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生活经典》考察阳羡陶工陶土的世系流传,从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介绍了陶工一系的流传。将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出现的名工名匠逐一记述,并且考订其生平、艺术风格、所见传器等,以鉴赏家眼光分别录入书中,是首部宜兴紫砂专著。《骨董十三说》从“骨董”字义谈起,进而论其本义、类别极其见识与杂说,是我国收藏史上一部较早探讨骨董收藏的专论。本书由司开国、尚荣编著。
阳羡茗壶系
前言
阳羡茗壶系
创始
正始
大家
名家
雅流
神品
别派
附录
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兼呈二公
林茂之陶宝肖像歌
俞仲茅赠冯本卿都护陶宝肖像歌
骨董十三说
前言
缘起
一说
二说
三说
四说
五说
六说
七说
八说
九说
十说
十一说
十二说
十三说
跋
据科学检测,紫砂泥属于沉积性陶土,矿物组成是含铁丰富的黏土--石英--云母系。紫砂泥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率8%左右,烧成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在紫砂壶壶把、壶嘴、壶身结合过程中,能做到天衣无缝。紫砂泥自身可以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紫砂壶口、壶盖配合紧密,减少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相对延迟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紫砂泥成型后不施釉,宜于压光挤平,使富有光泽的外表烧成后,用的时间越久,茶水冲泡时间越长,这是其他陶瓷制品无法比拟的。
明代社会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经济比宋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开始从劳作转向享受,随之出现了流行时尚。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在《秣陵春》传奇中,借用纨绔子弟真琦之口,说出了玩古董、试新茶的生活特点,这是明代文人生活时尚的体现。时尚一旦形成,可以牵动百姓从之。明人袁宏道写《时尚》一篇,介绍了苏州一带的著名工匠,以及他们所制作的器物如何风行全国的过程。据他记载,当时瓦瓶制作名家有供春、时大彬,每一件器物价值一二十两银。张岱《陶庵梦忆·砂罐锡注》中:“宜兴罐,以供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一砂罐、一注锡,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供春壶、大彬壶甚至与三代骨董并列,可见受追捧之极。周高起感觉紫砂壶虽然是好货,但名家所作壶,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随世风趋向奢华,于是就想探求陶工陶土的世系渊源。这既是明代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反映,也证明《阳羡茗壶系》的价值。周高起以鉴赏家眼光写出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逐一记述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涌现出的能工巧匠,考订其生平、习惯、师承、所见作品,进行品评,涉及紫砂土分类品性,紫砂壶适应茶叶的特性,用壶保养习惯等。《阳羡名壶系》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宜兴紫砂的专著。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文字的韵律感上做到了极致,读起来就像是在品一壶上好的老茶,回味悠长。它没有用复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图景。每一章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反而会激发你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这种行文风格,让原本可能有些沉闷的历史话题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它更像是一部散文集,而不是单纯的学术著作,这使得它拥有了跨越圈层的吸引力。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人会心一笑,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传承”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在延续一种精神脉络。作者用近乎虔诚的态度,梳理和描摹着那些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基因。阅读的过程,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传统”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命力。那些优美的文字,仿佛自带光芒,照亮了我们与古人对话的可能,也让我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安放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蓝图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局限于单一的叙事线索,而是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从一个看似微小的切入点,延伸出无数关于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变迁的思考。它教会了我如何“看”东西,不仅仅是看其形,更要看其神,看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匠人情怀。每一次翻阅,似乎都有新的领悟,这大概是好书的标志之一。它没有提供标准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促使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世界的框架。这种开放性的引导,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知识探索的渴求。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这类题材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是晦涩难懂的“老学究”之作。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总能从最不起眼之处,挖掘出惊人的深度和广度。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就潜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角落里,等待着被发现和珍视。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时间旅行的绝佳指南,它没有直接谈论那些古老的器物,而是巧妙地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读起来,仿佛能闻到木香和墨香混合的味道,耳边还能听到旧时文人雅士的轻声细语。作者的叙事功力高超,他仿佛是我们的老友,带着我们穿梭于旧时的茶馆、书房,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冲刷掉的故事。那些关于器物的美学、使用场景的描绘,都极其细腻,让人忍不住想去亲手触摸一下那些历史的痕迹。这本书没有那种枯燥的考据式描写,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美学”这个概念,明白那些日常用品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多么迷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