穷的人口。

然而,内战不应该一直作为一个鲜被探究的领域。正如很多人指出的,内战缺乏系统的理论,也似乎很难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目前也尚未出现一部以“ 论内战”为标题的巨著,使其可以与卡尔? 冯? 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的《战争论》抑或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论革命》媲美。的确,如我们所见,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几乎没有提及内战,而阿伦特回归原始的主张及其反现代的理念,使得她将内战与战争的话题完全抛弃了。在1993 年,战后德国诗人及政治评论家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伯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1929— )注意到“ 没有一种关于内战的有用理论存在”。 后来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 )也提出“ 世界上有专门研究战争的战争学,也有专门研究和平的和平学,却唯独没有专门研究内战的内战学”。类似的感叹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我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关于内战的理论,而且我也无法弥补那些缺失的研究。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能做的只是揭示出我们现有不满情绪的根源,去解释为什么我们对内战如此困惑以及为什么我们拒绝直视它。

当今的时代要求我们正面地直视内战。从1648 年到1945 年,这300 年构成了一个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时代。过去的60 年,则是一个国家内部战争的时代。这确实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冲突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根据一项被广泛引用的数据,自1945 年以来,全世界有259 场冲突上升到了战争的程度,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属于国家内部冲突。自1989 年以来,世界上仅有5% 的战争是爆发于国家之间的。我们只需回顾一下20 世纪90 年代的巴尔干战争,抑或发生在卢旺达、布隆迪、莫桑比克、索马里、尼加拉瓜以及斯里兰卡的战争,就能意识到近年来的内部冲突是多么的血腥,更别提冲突之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正在经历怎样的苦难。更糟糕的是,内战并不会仅仅停留在“ 内部”太久。2015 年,全球有50 起内部冲突,其中有20 起—从阿富汗到也门,是所谓的“ 国际化内战”,即有邻国军事力量参战或外部势力干预。内战并不在乎边境线在哪里。冲突让人们为了寻求安全而背井离乡,所以内战确实经常让一个国家山河破碎。因内战而失去家园的人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尤其是在2012 年的叙利亚冲突中产生的500 万难民。这些难民的困境引发了难民危机,因而中东、北非和欧洲的格局在未来几十年里将被重塑。随之而来的是安全和稳定将遭到挑战,这一切呈现了一个清晰的事实:这个世界并不和平,充满内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内战:观念中的历史》(Civil Wars: A History in Ideas)一书的简介,该简介旨在全面介绍该书的深度和广度,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且力求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 --- 《内战:观念中的历史》:一场思想的史诗,一次文明的追问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内战”并非仅仅是兵戈相见的残酷图景,它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与哲学意义上的撕裂与重塑。阿兰·德·贝蒂诺(Alain de Benoist)的巨著《内战:观念中的历史》(Civil Wars: A History in Ideas)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史或编年史,而是一次对“内战”这一现象背后深层观念、历史动因及其对现代性影响的宏大哲学考察。本书将读者从表面的冲突引向了意识形态的根源,揭示了为何人类社会会在同一片土地上,以最极端的方式反噬自身。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广阔视野和对观念交锋的敏锐洞察力。德·贝蒂诺认为,每一次重大的内战,都是特定时代核心矛盾的总爆发,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如何组织生活”以及“何为正义”等根本性问题的暴力回答。因此,理解内战,必须深入理解支撑冲突双方的意识形态光谱。 一、内战的形而上学探源 德·贝蒂诺开篇即挑战了当代对内战的简化理解。他拒绝将内战仅仅视为权力斗争的副产品,而是将其置于西方文明的形而上学困境之中。他追溯了古希腊城邦的“斯塔西斯”(Stasis)概念,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等人如何观察到城邦内部的阶级与派系斗争如何侵蚀了共同体的基础。这种早期的思想遗产,为后世关于公民身份与派系忠诚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随后,作者深入分析了基督教文明内部的张力。从中世纪的宗教纷争,到宗教改革引发的教派战争,每一次冲突都不仅仅是教义之争,更是对统一信仰权威的解构与重建。德·贝蒂诺细致地考察了“异端”概念如何被用来标记和清除内部的异己力量,以及这种内部排斥如何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早期形态。他强调,在许多历史节点上,内战是神圣秩序与世俗理性交锋的必然产物。 二、启蒙的悖论与革命的遗产 本书的核心篇章聚焦于启蒙运动及其带来的巨大反作用力。启蒙思想家们推崇的“理性”与“普遍人性”,在实践中却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内部裂痕。德·贝蒂诺审视了法国大革命如何将“人民主权”的理念转化为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一场以解放之名行清除之实的内战。他探讨了革命的逻辑如何从追求自由转向对“纯洁性”的痴迷,最终导向自我毁灭的循环。 更进一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意识形态冲突。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的激烈对抗中,内战不再局限于军事层面,它渗透到教育、法律和文化机构的每一个角落。德·贝蒂诺详尽地描绘了“阶级战争”、“种族战争”等新形态内战的观念基础,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将同一种族或社群分割成不可调和的敌对阵营。 三、现代性的自我吞噬:个体与共同体 在考察近现代内战时,《内战:观念中的历史》将分析重点转向了现代性对“共同体”(Community)概念的消解。作者指出,随着个体原子化和国家权力的集中化,传统社会纽带被削弱,留下的空间被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所占据。内战因此成为对“失去的家园”的绝望争夺。 德·贝蒂诺对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部斗争进行了深刻的辨析,他认为这两大极权意识形态本质上都源于对现代社会异化的激进回应,它们试图通过极端的动员和清洗来重塑一个纯粹的“新人类”和“新社会”。这种努力,必然以内部的残酷斗争为代价。 四、历史的回归与当下的反思 全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内战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回响。作者并未止步于历史回顾,而是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哲学问题:在后现代的多元化社会中,我们是否已经规避了内战的风险,还是仅仅将冲突的形态转入了“文化战争”的温和表象之下? 《内战:观念中的历史》以其严谨的学术训练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结构中的根本性张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它要求读者超越对特定冲突的简单道德判断,转而探究那些驱动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持久观念。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他们”的史诗,是对人类政治想象力的极限一次严峻的检验。本书无疑是理解权力、认同与冲突本质的必读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深度让我这个自认为对相关领域有所涉猎的读者都感到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阅读回报。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老辣,他似乎总能在我以为自己掌握了某个关键概念时,突然抛出一个全新的视角,瞬间颠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那种感觉就像是走在一条熟悉的巷子里,突然发现墙上开了一扇通往未知殿堂的门。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有时甚至需要查阅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绝不是负担,反而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主动探索与发现的乐趣。这种需要全神贯注、甚至需要“斗智斗勇”的阅读体验,是快餐式阅读完全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后劲”实在太大了,以至于我合上书本后,日常生活的许多场景和新闻报道,都染上了一层新的色彩。它像是一个滤镜,让我能从更深的历史层面去审视当下的纷争与和解。很多曾经困扰我的历史疑云,在阅读完作者的论述后,如同迷雾散去,虽然真相依然复杂,但理解的路径已经清晰可见。这种知识转化为洞察力的过程,才是阅读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既定的历史叙事时,会不自觉地去追问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权力结构,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是任何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能给予读者的最高赞誉。它真正地改变了你看世界的方式。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尊敬的平衡感。在涉及那些极具争议性、容易引发情感对立的议题时,作者的笔触依然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力。他没有急于站队或下结论,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观点的生成土壤和内在逻辑。这种学术上的克制和对多元性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有力。它不是在宣讲“正确的答案”,而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提出“更好的问题”。对于渴望理解事物本质而非仅仅接受表面结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维工具和分析范式,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多维度的、如同编织般的方式来构建其论点。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不同历史节点和思想流派之间穿梭的自如,那种逻辑跳跃感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艺术化布局。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贴合历史思想的复杂性和纠缠性。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发现之前看似孤立的事件或人物,在作者的宏观视野下,竟然有着如此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强迫读者跳出既有的时间框架,用一种更具空间感的思维去理解历史的动态演变,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细腻的触感,立刻让人感受到它绝非等闲之辈。那种复古的字体排版,搭配着封面上恰到好处的留白,散发着一种学者般的严谨和对历史的敬畏。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既能很好地承载文字的重量,又不会让人感到阅读的疲劳。对于我这种热爱实体书的人来说,拥有一本如此精美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收藏的乐趣。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仪式,不只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触摸历史的纹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别具一格,让人忍不住想时常去把玩一番。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货很正!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感谢!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货很正!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感谢!

评分

长期购买,东西好,服务好,一直在京东,碰上大促更划算,屯屯屯

评分

货很正!非常好!非常满意!非常感谢!

评分

评价非要超过字数限制,聊胜于无,你说呢?

评分

阅读节奏还可以,能顺畅读完,还是感觉不错的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