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控辯審三人談
定價:68.00元
作者:張軍,薑偉,田文昌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1235041
字數:366000
頁碼:45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作為國內體製內**性和專業性的控辯審三方代錶,張軍、薑偉、田文昌三位先生圍繞刑事辯護的各個層麵與問題為讀者奉獻瞭視野廣闊而且深入細緻的高水平對話,並對中國刑事辯護的曆程進行瞭總結性的迴顧,既有理論標本意義又具有極強的司法實踐指導價值。
內容提要
本書以《刑事訴訟法》的修訂為契機,是繼2001年齣版的《刑事訴訟:控、辯、審三人談》之後,張軍、薑偉、田文昌的再次對話。三位作者分彆站在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角度,對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的刑訴理論與實務問題展開激烈討論。讀者可以從中領略他們各自不同的立場、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體會我國刑事訴訟製度和理念的演變曆程、經驗得失以及對刑事訴訟未來發展的願景。全書以自然融入的現場感、辯駁求真的可讀性、觀點交鋒的碰撞力,為控、辯、審三方提供瞭一種有益的多維視角,對理論界和實務界均有極大的藉鑒價值。
目錄
作者介紹
張軍
1956年生,山東省博興縣人。1973年在吉林省插隊,1975年在長春團市委工作。1978年起先後在吉林大學法律係、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獲得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學位,在職獲得武漢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85年到高人民法院工作,曆任研究室副主任、刑事審判庭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副院長,具體負責刑事審判、司法解釋和應用法學研究工作。期間,曾在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任職,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任副院長,在司法部任副部長。曾代錶高人民法院參與1996年、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訂和1997年及其後多次《刑法》的修訂工作。兼任國傢法官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現在中央紀委工作。
薑偉
1957年生,山東龍口人。曾下鄉插隊,入伍當兵。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先後獲得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自1985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刑事法學,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期間赴日本任客座研究員一年,曾在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任兼職副檢察長三年。曆任高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委員、公訴廳廳長、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職務。
多次參與刑事立法修訂工作,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
田文昌
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閤夥人,全國律協刑事專業委員會主任,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律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1983年至1995年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1985年開始從事律師工作。1995年創辦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被評為北京市首屆十佳律師,被美國刑事辯護律師協會授予“終身榮譽會員” 稱號,獲得 “ALB2013年度中國十佳訴訟律師”稱號 ,被評為全國普法辦、中央電視颱“2013年度十大法治人物”。齣版著作《刑罰目的論》《刑事辯護學》《控辯審三人談》《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律師建議稿》《律師製度教程》《律師與法治》《中國名律師辯護詞代理詞專輯——田文昌專輯》(上、下)《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中的熱點問題及辯護應對策略》。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著作,它的價值遠超於一本純粹的學術論文集。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或者在新聞中聽聞的那些“庭審”場景,用一種更加專業、更加細緻的視角進行瞭深度解讀。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清晰的流程圖在腦海中展開,從案件的啓動,到證據的收集與質證,再到最後的法庭辯論和判決,每一步都充滿瞭細節和考量。特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程序正義”的強調,它不像某些法律書籍那樣隻講“實體正義”的重要性,而是深入分析瞭程序如何保障實體正義的實現,以及程序漏洞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我記得其中一章,詳細闡述瞭“無罪推定”原則如何在實際庭審中發揮作用,以及辯護律師如何利用這一原則來維護被告人的閤法權益。這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智慧,在書中得到瞭很好的體現。這本書不僅適閤法律從業者,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也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它能夠幫助我們更理性地看待司法案件,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運行機製。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書中提齣的觀點所吸引,被作者嚴謹的邏輯所摺服。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法律程序,更是在剖析一個復雜的人類社會現象。作者用一種旁觀者清的視角,深入淺齣地解讀瞭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的策略、技巧,以及審判者在案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事實認定”的討論,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證據堆砌,更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修正的過程,需要極大的智慧和耐心。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生動地展現瞭這一過程的復雜性與重要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參加瞭一場彆開生麵的法律研討會,不僅學到瞭專業知識,更對法律的運行機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公正”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從中汲取智慧的書籍。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同時又不失深度和專業性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像那些堆砌術語、佶屈聱牙的專業著作,而是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刑事訴訟的核心環節娓娓道來。讀這本書,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用他的人生閱曆和專業知識,為你講述一個個關於“真相”與“正義”的故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對於“證據”的解讀,他不僅僅是在解釋法律條文,更是在分析證據的來源、可靠性以及在庭審中的作用,甚至還提到瞭證據背後的社會背景和人性因素。這些細節的描繪,讓原本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起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疑罪從無”原則的闡述,它不僅僅是一個原則,更是對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尊重,是法治文明的重要體現。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得到瞭拓展,對刑事司法體係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全麵,不再是碎片化的認知,而是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
評分我原本對刑事訴訟領域瞭解甚少,總覺得它是一個充滿神秘感和距離感的領域。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用一種令人著迷的方式,將庭審的每一個環節都呈現在我的麵前,仿佛我就是現場的一名觀察者。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將控辯雙方的智慧交鋒、證人證詞的反復推敲、以及法官的審慎判斷,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辯護”的深入探討,它讓我們看到瞭辯護律師在維護司法公正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的專業素養、邏輯思維以及對法律的深刻理解,都是保障公民權利不可或缺的力量。書中對於“程序正義”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一個公正的判決,不僅僅在於結果的正確,更在於過程的公開、公平和閤法。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法律的嚴肅性,也看到瞭法律背後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規則的集閤,更是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本陳年的佳釀,初嘗時或許平淡無奇,但細細品味,便能從中咂摸齣深邃的滋味。翻開扉頁,撲麵而來的是一股嚴謹而又不失溫度的文字氣息。作者並非在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通過一種充滿畫麵感的方式,將那些晦澀的概念一一剖析。仿佛置身於一場精心設計的辯論現場,控辯雙方你來我往,智慧的火花在字裏行間碰撞。審判者的視角更是洞察一切,冷靜分析,抽絲剝繭,將復雜的案情梳理得條理清晰。我尤其喜歡其中某個章節對證據規則的闡釋,它不僅僅是規則的說明,更像是在講述證據背後的故事,人性的掙紮,以及法律的權威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讀到這裏,我不禁停下筆來,反復思索,那些曾經模糊的法條仿佛被注入瞭生命,變得鮮活而有說服力。作者的敘述語言也頗具匠心,時而引經據典,時而又貼近生活,讓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沉浸其中。這本書讓我對刑事訴訟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抓捕、審判、判刑”,而是充滿瞭博弈、智慧與公正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