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韆心理·感覺與知覺(第十版)

萬韆心理·感覺與知覺(第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戈爾茨坦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感覺
  • 知覺
  • 認知心理學
  • 行為科學
  • 神經科學
  • 實驗心理學
  • 思維
  • 意識
  • 人類行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417605
版次:10
商品編碼:1236078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自1980年的第一版齣版以來,幫助莘莘學子走進瞭感知覺研究的大門,被譽為感知覺教材的“黃金標準”。如今,跨越近40年,本書已齣到第十版,而作者始終以為學生打造一本易讀、有趣、可視化的教材為宗旨,力求幫助學生理解豐富而前沿的知覺研究結果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係,用極富吸引力的研究故事揭露潛藏於感知能力深層的機製。

  本書將帶領你踏上一段有趣的感官之旅,去瞭解感知覺活動背後的迷人之處。它從知覺加工、知覺的神經加工以及知覺的皮層組織等心理生理基礎開始,對客體與場景知覺、視覺注意、動作執行、運動知覺、顔色知覺、深度和大小知覺、聽覺、聽覺組織和定位、言語知覺、膚覺以及化學感覺進行瞭全麵闡述,嚮讀者展示瞭這些看似簡單的感知經驗背後那極其復雜的機製。

  為瞭增加讀者的感性經驗,本書設計瞭大量“演示”專欄;“方法”專欄則凸顯瞭研究方法對感知覺研究的重要性;更有章末的“思考時刻”和“發展維度”專欄來呈現那些有趣的現象和新發現,以及嬰幼兒階段的知覺發展情況。書中配有500多幅精美的彩色圖片,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學習資料。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E. Bruce Goldstein 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名譽副教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兼職教授。他曾因在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上的傑齣成就被匹茲堡大學授予“錢塞勒傑齣教學奬”。

James R. Brockmole 美國諾特丹大學心理學名譽副教授。


譯者簡介

張明 哲學博士,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腦科學與教育研究分會理事。


目錄

第1章 知覺概述

為什麼讀這本書

知覺加工

研究知覺加工

知覺測量

思考時刻: 為什麼刺激的物理屬性和人對其感知之間的差異很重要?


第2章 知覺加工的開始

光、眼睛和視覺感受器

光聚焦於視覺感受器

視覺感受器與知覺

神經元上的電信號

神經網絡的聚閤與知覺

思考時刻: 知覺加工起始的重要性

發展維度:嬰兒的視敏度


第3章 神經加工

視網膜內的抑製過程

從視網膜到視覺皮層及更深層次的神經加工

特徵探測器是否在知覺中發揮作用

高級神經元

感覺編碼

思考時刻:“可變的”感受野


第4章 皮層組織

視覺皮層的空間組織

內容、空間和方式通路

模塊化

分布式錶徵

知覺與記憶的交匯

思考時刻:心身問題

發展維度:體驗和神經反應


第5章 知覺客體和場景

為什麼設計一個知覺機器如此睏難

知覺組織

感知場景和場景中的客體

神經活動和客體/場景知覺的聯係

思考時刻:麵孔是特殊的嗎?

發展維度:嬰兒的麵孔知覺

第6章 視覺注意

場景瀏覽

影響注意的因素是什麼

注意的作用

注意和體驗完整的世界

非注意的時候發生瞭什麼

分心

思考時刻:駕駛過程中的分心

發展維度:注意和知覺完形


第7章 動作執行

知覺研究的生態學方法

行走和駕駛

尋路

作用於物體的動作

觀察他人的動作

思考時刻:基於動作的知覺解釋

發展維度:模仿動作


第8章 感知運動

運動知覺的功能

運動知覺的研究

運動知覺:環境中的信息

運動知覺:視網膜或眼睛的信息

運動知覺和大腦

運動和人體

思考時刻:對靜止圖片的運動響應

發展維度:新生兒的生物性運動知覺


第9章 顔色知覺

顔色知覺的功能

顔色與光

顔色的知覺維度

顔色視覺三色理論

顔色視覺的拮抗加工理論

大腦皮層的顔色加工

顔色缺陷

動態世界中的顔色

思考時刻:顔色是由神經係統創造的

發展維度:嬰兒的顔色視覺


第10章 深度知覺和大小知覺

深度知覺

動眼綫索

單眼綫索

雙眼深度信息

雙眼深度知覺的生理學依據

大小知覺

深度錯覺和大小錯覺

思考時刻:跨物種的深度信息

發展維度:嬰兒的深度知覺


第11章 聽覺

聽知覺過程

聲音的物理屬性

聲音的知覺屬性

由壓力變化到電活動

聽神經對頻率的錶徵

音高知覺的生理機製

聽力喪失

思考時刻:人工耳蝸

發展維度:嬰兒的聽覺


第12章 聽覺:定位和組織

定位

聽覺定位

聽覺定位的生理機製

室內聽覺

組織

聽覺場景:將不同的聲源分離

音樂組織:鏇律

音樂組織:節奏

思考時刻:聽覺和視覺的聯係


第13? 言語知覺

言語刺激

聽覺信號的多樣性

知覺音素

知覺詞語和句子

言語知覺和大腦

思考時刻:言語知覺與行為

發展維度:嬰兒的言語知覺


第14章 膚覺

皮膚和手部的知覺

膚覺係統概要

感知細節

振動和紋理感知

客體感知

疼痛知覺

疼痛的閘門控製模型

自上而下加工

大腦和疼痛

觀察他人的疼痛

思考時刻:社會疼痛和生理疼痛


第15章 化學感覺

味覺

味覺品質

味覺品質的神經編碼

味覺的個體差異

嗅覺和味道

嗅覺的功能

嗅覺能力

分析氣味:嗅覺黏膜和嗅球

皮層對氣味的錶徵

味道知覺

思考時刻:普魯斯特效應:記憶、情緒和嗅覺

發展維度:嬰兒的化學敏感性


附 錄 

附錄A 調整法和恒定刺激法

附錄B 差彆閾限

附錄C 量值估計和冪定律

附錄D 信號檢測的方法


總術語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8章 感知運動


我們要思考的一些問題

■ 為什麼一些動物感覺到危險的時候會僵在原地?

■ 電影是如何通過靜止的圖片製造運動的?

■ 掃視或步行穿過一個房間時,房間的圖像在視網膜上移動,但是我們知覺到房間及其中的物體依然靜止。為什麼這種現象會發生?


我們不斷地做齣動作,要麼是像第7章賽麗娜騎自行車那樣引人注目的動作,要麼是伸手拿咖啡杯或在房間裏走動這樣常規的動作。任何形式的動作都涉及運動,而使運動知覺研究變得迷人和具有挑戰性的原因之一是,我們並不隻是簡單地被動觀察彆人的運動——常常自己也在運動。因此,當我們靜止時,看著彆人穿過街道,我們會知覺到運動(圖8.1a),當我們自己本身在動的時候也能知覺到運動,就好像打籃球時發生的那樣(圖8.1b)。在本章中,我們會發現無論是靜止的觀察者知覺到運動這樣“簡單”的例子,還是移動著的觀察者知覺到運動這樣較復雜的例子,其背後均有復雜的機製。



運動知覺的功能

運動知覺有一些不同的功能,從幫助我們感知事物(如物體的形狀)到為我們提供正在發生的事物的新信息。特彆是對於動物來說,也許最重要的是運動知覺和生存緊密相連。


運動提供有關物體的信息

運動是物體識彆的一個重要方麵,因為它揭示瞭物體的信息,否則可能很難辨認。看圖8.2,從每張圖片中發現動物有多難?當它們像圖片中那樣保持靜止,每個動物都很難被找到,因為它們的顔色、形狀和周圍環境都很相似。然而,即便是僞裝得非常完美的動物也會被動作暴露。動作似乎組成瞭動物的所有元素(迴想一下第5章關於共同命運的討論,第104頁),使之從背景中分離齣來。一隻飢餓的美洲豹在圍捕羚羊時行動非常緩慢,一隻受驚嚇的田鼠會僵住,以希望這樣的靜止使鷹更難從周圍環境中將其找齣來。

你可能會認為對於“運動對物體識彆很重要”這個觀點來說,會僞裝的動物是一個特例,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物體都不是刻意僞裝?。但是,如果還記得第5章(第99頁)關於為何模糊不清的物體也能被清楚地識彆的討論,你就會領會物體的運動是如何揭示那些從單一、靜止的視角看可能並不明顯的特徵的(圖8.3a)。觀察者的運動也會産生類似的效應:從不同角度看圖8.3b中的“馬”錶明它的形狀並不完全是你以初始視圖為根據時預期的那樣。因此,我們相對於物體的運動會不斷地為我們對其已有的瞭解增加信息,和本章最相關的就是當物體相對於我們移動時,我們會接收相似的信息。當物體移動時,觀察者能更快更準地感知其形狀(Wexler et al.,2001)。


運動引起注意

運動在動物生存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動作可以吸引注意。你可能已經通過許多方式體驗過瞭。例如,當你試圖在人山人海的體育場尋找你的朋友時,會意識到根本不知道到從哪裏找。但是,如果突然看到一個人在揮手,你就會認齣那個人就是你朋友。或者,你可能正在院子裏最喜歡的樹下看書(可能就是這本書!),當一個棒球嚮你迎麵飛來時,你的自然反應是抬頭並迅速躲開球的路徑。這些就是第6章(第130頁)討論過的注意捕獲的例子,就是說注意會無意識地被凸顯的對象吸引。動作是外界環境中的一個非常突齣的方麵,所以會吸引我們的注意(Franconeri & Simons,2003)。將注意捕獲和先前討論的注意對物體識彆的作用結閤起來,可以看到靜止的動物更傾嚮於維持其僞裝,這樣更不容易被發現,因為待在原地會消除動作的注意吸引效應。


運動有助於理解所處環境中的事件

穿梭在商場裏,看著櫥窗裏的陳列,你也在觀察其他的動作——一群人熱火朝天地交談,售貨員重新整理一大堆衣服然後走嚮收銀颱幫助顧客結賬,擁擠的餐館裏的人們被籃球比賽裏精彩的時刻迷住瞭。

我們觀察到的大多數場景都涉及運動提供的信息。群體中人的姿態錶明他們談話的強度;售貨員的動作錶明她在做什麼,動作的改變錶明她將轉嚮新任務;即使沒有聲音,動作也錶明比賽中有重要的事情發生(Zacks,2004;Zacks & Swallow,2007)。

Fritz Heider和Marianne Simmel(1944)的研究有力地證明瞭運動的作用,他們嚮被試展示2.5分鍾的動畫片並讓其描述影片裏正在發生什麼。影片包含一個“房子”和三個“人物角色”——一個小圓圈、一個小三角形和一個大三角形。這三個幾何圖形在房子內外四處走動,有時相互影響(圖8.4)。盡管這三個人物角色是幾何圖形,但是被試在構想故事來解釋它們的動作時,通常會賦予它們擬人的特點和個性。例如,有的被試將小三角形和小圓圈描述為想要獨自在傢的一對夫妻,大三角形(“一個惡霸”)闖進房間打斷瞭他們。小三角很討厭這樣的入侵,於是攻擊瞭大三角。在其他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經證明這些簡單的動作可以被解釋為欲望、哄騙、追逐、打鬥、嘲笑、恐懼和誘惑(Abell et al.,2000; Barrett et al.,2005; Castelli et al.,2000; Csibra,2008; Gao et al.,2009)。誰會想到,幾何圖形的世界會變得如此有趣?

迴到人類的世界,考慮一下動作在理解周圍事件(比如,可能發生在校園咖啡店裏的事件)中發揮的作用。例如,你可能看到一個男人走進店裏,停在櫃颱前麵,和咖啡師簡短交流之後,咖啡師轉身走開然後拿瞭一杯咖啡迴來。顧客蓋上蓋子確保是安全的,付瞭咖啡錢並在小費罐子裏留下小費,轉身走齣咖啡店。這個簡短的描述是隨著時間發生的一係列事件,隻是代錶瞭咖啡店裏發生的一小部分事件。正如可以將一個靜態的場景分割為獨立的個體,我們將正在進行的動作分割為一係列事件,其中的一個事件被定義為在特定地點的一段時間裏,觀察者可以感知其開始和結束的事件(Zacks & Tversky,2001;Zacks et al.,2009)。在咖啡店的情節中,嚮咖啡師點單是一個事件,伸手拿咖啡是一個事件,嚮小費罐子裏投放小費是一個事件,等等。一個事件結束與下一個事件開始之間的那個時間點被稱為事件邊界。

當考慮到事件幾乎總是包含動作時,事件與運動知覺的聯係就變得顯而易見瞭,而且動作本質的改變通常和事件邊界相關聯。下單的時候一種模式的動作發生,伸手拿咖啡杯的時候另一種模式的動作發生,等等。Jeffrey Zacks 及其同事(2009)測量瞭事件和運動知覺之間的聯係,研究讓被試觀看日常活動的影片(如付賬或者洗盤子)並要求被試在認為一個有意義的活動結束而另一個活動開始的時候做齣按鍵反應(Newtson & Engquist,1976;Zacks et al.,2001)。Zacks比較瞭事件邊界和動作追蹤係統測量的演員的身體動作,發現事件邊界更有可能發生在演員的手有一個速度或加速度變化的時刻。從這個實驗以及其他實驗的結果中,Zacks認為,運動知覺在將活動拆分為有意義的事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就迴到瞭本章開頭的例子上。我們描述瞭服裝店售貨員的動作,並指齣她的動作不僅錶明她正在做什麼(重新整理衣服),還錶明一個新任務何時開始(幫助顧客)。事件通常由動作定義,按照一個接一個的順序來建立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理解。


沒有運動知覺的生活

闡述運動知覺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的最生動的例子可能來自個案研究。在這些個案中,個體經曆過疾病或創傷,負責感知和理解運動的部分腦區受?。這種情況發生時,個體會患上“運動盲”,或者叫作“運動失明”的病癥,其特點是動作很難或者不可能被感知到。最著名且得到充分研究的運動盲案例是一個43歲的婦女,叫作L.M.(Zihl et al.,1983,1991)。中風之後,L.M.

喪失瞭感知動作的能力,無法順利完成像倒一杯茶這樣簡單的活動。用她的話說,“液體似乎被凍住瞭,像冰川”,由於不能察覺杯子裏的茶在上升,她很難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倒茶。她的病情也導緻瞭其他更嚴重的問題。例如,她很難跟得上對話,因為看不到說話者臉和嘴的動作;人們會突然間齣現或消失,因為看不到他們來或者去。過馬路也錶現齣嚴重的問題,因為一輛車起先看起來還很遠,但是可能突然間毫無徵兆地就很近瞭。因此,這種缺陷不僅給社交帶來瞭不便,也足以威脅她的幸福生活,所以她很少到外麵運動的世界裏冒險。



運動知覺的研究

描述人如何習得運動知覺時,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在什麼時候感知到運動的呢?


我們是在什麼時候感知到運動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顯而易見的:當某個物體在我們的視野中移動時,我們知覺到瞭運動。一個物體實際的運動被稱為真實運動。知覺到一輛車駛過、人們在散步或者一隻蟲子從桌麵爬過都是真實的運動知覺的例子。

運動知覺也可以由不動的物體産生。實際上,沒有運動時候的運動知覺被稱為運動錯覺。最著名的、被研究得最深入的運動錯覺是似動。在第5章講述韋特海默觀察報告的故事時介紹瞭似動,即當兩個位置稍微不同的刺激以恰當的時間交替齣現時,觀察者知覺到的是一個物體在兩個位置間來迴流動(圖8.5a;圖5.13)。這種知覺稱為似動,因為在刺激間並沒有真實的運動。這是在電影、電視以及用於廣告和娛樂業的動態標誌上知覺到運動的基礎(圖8.5b)。

當一個物體的運動(通常是相對較大的物體)導緻附近的一個(相對較小)物體看起來好像動瞭的時候,誘發運動就發生瞭。例如,天空中的月亮通常看起來是靜止的,但是在一個有風的夜晚,如果雲朵從月亮上飄瞭過去,那麼月亮看起來就好像在雲中穿行。在這個例子中,大物體的運動(雲的覆蓋麵積大)使較小的、實際上靜止的月亮看起來似乎在移動。

當觀察一個運動的刺激導緻靜止的物體似乎動瞭起來時,運動後效就發生瞭(Glasser et al.,2011)。運動後效的一個例子是瀑布錯覺(Addams,1834;圖8.6)。如果看著瀑布30~60秒(確保它隻占瞭視野的一部分),然後看嚮旁邊靜止的景象,你會覺得看到的所有東西——岩石、樹、草坪——好像都嚮上運動瞭幾秒。如果很少看到瀑布,下次你去電影院的時候或許可以通過仔細觀察電影結尾的滾動名單來産生這種錯覺(要坐在電影院的後排)。

運動知覺的研究者研究瞭上述感知運動的所有類型,還有很多其他類型(Blaser & Sperling,2008;Cavanaugh,2011)。然而,我們的目的不是理解運動知覺的每一種類型,而是理解調節運動知覺的一般原理。為瞭做到這一點,我們將主要關注真實運動和似動。


比較真實運動和似動

多年來,研究人員把靜止物體或圖片閃爍産生的似動和空間中的實際運動産生的真實運動當作受不同機製調節的獨立的現象。然而,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兩種類型的運動有很多的共同之處。例如,Axel Larsen及其同事(2006)給fMRI掃描儀中的被試展示瞭三種刺激呈現:(1)中性條件,即位置上稍有不同的兩個方框同時閃爍(圖8.7a);(2)真實運動,即一個小方框來迴移動(圖8.7b);(3)似動,即兩個方框依次閃爍以至看起來好像是來迴移動(圖8.7c)。

Larsen的結果呈現在刺激呈現示意圖的下麵。圖8.7a中藍色區域是由對照條件下方框激活的視覺皮層的區域,其中的對照條件被知覺為兩個方框同時閃爍,它們之間沒有運動。兩個方框各自激活皮層的一個區域。在圖8.7b中,紅色錶示該區域由方框真實的運動激活。在圖8.7c中,黃色代錶在似動刺激呈現條件下的皮層激活。請注意,與似動有關的激活和真實運動引起的激活相似。導緻似動現象的兩個閃爍的方框激活瞭代錶兩個閃爍方框中間位置的大腦區域,即便那裏並沒有閃爍。

由於真實運動和似動的神經反應之間的相似性,研究者將這兩種運動放在一起研究,集中精力於探索同時適用於兩者的一般機製。在本章,我們將按照這種思路來尋找運動知覺的一般機製。


如何解釋運動知覺

我們的目標是理解人們是如何察覺事物是在運動的,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例如,圖8.8a顯示瞭當傑裏米走過去時,瑪麗亞直視前方所看到的場景。因為她沒有移動自己的眼睛,所以傑裏米的圖像掠過瞭她的視網膜。解釋這個例子中的運動知覺似乎是簡單的,因為傑裏米的圖像在瑪麗亞的視網膜上移動,它相繼刺激瞭一係列感受器,這種刺激標誌著傑裏米的運動。

圖8.8b顯示,當瑪麗亞的眼睛追隨傑裏米運動時她所看到的場景。在這種情況下,傑裏米走過去時,他的圖像在瑪麗亞的視網膜上是靜止的。這增加瞭解釋運動知覺的復雜性,因為盡管傑裏米的圖像在瑪麗亞的視網膜上是靜止的,她依然能知覺到傑裏米在移動。這意味著運動知覺不能僅僅通過一個圖像掃過視網膜來解釋。

考慮一下如果傑裏米不齣現,而瑪麗亞從左?右移動眼睛來掃視這個房間會發生什麼?當瑪麗亞這樣做的時候,牆壁和物體的圖像嚮左劃過她的視網膜(圖8.8c),但是她並沒有看到房間或其內飾在移動。在這種情況下,有移動掃過視網膜但是沒有物體在移動的知覺。這是我們不能單純地考慮視網膜上正發生什麼的另一個例子。錶8.1總結瞭圖8.8中的三種情況。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用多種方法來解釋運動知覺,目標是解釋圖8.8和錶8.1中的每一種情況。先從一種著眼於環境中的信息如何發齣運動信號的方法開始討論。



運動知覺:環境中的信息

從圖8.8的三種情況中,可以看到運動知覺不能通過隻考慮視網膜上發生的情況來解釋。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由Gibson提齣,他創立瞭解釋知覺的生態學方法。在第7章,我們注意到Gibson的方法(1950,1966,1979)包含在環境中尋找對感知覺有用的信息。根據Gibson的觀點,這些為知覺搜尋的信息不是位於視網膜上,而是在環境中。他依據光陣列(由外界環境的錶麵、紋理和輪廓創建的結構)的方法來思考環境中的信息,且關注觀察者的運動如何引起光陣列的變化。通過圖8.8中傑裏米和瑪麗亞的例子來看一下其工作原理。

在圖8.8a中,當傑裏米從瑪麗亞的視野中穿過時,因為他走過去,一部分光陣列被覆蓋,然後由於他繼續移動,又被暴露齣來,這被稱為光陣列中的局部乾擾。當傑裏米相對於外界環境移動時,光陣列中發生局部乾擾,覆蓋和揭露靜止的背景。根據Gibson的觀點,光陣列中的局部乾擾提供瞭傑裏米相對於環境移動的信息。

圖8.8b中,瑪麗亞用眼睛追隨著傑裏米。彆忘瞭,Gibson不在意視網膜上發生瞭什麼。雖然傑裏米的圖像在視網膜上是靜止的,當瑪麗亞保持眼睛靜止時,可以獲得同樣的局部乾擾信息——傑裏米覆蓋和揭露一部分光陣列——當移動自己的眼睛時依然可以獲得,局部乾擾信息錶明傑裏米在移動。

然而,當瑪麗亞掃視圖8.8c中的場景時,不同的事情發生瞭:因為她的眼睛自左嚮右穿過圖中的場景,她周圍所有事物——牆壁、窗戶、垃圾桶、鍾錶和傢具——都嚮她視野的左側移動。如果瑪麗亞從這個場景中走過,會齣現相似的場景。作為對觀察者眼睛或身體移動的迴應,所有事物會同時移動,這樣的情形被稱為全局視神經流,這標誌著環境是靜止的,而觀察者是移動的,不管是移動身體還是像這個例子中這樣用眼睛來掃視。因此,根據Gibson的觀點,當一部分場景相對於剩下的場景移動時,可以知覺到運動,而當整個場景都在移動或保持靜止時,是知覺不到運動的。雖然這是對運動知覺的一個閤理的解釋,但在下一節會看到,我們還需要考慮信息的其他來源來充分理解人們在環境中是怎樣知覺運動的。



運動知覺:視網膜或眼睛的信息

Gibson的方法關注外界環境中的信息。另一種解釋圖8.8中各種運動情況的方法是考察由眼睛傳到大腦的神經信號。其中之一就是Werner Reichardt(1969)提齣的神經迴路,被稱為賴卡特探測器。


賴卡特探測器

圖8.9是賴卡特探測器的一個簡化版本,可以用來解釋圖8.8a中的情況,圖中傑裏米從瑪麗亞的視野中走過,同時她保持眼睛固定不動。這個迴路包含兩種神經元,A和B,兩者將其信號傳遞給一個輸齣裝置,輸齣裝置會比較從神經元A和B接收的信號。這個迴路運行的關鍵是延遲裝置,它減慢瞭從A輸齣的信號傳導到輸齣裝置的速度。另外,輸齣裝置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它使來自神經元A和B的反應成倍增長來生成運動信號,這些信號導緻對動作的知覺。

接下來就來看看這個迴路在傑裏米自左嚮右移動時是如何反應的,他的位置在圖中用紅色圓點錶示。圖8.9a顯示,傑裏米從左邊開始靠近,首先激活神經元A。這個由記錄1中的“尖峰”錶示。這種響應開始前往輸齣裝置,但是被延遲裝置減慢。在這個延遲的過程中,傑裏米繼續移動並刺激瞭神經元B(圖8.9b),神經元B也將這種信號嚮下傳導到輸齣裝置(記錄2)。如果時機閤適,那麼在來自神經元A的被延遲的信號到達輸齣裝置的同時,來自神經元B的信號也剛好到達。因為輸齣裝置使來自神經元A和B的反應翻倍,緻使産生大量的運動信號(記錄4)。因此,當傑裏米以閤適的速度自左嚮右移動時,運動信號産生,瑪麗亞知覺到傑裏米在移動。

在圖8.9中,迴路圖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它在響應從左嚮右的運動時産生瞭一個運動信號,但是並沒有為從右嚮左的運動産生信號。可以通過考察當傑裏米從右走到左時會發生什麼來看一下為什麼會如此。從右側齣發(圖8.9c),傑裏米首先激活神經元B,它直接將信號傳遞到輸齣裝置(記錄5)。傑裏米繼續往左移動,激活瞭神經元A(圖8.9d),産生瞭一個信號(記錄6)。這時,來自神經元B的反應變得較小,因為它不再被刺激到(記錄7),而當來自神經元A的反應通過延遲裝置傳遞到輸齣裝置的時候,來自神經元B的反應已經降為0(圖8.9e)。當輸齣裝置使來自神經元A的延遲信號(記錄8)和來自神經元B的零信號加倍時,結果是0,所以沒有運動信號産生。

這個迴路更復雜的版本創建瞭定嚮敏感的神經元,它隻對特定的運動方嚮放電,這在兩棲動物、嚙齒動物、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中已經被發現(Borst & Egelhaaf,1989)。視覺係統包含很多這樣的迴路,每個關注一個不同的?動方嚮;它們協同閤作可以産生信號,來錶明穿過視野的運動方嚮,如圖8.8a所示。

除瞭使我們能夠判斷運動方嚮,賴卡特探測器還有另一個作用:判斷速度(Meso & Zanker,2009)。為瞭弄明白為什麼可以提供速度信息,來迴想一下延遲裝置的目的。延遲是為瞭確保神經元A和神經元B的活動同時到達輸齣裝置。因此,延遲持續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如果神經元A的信號沒有被延遲足夠長的時間,它可能比神經元B的信號先到達輸齣裝置,因此檢測不到運動(神經元A的信號到達時,神經元B的信號可能為零)。如果延遲的時間過長,神經元B的信號可能比神經元A的信號先到達輸齣裝置(來自神經元A的信號將為零),同樣不能檢測到運動。那麼,什麼是太短,什麼是太長,什麼是剛好閤適呢?這取決於移動物體的速度。快速運動時,包含短暫延遲的探測器會被選擇,而慢速運動時,會選擇包含長時延遲的探測器。


伴隨放電理論

盡管賴卡特探測器似乎解決瞭神經反應如何標誌運動的問題,但是這些探測器隻適用於圖8.8a那樣的情況,即動作掠過觀察者靜止的眼睛。為瞭解釋諸如圖8.8b(瑪麗亞移動眼睛追隨傑裏米)和圖8.8c(瑪麗亞掃視房間)那樣的情況,不僅要考慮這些圖像如何在視網膜上移動,還要考慮眼睛是如何移動的。伴隨放電理論將眼睛運動也考慮在內。理解伴隨放電理論的第一步是考慮神經信號如何與視網膜相聯係,以及如何與眼部肌肉(與圖8.8和錶8.1中三種情況相關的)相聯係。


前言/序言

1976年我第一次開始寫作本書的時候,Hubel和Wiesel正在研究紋狀皮層中的特徵探測器,並於5年之後獲得瞭諾貝爾奬;知覺領域最熱門的新發現之一是經驗可以影響幼貓的神經元響應特性;人們對於氣味知覺的機製還知之甚少。現如今,我們已經利用腦成像技術繪製齣瞭視覺皮層上的一些特定區域,也識彆齣瞭視覺皮層上那些能對復雜的視覺刺激做齣反應的神經元。研究人員不僅在探究感知客體的機製,也在探究對客體的知覺與如何操縱客體之間的機製。此外,經驗可以塑造知覺和神經響應的觀點也已經被普遍的認可,研究不再隻限於幼貓,而是擴展到成人,並且遺傳學方法和神經元的記錄也揭示瞭特異性嗅覺感受器以及嗅覺和味覺的皮層機製。

但有些事情並沒有發生變化,教師依然站在講颱上嚮學生講授何為知覺,而學生也依然苦讀課本來強化在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們對於教材的選擇也沒改變,他們希望教材對學生來說是通俗易懂的,既要有經典研究,也要包括最新的進展,既會介紹有關知覺的事實,也會呈現包羅萬象的主題和原理。

最開始講授知覺課程的時候,我看著手頭上可以利用的教材,感到很失望,因為似乎沒有一本書是寫給學生的。這些書中描述瞭有關知覺的“事實”,但並不是以一種看似很有趣或很有吸引力的方式來呈現的。因此,我編寫瞭《感覺與知覺》的第一版,於1980年齣版,且在書中呈現瞭一個個故事性的材料,希望學生們能參與學習的過程。這些故事很有吸引力,因為它敘述瞭很多新的發現;這些故事又像一本科學的“偵探小說”,揭露瞭潛藏於感知能力深層的機製。

盡管我寫作本書的目的是為瞭“講一個故事”,但畢竟教材是為教學而設計的。所以,本書除瞭呈現關於知覺研究的小故事之外,也包含瞭大量的專欄,這些專欄大多數是為瞭強調一些特定的材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本書特色

■ “演示”專欄。這是本書眾多版本中十分受歡迎的一個專欄,它與正文融為一體,並且很容易利用它來解決在閱讀時遇到的小睏惑,因此要讓學生盡可能地利用好這些“演示”專欄。

■ “方法”專欄。這個專欄對於介紹有關知覺的知識很重要,而讓學生們知道這些知識的發現過程同樣重要。“方法”專欄與正文討論相輔相成,突齣顯示這一部分不僅是為瞭強調方法的重要性,也是為瞭在本書後麵部分引用這些方法時更容易迴過頭來查閱。

■ “思考時刻”專欄。這是在每章結束時齣現的專欄,這個專欄可以讓學生瞭解一些特彆有趣的現象和新的發現。例如,為什麼刺激的物理屬性和人對它的感知之間的差異那麼重要(第1章);駕駛過程中的分心問題(第6章);聽覺和視覺的聯係(第12章);普魯斯特效應(第15章)。

■ “發展維度”專欄。這是從第九版加入的專欄,並獲得瞭較好的評價。所以在本版中依然保留瞭該專欄,並且對其進行瞭一些細微的調整。這一專欄齣現在每章的結束部分,主要是介紹嬰兒期和童年早期的知覺。

■ “測一測”。這是在每章的中間和結尾部分齣現的版塊,它會提齣一些測試題。題目涉及內容很廣,學生必須深入地探究纔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需要學生更積極地進行學習。

■ “想一想”。這是在每章的結束部分齣現的版塊,它會提齣一些思考題,學生需要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知識或者本章以外的知識纔能解決這些問題。

■ 彩色插圖。描述知覺的所有主題時,本就應該是有聲有色的。所以,當本書的第七版(2007)采用瞭全彩版時,我特彆高興。書中的全彩插圖不僅看起來清晰明瞭,而且能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教學。本版中共有500多幅圖片,其中有85幅是為本版新增的。



本版的變化

本版在結構組織上有瞭很大的改善,行文更為流暢,邏輯更為通順。此外,本書新增瞭約190條參考文獻,並且在每一章中也都對所涉及領域中的最新進展進行瞭介紹。本版中部分新增的內容如下。


知覺原則(第1—4章)

■ 新增的討論強調瞭物理屬性和知覺之間的差異。

■ 新增瞭質疑謝弗勒爾錯覺和赫曼錯覺的側抑製解釋的研究(Geier & Hudach,2010)。

■ 視覺分類在大腦皮層中的分散式映射(Huth et al., 2012)。


視覺特性(第5—10章:客體和場景;注意、動作、運動、顔色、深度和大小)

■ 貝葉斯推理和客體知覺(Geisler,2011;Tanenbaum et al.,2011)。

■ 梭狀迴麵孔區對於麵孔的單側化反應(Meng et al.,2012)。

■ 海馬旁迴位置區對於三維空間感覺的響應(Mullally & Maguire,2011)。

■ 注意與大腦皮層中的神經活動的同步性(Baldauf & Desimone,2014;Bosman et al.,2012)。

■ 駕駛過程中的分心(Hickman & Hanowski,2012;Strayer et al.,2013)。

■ 2014年獲得諾貝爾奬的關於大腦中的“全球定位係統”的研究(O’Keefe,Moser and Moser’s research;Moser,2014)。

■ 修訂瞭關於賴卡特運動探測器的敘述。

■ 擴充瞭關於Newton顔色實驗以及三色理論和拮抗加工理論史的討論。

■ 關於交叉視差和非交叉視差的討論。


聽覺(第11、12章:音高,定位和組織)

■ 音高知覺的生理基礎的更新反映瞭思想的轉變,從Békésy的位置理論轉變為基底膜的濾波作用,並強調瞭時間因素。

■ 對可分辨和不可分辨諧波的音高知覺(Oxenham,2013)。

■ 音高在聽覺皮層上的定位(Norman Haignere et al.,2013)。

■ 隱性聽力喪失(Kujawa & Liberman,2009;Plack et al.,2013)。

■ 新增瞭音樂知覺部分,強調瞭節奏、音樂組織以及對於音樂的軀體運動反應(Chen et al.,2008;Grahn & Rowe,2009;Krumhansl,1985;Patel et al.,1996)。


言語(第13章)

■ 知覺失真的言語(Davis et al.,2005)。

■ 皮層對於音素和音位特徵的響應(Mesgarani et al.,2014)。

■ 語言産生和知覺在大腦皮層中的聯結(Mesgarani et al.,2014)。

■ 嬰兒言語知覺的社會閘門假說(Kuhl,2014)。


膚覺(第14章)

■ SA1和PC神經縴維對於粗糙紋理和精細紋理的反應(Weber et al.,2013)。

■ 藥品對於降低疼痛的期待效應(Bingel et al.,2011)。

■ 對於社會疼痛和生理疼痛的比較(Eisenberger,2014;Woo et al.,2014)。


化學感覺(第15章)

■ 嗅覺缺失癥的社會影響(Croy et al.,2013)。

■ 修訂對可辨彆的氣味數量的估計(Bashid et al.,2014)。

■ 氣味分子在梨狀皮層上的分布式錶徵(Omanski et al.,2014)。



本版的寫作要記

本書前九版的寫作是由我獨自完成的。如今,由於聖母大學的James Brockmole的加入,使本版的寫作變成瞭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們在第九版的基礎之上對本書進行瞭修訂,我負責第1—5章和第11—15章的修訂,Jim負責第6—10章的修訂。讓Jim修訂這幾章有很多好處。首先,文中新增瞭他的一些觀點,例如,進一步修訂瞭有關賴卡特運動探測器的解釋,補充瞭Newton、

Helmholtz和Hering對色覺進行討論時的一些曆史逸事,他也創作瞭數個發展維度專欄。其次,這些章節的修訂過程是我們閤作完成的。我們交換閱讀、互相評論對方所修訂的章節,並提齣一些建議,比如新增或刪減哪些內容。另一個閤作者是一直與我配閤的開發編輯——Shannon LeMay-Finn,他是本書成功的關鍵,他確保我們能夠準確翔實地敘述書中的內容,並且保證本書風格的連貫性。本版不僅繼承瞭先前版本的優點,還涵蓋瞭新的研究以及各領域的變化趨勢。



《萬韆心理·感覺與知覺》(第十版) 作者: [此處為作者姓名,如:詹姆斯·奧斯汀,瑪麗亞·陳等,請自行替換] 齣版社: [此處為齣版社名稱,如:認知科學齣版社,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等,請自行替換] 齣版日期: [此處為齣版日期,如:2023年8月] 圖書簡介 《萬韆心理·感覺與知覺》(第十版)是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它不僅是對感覺與知覺這一復雜而迷人的心理學領域最權威、最深入的梳理,更是對人類如何理解和解釋我們所處世界的最新科學探索的全麵匯集。本書自首次齣版以來,便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邏輯結構以及豐富的實證研究,成為心理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乃至哲學領域學子、研究者和任何對人類心智運作充滿好奇的讀者的必讀之作。 內容概述: 本書緻力於揭示感覺與知覺現象背後的奧秘,從最基礎的信號接收,到高級的認知加工,層層深入,構建瞭一個全麵而動態的感知模型。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更強調理論與實驗的緊密結閤,通過大量經典和前沿的研究案例,生動地展示瞭感覺與知覺研究的進展和挑戰。 第一部分:感覺的生物學基礎與基本過程 視覺: 本書將從眼睛這一精密的光學器官入手,詳細剖析光綫如何轉化為神經信號,視覺信息的初步處理過程。讀者將深入瞭解視網膜的結構與功能,包括杆狀細胞和錐狀細胞的光轉導機製,雙極細胞、水平細胞和 amacrine 細胞的整閤作用,以及神經節細胞如何編碼視覺刺激。重點將放在中心凹視覺和周邊視覺的差異,以及它們在不同任務中的作用。本書還將詳述視覺通路,從視網膜到外側膝狀體,再到紋狀體皮層(V1),並介紹更高級的視覺區域(如V2, V3, V4, MT等)在形狀、顔色、運動和深度感知中的特異性功能。研究將涵蓋顔色視覺的三色理論和對立過程理論,以及色彩恒常性的機製。立體視覺的産生,包括雙眼視差、視角差和運動視差的貢獻,也將得到詳盡的解釋。 聽覺: 緊隨其後的是對聽覺係統的深入探索。本書將描繪聲音波如何被耳廓捕獲,經過外耳、中耳的傳導,最終到達內耳的耳蝸。讀者將學習到基底膜的機械振動如何激活毛細胞,以及毛細胞如何將機械能轉化為電化學信號。對聽覺信息如何沿著聽覺通路(從耳蝸到聽神經、腹側海馬體、上橄欖核、下丘、內側膝狀體,最終到達聽覺皮層)進行分析和編碼的機製將進行詳細闡述。本書還將探討聲音的感知屬性,如響度(與振幅的關係)、音高(與頻率的關係)以及音色(與波形復雜度的關係),並介紹聽覺場景分析,即大腦如何將混亂的聲學信號分離成可理解的獨立聲源。 嗅覺與味覺: 嗅覺和味覺,作為化學感覺,也將得到充分的關注。本書將解釋氣味分子如何與鼻腔內的嗅覺感受器結閤,激活嗅覺神經元,並通過嗅球和杏仁核等結構傳遞信息。味覺的五種基本味(甜、酸、苦、鹹、鮮)及其對應的味蕾和味覺通路也將被清晰地呈現。本書會探討味道和氣味如何協同作用,形成我們豐富的食物感知體驗,以及情緒和記憶與這些化學感覺的緊密聯係。 觸覺、本體感覺與前庭覺: 除瞭主要的遠距離感覺,本書同樣重視近距離感覺。觸覺的感受器類型(如機械感受器、溫度感受器、痛覺感受器)及其在皮膚中的分布和功能將得到介紹。本體感覺(身體部位的空間位置和運動感知)和前庭覺(平衡和空間定嚮感知)在維持我們的身體穩定性、協調運動以及構建身體圖式中的關鍵作用也將被深入剖析。 第二部分:知覺的加工與解釋 知覺的組織原則: 本部分將從感覺輸入上升到有意義的知覺錶徵。本書將迴顧格式塔心理學關於知覺組織的七大定律(接近律、相似律、連續律、封閉律、共同命運律、經驗律、整體律),闡述大腦如何主動地將零散的感覺信息組織成清晰、連貫的圖形和物體。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加工: 核心概念“自下而上”(由感覺信息驅動)和“自上而下”(受先驗知識、期望和注意力的影響)的加工模式將貫穿全書。本書將展示這些加工模式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們的知覺體驗。例如,通過研究視覺搜索、模式識彆和物體識彆,來探討先驗知識如何幫助我們更快、更準確地識彆熟悉的事物。 注意力的作用: 注意力是知覺加工的“守門員”,決定瞭哪些信息能夠進入我們的意識。本書將探討注意力的不同類型(如選擇性注意、持續性注意、分配性注意),以及它們在過濾乾擾信息、集中資源處理關鍵刺激中的作用。關於“雞尾酒會效應”、“忽視癥”等經典現象的解釋,將使讀者對注意力的神奇力量有更直觀的認識。 物體的識彆與錶徵: 本書將深入探討我們如何識彆復雜的世界。從基礎的形狀和顔色知覺,到物體及其屬性的識彆,再到場景的理解。我們將研究不同的物體識彆理論,包括特徵匹配理論、模闆匹配理論、原型理論,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基於場景的識彆理論。神經網絡模型在解釋這些過程中的作用也將被提及。 空間知覺與深度知覺: 如何感知我們周圍的三維空間是知覺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書將詳細解釋單眼綫索(如相對大小、遮擋、紋理梯度、綫性透視、運動視差)和雙眼綫索(如雙眼視差)在深度知覺中的作用。我們還將探討空間導航、方嚮感以及地圖錶徵的心理學機製。 運動知覺: 對運動物體的感知,無論是我們自身的運動還是外部物體的運動,都至關重要。本書將討論運動的感知機製,包括phi現象(運動錯覺)、自主運動和誘發運動,以及與運動感知相關的神經通路。 時間知覺: 時間的流逝是一個主觀的體驗,本書將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探討影響時間感知因素,如注意力、情緒、記憶,以及不同時間尺度的知覺差異。 知覺恒常性: 盡管外界刺激在不斷變化,我們卻能感知到相對穩定的物體屬性,這便是知覺恒常性。本書將重點講解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顔色恒常性,並探討其發生的機製,即大腦如何通過考慮距離、角度和光照等因素來校正初級感覺輸入。 第三部分:知覺的特殊議題與前沿研究 虛假知覺與錯覺: 本書將對各種形式的知覺錯覺進行係統性的分析,包括視覺錯覺(如穆勒-萊耶錯覺、奧普特金錯覺、潘洛斯三角形)、聽覺錯覺以及其他形式的感官錯覺。通過理解錯覺的産生機製,可以反嚮揭示正常知覺加工的規律。 知覺與記憶的交互: 知覺不僅僅是簡單的輸入,它深刻地受到我們過往經驗和記憶的影響。本書將探討記憶如何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感知,以及知覺經驗如何被編碼和存儲為記憶。 知覺與情緒的聯係: 情緒對知覺過程有著顯著的影響,例如,情緒狀態會影響我們對周圍環境的注意力分配和對刺激的解釋。本書將探討情緒如何調節知覺加工,以及情緒與特定知覺模式(如麵部錶情識彆)之間的關係。 具身認知與知覺: 近年來,具身認知理論興起,強調身體與環境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本書將探討身體的運動、姿態以及與環境的互動如何塑造我們的知覺體驗。 跨模態知覺: 各種感覺模態之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整閤。本書將探討跨模態效應,例如,聲音對視覺判斷的影響,或者觸覺對味覺體驗的塑造。 神經科學的新發現: 隨著腦成像技術(如fMRI, EEG)的飛速發展,本書將大量納入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感覺與知覺在不同腦區和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基礎,並介紹計算神經科學模型在解釋這些現象中的應用。 本書特色: 《萬韆心理·感覺與知覺》(第十版)以其 encyclopedic 的知識體係、精煉的語言錶達、精美的插圖和圖錶,為讀者提供瞭無與倫比的學習體驗。每一章都以引人入勝的引言開始,以小結和思考題結束,便於讀者梳理和鞏固所學知識。本書特彆強調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鼓勵讀者質疑既有理論,並從多角度審視感覺與知覺現象。 目標讀者: 本書是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哲學、計算機科學以及任何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感興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員的理想讀物。它同樣適閤希望深入瞭解自身感知世界的普通讀者。 《萬韆心理·感覺與知覺》(第十版)不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深入人類感官世界和認知加工過程的奇妙旅程。它將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堅實而深刻的關於“我們如何看見、聽見、聞到、嘗到、觸摸並理解這個世界”的科學認知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對“意識流”這個概念特彆感興趣,尤其是它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我總覺得,我們的思維過程,就像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思緒在其中起伏跌宕,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時而又會跳躍到某個完全不相關的念頭。不知道心理學上對“意識流”是如何界定的?它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意識”有什麼區彆?這本書是否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意識流的本質,以及它在個體心理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去理解和駕馭自己的意識流,讓它變得更加有條理,或者說,如何纔能在意識流的湧動中,抓住那些重要的、有價值的思考?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訓練自己的意識,讓它更加專注,更加高效?當然,如果這本書能夠涉及到意識流在藝術創作、哲學思考,甚至日常溝通中的一些應用,那就更令人興奮瞭。

評分

我一直對“思維”的運作方式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創造性思維”。我們是如何産生新的想法,如何將已有的知識進行重組和創新?這本書是否會從認知心理學或者創造力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思維的構成要素,比如聯想、想象、邏輯推理等?我特彆想瞭解,是否有方法可以激發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有更多的創新和突破?我曾經閱讀過一些關於“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的介紹,但總覺得不夠深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詳細的解釋,甚至是一些實際的練習方法,來幫助我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畢竟,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在解決問題和創新方麵,顯得尤為重要。

評分

我一直對“認知偏差”這個概念充滿警惕,因為我發現自己有時候會不自覺地被一些思維陷阱所誤導,做齣一些非理性的判斷。這本書是否會從認知心理學或者決策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常見的認知偏差,比如確認偏差、錨定效應、可用性啓發等等?我特彆想瞭解,這些偏差是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的,以及我們如何纔能識彆和剋服它們,做齣更加客觀和明智的決策?我曾經因為一些認知偏差,而錯失瞭一些機會,或者做瞭錯誤的判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工具和方法,讓我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問題,避免陷入思維的誤區,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結果。

評分

我是一名對“情緒”這個話題非常關注的讀者,我相信情緒在我們的心理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是否會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探討各種情緒的産生機製,比如憤怒、喜悅、悲傷、恐懼等等?它們是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的?我特彆想瞭解,情緒是否有著普遍性的規律,還是個體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情緒調節的科學方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被負麵情緒所睏擾,並且能夠更好地體驗和錶達積極情緒。我一直覺得,情緒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生活的幸福感和整體的生活質量。如果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理論,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自己的情緒,那我一定會覺得不虛此行。

評分

我一直對“潛意識”這個概念非常著迷,不知道這本書中是否會有涉及到這方麵的內容。我感覺,我們很多行為和想法,似乎都受到瞭一種我們自己難以察覺的力量的影響,而這種力量,很有可能就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無論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還是後來的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都在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驅動力,而潛意識無疑是其中最神秘、最難以捉摸的一環。我曾經讀過一些關於夢境解析的書,也對催眠治療的原理感到好奇。如果這本書能在某個章節中,對潛意識的形成、作用機製,甚至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感覺和知覺過程進行深入的探討,那將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比如,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因為過去的某些經曆,對某些事物産生瞭特定的好惡,而這些好惡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又或者,我們的一些直覺和靈感,是否也與潛意識的運作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科學的解釋,而不是停留在玄妙的猜測層麵。

評分

我對“人格”這個概念一直充滿探索的欲望,我們每個人之所以獨一無二,很大程度上都源於我們各自不同的人格特質。這本書是否會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去介紹不同的人格理論,比如特質論、類型論,甚至是精神分析學派對人格的闡釋?我特彆好奇,我們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先天注定的,還是後天環境塑造的結果?又或者,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人格評估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且能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同時,我也對人格的發展過程感到好奇,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怎樣的變化?

評分

我一直對“記憶”的形成和遺忘機製感到非常好奇。我們是如何將海量的信息存儲在大腦中,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忘記一些事情,而另一些事情卻能長久地保留下來?這本書是否會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去闡釋記憶的分類,比如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轉化的?我特彆想知道,是否有科學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記憶力,或者說,如何纔能更有效地學習和記住知識?我曾經嘗試過一些記憶技巧,但效果似乎並不顯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加係統和深入的解釋,讓我們瞭解記憶的本質,並且能夠根據這些原理,去優化我們的學習和記憶過程。同時,我也對遺忘的原因感到好奇,是不是遺忘也是一種必要的心理機製,它有什麼樣的功能?

評分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一直是心理學領域裏很經典的一本教材。雖然我接觸心理學的時間不算特彆長,但在這段時間裏,我也斷斷續續地讀過一些相關的書籍,瞭解瞭一些基礎的概念。我特彆好奇的是,關於“感覺”和“知覺”這兩個部分,這本書是如何去闡釋的。畢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兩個詞語雖然經常齣現,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彆和聯係,它們的發生機製又是什麼,這些都涉及到非常精妙的心理學原理。我一直覺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我們接收到的感覺信息,然後經過大腦的加工和解讀,最終形成瞭我們所知覺到的世界。這本書,我相信一定能給我帶來很多啓發,讓我對這一塊的理解更加深入和係統。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介紹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些基本感覺通道的,它們各自的生理基礎是什麼?在這些基礎感覺之上,又有哪些更復雜的知覺過程,比如形狀的識彆、聲音的理解、物體的定位等等?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並且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我日常的觀察和思考中去。

評分

我一直對“社會心理學”的某些方麵非常著迷,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群體行為。這本書是否會涉及這方麵的內容,比如群體壓力、從眾心理、社會認知,甚至是人際吸引等?我特彆想瞭解,為什麼在群體中,我們會更容易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甚至會做齣一些自己平時不會做齣的決定?我曾經在一些社交場閤感到不自在,可能是因為我對社會情境的解讀不夠準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理論上的解釋,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現象,並且能夠更有效地處理人際關係,建立更健康、更和諧的社會互動。

評分

我一直對“動機”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非常感興趣。是什麼驅使著我們去行動?是內在的渴望,還是外在的奬勵?這本書是否會從動機心理學的角度,去解析不同的動機類型,比如生理動機、心理動機、社會動機等?我特彆想知道,如何纔能更好地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工作動力,剋服惰性,並且實現自己的目標?我曾經遇到過一些瓶頸期,感覺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這可能與我的動機不足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指導,讓我們理解動機的來源,並且能夠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內在驅動力,讓自己更加積極和有活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