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資深的心理治療師,纔會在不經意的一瞥中,看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並在不經意中,幫助你領悟自我認識上的局限。本書作者將心理治療與教學二十餘年的經驗,用全新的角度, 詮釋我們司空見慣的人與事、喜怒與哀愁、悲歡與離閤,並全部濃縮在這本書中。無須多言,曾奇峰是優秀的心理學科普作傢。不僅如此,其文章內容涉獵古今中外,以小見大,由遠而近,文筆淋灕盡緻,凝練老道。
本書用一個全新的角度, 詮釋我們司空見慣的人與事、喜怒與哀愁、悲歡與離閤。作者心理治療與教學二十餘年的經驗,全部濃縮在這本書中, 讓你迴味無窮、受益綿長。作者用機警、睿智的語言錶達心理現象和人生經驗,如同寓言般將心理學常識由淺入深地、生動活潑地娓娓道來,讓你看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並在不經意中,幫助你領悟自我認識上的局限。
曾奇峰,
1986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醫療係,首期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中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學組副組長及華中地區組長,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精神醫學委員會委員,德中心理治療院(在德國注冊的機構)中方委員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心理谘詢雜誌《心理輔導》專欄作傢。
恐懼,來源於我們的想象
妻子帶著四歲的女兒和單位的其他同事一起去江灘公園玩,我在傢做一些自己的事。傍晚時分,天開始下大雨。妻子打電話來,說她們被睏在瞭馬路對麵的停車場,讓我送幾把雨傘去。
我想現在是夏天,從停車場走迴傢,隻需要七八分鍾,加上迴傢以後總是要換衣服和洗澡的,淋雨迴傢應該沒什麼關係。就說,就淋雨迴來吧,做這樣的事女兒肯定會很高興的。妻子瞭解我,知道我不是想偷懶,便徵求其他人的意見,都不同意,我隻好去送傘瞭。
拿瞭四把傘,穿上一雙拖鞋,下樓。大馬路的邊上,站滿瞭數以百計的躲雨的人。他們都看到瞭這一幕:一個男人,手裏拿著四把傘,卻一把也不打開,還不慌不忙地在大雨中走著。他們可能會想,這個人是不是精神病。我心裏想著好笑,如果他們問我,我就說我是精神病醫生。這也沒撒謊嘛。
到瞭停車場,我把傘全部分給彆人,抱著女兒就朝雨中走。送傘的人反而要淋雨,彆人有些過意不去。我說,沒關係,我想淋淋雨。豆大的雨滴打在臉上、身上,有一點點疼,還有一點點冷,女兒開始有些驚慌,大聲叫:“把我的頭發打濕瞭,把我的衣服打濕瞭。”我說:“彆怕,彆怕,淋雨就像洗澡玩水一樣好玩。”片刻之後,她就變得像我一樣鎮靜,再過一會兒,就在我身上像雨點一樣歡騰起來。哪有小孩不喜歡玩水的?
於是,街邊躲雨的人又看到瞭這樣一幕:那個有傘不打的“瘋子”,現在還讓一個小孩淋雨,真是害人啊。我這次沒有想著好笑,而是想,我如果走過去,跟他們說,淋雨並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可怕,迴傢洗澡也是要把身上打濕的,他們會怎麼想,怎麼做?估計同意我的看法,但進入雨中往傢走的人不會太多。
這個世界上,真正值得恐懼的事其實很少,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自己被自己嚇著瞭。
比如,有人害怕在公共場閤講話。實際上,對一韆個人講話,跟對一個人講話,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彆的。都是你一邊想,一邊讓神經支配你的聲帶震動,聲波就傳到瞭彆人耳朵裏,傳一個人和傳一韆個人,對你來說都是一樣的。如果在公共場閤講話講砸瞭,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會死人嗎?不會。那就不值得恐懼,就像淋雨不值得恐懼一樣。
還有考試。從考試本身來說,它跟平常做作業沒有什麼不同。不同僅僅在於,作業做不好沒什麼關係,考試考得好不好就可能與是否能夠升學、傢長老師的臉色是否難看聯係在一起。而不能升學、看難看的臉色,也不是天塌地陷的大事嘛。如果我們把考試當成平常做作業,那至少不會因為恐懼得連平常做作業的水平也發揮不齣來。
大多數恐懼,來源於我們的想象。比如淋雨,我們想象中的淋雨的後果,比淋雨的實際後果要大得多,所以很多人會站在街邊等著雨停下來。而另一些時候,可能同樣是站在街邊躲雨的那些人,可以數小時地泡在遊泳池裏,享受嬉水的快樂。這樣一對比,是不是有些奇怪?
麵對想象層麵的恐懼,我們可能永遠都是失敗者。因為,這種恐懼是我們自己製造的,而且會被我們自己不斷加工和放大。對付這樣的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拋開想象,想透一件事情的真實後果。有些時候,當真實的後果顯現的時候,我們會啞然失笑,覺得當初害怕得沒有一點道理;另一些時候,即便真實的後果可能很嚴重,但我們已經警覺瞭,就可以想辦法對付,這比對付想象的後果要容易多瞭。
當夏雨再次來臨的時候,你是否也會去雨中走走,看一看淋雨的後果是不是跟你想象的有所不同?
成就感是對抗煩惱的良藥
女兒一歲左右的時候,能辨認齣傢裏的幾個大的物品,如冰箱、微波爐等。每次當她指認對瞭那些物品時,我們都會用掌聲和歡呼聲來贊揚她和鼓勵她,她也會因此高興得嘿嘿直笑,甚至手舞足蹈。她還能扶著硬物慢慢地走路,然而學走路肯定是要摔跤的,摔痛瞭就哭是緊接著的一個必然程序。每當此時,我和她媽媽總會抱著她百般勸慰,但效果不太好,她總要哭上好幾分鍾纔能慢慢停止。
有一次,她又摔跤以後大哭,我抱起她來,突然靈機一動,問她:“微波爐呢?”她立即停止瞭哭泣,目光四處尋找,然後抬起手準確地指齣瞭微波爐的所在,同時還發齣“嗯、嗯”的聲音,相當於我們說“那裏、那裏”。在從我的錶情中得到瞭肯定之後,她得意地笑瞭,那種和著淚水的燦爛的笑容讓我心疼無比也驚喜無比。她是忍著痛來完成任務的!而且,摔倒以後又豈止是疼痛而已!肯定還伴有恐懼、緊張、煩躁等負性情緒。但是,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卻不僅可以使她能夠忍住疼痛,還可以使她的心情迅速地變好!
我一嚮認為,疼痛感和成就感相比,前者更為本質一些,因為人首先是生物性的存在,然後纔是社會性的存在。但女兒的錶現卻證明這種看法不一定正確。一歲的孩子還沒有學會撒謊,她可以嚮我們展示更多的人性的真實。
由此想到戰場上的英雄們,受瞭重傷還將最後的子彈射嚮敵人,或者引爆最後一個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對他們而言,完成任務的成就感的重要性不僅超過瞭疼痛,而且超過瞭生命本身。
軀體的疼痛可以用成就感來減輕,心靈的痛楚也是如此。勞作和勞作以後的收獲,除瞭物質的以外,還有無法估量的精神的。對很多人來說,後者可能更有價值。
當我們煩惱的時候,做一點能很快獲得結果的容易的事,並充分享受由此帶來的小小的成就感,也許是對抗煩惱的一劑良藥。
有人說,煩惱即人生。如果這句話是對的,如果人們還有可能使人生變得不那麼煩惱,那就需要把人生的路從起點到終點,用大大小小的成就的果實鋪滿。因為,對人而言,成就感可以比身體的疼痛感和一切負性情緒都更本質一些。
不必懷疑。因為這有一歲的孩子為證。
偷窺成癮源於安全感的缺失
前一段時間,有幾本涉及隱私的書賣得非常好,洛陽紙貴,閱者無數。一部好萊塢名為《偷窺》的電影,也是風靡全球,獲得瞭創紀錄的房票收入,影片的內容也涉及隱私。隱私的賣點如此之好,其原因也許比隱私本身更加精彩有趣。
《偷窺》敘述瞭一個偷窺者的故事:他叫洛紀,男性,年齡大約在二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是一幢供齣租用的柱形大廈的主人。他花費巨資秘密地在大廈的每一套房間的客廳、臥室甚至廁所內安裝瞭攝影機鏡頭,他則坐在自己的房間裏,麵對著數十個電視機的熒光屏,將任何一個傢庭所發生的任何事件盡收眼底。
這是一幅典型的心理變態者的形象。但我們如果說偷窺是洛紀一個人特有的愛好,那實在是冤枉他瞭。影片裏有兩個情節可以證明,偷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愛好或者說需求。一是在女主人公嘉麗的房間裏,一位看上去絕不像喜歡偷看他人隱私的淑女,用望遠鏡看見另一幢樓房裏一對夫妻的“寫實”鏡頭時,竟然高興得大聲驚叫起來,其他人也是蜂擁而上,搶著去看這精彩的一幕,生怕錯過瞭機會;雖然有人在此時高喊這樣做是變態的,但在當時的情形下,他的錶現是如此不閤時宜,反倒顯得不正常瞭。正常和不正常往往就是這樣轉換的。二是當嘉麗像洛紀一樣坐在數十個熒光屏前目睹蕓蕓眾生的傢庭生活時,她的錶情變化無常,時而憂傷,時而喜悅,時而憤怒,但是有一點沒有變化,就是她自始至終都很投入。這無可爭辯地證明,她也“好這一口”。
但畢竟洛紀是變態的,我們可以戲稱其為“職業偷窺者”,因為他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瞭偷窺上,遠遠多於像嘉麗這樣隻有在特定條件下纔偷窺的“業餘選手”。
能偷窺到的內容是決定偷窺者動機強弱的關鍵因素。如果偷看到的全是吃飯聊天、洗臉刷牙之類的瑣事,那偷窺的願望就會大打摺扣。隻有在能偷看到那些每個人都會做,但沒有一個人會在彆人麵前做,甚至在彆人麵前談都不會談的情節時,偷窺者纔會樂此不疲,如影片中的夫妻性生活、年輕女人自慰、繼父調戲繼女等等。
偷窺的內容往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據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傢的生活都很清貧,隻有過年過節纔有好一點的東西吃,所以一些無事可做的老太太們就常常把她們偷窺的“鏡頭”聚焦在左鄰右捨的爐竈和餐桌之上。在有所發現時,她們也會或小聲或大聲地互相轉告:“李傢屋裏又在煨湯”,或者“張傢屋裏又在做燒雞”(這些話用黃陂方言念,更是彆有一番風味),語氣中混有艷羨、嫉妒、驚奇甚至仇恨等多種情感,仿佛要將這些情感作為作料加到湯或雞中,以便為不那麼有名的湖北菜係增加幾道比豆皮更有名的地方名吃。
好在這一切已經是往事瞭,現在你隻要不把國傢保護的珍稀動物擺上餐桌,沒有人會對你吃什麼感興趣。
但人對性內容的偷窺興趣,卻從來沒有減弱過。從人的需要的階梯形結構圖看,對性的需要位於最低層,在此之上依次為安全、歸屬感與相愛、尊重的需要,最高層為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而言,越是低層的需要越接近動物性的需求。也就是說,人對性的需求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是造物主在我們的身體裏安裝瞭指嚮性的發動機。韆萬年來,這颱發動機的馬力從來沒有下降過。這當然是人類能夠繁衍至今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性絕對不僅僅是生理結構決定的,人類在性的問題上打印下的時代和文化的烙印,比在其他任何事物上都鮮明、深刻得多。
幾百年以前,居於深閨的女子的臉蛋是絕對不可以讓外人看見的,這就自然而然地使臉也成瞭偷窺者的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讓偷窺者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就像女性在夏天穿的衣服一樣,越來越少瞭。在比基尼島上的蘑菇雲升起後不久,偷窺者的興趣就集中在三個點上瞭。如此下去,不知道偷窺作為一門“職業”會不會最終消失。
偷窺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産生一些積極的社會效果。影片中那位調戲未成年繼女的男人,就是因為洛紀的揭露而停止瞭他的罪惡。洛紀因此揚揚得意地說,“應該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傢庭都裝上攝影機鏡頭”,以便減少暴力和犯罪。
但是,不論偷窺有多麼廣泛的人性基礎,也不論它能産生多少積極的社會效果,洛紀式的偷窺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在影片的最後,嘉麗用手槍將所有的熒光屏都打碎,在偷窺和保留隱私之間,她果斷地選擇瞭後者。
洛紀之所以成為那樣的病態偷窺者,原因在他的母親身上。他母親是一個肥皂劇演員,長期在外演齣,很少有時間陪他。後來他愛上的兩個女人,在外錶上都很像他的母親,這是他潛意識裏想尋迴童年期缺少的母愛的錶現。洛紀說,他偷窺到的內容,是世界上最好的、最真實的肥皂劇,這從一個側麵反映瞭他對母親的關注。這些情節說明,該片的編劇和導演受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很深。
我們也可以從安全感的角度來理解偷窺癖的成因。一般說來,偷窺者處於主動的、安全的位置上,而被偷窺者則處於被動的、不安全的位置上。安全需求是僅次於性的強大的力量,缺少它的人會不顧一切地想得到它。洛紀獲得安全感的手段就是偷窺。麵對在那幢大樓的所有男人、女人和孩子,他都可以在心裏充滿安全感地說:我知道你們的一切,而你們對我卻一無所知;我可以在任何時候利用這一點,來達到我想達到的任何目的;你們都是我鏡頭下的臣民。
現代精神分析理論會用另一種方式來理解偷窺癖的成因。該理論認為,任何人一齣生,就與這個世界建立瞭一種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他麵對的第一個客體,就是母親和母親的乳房。如果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過早地與客體分開,那在他成年以後,就會下意識地、強迫性地尋找那個在幼年失去瞭的客體。對大多數這樣的人來說,尋找客體的方式會被限定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比如他們也許會全力地追求金錢、地位、權力等來替代童年喪失的客體。但對洛紀來說,這些遠遠滿足不瞭他的需求,他要在超越社會規則的情形下,同時麵對數十個投射瞭他人傢庭生活各個方麵的熒光屏,以無比精密、無比實在的方式與此時此刻的客體發生關聯時,他纔有重新擁有童年時期的客體的感覺。
人性的確是太復雜瞭。心理變態的種類多不勝數,而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著所有這些變態的種子,一遇適當的條件就可能發芽、生長。或者換句話說,沒有任何心理問題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獨有的。理解這一點,會使我們增加幾分對他人的同情和愛心。區分變態與正常,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看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閤他所處的時代的倫理道德規範。我們寄希望於這些規範逐漸變得寬容一些,以給人性更大的自由空間。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人為的悲劇會隨著我們對人性瞭解的增多而越來越少。
……
那不經意的一瞥
今年九月,德國資深心理分析師舒爾茨博士來北京,我參加他對精神分析師的督導培訓。他同時也是我個人的心理治療師。在結束瞭一天非常辛苦的集體個案督導後,我開始接受他的心理分析。
我的第一句話是:“It is a really hard job, all the cases are very difficult.”(這真是很辛苦的工作,所有的個案都非常睏難。)他點頭錶示贊許。然後我笑著說:“But I will be the easy case.”(但是我會是一個容易處理的個案。)他微笑著,輕輕地說:“Please don't try to be an easy case.”(請彆竭力做個容易處理的個案。)
那一瞬間,我仿佛被一道閃電擊中,微笑凝固在我的臉上。這句輕輕的幾乎沒能明顯攪動空氣的話,掀起瞭我思想的狂風巨瀾。我從事心理谘詢與治療工作十五年,經手的個案數韆個,自我分析的曆程也不短,但是我從來沒有如此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時時刻刻避免給彆人添麻煩的人,即使是在心理谘詢師麵前,也不能放下自己恃強的麵具,“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我並不是自己想象的和認為的那樣,處理任何事情都靈活自如。我執著於自己麵對、自己解決、自己“獨享”問題。過於相信自己的靈活性,這本身就是不靈活的錶現。這就是我的局限,但我從來就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那不經意的一刻。因為我對它一無所知,所以我也從來沒有辦法超越它。
隻有資深的心理治療師,纔會在不經意的一瞥中,看到“你不知道的你自己”,並在不經意中,幫助你領悟自我認識上的局限。就像四兩撥韆斤的智者,手法之精到,甚至於稍微不留神,你就覺察不到這“撥”的動作。
心理醫生這個行業,正成為社會日益追捧的對象,越來越多的人對此感到好奇。資深的心理醫生,不用藥物,隻是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可以進入中産階級行列。人們常常質疑,這是否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也有人懷疑,隻是坐著說話,是否真的值那麼多錢。如果不親自體驗資深專傢的工作,你很難欣賞到其中的精妙之處。可是心理治療偏偏永遠是“請勿打擾”的狀態。當然,想要瞭解他們和他們的精彩,還有一種補救方法,也就是那“不經意的一瞥”,讓你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這“不經意的一瞥”,就是閱讀資深治療師所寫的手記、隨筆、雜文和小說等。這些文章,就像他們做治療一樣,反映瞭他們的價值觀、個性特點、處事風格等,而這種瞭解的最大好處就是,你不必一定是他們的谘詢客。
我所熟悉的這些資深心理治療師全部都是凡夫俗子。他們喜歡吃好吃的,喜歡“頭疼醫腳”(為泡腳所找的閤理藉口),喜歡聊天,喜歡唱歌,喜歡旅遊,喜歡拍照,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喜歡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投去那“不經意的一瞥”,用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我們司空見慣的人與事、喜怒與哀愁、悲歡與離閤。他們超過二十年的專業訓練和專業經驗,全部濃縮在這“不經意的一瞥”中,讓你迴味無窮、受益綿長。
北大心理學博士
清華大學心理谘詢中心副主任
劉丹
第二段 《你不知道的自己》,這個書名初讀時,便在我的腦海裏勾勒齣瞭一幅關於內心探索的宏大畫捲。我曾設想過,書中大概會充斥著各種心理學實驗的引用,或是心理學大師們對人類意識層麵的深刻剖析。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所獲得的卻是一種全然不同的體驗。書中的敘事,更像是某種古老的民間傳說,又帶著一絲現代的疏離感。我被帶入瞭一個個模糊而充滿意象的場景,仿佛置身於一個夢境,又似行走在現實與虛幻的邊界。其中一個片段,講述瞭一位老人在一個荒涼的山坡上,與一群遷徙的候鳥對話的場景。他用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語言,與那些不知疲倦的生命交流,仿佛能聽懂它們穿越韆山萬水的疲憊與渴望。我當時讀到這裏,腦海中浮現齣的是自己童年時期,對著窗外的飛鳥,默默許下心願的場景。那些曾經熾熱的夢想,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被現實磨平的棱角,仿佛都被那老人的話語喚醒。這本書並沒有給我提供任何“你應該知道的自己”的模闆,也沒有直接告訴我“你是什麼樣的”。相反,它像一麵多棱鏡,摺射齣無數種可能性,讓我們在其中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看到那些未曾被定義的人生片段。它的語言是詩意的,是留白的,它鼓勵你去填補那些空白,去連接那些看似破碎的綫索。閱讀這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潛意識的挖掘,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被日常瑣事所掩蓋的情感和經曆,在作者巧妙的引導下,一點點地浮齣水麵。這種感覺既有幾分不安,又充滿瞭驚喜,仿佛正在重新認識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評分第一段 拿到《你不知道的自己》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探討心理學或是自我認知類的深度讀物,畢竟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和啓發性,暗示著我們對自身的瞭解可能遠未達到我們以為的程度。然而,翻開書頁,我卻被一種意想不到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並非直接拋齣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毫不相乾的片段、場景和人物故事,編織齣一張網,而我們讀者,就像是網中的探索者,被引導著去捕捉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綫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個章節,描繪瞭一位在城市邊緣經營一傢老式鍾錶修理店的匠人。他的生活規律而寜靜,仿佛時間在他手中被細細打磨,每一顆齒輪的轉動都蘊含著他對生命的理解。他修理的不僅僅是鍾錶,更像是那些在時光流逝中逐漸濛塵的心靈。通過他的視角,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的匆忙與浮躁,開始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微小細節中蘊含的意義。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手法,沒有生硬的灌輸,而是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審視自己,那些被遺忘的、未被覺察的、甚至是被我們主動壓抑的部分,開始在字裏行間悄然浮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告知”,它不直接告訴你“你不知道的自己”是什麼,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去構建。這種主動的探索過程,比任何直接的說教都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引發長久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深入,看看作者還將帶領我走嚮何方,去揭示哪些被我忽視的自我圖景。
評分第六段 《你不知道的自己》,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探索的意味,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猜想它大概是一本關於個人潛能開發、或者挖掘內心深層需求的指導書。我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如何突破自我設限、實現人生價值的論述。但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我所獲得的閱讀體驗,卻是截然不同的。作者並沒有選擇直白的教誨,而是通過一係列充滿畫麵感的、卻又帶有幾分疏離感的敘事,緩緩展開。其中一個章節,描繪瞭一位孤獨的旅人,在陌生的城市街頭,偶然遇見一位身著古老服飾的老人,兩人之間並沒有言語交流,隻是一個眼神的對視,便仿佛交換瞭韆言萬語。我讀到這裏,腦海中浮現齣自己獨自旅行時,那種在異國他鄉的微妙感受,那種萍水相逢卻又仿佛宿命般的相遇。這本書的巧妙之處在於,它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你不知道的自己”是什麼,而是通過這些充滿象徵意義的場景,引導我們去體會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不被我們察覺的情感波動。它更像是在設置一個個心靈的觸點,讓我們在不經意間,被觸動、被喚醒。這種敘事方式,非常適閤那些喜歡獨立思考、也樂於從細微之處發現意義的讀者。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連接,從而構建齣屬於我們自己的“未知自我”的圖景。
評分第八段 《你不知道的自己》,這個書名仿佛一個神秘的邀請,引誘著我去探尋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自我。我曾以為,這本書會像一本心理學教科書,用清晰的邏輯和嚴謹的論證,揭示人類認知的盲點。然而,當我翻開書頁,迎接我的卻是一係列充滿詩意和想象力的片段,如同被帶入瞭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夢境。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理論,而是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微小細節的細膩捕捉,勾勒齣一種淡淡的憂傷與淡淡的喜悅交織的情感氛圍。其中一個章節,描繪瞭一位老人在黃昏時分,坐在門前,看著夕陽緩緩落下,他的臉上沒有一絲波瀾,卻仿佛承載瞭整個世界的滄桑。我讀到這裏,腦海中閃過瞭我祖父的背影,那種在沉默中蘊含的深沉力量,仿佛也被這段文字喚醒。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不給你任何直接的指示,告訴你“你不知道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相反,它提供的是一係列的情感綫索,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去聯想,去發現。它更像是一次無聲的對話,讓我們在與文字的互動中,逐漸地觸碰到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這種閱讀體驗,既充滿寜靜,又帶有一絲哲學的深邃,讓人在不經意間,開始審視自己的過往,以及那些在時間長河中被悄悄改變的自己。
評分第四段 《你不知道的自己》,這書名帶著一股子神秘主義的誘惑力,讓我一開始就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玄學色彩,或是研究神秘學的書籍。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關於靈魂、前世今生,或是某種不可言說的宇宙法則的探討。但當我翻開這本書,立刻被一種截然不同的氛圍所包圍。作者的筆觸,更像是一位老道的藝術傢,用最樸素的顔料,描繪齣最動人心魄的畫麵。書中沒有故弄玄虛的術語,也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用極其簡潔、卻又充滿力量的文字,勾勒齣一個個鮮活的場景。我尤其喜歡其中一段關於一位老人在深夜獨坐,聽風聲穿過窗欞的描寫。他沒有對話,沒有動作,隻是靜靜地坐著,仿佛整個宇宙都在他的耳邊低語。我讀到這裏,仿佛也感受到瞭那深夜的寂靜,以及風聲中傳遞的某種亙古不變的訊息。這種對“無”的極緻描繪,反而讓“有”的存在顯得更加珍貴。它沒有直接告訴你“你不知道的自己”是什麼,而是讓你在文字的留白之處,去感受那些無形的情感,去體會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聲音。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並不強迫你去接受任何觀點,而是讓你在一種舒緩的節奏中,逐漸地審視自己。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的不是你以為的樣子,而是那些被你忽略的、隱藏的、甚至是你刻意迴避的角落。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都在和那個“未知的自己”進行一次心照不宣的對話。
評分第九段 《你不知道的自己》,這書名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讓我好奇這本書到底會揭示我們哪些不為人知的麵嚮。我一開始的設想是,它會是一本深入淺齣的心理學著作,可能會包含一些關於如何識彆和應對自我欺騙,或是如何發掘自身隱藏潛能的理論。然而,當我真正進入這本書的世界,我所經曆的閱讀過程,卻是完全齣乎意料的。作者的敘事風格,與其說是講述,不如說是描繪,他用一種極其剋製卻又充滿畫麵感的筆觸,勾勒齣一個個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場景。其中一個章節,描繪瞭一片空曠的沙漠,遠處有一隊駱駝正在緩慢地行進,在無垠的黃沙中,似乎承載著一種永恒的孤獨和堅韌。我讀到這裏,腦海中浮現齣自己人生中曾經經曆過的艱難時刻,那些看似渺小卻又頑強堅持的時刻,仿佛也被這段文字所捕捉。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你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麼,它更像是在設置一個個情感的支點,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去主動地進行聯想和思考。它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體驗,去感受,去連接,從而在文字的留白之處,構建齣屬於自己的“未知自我”的圖景。這種閱讀體驗,既有幾分疏離感,又充滿瞭內在的共鳴,讓人在不經意間,開始審視那些被日常所掩蓋的、不為人知的內心律動。
評分第三段 初見《你不知道的自己》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必然會是一本充斥著哲學思辨和人生哲理的著作。我期待著作者能以一種深刻而獨到的視角,剖析人類自我認知的局限性,揭示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未知領域。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更是齣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部由碎片化的意識流組成的意識電影。作者並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將一個個獨立的、充滿畫麵感的場景拼接在一起,如同打碎的玻璃,摺射齣無數個微小的自我鏡像。其中一個章節,描繪瞭一個孩子在海邊撿拾貝殼的場景。他小心翼翼地將每一個形狀各異、色彩斑斕的貝殼放進自己的小桶裏,仿佛在收集著來自大海深處最珍貴的寶藏。我讀到這裏,立刻聯想到瞭自己童年時,對世界充滿好奇,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報以無限熱情的樣子。那些曾經閃耀在眼眸中的光芒,那些在探索未知時毫不畏懼的勇氣,仿佛都被那孩子手中的貝殼所喚醒。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明確的答案,它更像是在拋齣無數個問題,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尋找與之共鳴的答案。它沒有告訴你“你不知道的自己”是什麼,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到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細微情感波動,感受到那些被忽略的內心低語。這種敘事方式,非常能夠激發讀者的想象力,讓我們在作者構建的意象世界中,自由地遨遊,並在其中發現自己。
評分第十段 《你不知道的自己》,單憑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讓我猜測這是否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心理探索的著作。我曾以為,書中會充斥著各種關於人類心理機製的理論,或是關於如何發掘內心隱藏能量的指導。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在這本書的文字中,我卻被帶入瞭一種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敘事方式,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觀察者,用一種極其細膩、卻又帶著幾分疏離感的筆觸,描繪齣許多看似平淡卻又充滿深意的場景。其中一個片段,描繪瞭一位老人,在清晨獨自走在濕漉漉的街道上,他步履蹣跚,卻又異常堅定,仿佛在尋找著什麼,又仿佛隻是在享受這難得的寜靜。我讀到這裏,腦海中瞬間閃過瞭自己某個清晨獨自散步的經曆,那種在喧囂尚未開始前的寜靜,以及那種在獨處中湧現齣的奇妙感受。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直接告訴你“你不知道的自己”是什麼,而是通過這些充滿意象的片段,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去體會,去連接。它更像是在設置一個個心靈的觸點,讓你在不經意間,被觸動、被喚醒。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被告知,不如說是被引導。它鼓勵我們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關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情感細節,從而在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下,重新審視自己,發現那些潛藏在日常之下的、不為人知的內心律動。
評分第七段 《你不知道的自己》,這個書名帶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讓人忍不住去思考,究竟有哪些我們尚未認知的部分,隱藏在平淡的生活之下。我最初的猜測是,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心理學領域,分析人類的意識、潛意識,以及那些影響我們行為的深層動機。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在書中的文字裏,我發現自己被帶入瞭一個更加抽象、也更加富有想象力的世界。作者的敘事方式,更像是在描繪一幅幅流動的畫捲,沒有明確的人物關係,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隻有意象的碰撞和情感的流淌。其中一個片段,描繪瞭一片寜靜的湖泊,湖麵上倒映著蒼穹的星辰,而湖底卻深邃得看不見底。我讀到這裏,仿佛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那些平靜如水錶麵之下,隱藏著無數未知的情感和思緒。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不明確”。它沒有給“你不知道的自己”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感受,去體會,去連接那些與你內心産生共鳴的片段。它更像是在提供一麵破碎的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到無數個微小的自我碎片,然後由我們自己去重新拼湊,去理解。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被告知,不如說是被喚醒。它鼓勵我們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關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情感細節,從而在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下,重新審視自己。
評分第五段 《你不知道的自己》,乍一看,還以為是本關於心理療愈或者成長勵誌的書籍。我心裏已經準備好瞭,要迎接各種關於如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如何剋服內心障礙的指導。然而,當我真正打開這本書,迎接我的卻是一連串如夢似幻般的場景,如同被拉入瞭一個奇妙的敘事迷宮。作者並沒有直接給我們灌輸任何“應該知道”的道理,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勾勒齣許多意象化的畫麵。其中一個片段,講述瞭一個在雨中奔跑的孩子,他渾身濕透,卻笑得那麼肆意,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為他歡唱。我讀到這裏,腦海中瞬間閃過自己小時候,在雨中玩耍的場景,那種無拘無束的快樂,那種對外界全然不顧的純粹,仿佛又迴來瞭。這本書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在於它的“不說破”。它不會直接告訴你,你在這些場景中應該看到什麼,或者從中應該學到什麼。它更像是提供瞭一把鑰匙,讓你自己去打開內心深處的大門,去探索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它並沒有提供一個清晰的“你不知道的自己”的畫像,而是讓你在無數個模糊的剪影中,拼湊齣屬於你自己的答案。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性和想象力,讓我們在作者構建的意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共鳴,並從中發現那些潛藏在日常之下的、不為人知的內心律動。
評分粗略地翻瞭下,感覺還不錯,可以看看。
評分粗略地翻瞭下,感覺還不錯,可以看看。
評分不錯的好書,崇拜增奇峰老師!!!
評分這個滿意,很便宜,包裝也很好,書沒有一點損壞。
評分發貨速度不是很理想,同城花瞭一天多
評分書收到瞭,物流很快,包裝很精緻。
評分很好
評分朋友推薦的,自己認真去讀。
評分不錯的好書,崇拜增奇峰老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