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关于设计的思考》保罗·兰德设计理论书

【后浪直营】《关于设计的思考》保罗·兰德设计理论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设计理论
  • 保罗·兰德
  • 设计史
  • 视觉传达
  • 平面设计
  • 设计思维
  • 艺术设计
  • 书籍
  • 后浪
  • 经典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后浪直营】《关于设计的思考》保罗·兰德设计理论书
商品编号:13933725205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商品毛重:100.00g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著者:[美]保罗 兰德
译者:吴梦妍
字数:13千
书号:978-7-5356-8090-7
页数:96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印张:6
尺寸:162毫米×200毫米
开本:特1/16
版次:2017年9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印次:2017年9月第1次
定价:49.80元
正文用纸:157克太空梭哑粉纸



编辑推荐 

乔布斯眼中的平面设计“教父”——讲述设计的永恒之道。 

绝版40年,历久弥新的大师经典复刻版“重版出来”

他被业界称为平面设计界的“毕加索”,也是瑞士“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推动者,他是美国广播公司(ABC)、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美国联合包裹(UPS)、耶鲁大学的LOGO设计师,他曾入选纽约艺术总监名人堂、还获得过美国设计大师协会(AIGA)奖牌,他曾是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普瑞特设计学院教授,还曾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提名为“十大杰出艺术总监”之一…… 正如著名的五角设计公司合伙人:麦克 贝鲁特为这本书所作序言中提及的那样:“表面上看,这就是一本实践指南,以作者自己的作品为示例,但事实上《关于设计的思考》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宣言,一个动员令——斩钉截铁地给出了关于“是什么让优秀的设计优秀”的响亮含义。”



著者简介               保罗 兰德(1914-1996)他被崇拜者们称为“平面设计界的毕加索”,是公认的印刷时代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的传奇生涯跨越平面设计的形成时期——通过在《时尚先生》杂志担任媒体推广和封面设计展开设计之路,在开创性的广告大赛中担任艺术指导,设计了以IBM和ABC为例的二十世纪经久不衰的企业标志。他转换各种角色和身份驰骋设计领域,已然成为现代平面设计专家们竞相追逐的一个路标。           1947年,33岁的保罗 兰德出版了他的本著作《关于设计的思考》。          1954年起,他开始参与企业形象标识设计,其中包括美国广播公司(ABC)、西屋电气(Westinghouse)、UPS快递、IBM、耶鲁大学(Yale),以及乔布斯开创的NEXT 电脑公司。         1956年起,保罗 兰德开始在耶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任教,主要教授平面设计。曾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协会、纽约艺术家协会、英国皇家设计师协会、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授予殊荣。 他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提名为“十大杰出艺术总监之一”,曾获得美国设计大师协会(AIGA)颁发的奖牌、也曾入选纽约艺术总监名人堂和字体设计大师俱乐部(TDC),其荣誉可谓数不胜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平面设计的重要著作,于1970年问世。本书在保罗 兰德事业巅峰时期写就,明确表达了他的先驱性观点,即所有设计广告、印刷或者工业设计应该无缝结合“美和实用”。 好的设计,兰德主张是通过视觉形式简明地表达概念——在好的情况下,升华寻常之物。 这一版本逐字逐句保留了兰德1947 年的初发表的文章以及他在1970 年对文字和图片及意象做出的修订,文本按照初始的字体,版式风格,资料来源和脚注、图注和前言也使用原版的形式。现代性的让步,是一个新的版权页、目录、知名的设计师兼批评家麦克 贝鲁特撰写了前言,以及基于可读性考虑的微小风格改动。在今天看来这本经典著作一如从前,是卓越设计价值永恒性的确实证明。
目录 

麦克 贝鲁特新版本序 6
保罗 兰德 第三版前言 7
保罗 兰德        版前言8

美和实用 9
设计师的难题 11

广告中的符号 13
符号的灵活性 18
幽默的作用 22
想象力与图像 36

读者的参与 48
昨日与今日 74
字型与表达 76

图书简介:超越媒介的视觉诗篇——探索现代平面设计的深度与广度 书名: 《无界之维:从符号到语境的视觉语言构建》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伦·霍尔姆斯] 出版信息: [虚构出版社,例如:远见者视觉出版社] --- 引言:在信息洪流中锚定意义的实践 我们正身处于一个视觉信息爆炸的时代。从日常通勤的指示牌到浩瀚数字宇宙中的界面,设计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真正优秀的设计,绝非仅仅是表面的美观或功能的堆砌,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辨、一种精妙的结构平衡,以及一种对人类认知规律的精准把握。《无界之维》并非追溯某一位设计巨匠的个人传记,也不是对特定设计风格的公式化教程,而是深入剖析支撑起现代视觉传达体系的底层逻辑、认知科学基础以及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本书旨在为那些渴望超越“完成任务”层面,进入“塑造体验”层面的设计师、品牌策略师、以及对视觉文化有深度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框架。我们将探讨设计决策背后的心理学驱动力,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被即时理解的视觉符号,以及在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如何保持设计的永恒价值。 第一部分:视觉符号的建构与消解——符号学视野下的平面语境 本部分着重于解析视觉元素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图标即代表某物”的表层理解,而是深入挖掘符号学的核心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1 符号的层级:从指示到隐喻 我们详细区分了三种主要的视觉符号类型:指标性符号(Indexical)、图标性符号(Iconic)和象征性符号(Symbolic)。通过对工业标识(如交通信号灯)与艺术作品(如抽象表现主义海报)的对比分析,读者将理解如何在不同的设计目标下,策略性地切换符号的强度和抽象程度。例如,在构建一个全球性品牌标识时,如何避免因过度依赖特定文化背景的“图标性”而导致传播障碍,转而采用更具普适性的“象征性”结构。 1.2 排版作为叙事结构:时空在二维平面上的折叠 排版不再仅仅是文字的容器,它被提升至叙事主体的地位。本章分析了字体的骨架、呼吸与节奏。我们将探讨西方的点阵结构与东方的笔画韵律在信息组织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负空间(留白)来控制读者的注意力流向和情感反应。重点解析了“动态排版”的概念,即版式结构本身如何暗示时间性或运动感,从而引导读者完成一次有目的的视觉“行走”。 1.3 颜色的神经科学与文化编码 色彩理论被置于更广阔的认知和生理学框架下进行审视。本书引入了最新的视觉感知研究,解释了不同波长的光线如何影响人脑的决策回路。同时,我们深入剖析了色彩的文化编码系统——为何红色在某些文化中象征警示,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却是庆典的颜色。设计者需要理解,色彩选择是一种跨文化的谈判过程,而非单纯的个人偏好。 第二部分:信息架构的深度挖掘——从结构到认知的桥梁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设计的核心挑战是如何有效管理认知负荷。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严谨的结构设计,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 2.1 网格系统的弹性与演变:打破固定思维的工具 虽然网格是平面设计的基石,但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过度依赖僵硬网格可能带来的僵化后果。我们引入了“弹性网格”与“生物形态网格”的概念,探讨如何利用数学比例(如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来构建既具秩序感又富于变化的视觉节奏。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动态内容(如数据可视化)无缝融入到看似静态的版面结构中。 2.2 视觉层级的主动控制:引导用户“看到”你希望他们“看到”的 有效的视觉层级是成功的用户体验的无声保障。本章细致解构了影响视觉层级的十大要素(大小、对比度、密度、位置、色彩饱和度等),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相关性”而非“信息量”来排序的设计方法论。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视觉中断点”和“焦点吸引力”来确保关键信息在复杂布局中不被淹没。 2.3 数据叙事的伦理学:图表设计中的“诚实”与“操纵” 随着数据可视化需求的激增,设计者必须面对数据的伦理问题。本书警示了轴线截断、误导性比例以及数据选择性呈现所带来的风险。我们提供了一套批判性审查图表的工具包,鼓励设计师去构建那些能够清晰、诚实地表达数据真相,而非仅仅是为了“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模型。 第三部分:设计方法论的未来展望——技术、媒介与存在的边界 设计实践正受到沉浸式技术和算法驱动的深刻影响。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设计流程的未来形态及其对设计师角色的重塑。 3.1 从“对象设计”到“系统设计”的范式转移 现代设计不再是孤立地创作一个海报或一个Logo,而是构建一套能够自我演化、跨越物理和数字界限的视觉系统。我们讨论了设计系统的“原子设计”理念如何应用于品牌识别的持续管理,以及如何平衡系统的标准化与个性化体验的需求。 3.2 媒介惰性与技术赋能:超越屏幕的触感 探讨了材料科学和新型印刷技术对平面设计美学的影响。我们审视了触感、纹理和物理形态在数字产品迭代背景下重新获得的重要性。设计不再是平面的、观看的,它可以是可触摸的、可感知的。本书鼓励设计师重新思考纸张的重量、油墨的质感如何与屏幕上的光影形成对话。 3.3 算法时代的创造力边界:人与机器的协作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本书拒绝了“设计师将被取代”的恐慌论调。相反,我们主张将AI视为强大的“协作者”和“效率引擎”。核心在于,设计者必须提升自身的提问能力和审美判断力,将精力从重复的执行转移到定义问题的深度和评估结果的质量上。设计者的价值,将最终体现在对“为什么”的深刻洞察,而非“如何做”的熟练程度上。 结语:持续的提问者 《无界之维》旨在激发读者对设计本质的持续探索。设计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永不停歇的探寻过程——探寻人类认知的边界,探寻符号的潜力,探寻沟通的更深层含义。唯有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开放的学习态度,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视觉世界中,构建出真正有力量、有持久生命力的视觉诗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简洁到近乎挑衅的留白,第一次吸引我时,我就知道这不是那种塞满了花哨图例的“快速入门”手册。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是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口吻,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审视过的设计本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那种击中靶心的洞察力。比如他谈论的“形式服从功能”——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历史性的案例分析,将其提升到了一个道德层面。他似乎在质问我们:你的“功能”仅仅是实用性吗?还是包含对使用者的尊重、对信息传递的清晰度以及对美学责任的承担?这种层次感的深入,让这本书成为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在工作中许多浮于表面的处理方式。合上书本时,脑海里留下的是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无穷追问,而不是一堆可以立刻套用的技巧清单。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收获,它重塑了我的思考框架。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设计师的职业伦理”这一主题的探讨。它将设计行为提升到了一个社会责任的高度,而不是仅仅将设计师视为服务于商业目标的“美化师”。作者笔下的设计,是构建合理世界的工具,而非仅仅是装饰消费主义的工具。阅读其中关于信息层级和可读性的论述时,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未被清晰呈现的信息,每一次冗余的视觉干扰,都构成了对用户时间的隐性掠夺。这种人文关怀的厚度,是当前许多强调效率和速度的设计读物中所缺乏的。全书结构精妙,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几何构成,逐步引申到品牌认同的社会构建,最终落脚于设计师的自我修养。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指导你“如何成为”的书——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感的设计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职业定位被重新校准了方向。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前三分之一,原因在于,它拒绝被快速消费。每一次翻页都需要我调动全部的注意力,仿佛在阅读一份需要反复揣摩的法律条文。特别是关于“网格系统与自由的辩证关系”那一章,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鏖战。我原以为网格是束缚,是标准化的枷锁,但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阐述了真正的自由恰恰诞生于最严格的限制之中。他引用的那些早期现代主义的版式范例,不再是冰冷的排版作业,而成了视觉交响乐的乐谱。那种对版面内在节奏的把握,那种对负空间的敬畏,让我对自己过去随手拉伸缩放的字体比例感到羞愧。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没有多余的废话,每个句子都像被精密切割过的玻璃碎片,锐利而精确地折射出概念的光芒。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起身,重新审视了桌面上那叠打印出来的草稿,感觉自己的目光变得更“重”了,能更清晰地看到每个元素的位置所携带的重量和指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带着一种沉稳的英伦绅士风度,与现今充斥市场的“30天精通XX设计”的快餐读物形成了天壤之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设计史的慢煮浓汤,味道醇厚,需要时间慢慢品味才能释放出其全部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视觉识别系统(VI)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他没有沉溺于Logo的细节打磨,而是将其置于企业文化、社会心理学乃至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这让我意识到,设计决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牵动着品牌的生命线。书中对“持久性与适应性”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一个伟大的设计如何在保持其核心身份不变的同时,又能与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审美潮流共舞?这不仅仅是设计师需要面对的挑战,更是所有内容创作者必须直面的生存法则。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在阅读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如何通过符号和图像进行沟通的深度报告。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略显古朴和严谨,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丝距离感,它不像现代网络文章那样试图用幽默或口语化的方式拉近距离。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略带学术性的腔调,你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作者对“清晰度”的执着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他反复强调,设计艺术的最高成就,恰恰在于使复杂的信息变得“不言自明”。书中的某些章节,比如对色彩理论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应用分析,显得尤为扎实和资料详尽,绝非泛泛而谈。这部分内容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对“国际化设计”的肤浅理解——它绝不仅仅是字体替换或色板调整,而是对底层文化符号的深刻尊重与转换。这本书就像一位严厉的导师,它不会给你甜头,只会不断指出你逻辑上的漏洞和思考上的盲区,但正是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才真正推动了我的专业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