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

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剑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期刊
  • 学术评价
  • 中国学术
  • 学术生态
  • 知识分子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批评
  • 观察
  • 雾里看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49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9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学报·独立精神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4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的一个专集。在学术评价、期刊评价以及期刊研究方面,朱剑先生素有研究,见解独到,可以说,他的文集代表了相关方面研究的高水平。本书分为上下编,共收录了16篇文章。上编“学术研究 谁人评说”围绕学术评价、期刊评价与评价体制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现今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主体的错位;下编“学术期刊 何以定位”则集中讨论了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在新媒体时代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简介

《南京大学学报》主编、编审。曾在《清华大学学报》《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澳门理工学报》等发表多篇文章。

目录

序 一【仲伟民】/Ⅰ
序 二【张耀铭】/Ⅴ

上编 学术研究谁人评说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
  ——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3
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
  ——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24
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
  ——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43
量化指标:学术期刊不能承受之轻
  ——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61
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
  ——“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92
摒弃排行榜:走向科学评价的第一步/130
颠倒关系的再颠倒: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与“评价权力”关系辨析/138
大数据之于学术评价:机遇抑或陷阱?
  ——兼论学术评价的“分裂”/143

下编 学术期刊何以定位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
  ——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167
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
  ——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208
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体制与学术传播秩序
  ——以媒体更迭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转型为中心/236
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257
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
  ——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287
青年研究期刊与青年学的构建/308
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
  ——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329
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
  ——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355

后记/417

前言/序言

序  一

朱剑让我写个序。我明知这序不好写,但我没有推辞。为何?因为我觉得除我以外,大约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这话听起来颇不自量,似乎有点狂。但与我俩熟悉的朋友,大约可以理解,也不会说我狂妄,因为我说的是实情,无一丝狂妄侥幸之意。
我2005年到学报工作,至今已逾12年,但与学报界的诸多资深同行相比,我在学报界的资历不算深,因为在学报工作超过30年的,大有人在。也就是在2005年,即在我调动之前不久,有幸认识了朱剑。当我开始有调动工作的想法并征求朋友意见的时候,第一个明确反对我从《历史研究》调到《清华大学学报》的,就是朱剑。尽管他当时反对的理由没有细说,大约那时我俩尚未发展到无话不谈的火候,但是后来我终于理解了他为何反对我调动。当然,工作调动纯粹是我个人的私事,我有自己的考虑及需要,但从学术研究以及期刊发展来看,他不赞成我调动有充分的理由,这与他对期刊的思考和理解是一以贯之的。关于这一点,我后来的体会越来越深刻。
初到学报工作,特别不适应,因为专业期刊和综合性期刊的风格差别实在太大。专业期刊尽管也是水平参差不齐,风格多样,但相对来说特点鲜明,读者和作者对象相对明确和固定。在我接触了大量综合性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报之后,其差异及混乱程度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度对学报极其悲观。那时我开始明白,朱剑劝止我调动工作,是诚心诚意的。从此,我开始注意他的一言一动,向他学习。
综合性学术期刊的问题非常多。比如注释方式,那时绝大多数学报采取的是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T1-1998)格式,这个只是为检索和统计方便而制定的注释规范,完全违背学科研究范式,尤其不符合人文学者的研究习惯。可是,这样的格式竟然堂而皇之成为基本推荐规范,并在全国学报及其他综合性期刊上大力推广实行。如此之荒唐,是我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因此我主持《清华大学学报》后的第一项工作,......
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 一、 引言:信息洪流中的导航者 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其中,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布、交流与评价的核心载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海量的期刊信息如同迷雾,让人难以辨清方向。究竟哪些期刊真正承载着严谨的研究,哪些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衡量学术价值?《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这本书,正是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把拨开迷雾的钥匙,引导我们在浩瀚的学术信息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期刊列表或介绍评价标准,而是深入探讨了学术期刊在整个科研生态系统中的多重身份与作用。它审视了期刊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第一现场”,更是学术声誉与学术公正的“战场”。通过对期刊选择、评价方法及其背后逻辑的抽丝剥茧,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科学、审慎的期刊观,从而在学术研究、论文发表、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二、 期刊的多元身份:学术世界的“晴雨表”与“风向标” 学术期刊并非冰冷的纸张或数字的集合,它们是学术思想碰撞的温床,是科研工作者心血的结晶,更是学科发展的“晴雨表”与“风向标”。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期刊的多元身份: 知识的“源头活水”: 期刊是最新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和传播的最重要平台。从基础科学的突破到应用技术的创新,许多划时代的思想和发现,最初都呈现在期刊的扉页之上。本书将追溯期刊在推动知识进步中的历史作用,探讨不同学科领域期刊的特质与演变。我们将了解,为何某些期刊能够持续引领学术前沿,而另一些则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学术声誉的“试金石”: 期刊的声誉与影响力,往往与发表在其上的研究质量紧密相连。高水平的期刊以其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和审慎的选稿标准,为研究者提供了证明自身学术实力的舞台。本书将深入分析,哪些因素构成了期刊的学术声誉,以及这种声誉如何影响研究者的职业发展和学术地位。我们也将探讨,如何在选择投稿期刊时,理性评估其声誉,避免被虚浮的排名所误导。 学术评价的“基石”: 期刊评价,是学术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是职称评定、项目申请,还是学术奖励,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往往是衡量研究贡献的重要依据。本书将详细解读当前主流的期刊评价体系,包括影响因子、CiteScore、H指数等常用指标,并深入分析这些指标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学科领域的适用性。我们将揭示,评价指标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指标,而不是被它们所奴役。 学术交流的“桥梁”: 期刊不仅是成果的发布平台,更是全球学术界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渠道。通过阅读和引用期刊论文,研究者能够了解同行的最新动态,激发新的研究灵感,并与其他研究者建立联系,形成学术共同体。本书将探讨期刊在促进跨学科、跨国界学术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开放获取(Open Access)等新模式对学术传播方式带来的变革。 学术生态的“晴雨表”: 期刊的兴衰,折射出整个学术生态的健康状况。期刊的选择、发表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公平性,都与科研机构的管理、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息息相关。本书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期刊在维护学术生态健康、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作用。 三、 评价的困境与挑战:迷雾中的“度量衡” 如同在雾中辨认方向,对期刊的评价并非易事。现有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量化期刊的影响力,但也存在着不少局限性和潜在的误导。本书将深入探讨评价体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指标的“片面性”: 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虽然提供了一种简便的衡量方法,但往往难以全面反映一篇论文的实际价值和长远影响。它们容易受到论文数量、学科特点、引用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被“刷分”等行为所扭曲。本书将剖析这些指标的局限性,并提醒读者,不应将它们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学科差异的“鸿沟”: 不同学科的论文发表模式、引用规律、研究周期存在显著差异。将同一套评价指标应用于所有学科,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甚至边缘化一些重要的、但引用率较低的研究领域。本书将探讨如何理解和克服学科差异对期刊评价的影响,并介绍一些更具学科针对性的评价方法。 “同行评审”的“双刃剑”: 同行评审是保证学术质量的重要机制,但它并非完美无缺。评审者的主观性、偏见、甚至是利益冲突,都可能影响评审的公正性。本书将深入探讨同行评审的运作机制,分析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期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评价者”的“身份之惑”: 究竟谁才有资格评价期刊?是权威的学术机构?是资深的研究者?还是普通的读者?本书将追问“谁的评价”这一核心问题,探讨不同评价主体的立场、动机和影响力,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期刊的声誉和价值。我们也将审视,在信息传播日益去中心化的今天,读者和普通研究者在期刊评价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应被重新审视。 “学术造假”的“阴影”: 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给期刊的公信力带来了严重挑战。一些期刊为了追求影响因子,可能放松审稿标准,甚至成为学术造假者发布“成果”的温床。本书将探讨期刊在维护学术诚信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识别和抵制学术造假行为,守护学术的净土。 四、 拨开迷雾:理性选择与审慎评价的智慧 面对复杂的期刊世界和多样的评价体系,《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导航图”。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从而在学术期刊的海洋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构建“多维度”的期刊审视体系: 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单一的指标崇拜,建立一套多维度的期刊审视体系。除了常见的评价指标,我们还将关注期刊的办刊宗旨、学术委员会组成、审稿周期、作者构成、以及其在特定学术社群中的实际影响力。通过综合考量这些因素,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一个期刊的真正价值。 理解“指标”背后的“逻辑”: 读者将学会如何理性地解读和运用各种期刊评价指标。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误导之处,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个指标能够反映一定的信息,以及“什么时候”这个指标可能失效。 识别“高质量”论文的“信号”: 即使在高水平期刊中,也可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论文。本书将提供一些识别高质量论文的“信号”,例如研究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结论的可靠性、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实际贡献等。通过提升辨别能力,读者能够更有效地从海量文献中汲取有价值的知识。 掌握“投稿”的“策略”: 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论文,是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一步。本书将从投稿者的角度出发,提供实用的投稿策略,包括如何研究目标期刊、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投稿信、如何应对审稿意见等。这些策略旨在帮助研究者提高论文被接受的几率,并确保研究成果能够获得最恰当的传播。 培养“批判性”的“阅读”习惯: 阅读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本书将倡导一种批判性的阅读习惯,鼓励读者不仅要了解文献的内容,更要审视其研究背景、方法、结论以及潜在的局限性。通过批判性阅读,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术思想,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拥抱“开放”的“未来”: 随着学术传播模式的不断发展,开放获取(Open Access)等新模式正在重塑学术交流的格局。本书将探讨这些新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期刊的未来发展和读者的信息获取。 五、 结语:在信息迷雾中,坚定前行 《雾里看花:谁的期刊 谁的评价》并非要提供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希望赋能读者,让他们在面对信息洪流时,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的能力。通过深入的探讨和理性的分析,本书旨在帮助每一位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追寻者,都能拨开迷雾,看清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优质期刊,并更有效地评价和利用学术成果,最终在知识的海洋中,坚定而自信地前行。这本书,是您在学术探索旅程中,一位不可或缺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若干关键概念的解构和重塑,简直像是一场外科手术,精准而有力。我过去对某些约定俗成的行业标准一直持有一种模糊的认同感,总觉得“大家都是这么看的”,但这本书彻底动摇了我的这种惰性思维。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既有框架,一层层剥开,露出其内部的逻辑裂痕和历史的偶然性。最让我震撼的是对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学术话语权转移的分析,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读完相关章节,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过去许多困惑的现象突然间都有了清晰的脉络可循。这种颠覆性的洞察力,正是区分优秀著作与平庸论述的关键所在。

评分

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勉强消化了前三分之一的内容,这阅读的节奏简直比我预想的要慢得多。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陡坡,每爬升一小段,都得停下来喘口气,消化脚下那些密密麻麻的论点和引证。作者的行文风格,简直就是将学术的严谨性发挥到了极致,每一个论断都配有详尽的佐证,从不轻易下结论。我得承认,有些地方我不得不反复阅读好几遍,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绝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在通勤路上随便翻翻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梳理。这种阅读的“阻力”虽然让人感到吃力,但也恰恰是其价值的体现——它拒绝平庸的理解,迫使你进行真正的深度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层概念的循环播放。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密度,决定了它不是一本可以速战速决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套需要时间去浸泡和发酵的陈年佳酿。我估计,即使是精读完毕,未来在处理相关领域的事务时,我也会不断地回味和引用其中的某些观点。它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工具箱,让我今后在面对类似信息洪流时,不再是盲目地被动接受,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追问信息源头的可靠性,去审视评价体系背后的利益关联。这种从“信息消费者”向“信息批判者”的转变,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它所提供的视角,是真正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具有长尾效应的知识沉淀,足以成为我未来工作和思考的基石之一。

评分

从情感代入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体验是极其克制但又引人入胜的。作者的笔调冷静得近乎冷酷,但正是这种超然的立场,反而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审视那些充满争议和情绪的现象。我仿佛不是在阅读一篇简单的评论,而是在一个高悬的观测台上,俯瞰着一场场精心编排的戏剧。书中对某些圈内人士行为模式的刻画,虽然没有使用夸张的文学手法,但那种精准的白描,却比任何煽情的语言都更具杀伤力。它让人在保持学术距离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被卷入那场无声的权力博弈之中,深切感受到信息不对称和立场固化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出我们所接收到的“真相”的。这种冷静的批判,远比激烈的抨击更具穿透力。

评分

这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排版,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成了一道风景线。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朦胧的光影处理,仿佛真的在雾中凝视着某个看不真切的焦点。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而是带有一点点纹理的,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装帧的用心程度,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追求,这对于一本探讨专业领域深度议题的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门面。它传递出一种信号:这本书的内容,绝不是草草了事、敷衍了事的东西。整体视觉效果的沉稳和内敛,让我对即将翻开的篇章充满了敬畏感和期待,感觉里面藏着一些需要我放慢脚步、仔细咀嚼的智慧。这种精心的外在包装,无疑为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已然进入了一种专注和审慎的状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