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场所原论:建筑如何与场所契合
价格:58元
作者:(日)隈研吾 著,李晋琦 译,刘智 校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8-1
ISBN:9787560999623
字数:123500
页码:1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KG
悲剧改变建筑 “生产”拯救建筑
1.龟老山展望台 ……消隐建筑,复原山体
2.北上川运河交流馆 ……出于环境保护和河川整治考虑的隧道型博物馆
3.水/ 玻璃 ……通过水平要素连接海洋与建筑
4.森舞台登町传统艺术传承馆 ……设计露天舞台,通过空白部分契合森林与建筑
5.阳之乐家 ……一层涂有魔芋和柿涉的和纸保护建筑
6.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 ……层层的纵格栅遮阳将广重的雨水建筑化
7.石之美术馆 ……使用当地石材,联系建筑与场所
8.宇都宫宝积寺站CHO 藏广场 ……大谷石的记忆,场所的记忆
9.银山温泉藤屋 ……不同强度表面面层的重叠,联系场所和身体
9.银山温泉藤屋 ……不同强度表面面层的重叠,联系场所和身体
11.竹屋GREAT BAMBOO WALL ……里长城与建筑的契合
12.安养寺木结构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 ……使用基地土壤制作日晒砖方法的复活
13.根津美术馆 ……通过屋顶重檐,契合表参道与建筑
14.浅草文化观光中心 ……通过堆叠木结构单层建筑,设计中高层建筑
15.格拉纳达表演艺术中心 ……通过堆叠六边形小建筑建造歌剧院
16.伞UMBRELLA ……更轻更软的圆顶屋
17.水砖/ 水枝 ……受细胞启发的游牧式自律型建筑体系
18.鸟 /GC prostho博物馆研究中心 ……受飞弹高山玩具启发的小截面木结构单元体系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本书开头对“建筑必须与场所相连”这一哲学做了详细的解说。本书含了311地震灾害后的新建筑哲学,以隈研吾的15个代表作品和3个实验为例,用详实的彩色图片和插图做了详细的解说。从历史角度彻底分析了“场所”与“建筑”的关系,以教科书的形式汇聚了各种分析。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继《十宅论》《负建筑》《自然的建筑》等著作之后的又一力作!填补了震后建筑哲学思考方面的空白!
隈研吾,建筑家,1954年生。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负责人,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2009年1月起,任职东京大学教授。著作包括《负建筑》(岩波书店)、《反客观》(筑摩书房)、《新建筑入门——思想与历史》(筑摩书房)。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中,每一步的转折都恰到其分地揭示出新的维度。我欣赏作者在梳理隈研吾思想脉络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耐心。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著名案例的图解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支撑起整个建筑哲学的底层逻辑。特别是关于“负建筑”的探讨,那种试图让建筑退隐幕后,让场所回归主角的姿态,读来令人深思。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城市充满了喧嚣和“强加”的元素,而这本书像是一剂清凉的药方,教导我们如何学会“倾听”环境本身的声音。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他能够用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那些难以言喻的空间感受,让读者即使隔着书页,也能感受到木材的温度、石材的厚重,以及光影在不同介质上折射出的微妙变化。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也让我对隈研吾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材料与场所的对话”这一主题的阐述。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选择某种特定的建材,而是关于材料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物理特性,如何与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产生共鸣。我记得有一段似乎在探讨竹子或纸张这类轻质材料,在特定语境下所能爆发出的力量,这与我们通常对“永恒”和“坚固”的传统建筑理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易逝”与“瞬时”美学的捕捉,展现了隈研吾哲学中极为柔性的一面。作为一名长久关注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的人士,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去反驳那些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和“符号化”的建造方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却又与大地紧密相连的细节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种看似玄奥的建筑美学,转化为可以被理解和实践的行动指南。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一本纯粹的建筑理论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态度的宣言。隈研吾的哲学——“去中心化”,对当代社会中过度强调个性和符号的现象构成了有力的挑战。他引导我们去关注“我们”而不是“我”,去关注社群的连接而非个体的孤立。书中对传统日式居住空间中那种开放性与私密性之间微妙平衡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这种对人际尺度的尊重,在当今许多动辄追求超高层和超大尺度的建筑设计中显得尤为可贵。作者的梳理工作非常到位,他不仅呈现了思想的成果,更描绘了思想的演变过程,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隈研吾从早期实践到成熟风格的转变轨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的居住空间,我的工作场所,是否也满足了这种“与场所契合”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我是否被那些不属于我的“场所”所裹挟。
评分初读这本《场所原论:建筑如何与场所契合——隈研吾建筑哲学详细解说》,我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我一直对建筑与环境之间那种微妙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充满好奇,尤其当提到隈研吾这位大师时,总会联想到那些看似轻盈却又坚韧无比的作品。这本书的篇幅和其深入的探讨,让我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理论汇编,而更像是一场与建筑师本人思想深处的对话。我期待能从中窥见他如何用材料、光线和空间,去“驯服”或“呼应”那些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似乎旨在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从宏观的哲学思辨到微观的实践细节,每翻过一页,都能感受到那种对“在地性”的执着追求。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如何处理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留住建筑的“根性”的论述。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肌理和居住空间,让我们重新思考,建筑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其表面的宏伟,而在于它如何谦卑地融入并升华了它所处的环境。
评分通读全书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我所居住和接触的每一栋建筑。这本书对“场所精神”的追溯和重塑,触及了建筑的本质——为人服务,为人提供安居之所,而非仅仅是凝固的雕塑。作者的叙述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对建筑艺术的深情。它没有空泛地鼓吹某种风格的优越性,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判断一个建筑是否真正与它的环境和使用者达成了和谐共生。那些关于光线、阴影、空气流动等非实体元素的讨论,尤其深刻地体现了这种对全方位体验的重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隈研吾那套以谦逊和敏感为核心的建筑哲学,以一种清晰、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了广大的读者群体,让“场所”这个概念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背景,而是成为建筑设计中无可争议的主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