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哲学的刑法学

走向哲学的刑法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兴良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学
  • 哲学
  • 犯罪学
  • 法理学
  • 法律理论
  • 刑法总论
  • 刑法分则
  • 法学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11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244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92
字数:3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走向哲学的刑法学》是我国著名刑法学者陈兴良教授三部学术自选集之一。三部自选集是陈兴良教授长达三十年刑法学研究的成果荟萃,反映了三个时期其刑法学研究的不同主题。本书共收录十九篇论文,是作者在刑法哲学研究上学术努力的一个总结,有助于对刑法哲学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内容简介

  《走向哲学的刑法学》一书系陈兴良教授自选集第一卷,本书以刑法哲学为言说主题,以论文的形式对刑法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阐述。本书采用了社科法学的研究方法,对刑法的人性基础和价值构造作了具有新意的探讨和分析,尤其是对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这两个刑法的基本原则,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展开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拓展刑法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书汇集了陈兴良教授在刑法哲学三部曲《刑法哲学》《刑法的人性基础》和《刑法的价值构造》中的学术精华,有助于领会和掌握刑法哲学的思想和观念。

作者简介

  陈兴良,男,1957年3月21日出生,浙江义乌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和1987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分别获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12月至1997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1998年1月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兴发岩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目 录

论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和范畴体系 001
刑法哲学研究论纲 013
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考察——尤其以刑法学为视角 023
刑法的人性基础 051
刑法的价值构造 063
刑法机能二元论 075
从政治刑法到市民刑法——二元社会建构中的刑法修改 095
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 139
罪刑均衡的理论建构 199
罪刑均衡的价值蕴涵 209
刑法公正论 223
犯罪价值论 259
论意志自由及其刑法意义 283
论人身危险性及其刑法意义 295
主观恶性论 307
刑罚存在论论 323
刑罚权及其限制刑罚 333
目的二元论 343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 353

前言/序言

“陈兴良作品集”总序


“陈兴良作品集”是我继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兴良刑法学”以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文集。如果说,“陈兴良刑法学”是我个人刑法专著的集大成;那么,“陈兴良作品集”就是我个人专著以外的其他作品的汇集。收入“陈兴良作品集”的作品有以下十部:
1. 自选集:《走向哲学的刑法学》
2. 自选集:《走向规范的刑法学》
3. 自选集:《走向教义的刑法学》
4. 随笔集:《刑法的启蒙》
5. 讲演集:《刑法的格物》
6. 讲演集:《刑法的致知》
7. 序跋集:《法外说法》
8. 序跋集:《书外说书》
9. 序跋集:《道外说道》
10. 备忘录:《立此存照——高尚挪用资金案侧记》
以上“陈兴良作品集”,可以分为五类十种:
第一,自选集。自1984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我陆续在各种刊物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这些论文是我研究成果的基本载体,具有不同于专著的特征。1999年和2008年我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两本论文集,这次经过充实和调整,将自选集编为三卷:第一卷是《走向哲学的刑法学》,第二卷是《走向规范的刑法学》,第三卷是《走向教义的刑法学》。这三卷自选集的书名正好标示了我在刑法学研究过程中所走过的三个阶段,因而具有纪念意义。
第二,随笔集。1997年我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刑法的启蒙》一书,这是一部叙述西方刑法学演变历史的随笔集。该书以刑法人物为单元,以这些刑法人物的刑法思想为线索,勾画出近代刑法思想和学术学派的发展历史,对于宏观地把握整个刑法理论的形成和演变具有参考价值。该书采用了随笔的手法,不似高头讲章那么难懂,而是娓娓道来亲近读者,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第三,讲演集。讲演活动是授课活动的补充,也是学术活动的一部分。在授课之余,我亦在其他院校和司法机关举办了各种讲演活动。这些讲演内容虽然具有即逝性,但文字整理稿却可以长久的保存。2008年我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讲演集《刑法的格致》,这次增补了内容,将讲演集编为两卷:第一卷是《刑法的格物》,第二卷是《刑法的致知》。其中,第一卷《刑法的格物》的内容集中在刑法理念和制度,侧重于刑法的实践;第二卷《刑法的致知》的内容则聚焦在刑法学术和学说,侧重于刑法的理论。
第四,序跋集。序跋是写作的副产品,当然,为他人著述所写的序跋则无疑是一种意外的收获。2004年我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两卷序跋集,即《法外说法》和《书外说书》。现在,这两卷已经容纳不下所有序跋的文字,因而这次将序跋集编为三卷:第一卷是《法外说法》,主要是本人著作的序跋集;第二卷是《书外说书》,主要是主编著作的序跋集;第三卷是《道外说道》,主要是他人著作的序跋集。序跋集累积下来,居然达到了一百多万字,成为我个人作品中颇具特色的内容。
第五,备忘录。2014年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立此存照——高尚挪用资金案侧记》一书,这是一部以个案为内容的记叙性的作品,具有备忘录的性质。该书出版以后,高尚挪用资金案进入再审,又有了进展。这次收入“陈兴良作品集”增补了有关内容,使该书以一种更为完整的面貌存世,以备不忘。可以说,该书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对此我敝帚自珍。
“陈兴良作品集”的出版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蒋浩副总编的大力支持,收入作品集的大多数著作都是蒋浩先生在法律出版社任职期间策划出版的,现在又以作品集的形式出版,对蒋浩先生付出的辛勤劳动深表谢意。同时,我还要对北京大学出版社各位编辑的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表示感谢。
是为序。


陈兴良
2017年12月20日
谨识于北京海淀锦秋知春寓
《刑法理念的革新:罪责理论与当代挑战》 导言:重塑刑法基石 本书聚焦于刑法学理论,特别是罪责理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面临的深刻挑战与亟需的结构性变革。我们不再满足于对传统刑法概念的修补性解释,而是力求从哲学根源上审视刑法的本质、目的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正当性基础。全书以严谨的思辨和扎实的法条分析为双翼,试图为未来的刑法学发展搭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罪责理论的哲学溯源与当代困境 第一章 罪责概念的本体论探析 本章深入剖析了“罪责”这一核心概念的哲学基础,追溯其在康德义务论、黑格尔辩证法以及当代分析哲学中的流变。我们探讨了自由意志在刑法判断中的不可替代性,并批判性地审视了决定论思潮对传统罪责观的侵蚀。核心论点在于,若无对行为人具有合乎道德的自主选择能力的肯定,刑罚的正当性将瓦解为纯粹的功利性威慑,这与刑法所承载的个体尊严价值相悖。 第二章 规范刑法学与社会控制的张力 本章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规范刑法学(如罗克辛和雅科布斯体系)。我们一方面肯定了其将刑法理论建立在刑法规范的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其在处理具体犯罪行为时,尤其是在涉及组织犯罪、间接正犯等复杂结构时,所暴露出的概念僵化问题。我们着重分析了“规范偏离”与“个人非难性”之间的张力,主张一种既尊重规范逻辑又关注个体具身经验的罪责评判标准。 第三章 刑罚目的的再定位:从应报到正义实现 传统刑法理论常常在“应报论”与“功利论”(特别是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之间摇摆不定。本章主张,一个成熟的刑法理论必须超越这种二元对立。我们借鉴了近代理论的成果,提出一种以“恢复性正义”和“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复合型刑罚目的。这要求刑罚的设定不仅要回应既往的侵害(惩罚的适度性),更要致力于修复社会关系和促进行为人的重返社会(预防的建设性)。 第二部分:具体罪责要素的重构 第四章 故意与过失的认知科学转向 本章聚焦于刑法主观要件的当代挑战。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明知”与“希望”的界限。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传统上对“间接故意”的界定,主张引入“风险认知”和“可预见性”的层次区分。特别是在涉及高风险技术活动和复杂决策环境的案件中,传统的故意判断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我们提出一种基于“理性行为人标准”的、审慎的、分层级的故意认定模型。 第五章 责任能力与精神障碍的边界:跨学科的对话 责任能力是罪责成立的先决条件。本章邀请了精神病理学专家,共同探讨了现代精神医学对传统“精神失常”概念的冲击。我们认为,刑法不应简单地照搬医学诊断,但也不能忽视诊断结果对行为人自由选择能力的实质性限制。本章倡导建立一个更具弹性和个体化的责任能力评估机制,力求在保障公共安全与尊重个体病理现实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第六章 错误理论的深化:法律认知错误与规范接受的危机 错误是刑法理论中常见的难点。本书对传统的“禁止错误”(关于违法性的认识错误)和“构成要件错误”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重构。我们特别关注当代社会中日益普遍的“法律认知薄弱”现象。当社会成员对复杂法律规范的理解出现系统性偏差时,单纯以“应能知晓”来归责是否公正?本章提出,法律认知错误应在一定限度内被视为可非难性的减损因素,而非完全排除罪责。 第三部分:刑法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 第七章 共同犯罪理论的组织化挑战 在全球化和企业化背景下,犯罪行为日益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和去中心化特征。传统刑法对“共同实行犯”的界定往往要求行为人之间存在直接的意思联络。本章重点分析了“组织犯罪”和“法人犯罪”中,意思联络的稀释与传播问题。我们主张,在特定高风险领域,应强化对“组织控制权”和“风险容忍义务”的考核,以实质性地追究组织核心成员的刑法责任。 第八章 行为不法与风险刑法:预防性规制的正当性边界 随着社会对风险的日益警惕,刑法在前端化、预防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从预备行为到危险犯的设立,刑法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干预尚未发生的侵害行为。本章对“风险刑法”进行了伦理和理论上的审视。我们坚持认为,刑法对行为的干预必须严格限制在对核心法益的实质性侵害风险之上,警惕将所有社会风险均纳入刑法轨道,从而导致刑法对个人生活领域的过度侵入。 第九章 刑法教义学与伦理理想的回归 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将前述的理论思辨回归到刑法教义学的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呼吁刑法学者和司法者在应用抽象理论时,必须时刻保持对个体尊严和实质正义的关注。刑法教义学不应是僵化的形式主义工具,而应是实现刑法伦理理想的活的体系。最终,本书倡导的刑法学是:以坚实的罪责理论为核心,以人文关怀为导向,以适应社会复杂性为目标的,具有前瞻性的法律科学。 结论:面向未来的刑法视野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界对刑法基本原理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我们相信,只有在理论上实现了对罪责基础的清晰界定和深化,刑法才能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挑战,真正肩负起维护社会正义与保障个体权利的双重使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走向哲学的刑法学》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正义、伦理、权利的画面。我一直认为,刑法是最能体现国家权力与个体自由之间张力的法律领域,而这种张力,本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哲学辩论。这本书的题目,似乎在承诺一场关于刑法最根本问题的哲学探险。我期待它能够带我深入思考,在刑法的世界里,“公平”究竟意味着什么?“正义”的实现,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刑法是如何界定“犯罪”的,而这种界定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价值判断?我希望它能为我解答,为什么有些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另一些类似的行为却得以豁免?它能否帮助我理解,在刑法领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比例原则”、“罪责刑相适应”等核心理念,并且理解这些理念的哲学基础?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洞察力的方式来理解刑法的运作?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走向哲学的刑法学》这本书时,心里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我非法律科班出身,但对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一直充满好奇,而刑法无疑是触及社会秩序最敏感神经的一部分。题目中的“哲学”二字,让我联想到康德的绝对命令,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甚至更古老的自然法思想。我很好奇,这些古老而深刻的哲学理论,是如何与现代刑法实践相结合的?刑法的制定和解释,是否真的会受到这些哲学思潮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枯燥地罗列各种哲学理论,然后生硬地套用到刑法条文上?我更希望它能是一种智识的对话,将哲学思想的精髓,以一种生动、易懂的方式,融入到对刑法问题的剖析之中。我期待作者能够站在更高的思想维度,去审视刑法的本质,去揭示刑法背后所承载的道德判断和社会价值。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被视为犯罪,而另一些则被容忍?这背后是否存在一个普适性的道德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走向哲学的刑法学》非常吸引我,尤其是“走向”这个词,它暗示了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我一直觉得,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反思和进步,而这种进步,往往离不开哲学的滋养。刑法作为国家权力最严厉的体现,其背后的正义观、人权观,以及对自由与秩序的权衡,都充满了深刻的哲学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刑法的目的是什么?是惩罚,是改造,还是威慑?这些不同的目的,又分别对应着怎样的哲学理论?在复杂的犯罪案件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责任?是仅仅关注其行为本身,还是也需要考虑其动机、其成长环境?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刑法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调整机制,以及哲学思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视角,帮助我理解刑法是如何在不断演进的社会现实中,寻找并确立其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并用以指导法律实践。

评分

《走向哲学的刑法学》,光听书名就让人觉得内容会很有分量。我一直觉得,刑法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学科,更是一门关于社会秩序、人性善恶的“大哉问”。这本书的题目,似乎在指引一条通往更深层理解的路径,一条从具象的法律条文走向抽象的哲学思辨的道路。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刑法这一具体学科与哲学这一宏大领域结合起来的?它是否会讨论刑法的起源和演变,以及这些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对于刑事责任的判断有什么影响?功利主义与义务论在刑罚的设定上又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跳出对刑法条文的机械记忆,而是能够理解这些条文的“为何而来”,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在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形成的。它能否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具理论深度的刑法认知体系,让我能够对刑法的公正性、合理性进行更深刻的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走向哲学的刑法学》让我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我一直认为,法律,尤其是刑法,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和僵化的程序,它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对人性的理解、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它似乎在暗示,刑法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运作,而更应该回归到其最根本的哲学根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刑法的思想殿堂,去探究那些隐藏在法律条文背后的价值取向,去理解刑法如何回应社会最根本的矛盾和冲突。我想知道,在罪与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伦理困境?在国家权力与个体自由的较量中,刑法又是如何寻找平衡点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构建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刑法学认知框架,让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具体法律规定的记忆,而是能够理解这些规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现有的刑法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