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的整理点校遵循以下原则:一、《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以清乾隆时期官方编辑《四库全书》收入《陈氏香谱》为底本,适园丛书本之《新纂香谱》为辅,参考周嘉冑《香乘》整理校点之。二、《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分四卷,内容编排按原文、注释、译文、点评排列,对资料甚少的条目不强行臆测点评,对原文卷二、卷三、卷四中的一部分意义重要的条目进行了节选。三、《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部分注释内容参考了《汉语大字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
前言
原序
卷一
香品
龙脑香
婆律香
沉水香
生沉香
蕃香
青桂香
栈香
黄熟香
叶子香
鸡骨香
水盘香
白眼香
檀香
木香
降真香
生熟速香
暂香
鹧鴣斑香
乌里香
生香
交趾香
乳香
熏陆香
安息香
笃耨香
瓢香
金颜香
詹槐夺
苏合香
亚湿香
涂肌、拂手香
鸡舌香
丁香
郁金香
迷迭香
木密香
藕车香
必粟香
艾蒳香
兜娄香
白茅香
茅香花
兜纳香
耕香
雀头香
芸香
零陵香一
都梁香一
……
卷二
卷三
卷四
传
序
载:“交广、崖州I以及交州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地区的海南诸国出产的香料品类最多。”然而秦汉以前没有听说过,中原地区只有兰香、蕙草、花椒、香桂。到汉武帝时,社会风气奢侈铺张,尚书郎奏事始有含鸡舌香,但其他都没听说过。及至晋武帝时,外国开始朝贡异香。隋时,炀帝在除夕夜烧沉香、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料品种都用到了。唐明皂君臣多有用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做芳香亭阁。后周显德年间,昆明国又进献蔷薇水。以前没有的香料,如今都有了。香料基本是取于草、或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者是用人工煎熬调和而成。可供焚香、熏佩,以及药用。
点评
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中部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一带出产香料,其种类及数量最多。但是在秦汉以前,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属于蛮荒瘴重之地,中原与这些地区鲜有往来,加上当时中原地区处于诸侯争霸、疆域未统一状态,所以当时中原人对两广、海南地区认识很少,更不可能了解这些地方盛产的香料。当时中原的香料主要是兰香、蕙草、花椒、香桂、白芷、艾蒿、薄荷、小蒜、姜、韭、薤等本土植物。
汉元鼎(前116—前111)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两广、海南地区才与中原正式交往。自汉武帝以后,不仅广东、广西朝贡土沉香、降真香等香料,包括扶南、天竺、安息、大食在内的南海诸国都遣使到中原朝贡特产香料、珠宝等物。沉香、檀香、龙脑香、乳香、安息香、蔷薇水、丁香、排草、茉莉等域外香料开始传入中土。蔷薇水的传入,还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蒸馏提香的概念。
因为稀少,这些域外传人的香料在当时价格昂贵,比如出现了“一片万钱”的海南沉香,用香成为一种时尚与高贵身份的象征。崇神的汉武帝,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就修缮宫廷,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帷,燃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酌葡萄之酒,等待西王母的到来,希望能在气味氤氳的氛围中与西王母相会。用沉檀之香做亭台楼阁的更是不计其数。与金银珠宝一样,香料也是宮廷赏赐大臣的主要物品。
……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封面上的字体设计非常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趣味,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尤其是当你把它放在书架上的时候,它本身就像一件工艺品,提升了整个阅读空间的格调。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的外在表现,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这本书在“屋子”的装饰上就已经让人心满意足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触感和视觉享受是很多现代书籍无法比拟的。对于喜欢收藏经典版本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阅读体验极其顺畅,几乎找不到任何令人出戏的错误或瑕疵。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精良的排版技术,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内容,在视觉上变得友好和易于接受。很多古籍因为排版粗糙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它仿佛是在用现代的阅读习惯来“翻译”古代的智慧。这体现了编辑团队对读者的尊重,他们明白,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对于那些希望系统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一个清晰、无干扰的阅读界面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到了极致,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保留了传统文言的凝练和韵味,又在不损害其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做出了适度的现代化处理,使得理解门槛大大降低。很多老书的语言障碍是劝退读者的主要原因,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口语化”的解读那样流于表面,而是保持了一种优雅的距离感,既给予读者思考的空间,又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述性的句子,它们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这种文字的魅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吸收了信息,还陶冶了情操,这是一种双重的收获,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精神漫游,它提供的视角和思考深度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让人不得不折服于其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细节描摹的笔法,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仿佛能将读者一下子拉回到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感受到那种古人对待生活的讲究和专注。它不仅仅是记录知识,更是在传达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回味,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这种被知识和智慧所充盈的感觉,是阅读最宝贵的收获。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遥远的传统变得鲜活而可触摸。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和引注方面做得相当扎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些看似随性的论述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量细致入微的文献比对和梳理工作,让人对内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对于希望深入探究该领域历史渊源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石。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普及读物,而是具有相当专业深度的参考资料,即便是领域内的老手,也可能从中发现新的切入点或被遗漏的细节。这种对知识负责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和“常读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