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意无止境(zui后一个武林宗师王芗斋拳道汇宗) |
| 作 者: | 王芗斋 |
| 定 价: | 58.00元 |
| 重 量: | 620克 |
| ISBN 号: | 9787544353090 |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 开 本: | 16 |
| 页 数: | 322 |
| 字 数: | 400000 |
此次将芗斋先生的作品进行汇辑,目的有三:
其一:对芗斋先生的著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使读者可以对先生的武学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
其二:习拳不等于成为武夫,习拳的目的是通天彻地,开发智慧,得大自在。此为读者zui应用心体会处。
其三:芗斋先生曾说: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如何振奋民族之精神,通透人生之哲学,就在于先明道理,而后时时修习。愿读者能时时进步。
王芗斋,一代宗师、意拳创始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自1894年从郭云深大师学习形意拳。因其终年苦修苦练,寒暑不辍,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睐,故尽得郭老毕生拳学之精髓。弱冠之年,已成为一代名师。
1.通过拳术达到通达天理,这是拳的本意。
2.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
3.习拳不是为了打倒他人,也不是为了强壮肌体,而是通过拳术的修习,领悟天道人心,振奋民族精神。
4.一切套路,都是人为糊弄人的把式,不过是糊口的需要,而真正的拳术,是以拳理令人钦服,令自身学会如何遵重他人。
王芗斋生平大事记/1
纪念先父王芗斋/1
纪念王芗斋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祭文/1
*一部分 意拳总龟
意拳正轨/3
拳之刚柔相济论/37
拳道中枢/41
习拳一得/71
附:芗师语录并歌要/79
大成拳谱/85
意拳断手述要/105
意拳论(意拳原道:桩功与四形)/151
谈谈试力和试声/165
站桩功漫谈(养生桩)/167
养生桩简介/181
站桩功(初稿)/187
芗师日语随笔/199
附:意拳谱附条/219
di二部分 意拳散论及其他
王芗斋谈拳学要义(答记者问)/225
拳学新论/247
国术新论(一)/291
国术新论(二)/297
站桩功概述/307
站桩导论/311
附:王芗斋先生轶事琐谈/316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第一次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封面设计得挺传统的,带着一股子老武术秘籍的味道,但内页的字体和图文布局,处理得稍显粗糙了一些,有些地方的插图线条不够清晰锐利,这对于一本教授具体技法和姿势的武术书籍来说,是个小小的遗憾。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站桩功”那几个章节的讲解,理论部分铺陈得还算详尽,历史渊源也交代得比较清楚,读起来能感觉到作者在力求还原一种传统意境。然而,在具体示范动作的步骤分解上,文字的描述有时候显得过于简略,我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甚至得对照着网上的其他资料才能勉强领会作者想要强调的那种“内劲”的细微差别。比如,关于“松沉”的描述,书中用了不少玄妙的词汇,但对于初学者而言,那种从“形”到“意”的过渡,实操层面的指导性还是略显不足。整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武学理念的阐述录,而非一本详尽的、手把手的教材,需要读者本身具备一定的武术基础或者极强的悟性去自行揣摩。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一目了然,回家就能对着镜子纠正自己姿势的清晰指引,这本书在这方面略微让人感到意犹未尽。
评分关于养生和武术结合的部分,是这本书里我个人觉得相对比较实用和平衡的地方。它没有过度强调对抗性或竞技性,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如何通过特定的桩法和拳架来调和身体的阴阳,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作者在介绍具体功法时,会穿插一些关于日常起居、呼吸吐纳的建议,这些内容写得比较踏实,没有太多虚无缥缈的夸张描述。比如,关于“调息”的段落,详细区分了不同的呼吸阶段及其对应的身体感受,让我可以很容易地在练习中进行自我检验。这种注重个体感受和长期坚持的理念,让我觉得这套功法是可持续的,而不是短期内追求速成的秘籍。它更像是一本指导你如何通过武术来管理自己日常精力的手册,而非一本单纯的打斗指南。虽然在讲解具体动作的细微调整时,依然存在图文信息不足的问题,但整体的养生框架是清晰且富有指导意义的,让人愿意长期跟随练习,期待身体能产生微妙的变化。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厚重感,它不仅仅是在教拳法,更像是在引领你进入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作者在叙述拳道精髓时,那种对中华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融入,处理得非常自然且深刻。我不是一个专业的武术研究者,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爱好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习武,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溯源。它探讨了“意”与“形”的辩证关系,将太极与意拳的共通之处放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两个体系,忽然间有了血脉相连的感觉。章节之间的过渡,往往不是生硬的武术招式切换,而是带着一种哲理的升华。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原本枯燥的功法训练,多了一层精神追求的色彩。虽然有些篇幅讨论得略显宏观,让人有点摸不着边际,但其试图构建的那个“武林宗师”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眼界被打开了,对“武术”二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搏击技巧,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状态的体悟层面。
评分整本书的结构,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松散的,像是一个武术大家将自己毕生的心得和随感汇集在一起的札记,而不是一个结构严谨的教科书体系。章节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有时候前一章还在深入探讨形意拳的“五行”之理,下一章可能突然转入了太极拳中某个架势的微妙变化,中间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来引导读者。我花了不少时间试图梳理出作者心目中完整的“拳道汇宗”的脉络,但发现这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理解过程——你需要多次回到基础去印证高深的理论。这种阅读体验是碎片化的,需要读者有极强的自我组织和整合能力。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博学和深厚功底,他似乎在试图一次性将所有他认为重要的“秘诀”倾泻而出,但这种倾泻,反而给初学者带来了信息过载的压力。它更适合已经小有所成,急需一个更高维度视角来突破瓶颈的资深习练者,去从中提炼属于自己的“不传之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太具有时代感了,简直就像是从上世纪某个武术大家的笔记里直接誊印出来的。大量使用了古汉语的表达方式,很多词汇和句式都显得非常典雅,甚至有些晦涩。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破译一本密码本,很多核心概念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推敲才能捕捉到其真正的含义。例如,对于“气血运行”、“丹田鼓荡”的描述,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而非现代科学或运动解剖学的精确术语。这无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韵味,让资深习武者可能会心领神会,但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现代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的门槛实在太高了。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古典的叙事方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仿佛这些拳道秘籍真的像是“不传之秘”,需要通过长期的虔诚探索才能触及。如果作者能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注解或术语对照表,我想这本书的普及性会大大提高,但换个角度看,也许正是这种坚守,才使得它保持了某种纯粹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