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指南:心血管病分册(原著第6版)

治疗指南:心血管病分册(原著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写 著,[澳大利亚] 治疗指南有限公司,组织 编
图书标签:
  • 心血管病
  • 临床指南
  • 医学
  • 心内科
  • 疾病治疗
  • 医学教材
  • 循证医学
  • 诊断治疗
  • 内科学
  • 原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4321
版次:2
商品编码:123595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是心内科医师的理想参考书,也可供临床医师、全科医师、社区医师、实习医师等参阅。
1.《治疗指南》丛书由澳大利亚治疗指南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翻译,共14个分册。
2.《心血管病分册》原著第4版全新改版。
3.论述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级、行为风险因素的改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等内容,并特别介绍了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用药原则及治疗方案。
4.本书还专门为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以及血脂异常患者设计了独特的治疗方案。
5.内容丰富详尽,诊疗方法精要、指导性强。

内容简介

《治疗指南》丛书由澳大利亚治疗指南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翻译。本丛书在国际治疗指南领域中影响较大,主要提供了相关疾病诊断的定位指导,并阐述了简洁、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是一套简明实用的临床治疗指南。《治疗指南》中译本共14册,各分册内容在诊断、治疗方面各有呼应,可作为临床医师工作中的必备参考读物。
本书论述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级、行为风险因素的改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等内容,并特别介绍了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用药原则及治疗方案。本书还专门为糖尿病、高血压、超重和肥胖以及血脂异常患者设计了独特的治疗方案。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指导性强。适合心内科医师、广大药师参照执行,也可供相关科室的医生及医学生参考。

作者简介

龚新宇,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199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3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硕士学位。2008年起在职就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位。参加了抗击非典一线工作。作为奥运医疗志愿者参加了鸟巢奥运医疗保障工作。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有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特长:能熟练诊断和处理各种内科常见和疑难疾病,尤其对心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在国内重点期刊发表论著5篇。 作为主要参与者科研课题获200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录

第1章心血管疾病风险分级1
1.1哪些人群应评估绝对风险2
1.2如何评估绝对风险3
1.3绝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5
1.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7
第2章行为风险因素的改变9
2.15As框架9
2.2吸烟11
2.3营养11
2.4饮酒12
2.5体育运动12
2.6超重和肥胖13
第3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14
第4章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17
4.1血糖17
4.2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18
4.3抗血小板治疗20
第5章超重和肥胖21
5.1超重和肥胖的评估22
5.2超重和肥胖的管理24
第6章高血压35
6.1血压测量35
6.2血压控制目标36
6.3非药物治疗37
6.4药物治疗38
6.5继发性高血压52
第7章血脂异常55
7.1血脂测量55
7.2血脂目标值56
7.3非药物治疗57
7.4药物治疗57
7.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67
7.6继发性血脂异常68
第8章冠心病70
第9章急性胸痛72
9.1院前阶段72
9.2初始治疗73
9.3住院阶段73
第10章急性冠脉综合征75
1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5
10.2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84
10.3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复发性疼痛88
10.4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89
第11章稳定性冠脉疾病患者的持续管理93
11.1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93
11.2稳定型心绞痛97
11.3冠脉支架102
第12章心包炎104
12.1治疗105
第13章心力衰竭106
13.1预防107
13.2病因及治疗方案107
13.3诱发或加重因素109
13.4治疗110
13.5急性心源性肺水肿122
13.6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125
第14章心律失常的急性处理132
14.1快速性心律失常134
14.2缓慢性心律失常137
第15章快速性心律失常138
15.1窦性心动过速138
15.2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38
15.3室性心律失常151
15.4心脏骤停156
第16章缓慢性心律失常157
16.1处理158
第17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治疗161
17.1深静脉血栓162
17.2肺栓塞165
17.3抗凝治疗失败或抗凝禁忌166
17.4血栓性浅静脉炎167
第18章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168
18.1药物预防171
18.2机械预防172
18.3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的方案172
18.4预防相关的具体问题174
第19章外周动脉疾病178
19.1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178
19.2胆固醇栓塞182
19.3雷诺现象182
19.4意外的动脉内注射184
19.5大血管炎185
第20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和围操作期管理186
20.1缺血性心脏病186
20.2心脏瓣膜疾病187
20.3高血压188
20.4心力衰竭189
20.5心律失常189
20.6心脏植入电子装置190
20.7抗血栓治疗191
第21章抗血栓治疗196
21.1抗凝血药197
21.2抗血小板药物210
21.3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213
附录1按年龄调整的华法林初始治疗方案215
附录2资源217
附录3妊娠和哺乳219
索引229
《心身共融:现代生活下的心血管健康新维度》 概述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理层面,深刻地嵌入了个体的心理、情绪、行为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维度。本书《心身共融:现代生活下的心血管健康新维度》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打破传统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线性认知,提出一种全新的、整合性的视角,强调心理、情感、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系统健康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而是深入剖析现代生活方式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心脏健康,并提供一套全面、个性化、可操作的策略,引导读者实现身心和谐,从根本上构筑坚固的心血管防线。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本传统的、聚焦于病理生理学和药物治疗的医学专著。相反,它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将心血管健康置于个体整体生活状态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审视。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胆固醇、血压、心律等生理指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隐藏在这些指标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压力、焦虑、孤独、生活方式失调、人际关系困境、工作倦怠,乃至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本书认为,这些心理和社会因素并非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或“伴随症状”,而是其发生、发展、康复乃至预防的内在驱动力,理解并干预这些因素,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核心理念与方法论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心身共融”,即心血管健康不仅仅是心脏这个器官的功能正常,更是个体整体心理、情感、行为与生理和谐统一的状态。我们相信,一个被压力长期困扰、被负面情绪侵蚀、被不良生活习惯束缚的身心,其心血管系统必然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因此,本书提出的干预策略,便是围绕如何促进心身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健康生态系统。 在方法论上,本书摒弃了单一、孤立的干预模式,而是整合了来自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以及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借鉴了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减压疗法(MBSR)、接纳承诺疗法(ACT)等心理干预技术,将其巧妙地应用于心血管健康的管理。同时,本书也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但这种干预不再是简单的“多运动、少吃油炸”,而是深入到如何调整作息、优化饮食结构、建立健康的社交网络、培养积极的应对机制等方面。 第一部分:现代生活对心血管系统的隐形冲击 本部分将首先系统性地梳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系统的多重负面影响。我们会深入探讨: 压力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联系: 详细解析慢性压力如何激活应激反应系统(HPA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皮质醇、肾上腺素等激素长期升高,进而引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不稳定。本书将生动地描绘压力下的血管“紧绷”和“发炎”的过程,让读者深刻理解压力的物理后果。 情绪波动与心脏健康的微妙关系: 探讨愤怒、焦虑、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对心率、血压、心肌收缩力以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我们将介绍情绪如何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作用,并探讨如何识别和管理这些可能“伤心”的情绪。 生活方式失调的累积效应: 细致分析睡眠不足、不规律饮食、久坐不动、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生活习惯如何协同作用,加剧心血管风险。本书将揭示这些看似“小毛病”的累积,如何悄无声息地为心血管疾病埋下伏笔。 社会心理因素的潜移默化: 探讨孤独感、社会支持不足、人际关系冲突、工作压力与倦怠等社会心理因素,如何通过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和生理反应,间接或直接地威胁心血管健康。我们将强调,健康的社会连接是强大的“心血管保护剂”。 认知偏差与疾病管理: 分析个体对自身健康、疾病风险的认知偏差,如“侥幸心理”、“否认”或“过度担忧”,如何影响其主动寻求帮助、依从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的意愿。 第二部分:心身共融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蓝图 基于第一部分的深入分析,本书将在第二部分构建一套完整的“心身共融”理论框架,并提供一系列可落地、个性化的实践策略: 重塑认知:从“与疾病斗争”到“与健康共舞”: 引导读者转变对心血管健康的认知模式,从被动应对疾病转向主动拥抱健康。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认知重构,识别并挑战消极的思维定势,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将疾病视为成长的契机而非终点。 情绪的智慧管理: 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情绪管理工具箱,包括: 情绪识别与觉察: 学习如何准确识别自身的情绪信号,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 情绪接纳与表达: 强调不压抑、不回避,而是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如通过书写、倾诉、艺术创作等。 负面情绪的转化: 介绍减压技巧,如深呼吸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冥想、正念练习,以及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行为的科学重塑: 聚焦于改变那些对心血管健康不利的行为模式,并建立有益的行为习惯。 睡眠质量的提升: 详细介绍建立规律睡眠习惯的方法,包括改善睡眠环境、睡前放松技巧、避免咖啡因和酒精等。 饮食的“心”选择: 并非提供单一的食谱,而是引导读者理解食物与身体的深层联系,培养“ mindful eating”,选择营养丰富、抗炎、有益血管的食物,并学会识别食物中的“隐形杀手”。 运动的“乐趣”化与“适度”化: 强调运动的内在驱动力,鼓励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并根据身体状况制定科学、可持续的运动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 戒除不良嗜好: 提供应对烟瘾、酒瘾的策略,并分析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毁灭性影响。 压力的有效应对: 传授多元化的压力管理技巧: 时间管理与优先级设定: 学习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区分重要与紧急,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边界设定与沟通技巧: 强调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建立健康的边界,学会拒绝和有效沟通,避免被他人过度消耗。 正念与身心连接: 深入介绍正念练习在减轻压力、提升自我觉察、增强身心韧性方面的作用。 问题解决导向的思维: 培养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挑战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高质量的社会连接,包括: 识别并远离“消耗型”关系: 学会评估人际关系的价值,减少与负面、消耗性关系的接触。 主动建立支持性关系: 鼓励积极参与社群活动,与家人、朋友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学会求助与给予支持: 强调在需要时勇敢寻求帮助,并乐于成为他人的支持者。 提升生命韧性与意义感: 探讨如何通过培养感恩之心、设定有意义的目标、拥抱生活中的小确幸,来提升个体的生命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三部分:迈向长久的心血管健康:个性化方案与持续动力 本书并非一本“一劳永逸”的指南,而是一个引导读者踏上持续健康之旅的起点。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将心身共融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并长期维持下去: 个体化评估与方案定制: 强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本书将提供自我评估工具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识别自身在心身健康方面的薄弱环节,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鼓励读者从小处着手,逐步改变,避免急于求成带来的挫败感。我们将提供“微习惯”的建立策略,让改变自然而然地发生。 监测与反馈: 引导读者学会监测自己的身心状态,包括生理指标、情绪波动、睡眠质量、行为习惯等,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应对复发与挑战: 探讨在追求健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复发,提供应对策略,帮助读者保持积极心态,重拾信心。 将心身共融融入生活哲学: 最终,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将心身共融的理念内化为一种生活哲学,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长久、稳固的心血管健康。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所有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人群: 无论您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史,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前瞻性的预防和维护策略。 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家属: 本书将补充传统医学治疗的不足,提供全方位的身心康复指导。 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环境下的职场人士: 本书将为您提供有效的压力管理和身心调适方法。 对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将提供科学、深入的理论解读和实践指导。 希望提升整体生活品质、追求身心和谐的个体。 结语 《心身共融:现代生活下的心血管健康新维度》并非一本简单的“治病”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健康、活出精彩”的生命哲学指南。我们相信,通过理解心与身的紧密联系,并付诸实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血管健康最强大的守护者,奏响生命最和谐的乐章。本书将陪伴您,一同探索心血管健康的全新维度,开启一段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健康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买《治疗指南:心血管病分册(原著第6版)》纯粹是因为它的大名在外,感觉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人手必备的“砖头”。但是,收到书之后,我翻了几页,就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这书的学术性太强了,里面的术语、概念,还有那些复杂的分子通路、信号转导,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我不是心血管专业的科班出身,我是一名全科医生,平时接触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虽然多,但大多是比较常见的病症,处理起来也相对套路化。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感觉是为那些心血管内科的专科医生量身定做的。里面是不是有很多关于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介绍?对于一些罕见的心肌疾病,比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或者肥厚型心肌病(HCM),它的诊断标准和管理策略是不是非常详细?还有,那些复杂的介入治疗,比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术,是不是有很详细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解这些内容,或者至少提供一些索引和参考,让我能够找到我想了解的部分。我不是想成为心血管专家,我只是希望能够在我接触到的患者中,对于一些稍有复杂的情况,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不至于束手无策,能够给患者提供更专业、更精细的建议。

评分

我特别关注《治疗指南:心血管病分册(原著第6版)》中关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部分。作为一名公共卫生领域的从业者,我深知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最新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关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策略,比如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包括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有没有更新的建议?对于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如何进行有效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在二级预防方面,比如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复发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书中是否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比如在患者的随访管理中,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注意哪些非药物性的干预措施?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危险分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二级预防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量化的风险评估工具或者评分系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风险?我希望它能够给我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在社区层面开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让更多的人受益,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望眼欲穿”啊!作为一名基层社区的内科医生,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从高血压、冠心病到心力衰竭,再到各种心律失常,简直是应接不暇。我一直特别渴望有一本权威、实用、又与时俱进的参考书,能够帮我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听说这本《治疗指南:心血管病分册(原著第6版)》是心血管领域的“圣经”,无数的专家学者都在推荐,口碑那是相当地炸裂。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最新的诊疗规范,里面有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治疗新方法,比如说针对难治性高血压有没有什么新的靶点药物?对于那些复杂的冠心病患者,搭桥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时机把握,书中会不会有非常详细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还有,心力衰竭的优化治疗,现在大家都在强调SGLT2抑制剂、ARNI这些新药,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它们的适应症、剂量以及潜在的副作用,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理论堆积如山、实际操作指导却寥寥无几的书,希望这本指南不会让我失望,能够真正解决我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让我能够更好地守护患者的健康,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治疗效果。我每天都盼着它能早点到我手中,让我好好地钻研一番,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

评分

这本《治疗指南:心血管病分册(原著第6版)》,说实话,我入手之前是有点犹豫的。毕竟,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发展太快了,各种指南、指南更新、学术会议层出不穷,感觉每天都在学习,学也学不完。我担心的是,这本“原著第6版”,会不会内容有些陈旧,跟不上最新的研究进展?毕竟,医学是个日新月异的学科,几年前的“金标准”可能现在就被新的证据颠覆了。我特别想知道,它里面有没有涵盖最近几年出现的那些重磅新药,比如在心房颤动管理方面,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地位如何?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有没有更新的建议?还有,对于心肌病的分类和治疗,现在是不是有更细致的区分和更个体化的方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疾病名称和治疗药物,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些临床决策的逻辑和思路,比如在面对一个疑难杂症的患者时,如何进行鉴别诊断,如何权衡利弊,如何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策略。如果它能给出一些经典的病例分析,或者是一些“疑难杂症”的诊疗流程图,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在我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我已有的认识,让我能够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而不是被甩在后面。

评分

我购买《治疗指南:心血管病分册(原著第6版)》的初衷,其实是想对心血管疾病的“全貌”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并非心血管科的医生,而是其他专业的医学研究人员,我经常会在我的研究中涉及到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讲解是否足够深入,比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分子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的进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这些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我开展相关研究非常有帮助。另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前沿的、正在发展的治疗技术,比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何?是否有相关的临床试验数据或者初步的研究结果可以参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从而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探索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导航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