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

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敬,严小青 著
图书标签:
  • 香学
  • 香道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中华文化
  • 香谱
  • 古籍
  • 民俗
  • 香工艺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42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00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生活经典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的整理点校遵循以下原则:一、《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以清乾隆时期官方编辑《四库全书》收入《陈氏香谱》为底本,适园丛书本之《新纂香谱》为辅,参考周嘉冑《香乘》整理校点之。二、《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分四卷,内容编排按原文、注释、译文、点评排列,对资料甚少的条目不强行臆测点评,对原文卷二、卷三、卷四中的一部分意义重要的条目进行了节选。三、《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部分注释内容参考了《汉语大字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


目录

前言
原序
卷一
香品
龙脑香
婆律香
沉水香
生沉香
蕃香
青桂香
栈香
黄熟香
叶子香
鸡骨香
水盘香
白眼香
檀香
木香
降真香
生熟速香
暂香
鹧鴣斑香
乌里香
生香
交趾香
乳香
熏陆香
安息香
笃耨香
瓢香
金颜香
詹槐夺
苏合香
亚湿香
涂肌、拂手香
鸡舌香
丁香
郁金香
迷迭香
木密香
藕车香
必粟香
艾蒳香
兜娄香
白茅香
茅香花
兜纳香
耕香
雀头香
芸香
零陵香一
都梁香一
……
卷二
卷三
卷四

精彩书摘

载:“交广、崖州I以及交州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地区的海南诸国出产的香料品类最多。”然而秦汉以前没有听说过,中原地区只有兰香、蕙草、花椒、香桂。到汉武帝时,社会风气奢侈铺张,尚书郎奏事始有含鸡舌香,但其他都没听说过。及至晋武帝时,外国开始朝贡异香。隋时,炀帝在除夕夜烧沉香、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料品种都用到了。唐明皂君臣多有用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做芳香亭阁。后周显德年间,昆明国又进献蔷薇水。以前没有的香料,如今都有了。香料基本是取于草、或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者是用人工煎熬调和而成。可供焚香、熏佩,以及药用。
点评
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中部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一带出产香料,其种类及数量最多。但是在秦汉以前,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属于蛮荒瘴重之地,中原与这些地区鲜有往来,加上当时中原地区处于诸侯争霸、疆域未统一状态,所以当时中原人对两广、海南地区认识很少,更不可能了解这些地方盛产的香料。当时中原的香料主要是兰香、蕙草、花椒、香桂、白芷、艾蒿、薄荷、小蒜、姜、韭、薤等本土植物。
汉元鼎(前116—前111)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两广、海南地区才与中原正式交往。自汉武帝以后,不仅广东、广西朝贡土沉香、降真香等香料,包括扶南、天竺、安息、大食在内的南海诸国都遣使到中原朝贡特产香料、珠宝等物。沉香、檀香、龙脑香、乳香、安息香、蔷薇水、丁香、排草、茉莉等域外香料开始传入中土。蔷薇水的传入,还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蒸馏提香的概念。
因为稀少,这些域外传人的香料在当时价格昂贵,比如出现了“一片万钱”的海南沉香,用香成为一种时尚与高贵身份的象征。崇神的汉武帝,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就修缮宫廷,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帷,燃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酌葡萄之酒,等待西王母的到来,希望能在气味氤氳的氛围中与西王母相会。用沉檀之香做亭台楼阁的更是不计其数。与金银珠宝一样,香料也是宮廷赏赐大臣的主要物品。
……


《中国香文化:历史、艺术与生活》 内容梗概: 《中国香文化:历史、艺术与生活》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香文化发展脉络、深入剖析香文化内在精髓、生动展现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香谱的解读,而是旨在从宏观视角出发,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香文化的完整图景,涵盖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精妙绝伦的艺术表现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 全书共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饱满的香文化世界。 第一部分:香之溯源——远古的回响与文明的萌芽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中国香文化的黎明时期。我们将从考古发现出发,探讨史前时期人类对香料的初步认知和利用,例如在墓葬中发现的香料遗迹,以及神话传说中关于香气的神秘叙述。随后,我们将重点考察中国古代关于香料的早期文献记载,如《山海经》、《周礼》等,分析当时人们对香料的种类、用途以及其在祭祀、占卜等重要社会活动中的地位。 这一章节还将深入探讨香料的地理来源和早期贸易网络。中国本土的香料资源,如沉香、檀香、麝香等,是如何被发现、采集并逐渐应用于生活?早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又如何将来自异域的珍贵香料引入中国,并与本土香料发生化学反应,孕育出独具东方韵味的香文化?我们将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和地理环境,尽可能还原香文化最初的勃勃生机。 第二部分:香之演变——历代王朝的流转与香学体系的构建 本部分将重点梳理香文化在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发展轨迹。从秦汉时期香料的普及与奢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对焚香品香的精致追求,再到隋唐时期香文化的鼎盛与多元化,以及宋明时期香学的成熟与生活化的普及,本书都将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香的“五味”、“五气”、“升降沉浮”等概念是如何被提出并不断完善的?不同时期,香在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方面的理论是如何被建构和应用的?我们将引用大量经典文献,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关于香药的记载,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香的品评与论述,来展现香学体系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香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后,香为何成为供奉神佛、净化心灵不可或缺的媒介?道教在修真炼丹过程中,又是如何利用香料的?本书将结合宗教经典和历史故事,阐释香在精神慰藉和宗教实践中的独特价值。 第三部分:香之技艺——雅集、器物与香事的美学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香文化的核心——“香事”。香事不仅仅是简单的焚香,而是一门集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心灵感受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我们将详细介绍历代文人雅士组织的各种香事活动,如“香事雅集”,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如何通过品评香料、鉴赏香器、吟诗作画,来达到精神上的交流与升华。 本书还将对中国古代的香器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从汉代的博山炉,到唐代的龙纹香球,再到宋代的点香罐、香插,以及明清时期的各种精美香炉,我们将介绍不同时期香器的材质、造型、工艺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这些香器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承载着时代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此外,本书还将重点讲解香的几种主要用法: 点香(线香、塔香、盘香): 介绍不同香型的特点,以及点香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焚香(香粉、香丸、香块): 深入讲解如何使用香炉、埋炭等方式焚烧香材,以及不同香材的燃烧方式和烟气特点。 合香: 这是中国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我们将详细介绍合香的原理,即通过科学配伍不同的天然香料,来创造出独具特色、层次丰富的复合香韵。这包括对各种香料的性能、气味、燃烧特性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以及古人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如熏衣、助眠、提神、祭祀等)来调制出不同的合香方。本书将引用部分古籍中的合香配方,并尝试对其进行现代解读。 试香: 介绍如何通过嗅觉来鉴别香料的优劣,以及品鉴香韵的技巧。 第四部分:香之生活——润物无声的日常与身心健康的滋养 本部分将着力展现香文化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衣香: 古代如何利用香料熏染衣物,使其散发持久淡雅的香气,提升生活品质。 居香: 室内如何通过焚香、摆放香材等方式来净化空气、营造氛围,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 食香: 香料在古代饮食中的应用,如作为调味品、食品防腐等。 药香: 香料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治疗、养生保健方面的广泛应用。本书将列举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并分析其中香药的作用。 修身养性: 香在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何通过闻香、品香来达到宁静心神、澄澈思绪的效果。 本书还将探讨香与四季、节令之间的关系。不同季节适合使用何种香料?不同的节日,又有哪些与香相关的习俗?例如,春节期间的熏香驱邪,端午节的艾草熏蒸,以及中秋赏月时的焚香品茗等。 第五部分:香之当代——传承、创新与现代价值的回归 在当今社会,香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在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传统香艺的传承与保护: 介绍当前在保护和传承传统香艺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面临的困难。 香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发掘香料的更多价值,例如在芳香疗法、香氛产品开发等领域。 香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介绍现代人如何将香文化融入现代家居、时尚、文创等领域,使其更加贴近生活。 香的东方智慧与现代意义: 探讨香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宁静致远”等东方哲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香文化:历史、艺术与生活》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丰富的历史故事、生动的场景描绘,以及对香文化美学意境的深入挖掘,力求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沉浸式的香文化之旅。本书将是一本集历史纵深、文化厚度、艺术温度和生活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香道美学、养生保健、生活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将帮助读者重新认识香,理解香,并最终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点燃那份源远流长的东方香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封面上的字体设计非常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趣味,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尤其是当你把它放在书架上的时候,它本身就像一件工艺品,提升了整个阅读空间的格调。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的外在表现,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这本书在“屋子”的装饰上就已经让人心满意足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触感和视觉享受是很多现代书籍无法比拟的。对于喜欢收藏经典版本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阅读体验极其顺畅,几乎找不到任何令人出戏的错误或瑕疵。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精良的排版技术,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内容,在视觉上变得友好和易于接受。很多古籍因为排版粗糙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它仿佛是在用现代的阅读习惯来“翻译”古代的智慧。这体现了编辑团队对读者的尊重,他们明白,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对于那些希望系统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一个清晰、无干扰的阅读界面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到了极致,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保留了传统文言的凝练和韵味,又在不损害其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做出了适度的现代化处理,使得理解门槛大大降低。很多老书的语言障碍是劝退读者的主要原因,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口语化”的解读那样流于表面,而是保持了一种优雅的距离感,既给予读者思考的空间,又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述性的句子,它们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这种文字的魅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吸收了信息,还陶冶了情操,这是一种双重的收获,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精神漫游,它提供的视角和思考深度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让人不得不折服于其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细节描摹的笔法,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将读者一下子拉回到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感受到那种古人对待生活的讲究和专注。它不仅仅是记录知识,更是在传达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回味,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这种被知识和智慧所充盈的感觉,是阅读最宝贵的收获。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遥远的传统变得鲜活而可触摸。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和引注方面做得相当扎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些看似随性的论述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量细致入微的文献比对和梳理工作,让人对内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对于希望深入探究该领域历史渊源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石。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普及读物,而是具有相当专业深度的参考资料,即便是领域内的老手,也可能从中发现新的切入点或被遗漏的细节。这种对知识负责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和“常读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