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应该进行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美】约翰?勃朗宁)
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为王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如何表述,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我们再一次身处剧烈变革的时代,毋庸置疑,这确实是中国实现增长的机会。
技术 | 缺乏科技创新支撑的昔日帝国,只能“昙花一现”;英国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减弱,从“日不落帝国”沦为二流国家;美国因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独领风骚。
市场 | 古代中国、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荷兰,都曾在某些技术创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这些技术仅被用于某些特殊的领域或特殊的群体,并没有通过市场容量拓展而根本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未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支撑。
经济增长 | 真正伟大的国家,无一不是伟大的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开拓者。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经济增长是大国崛起的成功之道。
中国 |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望李约瑟的发问,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的翘楚,就必须通过突破型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革命并不断扩大市场容量,实现增长。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挖掘科技发展史和经济史中的相关史料提炼观点和路径,而不依靠深奥的数学模型和精深的计量分析得出结论。本书认为,就经济增长而言,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事实上,历史上很多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沿的国家并未因此而实现大发展。如古代中国、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荷兰,他们都曾在某些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由于这些技术并没有明显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仅仅被用于某些特殊的领域或特殊的群体,终停止了发展的脚步。技术创新,尤其是突破型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观原动力,而市场容量则是经济增长的客观原动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本书主要是描述性的,意图通过梳理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许涛,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经济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经济增长、金融、区域经济。在《经济研究参考》《中国外汇》《国际金融》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曾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课题。
目录
前 言/001
第一章 世界经济史上存在超越式增长吗/001
第二章 超越式经济增长因何而来/026
第三章 改变世界的突破型技术创新/058
第四章 市场容量:广阔天地大有可为/095
第五章 英国成为世界引领者/134
第六章 后进国家的崛起——德国的革命/179
第七章 头脑灵活的“年轻人”——美国崛起/215
第八章 美国的经济霸权/248
第九章 追随者的足迹/282
第十章 资本:技术创新的推手/319
第十一章 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以美国为例/358
第十二章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以德国为例/380
第十三章 “新常态下”中国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402
第十四章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443
第十五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路径/499
参考文献/531
后 记/585
前言/序言
序 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俞 乔
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学术界通过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试图解释经济增长,以描绘经济增长的本质,揭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例如,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经济增长的需求侧因素;而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则是供给侧要素。同时,经济增长还受制度(包括文化)、区域、民主、健康等非经济要素的深刻影响。这些理论既是对已有经济增长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经济增长路径的指导。然而,现有文献着重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不同要素,虽然这些研究对于深入认识经济增长极为重要,但对于了解经济增长全景及内在逻辑仍嫌不足。
许涛的《超越:技术、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历程》一书在此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他通过对经济史和科学技术史的梳理,提出超越式经济增长的概念,并指出突破型技术创新引发的产业革命和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是实现超越式经济增长的两大推动力量。超越一词具有超过、跨过、跳跃的意思,作者在这里使用超越,指的是经济增长跨过原来的轨迹,进入新的更高的轨迹。在广泛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英国、德国、美国、法国、苏联和日本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若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得失。作者还对技术创新与金融结构的关系、中国城镇化、经济全球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作者的研究对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理解经济增长、进而指导中国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另外,作者掌握资料丰富、论述清晰,书的可读性较强。
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首先需要生产工具的改善。从石器时代到农耕时代,再到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生产工具的改善一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历史。虽然没有人会将人类与黑猩猩混为一谈,但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
超越:技术、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历程 引言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技术革新、市场演进与经济增长相互激荡、螺旋上升的宏大叙事。从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到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每一次技术上的飞跃,都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伴随技术进步而生的市场,则为这些创新成果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与传播的渠道,其形态的演变、效率的提升,又反过来驱动着经济的总量增长与结构的优化。 本书《超越:技术、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历程》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深入剖析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与驱动力。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从宏观的视角审视技术、市场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错综复杂却又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我们所说的“超越”,不仅仅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是指人类在认知、能力、生活品质以及社会组织形态上的全面跃升,是突破现有局限、抵达更高发展阶段的持续追求。 第一部分:技术之源——创新的火种如何点燃文明之光 技术,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力量。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追溯技术创新的源头,探讨其产生的土壤、传播的机制以及对早期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 早期技术的萌芽与积淀: 从石器、火种的发现,到农业、畜牧业的兴起,人类最原始的技术进步,直接决定了其生存能力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我们将考察这些基础技术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被缓慢地积累、改进,并如何在地理、气候、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下,孕育出不同的文明模式。例如,水力、风力等早期能源的利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催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管理模式。 关键性技术突破的涟漪效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标志性的技术突破,它们如同一个个“奇点”,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变革。蒸汽机的发明,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电力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昼夜生活与工业生产;内燃机的出现,则使得交通运输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关键性技术是如何通过其“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的特性,跨越行业界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指数级增长和经济总量的飞跃。 技术传播与模仿的动力学: 技术并非总是独立自主地产生,其传播、模仿与再创新同样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将探讨技术传播的路径、障碍与加速器,例如丝绸之路上的知识流动,殖民地对母国技术的引进,以及现代工业设计和标准化的作用。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新的环境下对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这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 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约束: 技术的发展并非杂乱无章,它往往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驱动到科学驱动。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外部因素的约束与引导。本书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技术的演进方向,例如军事需求对新技术的刺激,环保法规对能源技术的推动,以及文化观念对某些技术接受度的影响。 第二部分:市场的力量——从集市到全球网络的经济脉搏 市场,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实现价值、广泛应用的载体。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市场的演变,审视其从原始形态向现代、乃至全球化形态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资源配置、信息传递和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早期市场的形成与功能: 从原始的以物易物,到早期的集市、商贸中心,市场的早期形态,主要承载着商品交换、信息传递和区域经济连接的功能。我们将考察这些早期市场是如何在人口集聚、交通便利的节点上自然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资源流动。 市场机制的演进与效率提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本身也日益复杂和高效。货币的出现、信用的发展、商业法律的建立,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市场运行的效率。我们将重点分析市场竞争、价格信号、信息不对称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创新的激励。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演变: 市场的发展不仅是交易场所的扩张,更是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从行会、商号,到现代的跨国公司、平台经济,商业模式的演变直接影响着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和市场竞争格局。我们将探讨不同商业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如何与技术发展相互适应、相互塑造。 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与挑战: 航海大发现、殖民扩张,以及后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共同推动了全球市场的形成。商品、资本、技术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极大地扩展了市场的边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书将分析全球化市场对国家经济、国际分工、以及全球资源分配的影响,并探讨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 市场的边界与失灵: 尽管市场被认为是配置资源的最优机制,但它并非万能。本书也将探讨市场的边界,例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必要角色,例如制定规则、纠正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等。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的引擎——技术与市场交织的复利效应 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与市场繁荣共同作用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技术与市场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驱动经济实现持续、甚至指数级的增长。 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学家早已认识到,技术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本书将从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等经济学概念出发,阐释技术进步如何在物质资本和劳动要素之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与放大: 市场并非被动接受技术,而是通过其激励机制,积极地促进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利润驱动、竞争压力、消费者需求,都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本书将分析市场如何通过价格信号、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方式,激励创新者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并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放大技术进步的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动态互动: 技术进步往往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而市场的发展,则为这种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同时,技术创新也可能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范围经济。本书将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如何在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张的相互作用下,共同推动企业的效率提升和经济总量的增长。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演进: 现代经济增长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或市场扩张,而是依赖于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这个生态系统包括了研发机构、高等教育、风险投资、创业企业、政府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多个主体。本书将分析一个健康、活跃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如何孕育、支持和加速技术创新,并最终转化为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的。 “超越”的内涵: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经济增长的“超越”并非仅仅是GDP数字的简单攀升,更重要的是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本书将进一步探讨,技术和市场如何不仅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还能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福祉、以及解决环境挑战。我们将审视绿色技术、循环经济、包容性增长等议题,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 结论:面向未来的思考 《超越:技术、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历程》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关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整体性认知。我们希望通过对技术、市场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历史性联系的梳理与分析,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变革加速、市场全球化深入、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的关键时期。理解过去的技术驱动力,洞察市场演变的规律,把握经济增长的逻辑,对于我们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本书所提供的并非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分析问题的视角、理解现象的工具,以及激发更深层次探究的火花。 “超越”的旅程永无止境。在未来的发展中,人类将继续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探索市场的无限可能,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本书希望能够成为您理解这段壮丽历程、展望光明未来的忠实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