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

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田时雄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学术史
  • 藏书学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文化史
  • 文献史
  • 民国史
  • 学术流派
  • 知识分子
  • 书籍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05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71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高田时雄教授十余年来有关近代中国学术与藏书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海外汉学、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如《意大利汉籍搜集》、《清野谦次搜集敦煌写经的下落》、《陶湘所藏五百九十一种丛书购入始末》等。其中数篇未曾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

作者简介

高田时雄,1980年获得法国哲学博士,2005年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日本著名东方学家、敦煌学家,并担任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干事长,对于海外以及中国敦煌学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深刻的洞见。编著有《敦煌·民族·语言》、《日本东方学》、《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等。


《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 一、 时代背景:千年帝国的暮色与新知的曙光 本书的笔触,穿越百余年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聚焦于一个承载着千年文明重量的古老帝国,如何在一片动荡与变革中,艰难地孕育、接纳并融合来自西方的现代学术思潮,并由此催生出崭新的知识体系与藏书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划分,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历史进程:一边是积淀深厚的传统学术,一边是汹涌而来的西学浪潮;一边是肩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尝试,一边是“全盘西化”的激进呼声。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学术形态,如经史子集、诗文辞赋,虽然依旧拥有其拥趸,但其在解答时代之问、应对民族危机方面的力量显得日渐式微。与此同时,伴随着海禁的逐渐松动,以及一批批先行者远渡重洋,西方科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现代学科的种子被播撒在中国大地。这些新知,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干涸的学术土壤,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旧有的学术典籍,在这些新思潮的映照下,开始被重新审视、解读,甚至被质疑。而新兴的现代学术,则需要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寻找其生长的养分,并逐渐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体系。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争论、妥协与创新,也塑造了近代中国学术的面貌。 二、 学术的转型:从“穷经皓首”到“跨学科整合” 近代中国学术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传统的学术研究,以研习经典、考订文字、传承圣贤之学为主要路径,其目标在于“绍隆先圣之道”,维护传统的价值体系。而现代学术,则强调实证、逻辑、批判与创新,以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为导向。 学科体系的重塑: 严谨的学科划分,如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人文学科(哲学、历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逐渐被引入。传统的“六经”、“四书五经”等被分解、重组,成为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现代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量西方著作被翻译、引进,成为学者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例如,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洛克的《政府论》等,都极大地启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研究方法的革新: 相较于侧重文本解读和训诂的传统方法,近代学术更加注重实证研究、田野调查、比较研究以及运用逻辑分析。例如,历史学领域,考古学、档案学等新方法的兴起,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客观和深入。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问卷调查等方法被引入,以更科学地理解社会现象。 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知识分子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者”和“守成者”,而是逐渐演变为“启蒙者”、“改革者”乃至“革命者”。他们积极参与社会论辩,创办报刊杂志,翻译引进西方知识,试图用现代学术的力量来“救亡图存”。从梁启超对政治学、史学的普及,到章太炎对国学的批判性重构,再到蔡元培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学术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新的学术机构的涌现: 新式学堂、大学、研究院、学术社团的建立,为现代学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例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等高等学府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各类学会的成立,如中国科学社、国学会等,则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 藏书的演变:从“私人珍藏”到“知识传播的枢纽” 藏书,作为学术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同样折射出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 传统藏书的延续与挑战: 历代以来,官家藏书和私人藏书一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大批珍贵的古籍,如《四库全书》,依然是藏书家们珍视的瑰宝。然而,随着新知识的涌入,传统的藏书理念也面临挑战。过于注重装帧、版本、稀见性,有时会妨碍知识的普及。 新式藏书的兴起: 翻译出版成为近代藏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量西方经典著作的译本,以更便捷、易懂的形式进入中国读者视野,极大地丰富了藏书的内容。同时,一批以传播新知为目的的出版社和书局应运而生,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它们成为近代学术知识传播的重要推手。 公共图书馆的萌芽: 尽管规模尚小、发展缓慢,但公共图书馆的理念开始在中国萌芽。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将知识进行集中保存和开放,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如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北洋政府时期的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等,开始出现,虽然其服务范围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但已然预示着未来知识传播的新方向。 私人藏书家的转型: 一部分传统的藏书家,开始关注和收藏新式书籍,将自己的藏书馆转变为传播新知识的阵地。例如,一些藏书家开始捐赠自己的藏书,或将藏书对外开放,供学者和公众阅览。他们的藏书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对传统典籍的珍视,也有对新译著作和学术刊物的积极纳入。 学术期刊与丛刊的作用: 除了书籍,学术期刊和丛刊的出现,更是将知识的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们以更快的速度,更集中的方式,刊载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思想论辩,成为学者之间交流、碰撞思想的重要平台。 四、 知识传播的网络:从“书斋”走向“社会” 近代中国学术与藏书的结合,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知识传播网络的构建。 书局与出版社的角色: 它们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通过策划、翻译、编辑、出版,它们将零散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可以被更广泛人群阅读和理解的读物,大大提升了知识的普及度。 报刊杂志的传播力量: 梁启超的《时务报》、《新民丛报》等,章太炎的《国粹学报》等,以及后来涌现的大量综合性报刊,不仅是思想的战场,更是学术新知的传播渠道。它们以连载、评论、介绍等多种形式,将新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世界知识传播出去。 学术会议与讲座: 尽管早期形式相对简陋,但各类学术团体组织的会议、沙龙、公开讲座,都为学者们提供了直接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也为社会大众接触学术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留学生群体的影响: 留学海外的学者们,不仅带回了西方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回了新的研究视野、学术方法和学术理念,并在国内创办学术机构、培养人才,成为学术转型的中坚力量。 五、 结语:奠定现代学术之基,开启知识普及之门 《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所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古老的学术传统与新兴的现代知识发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学者们在艰辛的环境中,筚路蓝缕,开辟了中国现代学术的道路。而藏书,从传统的私人珍藏,逐渐演变为更加开放、多元的知识传播枢纽,为新知识的播散提供了物质载体。 本书的研究,旨在梳理这一复杂而重要的历史进程,探究学术思想的演变与知识载体的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现代学术基因的溯源,是对知识传播方式演进的观察,以及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面貌的描摹。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中国学术发展的根源,以及现代知识体系在中国社会中的形成轨迹。它让我们看到,学术的进步离不开载体的创新,而知识的普及,则需要学者、出版人、图书馆等共同的努力。这个时代的探索与奠基,为后来的学术繁荣与知识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老实说,我对这类偏重学术史的研究题材,向来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堆砌史料的泥潭。然而,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成功地将“学术”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置于真实的社会与政治语境之中进行考察。那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与集体命运的交织,读起来令人唏嘘不已。书中对于不同学术团体内部的话语权争夺、资源分配的隐秘运作,都有着令人信服的论证。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谁发现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人们会以那样的方式去发现和解释世界”。这种对知识生产机制的深刻反思,使得全书的思想光芒更加耀眼,它迫使我跳出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忆,转而思考知识背后的权力结构。

评分

评价四 我是在一位老前辈的推荐下翻开这本书的,他告诉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的关注。果不其然,书中描绘的那些学者群像,个个鲜活立体,绝非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他们有各自的坚持,也有妥协,有高光的时刻,也有落寞的境遇。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学派领袖及其周边追随者之间关系的处理,那种亦师亦友、亦敌亦友的微妙情谊,为冰冷的学术史增添了人性温度。读到某个学者穷其一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却终究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时,我深感历史的无情与选择的艰难。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沉稳而富有哲理的,它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感受历史的重量,去体会知识传承的沉甸甸的责任感。

评分

评价一 初捧此书,便觉扑面而来一股浓郁的史学气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近代中国的学术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丝丝入扣。读来才知,我们今日所习见的诸多学术范式,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历经了无数先贤的筚路蓝缕、艰难探索与思想碰撞。特别是书中对传统学问如何在现代性冲击下寻求转型的论述,尤为精彩,那种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徘徊、挣扎的复杂心境,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相结合的叙事策略,既有对时代思潮的把握,又不乏对具体学人个案的深入挖掘,使得整部作品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对于任何对近代知识建构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让人在追溯学术源流的同时,也深思了知识本身的意义与力量。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那种僵硬的编年体或断代史的写法,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内在逻辑性的思想演进路线。我读到关于“整理国故”运动那几章时,深感震撼。作者对于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术主题,所展现出的学术功力令人叹服。那些看似陈旧的古籍、地方志,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解读维度,让人看到知识是如何被“激活”的。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之间的隐秘联系与知识的交叉渗透有着独到的见解,打破了以往某些研究中存在的“烟囱式”孤立观察。整体而言,阅读体验犹如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知识的迷宫中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且行文流畅,即使是涉及复杂的学术争论,也处理得清晰明了,没有丝毫晦涩感。

评分

评价五 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个人专业视野的拓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助益。我过去习惯于从某个单一的学科视角来理解近代学术,但这部著作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交叉参照体系。它将文献学、思想史、教育史甚至社会史的成果巧妙地融为一炉,形成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综合视野。在论述中,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极为审慎,每一条引文、每一个旁证,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支撑起坚实的论点,使得结论的说服力极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张精确且富有层次感的地图。它不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理解“如何理解曾经发生的一切”,这种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或许比具体的历史结论本身更为宝贵。

评分

本书共收录高田时雄教授十余年来有关近代中国学术与藏书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海外汉学、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如《意大利汉籍搜集》、《清野谦次搜集敦煌写经的下落》、《陶湘所藏五百九十一种丛书购入始末》等。其中数篇未曾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

评分

趁着活动价格便宜赶紧买入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经典的书,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高田先生来中国工作后出的第一本书,从敦煌写本到域外汉籍到海外汉学和汉学家。最近公众号上刚开始推,618立马收入。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本书共收录高田时雄教授十余年来有关近代中国学术与藏书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海外汉学、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如《意大利汉籍搜集》、《清野谦次搜集敦煌写经的下落》、《陶湘所藏五百九十一种丛书购入始末》等。其中数篇未曾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

评分

非常好的学术书,值得推荐!

评分

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