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第2辑) [Historical Studies of Women and Gender]

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第2辑) [Historical Studies of Women and Gend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裔昭印,洪庆明 编
图书标签:
  • 妇女史
  • 性别史
  • 历史学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女性主义
  • 性别研究
  • 中国女性
  • 历史研究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1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937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istorical Studies of Women and Gende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第2辑)》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研究,理论与方法,综述与评论,Contents and Abstracts,征稿启事。

作者简介

  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史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古希腊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和妇女史研究,现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和《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代表著作《古希腊的妇女》获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领衔撰写的《西方妇女史》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主讲的“世界文化史”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主讲的“西方文明史”被列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洪庆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和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史和欧美近现代文明史,近年来在《历史研究》和《世界历史》等历史学主流期刊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纸发表文章近二十篇,翻译出版了《法国大革命的降临》,《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20世纪世界史》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多项。

目录

专题研究
1.贞节探析
2.从宋辽金孝子图观察社会性别观的嬗变
3.文本、路径与分析:基于内阁刑科题本的清代男风研究
4.古代两河流域的乳母与保姆
5.古希腊体育竞技、“少年爱”与男权社会
6.消失的女性?庞波尼乌斯及其罗马法律史叙述
7.论性别与公共空间体验
——以古代罗马为例
8.从城市管理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性别关系
9.19世纪英国女性职员研究
10.美国犹太女权运动探析
11.二战期间英国的妇女、爱国主义和对宣传的反应

理论与方法
12.妇女史:学术最前沿
——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圆桌讨论的引言
13.21世纪中日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现状与比较
——兼谈日本“女子”文化现象

综述与评论
14.当代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反思
——从“南开妇女/性别史学术论坛”说起
15.评波梅罗依古典妇女史研究
16.琼·凯利女性主义史学思想评介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征稿启事

精彩书摘

  《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第2辑)》:
  从民间舆论看,如:宋代有赵氏女,丈夫犯罪,母亲命其改嫁,但被她拒绝,乡人批评她“拒母之命不可以为孝,私夫之爱不可以为义”①。可见乡里舆论认为顺从母命之孝应高于从一而终之义。清人小说《金云翘传》中,王翠翘为尽孝救父而失身,后重归原聘之夫,但自惭玉碎花残,不与丈夫同房。其夫劝解道:“大凡女子之贞节……盖有常有变也。夫人之辱身,是遭变而行孝也,虽屈于污泥而不染。”②这也是将孝放在了贞节之前,认为因行孝而失贞,可以得到谅解。
  以上礼、法、文人笔墨、社会舆论基本都肯定了孝为至大,在节孝不能两全之际,应以孝为先。但实际上,反面事例远多于此。我们可以看到,载入史册的节妇烈女大多是坚拒父母之命,甚至不惜以割耳、截鼻、断指等各种自残甚至自杀等惨烈手段,拒绝再嫁,全然不顾父母之命、之恩、之情。许多在夫家守节者为防父母逼嫁与避嫌,甚至与本家断绝来往。《后汉书·列女传》载刘长卿妻桓氏,丈夫死后,为“防远嫌疑,不肯归宁”。三国吴国广陵范姬夫亡,其父因其年少无子,迎其回家,范氏操刀割耳截鼻以拒,坚决不归家。南安曹禁夫亡而有子,依托父母家守节,其父怜其年少,许嫁他人,曹氏投水被救,遂携子还夫家居住。③北魏荥阳刁思遵妻鲁氏,父母怜其年少寡居,许嫁已定,鲁氏誓死在夫家守节。父母为此告官,称其姑不允寡女归宁,鲁氏与老姑不得不徒步到官府陈情。④明代无为吴氏,青年守节,与姑相依为命,因家贫父亲时常周济,母亲迎其回门,吴氏“十不一应”。⑤清代番禹谢玉华,夫死誓不改节,父母接她归宁,车到门口,她自刎而死。⑥此类为避免逼嫁与避嫌而不回本家,甚至终身不归宁的事例频见于记载,她们对于父母自然谈不上孝道了。明清时期大量未嫁贞女前往聘夫家守节,反对者明确指其不仅于礼无据,而且与对父母的孝道相悖:“于婿为无因,于父母为不孝。”“不备礼而行谓之奔,违亲命而往则非孝。”⑦其行为既非贞也非孝。
  节妇们为固守贞节,同样也可以不顾公婆之命,史载多有公婆命儿媳再嫁而坚执不从者,有的甚至连公婆性命也不顾惜。如明代桐城杨氏,夫死家贫,舅欲更嫁之,杨不从,声称情愿与舅姑一同饿死。数年后益贫,舅又欲以其偿债,杨氏仰天呼日:“以吾口累舅姑,不孝。无所助于贫,不仁。失节则不义。吾有死而已。”遂自尽而死。①清代鄠县刘氏,夫死守节,遇饥荒,其姑泣求刘氏再嫁:“盍自鬻,尚可活我!”刘氏不允,姑大恸:“死耳,夫何言!”刘氏无奈,自鬻于豪家,得钱给姑,但到其家后便自缢而死。豪家愤恨至极,弃尸野外。②可以想见豪家必会追索钱财,其姑也难得善终。这些显然都是以节而害孝甚至害人了。
  这在明清时期很多未婚贞女到夫家守节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明代慈溪王氏,未婚夫死,姑令改嫁,坚执不从,姑与二小姑百般凌辱殴打,终无怨言。夜宿小姑床下,受湿得病,反倒庆幸:我知免矣。③清代秀水萧氏,未婚守节,姑悍,不愿其来,止之不听,昼夜咒骂,始终不与之同居。后众人捐金,为之另辟小楼居住。④孟县某女至未婚夫家守贞,舅姑推辞不听,姑恶语相向,仍痛哭不返,其姑虐待,饥寒不顾,役之如婢妾。⑤此类固守贞节、不从舅姑之命并非个别事例。
  从现实生活常情度之,对于平民人家尤其是下层贫苦人家,妇女无子守节尤其是未婚贞女到夫家守节,对夫家多半并非好事。在以男性劳力为主的农耕社会,以纺织、女红养家不易;由于早婚,公婆也未进入需要照护的老年;丈夫还有兄弟者,更牵涉家产分割;而且她们还可能被视为灾星、晦气,所以她们大多并不受夫家欢迎,有的更希望嫁卖她们以济饥贫。以上夫家人对贞女们的拒斥行为可以说完全合乎情理。由于夫家拒绝接纳,她们处于尴尬境地,有的不得不自杀。⑥这些贞女同样是为守贞节而毫不顾及夫家人生活,更谈不上孝、顺之心。
  殉节者自然更让父母、家人难以承受,对于夫家也绝非幸事。妇女的殉夫从死,虽然时或得到赞扬褒奖,但朝廷及社会主流观念也并不提倡,尤其是在上有翁姑、下有幼子的情况下。除了出于顾惜性命的人道之意,也因古代婚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夫妇之情义尚在其次;为妇之道重在奉养翁姑、抚育子嗣以承宗祀,而非专注于丈夫一人。这才真正体现妇道、孝道美德。
  ……
历史的潮汐与女性的足迹:一部波澜壮阔的性别叙事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角色、思想观念以及她们与性别权力运作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不可或缺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重要篇章。这些篇章,如同散落在历史画卷上的点点星光,串联起来,方能勾勒出人类文明更为完整、更为深刻的图景。《历史的潮汐与女性的足迹》并非一本简单的女性传记汇编,亦非对某一时段女性遭遇的孤立描摹,而是一部融汇了跨学科研究视角的宏大叙事,旨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经验的深入挖掘与细腻解读,揭示性别权力如何在历史的潮汐中涌动、变形、演化,以及女性如何以她们独特的足迹,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的视角是广阔而多元的。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文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从古代文明的曙光,到中世纪的王国,再到近代社会的变革,直至当代世界的纷繁景象。作者们深谙历史研究的精髓,认识到女性的经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法律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本书的每一章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历史现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的,属于女性的鲜活生命。 在古代文明的篇章中,本书深入探讨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代中国等文明中,女性的地位与权力。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从男性史家的笔下了解“女王”或“贵妇”的形象,而是通过对出土文献、考古发现、艺术品和神话传说等多方面史料的梳理,去还原普通女性在家庭、社会乃至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处境。她们是如何参与经济生产的?她们的婚姻与生育状况如何?她们在宗教仪式中扮演何种角色?她们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又受到哪些限制与影响?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打破对古代女性的刻板印象,展现她们在充满等级与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中,所展现出的韧性与能动性。例如,对于古希腊女性,本书会审视雅典城邦中被严格限制在家庭中的女性,与斯巴达城邦中拥有更多自由与训练的女性之间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社会与政治动因。 步入中世纪的欧洲,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这一充满宗教色彩与封建秩序的时代。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骑士文学和教会教义中,女性的形象往往被简化为圣女或女巫、天使或魔鬼。《历史的潮汐与女性的足迹》则致力于穿透这些二元对立的表象,探寻真实的女性经验。本书会关注修道院中的女性群体,她们在宗教生活、知识传承乃至经济活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也会探讨农妇、城市手工业者等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她们如何在农业生产、家庭经济中贡献力量,又如何面对战乱、瘟疫等生存挑战。本书还会考察中世纪女性的法律地位,分析其财产继承权、诉讼权利等,并探讨如贵妇、女皇等少数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是如何在父权制的核心地带运作权力,甚至影响国家走向的。 近代社会的转型,特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为女性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将细致分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女性生活产生的复杂影响。在思想层面,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与人权,虽然最初主要指向男性,但其内在的普遍性原则,也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埋下了伏笔。本书会考察早期女性思想家对这些启蒙理念的回应与批判,她们是如何质疑传统的性别等级,并开始倡导女性的教育权和公民权。在经济层面,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鸣,将大量女性卷入了工厂的生产线,改变了她们的劳动模式和家庭结构。本书将深入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女性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她们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集体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会探讨中产阶级女性在家庭空间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她们如何通过慈善、文学创作等方式,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中。 进入20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解放运动、民权运动以及女权主义思潮的勃兴。《历史的潮汐与女性的足迹》将以更加敏锐的视角,审视这些变革中的女性力量。本书会关注女性在战争时期所扮演的多种角色,她们不仅是后方的支持者,更是前线的参与者,在军队、工厂、医疗机构中承担了至关重要的任务,这极大地改变了她们在社会中的自我认知与公众形象。同时,本书将深入剖析两次女权运动的浪潮,从争取选举权、平等教育权,到挑战父权制、争取身体自主权,不同阶段的女权运动呈现出不同的诉求与策略,本书将梳理其思想渊源、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以及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此外,本书还会探讨后殖民语境下,非西方国家女性的抗争与发展,她们如何在全球化和文化冲击中,重新定义自身身份,并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历史的潮汐与女性的足迹》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性别”这一概念的动态理解。它不将性别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生理范畴,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历史的建构、社会的关系以及权力的实践。本书认为,男性与女性的地位、权利和期望,并非天经地义,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爬梳,本书揭示了性别角色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被定义、被协商、被颠覆的。例如,在某些历史时期,女性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更为活跃的角色;在另一些时期,她们则被严格限制在家庭领域。这些变迁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经济模式、法律体系、宗教观念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紧密相连。 本书的研究方法也值得称道。作者们打破了学科壁垒,广泛借鉴了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艺术史、法律史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他们注重从微观的个体经验入手,通过对日记、书信、回忆录、口述史等“底层”史料的挖掘,来重构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女性生命。同时,他们也能够站在宏观的视野,将这些个体经验置于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揭示性别权力运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历史的潮汐与女性的足迹》并非一本满足于陈述事实的著作,它更是一部充满思辨与探索的学术力作。每一章都伴随着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解读,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历史现象,去思考性别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本书所探讨的,不仅仅是“女性”这个群体在历史中的遭遇,更是“性别”这一社会关系如何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如此关键的角色,又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 阅读本书,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它将唤醒我们对历史的全新认知,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女性足迹,如何在时代的潮汐中闪耀着智慧与力量的光芒。它将促使我们反思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并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启示。最终,本书希望能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平等的社会,贡献一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思考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深入阅读其中的几篇文章时,立刻被作者们那种严谨细致的史学研究方法所折服。他们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散落在浩瀚史料中的女性身影重新唤醒,并赋予她们清晰的时代脉络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关于清代江南女性织户生活变迁的分析,作者并非停留在简单的叙事,而是巧妙地结合了经济史和性别理论,通过对契约、族谱乃至地方志的精妙解读,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微观世界。读完后,我对于传统家庭结构中女性经济角色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这不仅仅是挖掘“被遗忘者”的努力,更是对既有宏大叙事的一次温柔而坚决的修正。文字的逻辑性极强,论证层层递进,即使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作者也总能用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加以阐释,确保了即便是跨学科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进其思想的走向。这种学理上的深度和表达上的清晰度,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刊物的关键指标,而这辑刊物无疑是上乘之作。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第2辑)》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标价。它不仅是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任何对社会结构、文化变迁和历史叙事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没有采用过于晦涩的“学院腔”,而是用一种充满学术热忱的笔触,将复杂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本。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认知领域被悄悄地拓宽了一圈。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被主流历史叙事有意或无意遮蔽的角落,并以一种更复杂、更富有人性的方式去理解过去。我期待着后续辑册的推出,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对历史细微之处的执着探索,这份执着,本身就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尊重和支持。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思想冲击是持续而深远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许多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定论。例如,其中一篇探讨近代城市中“摩登女性”形象建构的论文,它揭示了看似进步的时尚符号背后,是如何被资本、媒体和父权结构进行多重规训和编码的。这种“穿透表象”的能力,让人在面对当代的性别议题时,也多了几分警觉和批判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提出的理论模型,然后用它去审视我周围的世界,这种知识与现实的碰撞,是阅读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历史权力运作机制的工具箱。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内容对我后续的工作思路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并且永远对现存的权力结构保持一种健康的质疑姿态。

评分

这本《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第2辑)》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封皮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配色上选用了低调而又不失典雅的墨绿色,中央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是在一家老旧的书店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封面吸引,随手翻开,才发现里面的内容着实让人惊喜。纸张的质地非常上乘,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难得的是,内页的排版清晰、字迹工整,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处理得十分考究,体现了编者对学术规范的尊重。这种用心的制作,让一本学术著作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出现,让我在众多快餐式的出版物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和工艺的敬畏之心。我忍不住在拿到书后,就在咖啡馆里坐了很久,仔细摩挲着书的每一个细节,那种沉静的阅读体验,是如今数字阅读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种对研究主题的致敬,让人在捧读时便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评分

这套书的编辑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工夫的,它成功地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前提下,展现出一种令人愉悦的“阅读的流动性”。我发现,几位不同领域专家的文章,虽然研究对象和方法各异,但在核心关切上却有着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仿佛每一篇都在为构建一个更全面的性别史图景添砖加瓦。这种编排上的匠心独运,使得整辑读起来像是一部结构精巧的交响乐,而非简单的论文集。从古代服饰礼仪中对女性身份的规训,到近现代社会运动中女性能动性的爆发,主题的跨度极大,但过渡自然流畅。我尤其喜欢那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背景之间穿梭的感觉,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妇女史”这一概念的想象边界,让我意识到,任何单一视角的历史书写都是不完整的。这种整体性的视野,是这个辑刊的巨大成功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