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宅文化长盛不衰,江湖术士遍布民间,而今科学解读的相宅书却难得一见。《宅经》,旧题《黄帝宅经》,是中国古代流传较广的相宅书之一、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经典。其内容分为《序》、《总论》、《凡修宅次第法》、《阳宅图说》、《阴宅图说》五部分,按二十四路述说阴阳之理,说明住宅吉凶;讲述方位顺序与各种忌讳;以《周易》文王八卦方位之说为基本制图原则,参以天干、地支说,论述阳宅与阴宅八个方位的“吉凶”休咎。
此次我们约请研究相宅文化多年的王玉德先生,以《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收录的《黄帝宅经》为底本,参考了其他版本,注释详细,翻译流畅,点评科学,大量精美插图穿插其间,并附录介绍了中华民族住宅文化常识。
前言
四库全书总目·宅经提要
序
总论
凡修宅次第法
阳宅图说
阴宅图说
附录一:四库本《宅经》
附录二:中华民族住宅文化常识
附录三:试论《黄帝宅经》
【译文】
相宅,这是阴阳的关键、人伦的规范。如果不是那博通物理的圣明贤人,是不可能明白这一套的。在五种方术之中,最为重要的只有宅法为真正的秘术。
人们的居住,都是在宅。虽然宅有大小差别,但有阴阳不同;即使寄住一室之中,也有善恶。宅大有大的说法,宅小有小的说法。犯忌有灾,镇邪祸止,就像吃药看病一样有效。
所以,宅是人们的生存之本。人以宅为家,居住安逸,世代昌盛吉祥。居住不安,则门庭冷落,家庭衰败。坟墓川冈,同于此理。上及国家,下及川郡县邑,再下到村庄、坊舍、公务场昕有围栏之处,及至居住在山区,凡人所居都是如此。所见所闻,古代的规定并不相同。
【点评】 先民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考察。中国的地理形势,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纬向构造、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南岭纬向构造。《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禹贡》把中国山脉分为四列九山。人们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
先民选址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犹如中医切脉,从脉象之洪细弦虚紧滑浮沉迟速,就可知身体的一般状况,因为这是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镇,每盖一栋楼房,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而后福乃大。先民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主张住宅背山面水。山有来龙,水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水口收藏。《葬经》云:“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小形是大势的一部分,小形也是大势走向的结果。宅址为形,受制于势,吉凶亦得之于势。
《序》作为《黄帝宅经》的开篇,首先就强调了宅的重要性。其中提出:宅是天地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生活在住宅中,未必人人都能体会到住宅的重要性,只有那些渊博而明智的人,才可能体悟出住宅的文化深刻内涵。须知,人们居住在房屋之中,许多活动都在建筑中进行,人事与住宅的关系太密切了。不论什么宅,都有阴阳之别。不论是大宅小宅,都关系祸福。即使人们共同居住在一个宅院里,也有吉凶之差异。“居若安,即家代昌吉”,只有居住适宜,才万事顺畅。如果居住不宜,麻烦事情就多。大到国家,中到各级城镇,小到村舍,都可以运用宅文化的理论,甚至陵园、山冈,都可以借用其说。
《序》认为宅文化理论不仅适宜于家庭住宅,而且可以推及更广泛的泛围。人们应当选择最佳住宅环境,建造最适宜居住的房屋。鉴于《序》中对宅与民居文化有许多论述,因此,我们有必要提供一些相关信息:
宅,本义是寄托之处,《说文》云:“宅,所托也。”宅,原来是指活人的居所。《尚书·召诰序》云:“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左传·昭公三年》云:“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后来,宅用来代指死者的长眠之处,作为墓穴、葬地。《礼记·杂记上》云:“大夫卜宅与葬日。”《疏》云:“宅谓葬地。”又,《孝经·丧亲》云:“卜其宅兆而安措之:”《注》云:“宅,墓穴也;兆,茔域也。”由此可见,相宅术起源于先秦,相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活人居所,二是相死人墓地。
以宅为核心的文化,构成了中国古代的民居文化,也可以称之为风水文化。民居,就是民众的居住场所。《汉语大词典》有“民居”辞条,解释为:“百姓居住之所。”这是小学生就有了的常识。然而,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在他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专门介绍了民居,用一百多字描述民居,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民居重要性的认识。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周易·系辞下》就已经出现了“居”字:“上古穴居而野处。”说的是原始社会的人曾经居住在山洞之中。《周易》中有相宅的材料,如:“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穴居也得相地,如窑洞。先秦时期,“居”主要是居室的意思,如《孟子·万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礼记·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相参得也。”可见,“民居”一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并且成为常用词。
民居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不是泥土、石头、木材的简单相加,而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凝结。文化是体现着人类思想和实践的现象。民居包括硬件和软件,涉及构建思想、选址原则、环境改造、室内外陈设、居住习俗等,这些构成了民居文化。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是典型的农业村庄,其中的壕沟、坡地、住地的分区,都讲究子午向。在陕西的周原,有西周的周公村。《诗经》记载周族首领公刘“相其阴阳”,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798年,是相宅的确切的年代,也是记载相宅的开始。这说明,相宅是民族的大事、邦国的大事。
民居文化属于社会生活范畴。人们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娱。居住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和基本环节。每个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总得有个休息、搁放物资、躲风避雨的地方,这就必然产生民居。
……
《宅经》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建筑与环境的经典,也可以称为关于阴宅和阳宅的经典,还可以称为传统风水文化的经典。
古代许多书名都称为“宅经”。如:按作者区分,有《黄帝宅经》、《文王宅经》、《孔子宅经》、《刘根宅经》、《玄女宅经》、《司马天师宅经》、《淮南子宅经》、《王微宅经》、《司最宅经》、《刘晋平宅经》、《张子豪宅经》、《李淳风宅经》、《吕才宅经》;按内容区分,有《地典宅经》、《三元宅经》、《天老宅经》、《八卦宅经》、《五兆宅经》、《玄武宅经》、《六十四卦宅经》、《右盘龙宅经》、《飞阴伏乱宅经》、《五姓宅经》、《九官宅经》。按地点区分,还有《敦煌宅经》等。有关《宅经》的文献,仅在唐代敦煌遗书中就不下二十种。
由此可知,“宅经”是一个泛称。先民对于住宅的经典,冠名为“宅经”。“经”意味着重要的文献。在“宅经”二宇前面加上“三元”、“八卦”、“玄武”之类的前缀:意味着此“宅经”与其他“宅经”在内容或旨趣上有所不同。
通观各种《宅经》,其所述内容无非就是宅的选址、宅的布局、宅的方位、宅的禁忌、宅的镇邪等五个方面。《宅经》的流传,说明先民重视居住的环境与建筑,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住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创造一个天人和谐的生存空间。
本书所要介绍的宅经,旧题《黄帝宅经》。
……
说到《敦煌宅经》,我们参考了陈于柱先生的《敦煌写本宅经校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陈先生对敦煌占卜文书中的二十件《宅经》残卷进行了重新分类,即为“五姓阴阳宅经”、“五姓宅经”、“阴阳宅经”、“八宅经”、“宅经一卷”、“大唐新定皇帝宅经”、“一般类宅经”七类;并依据文书内容,考察了部分写卷的抄创时间。他力求通过上述探讨,将敦煌写本宅经的内容构成与多样性特点展示于学界。这个工作,对于我们现在研究《宅经》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我们还参考了近些年来的一些学术成果,如:李少君的《黄帝宅经》,作者称《宅经》是“认识中国居住之道”的书,并用现代手法诠释中国传统住宅文化。另有赵建雄《宅经校译》、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这些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此外,还参考了相关的一些论文,如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邹次元的《黄帝宅经中宅图之研究》、玄奘大学李金丰的《黄帝宅经之研究》等等。
此书主要由王玉德执笔,王锐、赵秀琴、蒋迅参加了其中的工作,特作说明。
在信息时代,在学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我们力求充分吸收有关《黄帝宅经》的学术成果,提供一部相对完备的《宅经》以奉献给学人,并把我们的研究心得让同仁分享,让传统文化在21世纪推陈出新,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王玉德
2011年3月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偏向“家风”和“居住哲学”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可能有些迂腐,或者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现实的烟火气。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强行要求读者去复古,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让你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定制”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场域。比如,书中对“光线”和“气流”的探讨,并非停留在风水玄学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一些小建议调整了书房的布局,仅仅是把书桌换了个朝向,那种工作时的专注度和心里的舒适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把“居住”这件事从单纯的“遮风挡雨”提升到“滋养生命”的层面,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那些速成的成功学书籍要来得实在和持久。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那份沉静的力量所吸引。在充斥着各种“效率至上”和“即时满足”的今天,这本书像一股清流,让人慢下来,去体会“慢工出细活”的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和心灵慰藉之源。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发现新的感悟。比如,关于室内色彩的运用,我第一次读时只觉得好看,第二次读时,才体会到不同颜色在一天不同时段对人的情绪调控作用,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妙,逻辑层层递进,由宏观的选址到微观的器物摆放,构建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安顿之道”。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提升生活品质,追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坦白讲,初读此书时,我有些被其内容的广博程度所震撼,它涉及的领域之多,从建筑选址到室内陈设,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家族的传承,简直像是一部古代生活百科全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和谐”与“顺应”。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她总能用一个古代的典故或者一个生活的实例来引出背后的道理,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我特别欣赏它对“动静结合”的阐述,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为自己保留一处内心的“静室”,这个概念在当代社会尤为重要。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指引图谱,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为你指出通往内心秩序和外部环境和谐统一的诸多路径之一,非常适合那些渴望在物质丰富之余,寻求精神富足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学者,他/她一定是一个身体力行、将书中所言付诸实践的生活家。从行文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一种历经沉淀后的通达和从容。他/她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描绘一个完美的古代生活图景,而是聚焦于那些最细微、最容易被现代人忽略的日常细节:比如如何择水、如何布置院落中的一棵树、如何利用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等等。这些细节的积累,构建出了一种完整的、有机的生命哲学。我发现自己开始对身边的环境产生一种新的敏感度,走在街上,会不自觉地去看建筑的朝向,去体会不同空间带来的心理感受。这种“觉知”的提升,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宝贵的收获。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安居”,不是买多大的房子,而是如何用心去经营你所拥有的每一个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古籍的厚重。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很踏实,翻开扉页,里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传统的尊重,没有花里胡哨的现代设计,一切都显得那么沉静而有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在注解和译文上的处理方式,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智慧的语言来阐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古代哲思。读起来感觉就像是祖辈坐在你身边,慢悠悠地跟你聊家常,告诉你如何把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巧妙地应用到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去。尤其是关于居住环境与个人心境之间微妙联系的那几章,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机,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每天待着的那个小天地。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身心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