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原價:24.00元
作者:易中天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63389414
字數:128000
頁碼:2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1.易傢之言——易中天對先秦諸子的**思考,後來居上,思想全麵升華,問答古今,是瞭解先秦諸子百傢思想讀本的“快捷版”和“現實版”。
2.國學智慧——諸子的思想很深刻,諸子的個性很好玩,儒墨道法,孰是孰非,先秦諸子思想精華如何汲取,易中天的解讀很犀利,也很實用。
3.危機藥方——救世與救市,救世與救心,身處亂世,個人到底如何自處,先秦諸子又為我們提供瞭怎樣的思想武器,易中天有話說。
易傢之言
現在社會之所以齣問題,就因為很多人自己都管不瞭,卻去管彆人,自己都救不瞭,卻想救世界。結果自然是,管事的越多,事也越多,越想救市,越救不瞭。
我們人類,命中注定隻能在一種悲劇性的曆史進程中前行。有前進,就會有後退;有勝利,就會有失敗;有成功,就會有挫摺;有輝煌,就會有暗淡。危機永遠存在,風暴還會再來,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有思想準備比沒有思想準備好,有思想武器比沒有思想武器強。
講先秦諸子,*忌諱的是三條,一是急功近利,二是非此即彼,三是一傢獨大。
*成功的不一定就*正確,不管用的也不見得沒影響。繼承思想文化遺産,絕不能搞“成王敗寇”那一套。
href='read../book_4708' target=_blank>
內容提要
天下大亂,需要“救市”,先秦諸子百傢爭鳴,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剋己復禮愛你有商量,國企改革愛你沒商量,不摺騰纔有救,兩麵三刀橫行霸道——這世界該交給誰?救世先救人,救人先救心,危機變金,我們該如何自處?易中天答問先秦諸子,大道至簡,輕輕鬆鬆,暢快淋灕。
目錄
壹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世界
先秦諸子百傢爭鳴,就是當時的“救市大辯論”
繼承思想文化遺産,不能急功近利
繼承思想文化遺産。不能成王敗寇
貳 “資産重組”之痛
禮壞樂崩,就是“政治鏈條”斷瞭
天下大亂,是因為要“資産重組”
變革總要付齣代價,問題是大小
叁 急病撞著慢郎中
孔子是第一個“救市者”,也是第一個“失敗者”
禮壞樂崩,就是禮也無法維持秩序,樂也不能保證和諧
孔子的苦口婆心,隻能是對牛彈琴
肆 草根有話說
孔子是“封建主義”,墨子是“社會主義”
所謂“資産重組”,其實是“弱肉強食”
在墨子看來,當時的社會完全沒有公平和正義
伍 墨子的“國企改革”
墨子改革的重點,是分配製度和人事製度
兼愛,是徹底改革的“治本之策”
墨子一片好心,卻是眾叛親離
陸 愛,有沒有商量
墨傢是“愛你沒商量”,儒傢是“愛你有商量”
墨子雖然漏洞多多,卻是一腳踩痛瞭儒傢的雞眼
除非掉進井裏,還得愛有商量
柒 走東門,進西屋;打左燈,嚮右轉
以利說義,正是墨傢高明深刻的地方
墨子的三個辦法,兩個不靠譜,一個有問題
不要簡單地分什麼“左派”、“右派”,左右是會相互轉化的
捌 從君權到民權
孟子認為,君主不閤格,人民就有權革命
作為“體製內”的改革者,孟子是走得最遠的
從君權到民權,其實是邏輯的必然
玖 從平等到專製
墨子的主張,名為“民主集中”,實為“專製獨裁”
建設“人間天堂”的結果,勢必都是“人間地獄”
理想應該也可以實施,但不能強加於人,更不能強製推行
拾 一毛不拔救天下
隻有人人“一毛不拔”,世界纔有救
楊硃的主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份《人權宣言》
實現“天下為公”,不能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
拾壹 這世界該交給誰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
把自己看得比天下還重,就可以托付天下
越是想救治天下,就越不能把天下交給他
拾貳 不摺騰,纔有救
天下大亂,就因為摺騰
摺騰,是因為既自以為是又自作多情
最好的治理就是不治理,最好的領導一定看不見
拾叁 你的笑容已泛黃
誤入歧途的人,走得越遠,就越找不著北
最好的時代,最好的社會,最好的人,都像嬰兒
後退沒齣路。道傢有道理
拾肆 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
三傢“坐而論道”,法傢“橫行霸道”
諸子之爭,緣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夢想”
法傢的“霸道”,其實就是“中央集權之道”
拾伍 “兩麵”與“三刀”
掌牢賞罰之權,用好、用活、用夠、用足
君主集權,平治天下,首先得有權勢
明用法。暗用術,兩手都要硬
拾陸 雞蛋裏麵也有骨頭
法傢是最成功的,也是問題最大的
看齣“製度比人可靠”,是法傢的深刻之處
韓非的“法治三原則”,也應該抽象繼承
拾柒 人性是個大問題
救世先救人,救人先救心,所以人性是問題
孟子的“人性嚮善”,為仁義道德提供瞭人性的依據
荀子的“人性有惡”,為禮樂製度提供瞭人性的依據
拾捌 德治還是法治
韓非“直麵慘淡的人生”,不動聲色地說齣瞭人性中的惡
利害與善惡,不過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說法
以法治國,以德育人,也許能行
拾玖 相信無盡的力量
從“親親之愛”齣發,就可以“讓世界充滿愛”
傳播和推行“忠恕之道”,將有利於實現世界和平
有“惻隱之心”做底綫,就能建立完整的道德體係
貳拾 仗義豈能無反顧
濫殺無辜是“不仁”,該殺不殺是“不義”
義是一柄雙刃劍,必須反思、清理和界定
隻有立足人性,纔能高舉義旗
貳拾壹 若為自由故
真實而自由,是莊子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追求
隻要主張真實和自由,就一定會主張寬容
充當“聖鬥士”,必然變成“衛道士”,甚至“殺人犯”
貳拾貳 讓我們蕩起雙槳
麵對先秦諸子,不妨“要什麼就是什麼,喜歡誰就是誰”
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根本區彆,就在人權
科學、民主、法治,是我們今天的救世之道和強國之道
本書看點
後記
作者介紹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65—1975年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工作生活,1975—1978年在新疆烏魯木齊鋼鐵公司子弟中學任教。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名譽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品三國》《帝國的終結》等。
文摘
序言
要說這本書的閱讀難度,那絕對是頂級的。它不像那些輕鬆的暢銷書,讀完後能立刻給人一種“我懂瞭”的錯覺。恰恰相反,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需要停下來,花很長時間在腦海中反芻那些復雜的概念交織。作者似乎故意設置瞭許多思想的“陷阱”和“迷宮”,迫使讀者不斷地自我審視和推翻原有的認知框架。比如,當他論述“法”的界限時,那種對權力與道德邊界的拷問,著實讓人心驚。但正是這種深度,賦予瞭這本書極強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費品,而是可以伴隨人一生去不斷閱讀、不斷發現新意的思想資源。我感覺自己像是跟隨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在打磨一塊璞玉,過程中充滿瞭艱辛,但最終呈現齣來的作品,其光澤是任何粗糙模仿品都無法企及的。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敘事風格上的創新。它並非傳統的那種“A觀點是如此,B觀點是如此”的堆砌,而是采用瞭類似於辯論和戲劇衝突的敘事方式來呈現不同學派的觀點碰撞。在描述“法傢”思想的局限性時,作者筆下的論述充滿瞭張力,仿佛能讓人看到古代的智者們在朝堂之上唇槍舌劍的場景。這種“具象化”的處理,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趣味性,使得原本嚴肅的思辨過程變得鮮活起來。我仿佛不是在讀一本關於古代哲學的書,而是在看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如何掙紮求存的曆史大戲。這種將學術深度與文學手法完美結閤的嘗試,是這本書最值得稱道之處,它成功地吸引瞭一批原本可能對這些理論不感興趣的讀者,讓他們也得以窺見思想深處的壯闊與復雜。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極具操作性的“精神架構”。我們常常在閱讀古代哲學時,感到它們是高懸於空的理論,與眼前的柴米油鹽、職場競爭、國際紛爭格格不入。然而,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它不是空談,而是真正嘗試將古人的智慧“活化”並應用於當下的難題。例如,作者在分析當代社會信任危機時,引用瞭道傢“不爭而自成”的理念,並將其與儒傢對“君子之交”的規範性要求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套極具建設性的交往倫理。我甚至能想象齣,如果將書中的某些核心理念應用到企業管理或公共政策的製定中,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使得整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哲學導論,它更像是一本“行動指南”,隻不過這裏的“行動”更多是指嚮內在心性的重塑和外在策略的優化。
評分這本書的格局之宏大,簡直讓人震撼。作者似乎沒有滿足於僅僅探討某個流派的皮毛,而是深入到哲學思辨的核心,將儒、墨、道三傢看似對立的思想熔於一爐,試圖構建一個能夠應對當下復雜世界危機的“救世”框架。我讀下來,最直觀的感受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知識密度和思辨的銳利感。它不像是一本單純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對話,裏麵充滿瞭對曆史的深刻洞察和對未來走嚮的冷靜預判。特彆是對於“道法自然”與“兼愛非攻”之間張力的處理,作者沒有簡單地和稀泥,而是展示瞭兩者在更高維度上如何相互滲透、相互補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古代智慧的理解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那種“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給予的體驗。它不是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思考問題的全新工具箱,讓人在麵對現實睏境時,能夠從更深邃的曆史長河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但絕非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攀登,需要讀者全神貫注地跟隨作者的邏輯鏈條,稍有走神就可能迷失在復雜的論證結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精確性。他對“仁義”的界定,對“法治”與“德治”之間微妙平衡的拿捏,都體現齣一種紮實的學問功底和批判精神。尤其是在論及“墨傢”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潛在價值時,那種兼顧個體福祉與集體效率的論述,令人耳目一新。我感覺作者的筆觸既有古典的厚重感,又飽含著對現代社會弊病的深刻反思。全書的節奏張弛有度,在宏觀的曆史梳理之後,總會落腳到對個體生命境遇的關懷上,這種從“大我”到“小我”的自然過渡,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廟堂之高,又不失江湖之遠,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忍不住想要反復揣摩那些精妙的轉摺之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