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岁了,无论是他还是家长,都处在一个尴尬时期。在这个时期,他成长很快,从不会表达到会简单词汇,从爬行到可以开始站立行走,从纯粹靠吸奶瓶到能够拿东西吃……在这个时期,家长也面临教育孩子的开始,也常在艰难抉择:打还是不打?顺其自然还是严格管教……孩子2岁了,他看上去友好又和善,不仅情绪很稳定,而且开始借助一些语言或亲密的动作,来表达对你的爱。他在动作、语言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切看上去都很好。可是,“可怕的两岁”又是怎么来的呢?孩子3岁了,到了和你对着干的年龄。他在很多方面好像能力倒退了:原本动作协调,现在却无缘无故摔跤;原本会一些简单的句子,现在却开始口吃了……好让人困惑。而且,面对叛逆的他,该溺爱还是该严格管教呢?
《你的N岁孩子系列(1-3岁)(套装共3册)》特点:
1.全球阶梯教养耶鲁大学20年研究成果
2.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当孩子表现出教养的困难和麻烦时,如果父母知道这不是个别行为,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共有的暂时现象,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同样,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如果了解孩子在某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就可以减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盲目性。
为了告诉父母孩子在成长各个阶段的发展和行为,美国吉赛尔人类发展中心在耶鲁大学对数以千计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汇集在《你的N岁孩子》系列。书中不仅详细总结了孩子各年龄段在身心发展特质、心智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和人际关系表现,也总结了他们这一阶段的成长规律,并列举孩子的很多典型表现,在此基础上给父母提供教养建议、亲子共处技巧。
《你的N岁孩子》系列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了兰登书屋畅销30年的当家品牌,并被授权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信谊出版的繁体版同样在台湾地区常年畅销,至今仍不断加印,创造了20年长盛不衰的销售记录。而今,《你的N岁孩子》系列终于来到了内地,希望它能够帮内地父母们更加了解孩子、减少压力,使孩子身心健全、茁壮成长。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丝·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都成为畅销书。
卡罗尔·哈柏,美国儿童心理学硕士,著有《他先打我的:当孩子争吵时怎么办》等。
我得承认,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清新自然的色调,一下子就让人感到平静,这对于一个整天被孩子闹得焦头烂额的父母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治愈。然而,真正让我将它奉为“育儿圣经”的是它对“规则建立”的阐述,简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们过去总觉得,规则就是用来约束的,是用来限制孩子自由的。但这本书巧妙地将“规则”重新定义为“安全边界”和“爱的表达”。它不是强硬地划出一道线,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个界限。比如关于“吃饭”这件事,我以前总是追着喂,搞得一团糟。书中提到,给孩子选择权(比如今天的碗是蓝色的还是红色的),但最终的决定权和时间点由大人把控,这种“有限的选择”策略,效果出奇地好。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了,自然就减少了对抗。更妙的是,它不只是写给妈妈看的,我发现我先生读完之后的表现也明显不一样了。他开始懂得,在某些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一致对外”,哪怕我们私下意见有分歧,在孩子面前也要表现出统一的战线。这种家庭成员间的协作性培养,比单纯的育儿技巧本身,可能更具长远意义。它让我们夫妻俩从育儿战场上的“单打独斗”,变成了真正的“并肩作战”。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位“小霸王”量身定做的,自从我家宝贝进入这个充满探索欲的阶段,我这个新手妈妈就感觉自己像在走钢丝,稍不留神就担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那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不像有些育儿书读起来像在啃教科书,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它更像是邻居家那位经验丰富、又特别和蔼可亲的阿姨,坐在摇椅上,一边摇着她的孙辈,一边慢悠悠地跟你分享她的“秘籍”。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处理孩子无理取闹的哭闹,书里没有一味地强调“要坚决”“要冷处理”,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温和的视角——理解哭声背后的需求。比如,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需要安抚,或者仅仅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引导,让我学会了放下自己的焦虑,真正去“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以前总觉得孩子哭就是要“治服”,现在明白,重点在于“回应”。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比如关于建立良好作息的片段,都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家庭日常的场景来展现,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吸收了其中的精髓。说实话,光是学会了怎么更有耐心地陪他玩那些看似“没营养”的积木游戏,就已经感觉自己育儿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早期认知和感官发展的家长,总怕孩子在关键期落后于人。过去我总是在网上找各种“蒙眼识物”、“听音乐识字”的方法,结果孩子要么不配合,要么就是学了点皮毛就忘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路径。它没有推销任何昂贵或复杂的教具,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日常环境”本身。作者强调,家里的厨房、阳台、甚至是一堆旧纸箱,都是最好的学习素材。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日常的洗菜过程,来让孩子理解“数量”、“分类”和“物理变化”(水流的冲击力)。这种“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让我彻底放下了对那些昂贵早教课程的执念。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把原本想快速完成的家务,变成了一场与孩子的互动游戏。我发现,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小手去触摸、去感知真实世界的纹理和重量时,那种学习的内驱力是任何闪光屏幕都无法比拟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火种的培育。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同类型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东拼西凑,或者过度美化了育儿的“田园牧歌”状态。但是这本让我感到无比真诚,它敢于直面“挫败感”这个所有父母都心照不宣的痛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某一章节中对“完美父母迷思”的批判。她没有假装任何一位父母都是全知全能的,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孩子并不会因为你今天发了脾气而永远记恨你,更重要的是你事后如何弥补和修复关系。这一点对我触动极大。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工作压力,对着孩子吼了几句,事后我内疚得不行,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妈妈。翻到那一页时,作者建议立即进行“修复性拥抱”和诚恳的道歉,而不是逃避或假装无事发生。当我照做后,那种紧张的、充满隔阂的气氛奇迹般地消散了。这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应对突发状况,更重要的是,它在重塑我作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它让我意识到,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比时刻保持完美的形象更重要,因为一个松弛、自信的父母,才能养育出同样松弛、自信的孩子。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父母自我关怀”的重视程度。很多育儿书,读完后总让你感觉压力山大,好像你必须全年无休、全天候地处于“育儿模式”。但这本书不同,它非常明确地指出,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的父母,而不是一个“牺牲殆尽”的父母。它用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提醒我们,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求和疲惫。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留白时间”的建议。作者提倡,每天哪怕只有十五分钟,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时间,不带愧疚地去做任何能让你放松的事情,哪怕只是安静地喝一杯凉掉的咖啡。起初我很难做到,总觉得这段时间应该用来收拾屋子或者回复邮件。但当我尝试后,那种精神上的“充电”效果立竿见影。我的耐心值瞬间提升,对孩子的小错误也变得更加宽容。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技巧,它更像是一本“中年再教育手册”,教导我们在家庭责任之外,如何重新找回和珍视那个曾经的自己。它让我明白,高质量的陪伴,源于高质量的自我状态,而不是靠时钟上的分钟数来衡量的。
评分值得收藏的精品图书!
评分暑jia了给儿子买一堆书看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会认真去拜读的。
评分书收列,正在读。
评分好书值得推薦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会认真去拜读的。
评分快递小哥好快
评分便宜又好看,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便宜又好看,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