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感觉与知觉(第十版)

万千心理·感觉与知觉(第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戈尔茨坦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感觉
  • 知觉
  • 认知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神经科学
  • 实验心理学
  • 思维
  • 意识
  • 人类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7605
版次:10
商品编码:123607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自1980年的第一版出版以来,帮助莘莘学子走进了感知觉研究的大门,被誉为感知觉教材的“黄金标准”。如今,跨越近40年,本书已出到第十版,而作者始终以为学生打造一本易读、有趣、可视化的教材为宗旨,力求帮助学生理解丰富而前沿的知觉研究结果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用极富吸引力的研究故事揭露潜藏于感知能力深层的机制。

  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有趣的感官之旅,去了解感知觉活动背后的迷人之处。它从知觉加工、知觉的神经加工以及知觉的皮层组织等心理生理基础开始,对客体与场景知觉、视觉注意、动作执行、运动知觉、颜色知觉、深度和大小知觉、听觉、听觉组织和定位、言语知觉、肤觉以及化学感觉进行了全面阐述,向读者展示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感知经验背后那极其复杂的机制。

  为了增加读者的感性经验,本书设计了大量“演示”专栏;“方法”专栏则凸显了研究方法对感知觉研究的重要性;更有章末的“思考时刻”和“发展维度”专栏来呈现那些有趣的现象和新发现,以及婴幼儿阶段的知觉发展情况。书中配有500多幅精美的彩色图片,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E. Bruce Goldstein 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名誉副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兼职教授。他曾因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上的杰出成就被匹兹堡大学授予“钱塞勒杰出教学奖”。

James R. Brockmole 美国诺特丹大学心理学名誉副教授。


译者简介

张明 哲学博士,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理事。


目录

第1章 知觉概述

为什么读这本书

知觉加工

研究知觉加工

知觉测量

思考时刻: 为什么刺激的物理属性和人对其感知之间的差异很重要?


第2章 知觉加工的开始

光、眼睛和视觉感受器

光聚焦于视觉感受器

视觉感受器与知觉

神经元上的电信号

神经网络的聚合与知觉

思考时刻: 知觉加工起始的重要性

发展维度:婴儿的视敏度


第3章 神经加工

视网膜内的抑制过程

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及更深层次的神经加工

特征探测器是否在知觉中发挥作用

高级神经元

感觉编码

思考时刻:“可变的”感受野


第4章 皮层组织

视觉皮层的空间组织

内容、空间和方式通路

模块化

分布式表征

知觉与记忆的交汇

思考时刻:心身问题

发展维度:体验和神经反应


第5章 知觉客体和场景

为什么设计一个知觉机器如此困难

知觉组织

感知场景和场景中的客体

神经活动和客体/场景知觉的联系

思考时刻:面孔是特殊的吗?

发展维度:婴儿的面孔知觉

第6章 视觉注意

场景浏览

影响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注意的作用

注意和体验完整的世界

非注意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分心

思考时刻:驾驶过程中的分心

发展维度:注意和知觉完形


第7章 动作执行

知觉研究的生态学方法

行走和驾驶

寻路

作用于物体的动作

观察他人的动作

思考时刻:基于动作的知觉解释

发展维度:模仿动作


第8章 感知运动

运动知觉的功能

运动知觉的研究

运动知觉:环境中的信息

运动知觉:视网膜或眼睛的信息

运动知觉和大脑

运动和人体

思考时刻:对静止图片的运动响应

发展维度:新生儿的生物性运动知觉


第9章 颜色知觉

颜色知觉的功能

颜色与光

颜色的知觉维度

颜色视觉三色理论

颜色视觉的拮抗加工理论

大脑皮层的颜色加工

颜色缺陷

动态世界中的颜色

思考时刻:颜色是由神经系统创造的

发展维度:婴儿的颜色视觉


第10章 深度知觉和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

动眼线索

单眼线索

双眼深度信息

双眼深度知觉的生理学依据

大小知觉

深度错觉和大小错觉

思考时刻:跨物种的深度信息

发展维度:婴儿的深度知觉


第11章 听觉

听知觉过程

声音的物理属性

声音的知觉属性

由压力变化到电活动

听神经对频率的表征

音高知觉的生理机制

听力丧失

思考时刻:人工耳蜗

发展维度:婴儿的听觉


第12章 听觉:定位和组织

定位

听觉定位

听觉定位的生理机制

室内听觉

组织

听觉场景:将不同的声源分离

音乐组织:旋律

音乐组织:节奏

思考时刻:听觉和视觉的联系


第13? 言语知觉

言语刺激

听觉信号的多样性

知觉音素

知觉词语和句子

言语知觉和大脑

思考时刻:言语知觉与行为

发展维度:婴儿的言语知觉


第14章 肤觉

皮肤和手部的知觉

肤觉系统概要

感知细节

振动和纹理感知

客体感知

疼痛知觉

疼痛的闸门控制模型

自上而下加工

大脑和疼痛

观察他人的疼痛

思考时刻:社会疼痛和生理疼痛


第15章 化学感觉

味觉

味觉品质

味觉品质的神经编码

味觉的个体差异

嗅觉和味道

嗅觉的功能

嗅觉能力

分析气味:嗅觉黏膜和嗅球

皮层对气味的表征

味道知觉

思考时刻:普鲁斯特效应:记忆、情绪和嗅觉

发展维度:婴儿的化学敏感性


附 录 

附录A 调整法和恒定刺激法

附录B 差别阈限

附录C 量值估计和幂定律

附录D 信号检测的方法


总术语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8章 感知运动


我们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 为什么一些动物感觉到危险的时候会僵在原地?

■ 电影是如何通过静止的图片制造运动的?

■ 扫视或步行穿过一个房间时,房间的图像在视网膜上移动,但是我们知觉到房间及其中的物体依然静止。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


我们不断地做出动作,要么是像第7章赛丽娜骑自行车那样引人注目的动作,要么是伸手拿咖啡杯或在房间里走动这样常规的动作。任何形式的动作都涉及运动,而使运动知觉研究变得迷人和具有挑战性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并不只是简单地被动观察别人的运动——常常自己也在运动。因此,当我们静止时,看着别人穿过街道,我们会知觉到运动(图8.1a),当我们自己本身在动的时候也能知觉到运动,就好像打篮球时发生的那样(图8.1b)。在本章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静止的观察者知觉到运动这样“简单”的例子,还是移动着的观察者知觉到运动这样较复杂的例子,其背后均有复杂的机制。



运动知觉的功能

运动知觉有一些不同的功能,从帮助我们感知事物(如物体的形状)到为我们提供正在发生的事物的新信息。特别是对于动物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运动知觉和生存紧密相连。


运动提供有关物体的信息

运动是物体识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揭示了物体的信息,否则可能很难辨认。看图8.2,从每张图片中发现动物有多难?当它们像图片中那样保持静止,每个动物都很难被找到,因为它们的颜色、形状和周围环境都很相似。然而,即便是伪装得非常完美的动物也会被动作暴露。动作似乎组成了动物的所有元素(回想一下第5章关于共同命运的讨论,第104页),使之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一只饥饿的美洲豹在围捕羚羊时行动非常缓慢,一只受惊吓的田鼠会僵住,以希望这样的静止使鹰更难从周围环境中将其找出来。

你可能会认为对于“运动对物体识别很重要”这个观点来说,会伪装的动物是一个特例,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物体都不是刻意伪装?。但是,如果还记得第5章(第99页)关于为何模糊不清的物体也能被清楚地识别的讨论,你就会领会物体的运动是如何揭示那些从单一、静止的视角看可能并不明显的特征的(图8.3a)。观察者的运动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从不同角度看图8.3b中的“马”表明它的形状并不完全是你以初始视图为根据时预期的那样。因此,我们相对于物体的运动会不断地为我们对其已有的了解增加信息,和本章最相关的就是当物体相对于我们移动时,我们会接收相似的信息。当物体移动时,观察者能更快更准地感知其形状(Wexler et al.,2001)。


运动引起注意

运动在动物生存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动作可以吸引注意。你可能已经通过许多方式体验过了。例如,当你试图在人山人海的体育场寻找你的朋友时,会意识到根本不知道到从哪里找。但是,如果突然看到一个人在挥手,你就会认出那个人就是你朋友。或者,你可能正在院子里最喜欢的树下看书(可能就是这本书!),当一个棒球向你迎面飞来时,你的自然反应是抬头并迅速躲开球的路径。这些就是第6章(第130页)讨论过的注意捕获的例子,就是说注意会无意识地被凸显的对象吸引。动作是外界环境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所以会吸引我们的注意(Franconeri & Simons,2003)。将注意捕获和先前讨论的注意对物体识别的作用结合起来,可以看到静止的动物更倾向于维持其伪装,这样更不容易被发现,因为待在原地会消除动作的注意吸引效应。


运动有助于理解所处环境中的事件

穿梭在商场里,看着橱窗里的陈列,你也在观察其他的动作——一群人热火朝天地交谈,售货员重新整理一大堆衣服然后走向收银台帮助顾客结账,拥挤的餐馆里的人们被篮球比赛里精彩的时刻迷住了。

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数场景都涉及运动提供的信息。群体中人的姿态表明他们谈话的强度;售货员的动作表明她在做什么,动作的改变表明她将转向新任务;即使没有声音,动作也表明比赛中有重要的事情发生(Zacks,2004;Zacks & Swallow,2007)。

Fritz Heider和Marianne Simmel(1944)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运动的作用,他们向被试展示2.5分钟的动画片并让其描述影片里正在发生什么。影片包含一个“房子”和三个“人物角色”——一个小圆圈、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形。这三个几何图形在房子内外四处走动,有时相互影响(图8.4)。尽管这三个人物角色是几何图形,但是被试在构想故事来解释它们的动作时,通常会赋予它们拟人的特点和个性。例如,有的被试将小三角形和小圆圈描述为想要独自在家的一对夫妻,大三角形(“一个恶霸”)闯进房间打断了他们。小三角很讨厌这样的入侵,于是攻击了大三角。在其他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证明这些简单的动作可以被解释为欲望、哄骗、追逐、打斗、嘲笑、恐惧和诱惑(Abell et al.,2000; Barrett et al.,2005; Castelli et al.,2000; Csibra,2008; Gao et al.,2009)。谁会想到,几何图形的世界会变得如此有趣?

回到人类的世界,考虑一下动作在理解周围事件(比如,可能发生在校园咖啡店里的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例如,你可能看到一个男人走进店里,停在柜台前面,和咖啡师简短交流之后,咖啡师转身走开然后拿了一杯咖啡回来。顾客盖上盖子确保是安全的,付了咖啡钱并在小费罐子里留下小费,转身走出咖啡店。这个简短的描述是随着时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只是代表了咖啡店里发生的一小部分事件。正如可以将一个静态的场景分割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将正在进行的动作分割为一系列事件,其中的一个事件被定义为在特定地点的一段时间里,观察者可以感知其开始和结束的事件(Zacks & Tversky,2001;Zacks et al.,2009)。在咖啡店的情节中,向咖啡师点单是一个事件,伸手拿咖啡是一个事件,向小费罐子里投放小费是一个事件,等等。一个事件结束与下一个事件开始之间的那个时间点被称为事件边界。

当考虑到事件几乎总是包含动作时,事件与运动知觉的联系就变得显而易见了,而且动作本质的改变通常和事件边界相关联。下单的时候一种模式的动作发生,伸手拿咖啡杯的时候另一种模式的动作发生,等等。Jeffrey Zacks 及其同事(2009)测量了事件和运动知觉之间的联系,研究让被试观看日常活动的影片(如付账或者洗盘子)并要求被试在认为一个有意义的活动结束而另一个活动开始的时候做出按键反应(Newtson & Engquist,1976;Zacks et al.,2001)。Zacks比较了事件边界和动作追踪系统测量的演员的身体动作,发现事件边界更有可能发生在演员的手有一个速度或加速度变化的时刻。从这个实验以及其他实验的结果中,Zacks认为,运动知觉在将活动拆分为有意义的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回到了本章开头的例子上。我们描述了服装店售货员的动作,并指出她的动作不仅表明她正在做什么(重新整理衣服),还表明一个新任务何时开始(帮助顾客)。事件通常由动作定义,按照一个接一个的顺序来建立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理解。


没有运动知觉的生活

阐述运动知觉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的最生动的例子可能来自个案研究。在这些个案中,个体经历过疾病或创伤,负责感知和理解运动的部分脑区受?。这种情况发生时,个体会患上“运动盲”,或者叫作“运动失明”的病症,其特点是动作很难或者不可能被感知到。最著名且得到充分研究的运动盲案例是一个43岁的妇女,叫作L.M.(Zihl et al.,1983,1991)。中风之后,L.M.

丧失了感知动作的能力,无法顺利完成像倒一杯茶这样简单的活动。用她的话说,“液体似乎被冻住了,像冰川”,由于不能察觉杯子里的茶在上升,她很难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倒茶。她的病情也导致了其他更严重的问题。例如,她很难跟得上对话,因为看不到说话者脸和嘴的动作;人们会突然间出现或消失,因为看不到他们来或者去。过马路也表现出严重的问题,因为一辆车起先看起来还很远,但是可能突然间毫无征兆地就很近了。因此,这种缺陷不仅给社交带来了不便,也足以威胁她的幸福生活,所以她很少到外面运动的世界里冒险。



运动知觉的研究

描述人如何习得运动知觉时,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感知到运动的呢?


我们是在什么时候感知到运动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当某个物体在我们的视野中移动时,我们知觉到了运动。一个物体实际的运动被称为真实运动。知觉到一辆车驶过、人们在散步或者一只虫子从桌面爬过都是真实的运动知觉的例子。

运动知觉也可以由不动的物体产生。实际上,没有运动时候的运动知觉被称为运动错觉。最著名的、被研究得最深入的运动错觉是似动。在第5章讲述韦特海默观察报告的故事时介绍了似动,即当两个位置稍微不同的刺激以恰当的时间交替出现时,观察者知觉到的是一个物体在两个位置间来回流动(图8.5a;图5.13)。这种知觉称为似动,因为在刺激间并没有真实的运动。这是在电影、电视以及用于广告和娱乐业的动态标志上知觉到运动的基础(图8.5b)。

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通常是相对较大的物体)导致附近的一个(相对较小)物体看起来好像动了的时候,诱发运动就发生了。例如,天空中的月亮通常看起来是静止的,但是在一个有风的夜晚,如果云朵从月亮上飘了过去,那么月亮看起来就好像在云中穿行。在这个例子中,大物体的运动(云的覆盖面积大)使较小的、实际上静止的月亮看起来似乎在移动。

当观察一个运动的刺激导致静止的物体似乎动了起来时,运动后效就发生了(Glasser et al.,2011)。运动后效的一个例子是瀑布错觉(Addams,1834;图8.6)。如果看着瀑布30~60秒(确保它只占了视野的一部分),然后看向旁边静止的景象,你会觉得看到的所有东西——岩石、树、草坪——好像都向上运动了几秒。如果很少看到瀑布,下次你去电影院的时候或许可以通过仔细观察电影结尾的滚动名单来产生这种错觉(要坐在电影院的后排)。

运动知觉的研究者研究了上述感知运动的所有类型,还有很多其他类型(Blaser & Sperling,2008;Cavanaugh,2011)。然而,我们的目的不是理解运动知觉的每一种类型,而是理解调节运动知觉的一般原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将主要关注真实运动和似动。


比较真实运动和似动

多年来,研究人员把静止物体或图片闪烁产生的似动和空间中的实际运动产生的真实运动当作受不同机制调节的独立的现象。然而,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两种类型的运动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例如,Axel Larsen及其同事(2006)给fMRI扫描仪中的被试展示了三种刺激呈现:(1)中性条件,即位置上稍有不同的两个方框同时闪烁(图8.7a);(2)真实运动,即一个小方框来回移动(图8.7b);(3)似动,即两个方框依次闪烁以至看起来好像是来回移动(图8.7c)。

Larsen的结果呈现在刺激呈现示意图的下面。图8.7a中蓝色区域是由对照条件下方框激活的视觉皮层的区域,其中的对照条件被知觉为两个方框同时闪烁,它们之间没有运动。两个方框各自激活皮层的一个区域。在图8.7b中,红色表示该区域由方框真实的运动激活。在图8.7c中,黄色代表在似动刺激呈现条件下的皮层激活。请注意,与似动有关的激活和真实运动引起的激活相似。导致似动现象的两个闪烁的方框激活了代表两个闪烁方框中间位置的大脑区域,即便那里并没有闪烁。

由于真实运动和似动的神经反应之间的相似性,研究者将这两种运动放在一起研究,集中精力于探索同时适用于两者的一般机制。在本章,我们将按照这种思路来寻找运动知觉的一般机制。


如何解释运动知觉

我们的目标是理解人们是如何察觉事物是在运动的,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例如,图8.8a显示了当杰里米走过去时,玛丽亚直视前方所看到的场景。因为她没有移动自己的眼睛,所以杰里米的图像掠过了她的视网膜。解释这个例子中的运动知觉似乎是简单的,因为杰里米的图像在玛丽亚的视网膜上移动,它相继刺激了一系列感受器,这种刺激标志着杰里米的运动。

图8.8b显示,当玛丽亚的眼睛追随杰里米运动时她所看到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杰里米走过去时,他的图像在玛丽亚的视网膜上是静止的。这增加了解释运动知觉的复杂性,因为尽管杰里米的图像在玛丽亚的视网膜上是静止的,她依然能知觉到杰里米在移动。这意味着运动知觉不能仅仅通过一个图像扫过视网膜来解释。

考虑一下如果杰里米不出现,而玛丽亚从左?右移动眼睛来扫视这个房间会发生什么?当玛丽亚这样做的时候,墙壁和物体的图像向左划过她的视网膜(图8.8c),但是她并没有看到房间或其内饰在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有移动扫过视网膜但是没有物体在移动的知觉。这是我们不能单纯地考虑视网膜上正发生什么的另一个例子。表8.1总结了图8.8中的三种情况。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用多种方法来解释运动知觉,目标是解释图8.8和表8.1中的每一种情况。先从一种着眼于环境中的信息如何发出运动信号的方法开始讨论。



运动知觉:环境中的信息

从图8.8的三种情况中,可以看到运动知觉不能通过只考虑视网膜上发生的情况来解释。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由Gibson提出,他创立了解释知觉的生态学方法。在第7章,我们注意到Gibson的方法(1950,1966,1979)包含在环境中寻找对感知觉有用的信息。根据Gibson的观点,这些为知觉搜寻的信息不是位于视网膜上,而是在环境中。他依据光阵列(由外界环境的表面、纹理和轮廓创建的结构)的方法来思考环境中的信息,且关注观察者的运动如何引起光阵列的变化。通过图8.8中杰里米和玛丽亚的例子来看一下其工作原理。

在图8.8a中,当杰里米从玛丽亚的视野中穿过时,因为他走过去,一部分光阵列被覆盖,然后由于他继续移动,又被暴露出来,这被称为光阵列中的局部干扰。当杰里米相对于外界环境移动时,光阵列中发生局部干扰,覆盖和揭露静止的背景。根据Gibson的观点,光阵列中的局部干扰提供了杰里米相对于环境移动的信息。

图8.8b中,玛丽亚用眼睛追随着杰里米。别忘了,Gibson不在意视网膜上发生了什么。虽然杰里米的图像在视网膜上是静止的,当玛丽亚保持眼睛静止时,可以获得同样的局部干扰信息——杰里米覆盖和揭露一部分光阵列——当移动自己的眼睛时依然可以获得,局部干扰信息表明杰里米在移动。

然而,当玛丽亚扫视图8.8c中的场景时,不同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她的眼睛自左向右穿过图中的场景,她周围所有事物——墙壁、窗户、垃圾桶、钟表和家具——都向她视野的左侧移动。如果玛丽亚从这个场景中走过,会出现相似的场景。作为对观察者眼睛或身体移动的回应,所有事物会同时移动,这样的情形被称为全局视神经流,这标志着环境是静止的,而观察者是移动的,不管是移动身体还是像这个例子中这样用眼睛来扫视。因此,根据Gibson的观点,当一部分场景相对于剩下的场景移动时,可以知觉到运动,而当整个场景都在移动或保持静止时,是知觉不到运动的。虽然这是对运动知觉的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在下一节会看到,我们还需要考虑信息的其他来源来充分理解人们在环境中是怎样知觉运动的。



运动知觉:视网膜或眼睛的信息

Gibson的方法关注外界环境中的信息。另一种解释图8.8中各种运动情况的方法是考察由眼睛传到大脑的神经信号。其中之一就是Werner Reichardt(1969)提出的神经回路,被称为赖卡特探测器。


赖卡特探测器

图8.9是赖卡特探测器的一个简化版本,可以用来解释图8.8a中的情况,图中杰里米从玛丽亚的视野中走过,同时她保持眼睛固定不动。这个回路包含两种神经元,A和B,两者将其信号传递给一个输出装置,输出装置会比较从神经元A和B接收的信号。这个回路运行的关键是延迟装置,它减慢了从A输出的信号传导到输出装置的速度。另外,输出装置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使来自神经元A和B的反应成倍增长来生成运动信号,这些信号导致对动作的知觉。

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个回路在杰里米自左向右移动时是如何反应的,他的位置在图中用红色圆点表示。图8.9a显示,杰里米从左边开始靠近,首先激活神经元A。这个由记录1中的“尖峰”表示。这种响应开始前往输出装置,但是被延迟装置减慢。在这个延迟的过程中,杰里米继续移动并刺激了神经元B(图8.9b),神经元B也将这种信号向下传导到输出装置(记录2)。如果时机合适,那么在来自神经元A的被延迟的信号到达输出装置的同时,来自神经元B的信号也刚好到达。因为输出装置使来自神经元A和B的反应翻倍,致使产生大量的运动信号(记录4)。因此,当杰里米以合适的速度自左向右移动时,运动信号产生,玛丽亚知觉到杰里米在移动。

在图8.9中,回路图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在响应从左向右的运动时产生了一个运动信号,但是并没有为从右向左的运动产生信号。可以通过考察当杰里米从右走到左时会发生什么来看一下为什么会如此。从右侧出发(图8.9c),杰里米首先激活神经元B,它直接将信号传递到输出装置(记录5)。杰里米继续往左移动,激活了神经元A(图8.9d),产生了一个信号(记录6)。这时,来自神经元B的反应变得较小,因为它不再被刺激到(记录7),而当来自神经元A的反应通过延迟装置传递到输出装置的时候,来自神经元B的反应已经降为0(图8.9e)。当输出装置使来自神经元A的延迟信号(记录8)和来自神经元B的零信号加倍时,结果是0,所以没有运动信号产生。

这个回路更复杂的版本创建了定向敏感的神经元,它只对特定的运动方向放电,这在两栖动物、啮齿动物、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已经被发现(Borst & Egelhaaf,1989)。视觉系统包含很多这样的回路,每个关注一个不同的?动方向;它们协同合作可以产生信号,来表明穿过视野的运动方向,如图8.8a所示。

除了使我们能够判断运动方向,赖卡特探测器还有另一个作用:判断速度(Meso & Zanker,2009)。为了弄明白为什么可以提供速度信息,来回想一下延迟装置的目的。延迟是为了确保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活动同时到达输出装置。因此,延迟持续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如果神经元A的信号没有被延迟足够长的时间,它可能比神经元B的信号先到达输出装置,因此检测不到运动(神经元A的信号到达时,神经元B的信号可能为零)。如果延迟的时间过长,神经元B的信号可能比神经元A的信号先到达输出装置(来自神经元A的信号将为零),同样不能检测到运动。那么,什么是太短,什么是太长,什么是刚好合适呢?这取决于移动物体的速度。快速运动时,包含短暂延迟的探测器会被选择,而慢速运动时,会选择包含长时延迟的探测器。


伴随放电理论

尽管赖卡特探测器似乎解决了神经反应如何标志运动的问题,但是这些探测器只适用于图8.8a那样的情况,即动作掠过观察者静止的眼睛。为了解释诸如图8.8b(玛丽亚移动眼睛追随杰里米)和图8.8c(玛丽亚扫视房间)那样的情况,不仅要考虑这些图像如何在视网膜上移动,还要考虑眼睛是如何移动的。伴随放电理论将眼睛运动也考虑在内。理解伴随放电理论的第一步是考虑神经信号如何与视网膜相联系,以及如何与眼部肌肉(与图8.8和表8.1中三种情况相关的)相联系。


前言/序言

1976年我第一次开始写作本书的时候,Hubel和Wiesel正在研究纹状皮层中的特征探测器,并于5年之后获得了诺贝尔奖;知觉领域最热门的新发现之一是经验可以影响幼猫的神经元响应特性;人们对于气味知觉的机制还知之甚少。现如今,我们已经利用脑成像技术绘制出了视觉皮层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也识别出了视觉皮层上那些能对复杂的视觉刺激做出反应的神经元。研究人员不仅在探究感知客体的机制,也在探究对客体的知觉与如何操纵客体之间的机制。此外,经验可以塑造知觉和神经响应的观点也已经被普遍的认可,研究不再只限于幼猫,而是扩展到成人,并且遗传学方法和神经元的记录也揭示了特异性嗅觉感受器以及嗅觉和味觉的皮层机制。

但有些事情并没有发生变化,教师依然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何为知觉,而学生也依然苦读课本来强化在课堂所学知识。教师们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没改变,他们希望教材对学生来说是通俗易懂的,既要有经典研究,也要包括最新的进展,既会介绍有关知觉的事实,也会呈现包罗万象的主题和原理。

最开始讲授知觉课程的时候,我看着手头上可以利用的教材,感到很失望,因为似乎没有一本书是写给学生的。这些书中描述了有关知觉的“事实”,但并不是以一种看似很有趣或很有吸引力的方式来呈现的。因此,我编写了《感觉与知觉》的第一版,于1980年出版,且在书中呈现了一个个故事性的材料,希望学生们能参与学习的过程。这些故事很有吸引力,因为它叙述了很多新的发现;这些故事又像一本科学的“侦探小说”,揭露了潜藏于感知能力深层的机制。

尽管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讲一个故事”,但毕竟教材是为教学而设计的。所以,本书除了呈现关于知觉研究的小故事之外,也包含了大量的专栏,这些专栏大多数是为了强调一些特定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本书特色

■ “演示”专栏。这是本书众多版本中十分受欢迎的一个专栏,它与正文融为一体,并且很容易利用它来解决在阅读时遇到的小困惑,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些“演示”专栏。

■ “方法”专栏。这个专栏对于介绍有关知觉的知识很重要,而让学生们知道这些知识的发现过程同样重要。“方法”专栏与正文讨论相辅相成,突出显示这一部分不仅是为了强调方法的重要性,也是为了在本书后面部分引用这些方法时更容易回过头来查阅。

■ “思考时刻”专栏。这是在每章结束时出现的专栏,这个专栏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特别有趣的现象和新的发现。例如,为什么刺激的物理属性和人对它的感知之间的差异那么重要(第1章);驾驶过程中的分心问题(第6章);听觉和视觉的联系(第12章);普鲁斯特效应(第15章)。

■ “发展维度”专栏。这是从第九版加入的专栏,并获得了较好的评价。所以在本版中依然保留了该专栏,并且对其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这一专栏出现在每章的结束部分,主要是介绍婴儿期和童年早期的知觉。

■ “测一测”。这是在每章的中间和结尾部分出现的版块,它会提出一些测试题。题目涉及内容很广,学生必须深入地探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学习。

■ “想一想”。这是在每章的结束部分出现的版块,它会提出一些思考题,学生需要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本章以外的知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 彩色插图。描述知觉的所有主题时,本就应该是有声有色的。所以,当本书的第七版(2007)采用了全彩版时,我特别高兴。书中的全彩插图不仅看起来清晰明了,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本版中共有500多幅图片,其中有85幅是为本版新增的。



本版的变化

本版在结构组织上有了很大的改善,行文更为流畅,逻辑更为通顺。此外,本书新增了约190条参考文献,并且在每一章中也都对所涉及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本版中部分新增的内容如下。


知觉原则(第1—4章)

■ 新增的讨论强调了物理属性和知觉之间的差异。

■ 新增了质疑谢弗勒尔错觉和赫曼错觉的侧抑制解释的研究(Geier & Hudach,2010)。

■ 视觉分类在大脑皮层中的分散式映射(Huth et al., 2012)。


视觉特性(第5—10章:客体和场景;注意、动作、运动、颜色、深度和大小)

■ 贝叶斯推理和客体知觉(Geisler,2011;Tanenbaum et al.,2011)。

■ 梭状回面孔区对于面孔的单侧化反应(Meng et al.,2012)。

■ 海马旁回位置区对于三维空间感觉的响应(Mullally & Maguire,2011)。

■ 注意与大脑皮层中的神经活动的同步性(Baldauf & Desimone,2014;Bosman et al.,2012)。

■ 驾驶过程中的分心(Hickman & Hanowski,2012;Strayer et al.,2013)。

■ 201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关于大脑中的“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O’Keefe,Moser and Moser’s research;Moser,2014)。

■ 修订了关于赖卡特运动探测器的叙述。

■ 扩充了关于Newton颜色实验以及三色理论和拮抗加工理论史的讨论。

■ 关于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讨论。


听觉(第11、12章:音高,定位和组织)

■ 音高知觉的生理基础的更新反映了思想的转变,从Békésy的位置理论转变为基底膜的滤波作用,并强调了时间因素。

■ 对可分辨和不可分辨谐波的音高知觉(Oxenham,2013)。

■ 音高在听觉皮层上的定位(Norman Haignere et al.,2013)。

■ 隐性听力丧失(Kujawa & Liberman,2009;Plack et al.,2013)。

■ 新增了音乐知觉部分,强调了节奏、音乐组织以及对于音乐的躯体运动反应(Chen et al.,2008;Grahn & Rowe,2009;Krumhansl,1985;Patel et al.,1996)。


言语(第13章)

■ 知觉失真的言语(Davis et al.,2005)。

■ 皮层对于音素和音位特征的响应(Mesgarani et al.,2014)。

■ 语言产生和知觉在大脑皮层中的联结(Mesgarani et al.,2014)。

■ 婴儿言语知觉的社会闸门假说(Kuhl,2014)。


肤觉(第14章)

■ SA1和PC神经纤维对于粗糙纹理和精细纹理的反应(Weber et al.,2013)。

■ 药品对于降低疼痛的期待效应(Bingel et al.,2011)。

■ 对于社会疼痛和生理疼痛的比较(Eisenberger,2014;Woo et al.,2014)。


化学感觉(第15章)

■ 嗅觉缺失症的社会影响(Croy et al.,2013)。

■ 修订对可辨别的气味数量的估计(Bashid et al.,2014)。

■ 气味分子在梨状皮层上的分布式表征(Omanski et al.,2014)。



本版的写作要记

本书前九版的写作是由我独自完成的。如今,由于圣母大学的James Brockmole的加入,使本版的写作变成了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在第九版的基础之上对本书进行了修订,我负责第1—5章和第11—15章的修订,Jim负责第6—10章的修订。让Jim修订这几章有很多好处。首先,文中新增了他的一些观点,例如,进一步修订了有关赖卡特运动探测器的解释,补充了Newton、

Helmholtz和Hering对色觉进行讨论时的一些历史逸事,他也创作了数个发展维度专栏。其次,这些章节的修订过程是我们合作完成的。我们交换阅读、互相评论对方所修订的章节,并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新增或删减哪些内容。另一个合作者是一直与我配合的开发编辑——Shannon LeMay-Finn,他是本书成功的关键,他确保我们能够准确翔实地叙述书中的内容,并且保证本书风格的连贯性。本版不仅继承了先前版本的优点,还涵盖了新的研究以及各领域的变化趋势。



《万千心理·感觉与知觉》(第十版) 作者: [此处为作者姓名,如:詹姆斯·奥斯汀,玛丽亚·陈等,请自行替换] 出版社: [此处为出版社名称,如:认知科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等,请自行替换] 出版日期: [此处为出版日期,如:2023年8月] 图书简介 《万千心理·感觉与知觉》(第十版)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是对感觉与知觉这一复杂而迷人的心理学领域最权威、最深入的梳理,更是对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我们所处世界的最新科学探索的全面汇集。本书自首次出版以来,便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证研究,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乃至哲学领域学子、研究者和任何对人类心智运作充满好奇的读者的必读之作。 内容概述: 本书致力于揭示感觉与知觉现象背后的奥秘,从最基础的信号接收,到高级的认知加工,层层深入,构建了一个全面而动态的感知模型。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强调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经典和前沿的研究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感觉与知觉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第一部分:感觉的生物学基础与基本过程 视觉: 本书将从眼睛这一精密的光学器官入手,详细剖析光线如何转化为神经信号,视觉信息的初步处理过程。读者将深入了解视网膜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的光转导机制,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 amacrine 细胞的整合作用,以及神经节细胞如何编码视觉刺激。重点将放在中心凹视觉和周边视觉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任务中的作用。本书还将详述视觉通路,从视网膜到外侧膝状体,再到纹状体皮层(V1),并介绍更高级的视觉区域(如V2, V3, V4, MT等)在形状、颜色、运动和深度感知中的特异性功能。研究将涵盖颜色视觉的三色理论和对立过程理论,以及色彩恒常性的机制。立体视觉的产生,包括双眼视差、视角差和运动视差的贡献,也将得到详尽的解释。 听觉: 紧随其后的是对听觉系统的深入探索。本书将描绘声音波如何被耳廓捕获,经过外耳、中耳的传导,最终到达内耳的耳蜗。读者将学习到基底膜的机械振动如何激活毛细胞,以及毛细胞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电化学信号。对听觉信息如何沿着听觉通路(从耳蜗到听神经、腹侧海马体、上橄榄核、下丘、内侧膝状体,最终到达听觉皮层)进行分析和编码的机制将进行详细阐述。本书还将探讨声音的感知属性,如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高(与频率的关系)以及音色(与波形复杂度的关系),并介绍听觉场景分析,即大脑如何将混乱的声学信号分离成可理解的独立声源。 嗅觉与味觉: 嗅觉和味觉,作为化学感觉,也将得到充分的关注。本书将解释气味分子如何与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结合,激活嗅觉神经元,并通过嗅球和杏仁核等结构传递信息。味觉的五种基本味(甜、酸、苦、咸、鲜)及其对应的味蕾和味觉通路也将被清晰地呈现。本书会探讨味道和气味如何协同作用,形成我们丰富的食物感知体验,以及情绪和记忆与这些化学感觉的紧密联系。 触觉、本体感觉与前庭觉: 除了主要的远距离感觉,本书同样重视近距离感觉。触觉的感受器类型(如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痛觉感受器)及其在皮肤中的分布和功能将得到介绍。本体感觉(身体部位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感知)和前庭觉(平衡和空间定向感知)在维持我们的身体稳定性、协调运动以及构建身体图式中的关键作用也将被深入剖析。 第二部分:知觉的加工与解释 知觉的组织原则: 本部分将从感觉输入上升到有意义的知觉表征。本书将回顾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知觉组织的七大定律(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封闭律、共同命运律、经验律、整体律),阐述大脑如何主动地将零散的感觉信息组织成清晰、连贯的图形和物体。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加工: 核心概念“自下而上”(由感觉信息驱动)和“自上而下”(受先验知识、期望和注意力的影响)的加工模式将贯穿全书。本书将展示这些加工模式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们的知觉体验。例如,通过研究视觉搜索、模式识别和物体识别,来探讨先验知识如何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识别熟悉的事物。 注意力的作用: 注意力是知觉加工的“守门员”,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意识。本书将探讨注意力的不同类型(如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以及它们在过滤干扰信息、集中资源处理关键刺激中的作用。关于“鸡尾酒会效应”、“忽视症”等经典现象的解释,将使读者对注意力的神奇力量有更直观的认识。 物体的识别与表征: 本书将深入探讨我们如何识别复杂的世界。从基础的形状和颜色知觉,到物体及其属性的识别,再到场景的理解。我们将研究不同的物体识别理论,包括特征匹配理论、模板匹配理论、原型理论,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基于场景的识别理论。神经网络模型在解释这些过程中的作用也将被提及。 空间知觉与深度知觉: 如何感知我们周围的三维空间是知觉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书将详细解释单眼线索(如相对大小、遮挡、纹理梯度、线性透视、运动视差)和双眼线索(如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我们还将探讨空间导航、方向感以及地图表征的心理学机制。 运动知觉: 对运动物体的感知,无论是我们自身的运动还是外部物体的运动,都至关重要。本书将讨论运动的感知机制,包括phi现象(运动错觉)、自主运动和诱发运动,以及与运动感知相关的神经通路。 时间知觉: 时间的流逝是一个主观的体验,本书将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探讨影响时间感知因素,如注意力、情绪、记忆,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知觉差异。 知觉恒常性: 尽管外界刺激在不断变化,我们却能感知到相对稳定的物体属性,这便是知觉恒常性。本书将重点讲解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并探讨其发生的机制,即大脑如何通过考虑距离、角度和光照等因素来校正初级感觉输入。 第三部分:知觉的特殊议题与前沿研究 虚假知觉与错觉: 本书将对各种形式的知觉错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包括视觉错觉(如穆勒-莱耶错觉、奥普特金错觉、潘洛斯三角形)、听觉错觉以及其他形式的感官错觉。通过理解错觉的产生机制,可以反向揭示正常知觉加工的规律。 知觉与记忆的交互: 知觉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入,它深刻地受到我们过往经验和记忆的影响。本书将探讨记忆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以及知觉经验如何被编码和存储为记忆。 知觉与情绪的联系: 情绪对知觉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例如,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分配和对刺激的解释。本书将探讨情绪如何调节知觉加工,以及情绪与特定知觉模式(如面部表情识别)之间的关系。 具身认知与知觉: 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兴起,强调身体与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本书将探讨身体的运动、姿态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如何塑造我们的知觉体验。 跨模态知觉: 各种感觉模态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整合。本书将探讨跨模态效应,例如,声音对视觉判断的影响,或者触觉对味觉体验的塑造。 神经科学的新发现: 随着脑成像技术(如fMRI, EEG)的飞速发展,本书将大量纳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感觉与知觉在不同脑区和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基础,并介绍计算神经科学模型在解释这些现象中的应用。 本书特色: 《万千心理·感觉与知觉》(第十版)以其 encyclopedic 的知识体系、精炼的语言表达、精美的插图和图表,为读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学习体验。每一章都以引人入胜的引言开始,以小结和思考题结束,便于读者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本书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读者质疑既有理论,并从多角度审视感觉与知觉现象。 目标读者: 本书是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任何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理想读物。它同样适合希望深入了解自身感知世界的普通读者。 《万千心理·感觉与知觉》(第十版)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深入人类感官世界和认知加工过程的奇妙旅程。它将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坚实而深刻的关于“我们如何看见、听见、闻到、尝到、触摸并理解这个世界”的科学认知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动机”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非常感兴趣。是什么驱使着我们去行动?是内在的渴望,还是外在的奖励?这本书是否会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不同的动机类型,比如生理动机、心理动机、社会动机等?我特别想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工作动力,克服惰性,并且实现自己的目标?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瓶颈期,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这可能与我的动机不足有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让我们理解动机的来源,并且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让自己更加积极和有活力。

评分

我对“人格”这个概念一直充满探索的欲望,我们每个人之所以独一无二,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我们各自不同的人格特质。这本书是否会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去介绍不同的人格理论,比如特质论、类型论,甚至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的阐释?我特别好奇,我们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先天注定的,还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又或者,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人格评估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同时,我也对人格的发展过程感到好奇,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怎样的变化?

评分

我最近对“意识流”这个概念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我总觉得,我们的思维过程,就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思绪在其中起伏跌宕,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又会跳跃到某个完全不相关的念头。不知道心理学上对“意识流”是如何界定的?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意识”有什么区别?这本书是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意识流的本质,以及它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驾驭自己的意识流,让它变得更加有条理,或者说,如何才能在意识流的涌动中,抓住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思考?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训练自己的意识,让它更加专注,更加高效?当然,如果这本书能够涉及到意识流在艺术创作、哲学思考,甚至日常沟通中的一些应用,那就更令人兴奋了。

评分

我一直对“潜意识”这个概念非常着迷,不知道这本书中是否会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我感觉,我们很多行为和想法,似乎都受到了一种我们自己难以察觉的力量的影响,而这种力量,很有可能就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无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还是后来的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都在试图解释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而潜意识无疑是其中最神秘、最难以捉摸的一环。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梦境解析的书,也对催眠治疗的原理感到好奇。如果这本书能在某个章节中,对潜意识的形成、作用机制,甚至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觉和知觉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那将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比如,我们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因为过去的某些经历,对某些事物产生了特定的好恶,而这些好恶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又或者,我们的一些直觉和灵感,是否也与潜意识的运作有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而不是停留在玄妙的猜测层面。

评分

我一直对“认知偏差”这个概念充满警惕,因为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会不自觉地被一些思维陷阱所误导,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断。这本书是否会从认知心理学或者决策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常见的认知偏差,比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可用性启发等等?我特别想了解,这些偏差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识别和克服它们,做出更加客观和明智的决策?我曾经因为一些认知偏差,而错失了一些机会,或者做了错误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工具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避免陷入思维的误区,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评分

我一直对“思维”的运作方式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我们是如何产生新的想法,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创新?这本书是否会从认知心理学或者创造力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思维的构成要素,比如联想、想象、逻辑推理等?我特别想了解,是否有方法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介绍,但总觉得不够深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解释,甚至是一些实际的练习方法,来帮助我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毕竟,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我是一名对“情绪”这个话题非常关注的读者,我相信情绪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是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各种情绪的产生机制,比如愤怒、喜悦、悲伤、恐惧等等?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我特别想了解,情绪是否有着普遍性的规律,还是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情绪调节的科学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并且能够更好地体验和表达积极情绪。我一直觉得,情绪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幸福感和整体的生活质量。如果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理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那我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评分

我一直对“记忆”的形成和遗忘机制感到非常好奇。我们是如何将海量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忘记一些事情,而另一些事情却能长久地保留下来?这本书是否会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阐释记忆的分类,比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我特别想知道,是否有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记忆力,或者说,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记住知识?我曾经尝试过一些记忆技巧,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解释,让我们了解记忆的本质,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原理,去优化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同时,我也对遗忘的原因感到好奇,是不是遗忘也是一种必要的心理机制,它有什么样的功能?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一直是心理学领域里很经典的一本教材。虽然我接触心理学的时间不算特别长,但在这段时间里,我也断断续续地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了一些基础的概念。我特别好奇的是,关于“感觉”和“知觉”这两个部分,这本书是如何去阐释的。毕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两个词语虽然经常出现,但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它们的发生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都涉及到非常精妙的心理学原理。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我们接收到的感觉信息,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和解读,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知觉到的世界。这本书,我相信一定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让我对这一块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系统。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介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些基本感觉通道的,它们各自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在这些基础感觉之上,又有哪些更复杂的知觉过程,比如形状的识别、声音的理解、物体的定位等等?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去。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心理学”的某些方面非常着迷,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群体行为。这本书是否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比如群体压力、从众心理、社会认知,甚至是人际吸引等?我特别想了解,为什么在群体中,我们会更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甚至会做出一些自己平时不会做出的决定?我曾经在一些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可能是因为我对社会情境的解读不够准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互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